訂補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2012-05-03 22:00 楼主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道不遠人,而人自遠。治道亦圜,環而無端,天肇地獵,陰奉陽華,此其常焉。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宗源曰:參考本“被發緩形,以使志生”作“緩形養志”),以適宗筋。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爲寒變,奉長者少。不然,秋分重病。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秀(宗源曰:王冰本作“使英華成秀”。文中“使……秀”意已足,“成”字多餘矣。故刪之),氣得泄(宗源曰:“任”,王冰本作“使”,意蘊不足。改之。何以故?“任”者,由之任之,自得其宜也。“使”者,爲也,作也。天時非工,自然成之。故改之也。)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气均平(宗源曰:王冰本作使“秋氣平”。並存,備參),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不然,夏至重病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不然,長夏重病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宗源曰:王冰本此處缺字,粗體補入)。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賊風數至,豪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晚則不治,不治,病其終,非聖人之學矣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5-11 08:55 2楼
【白話解】
春天的三個月是萬物萌發的時節,所以這個時候也叫做“發陳”,天之氣、地之氣都處在生發的狀態中,所以萬物都開始繁盛起來。在這樣的季節里,舒緩身形是可以養攝情志的,這樣就能有利於宗筋的養護。在這樣的季節裏,晚上早點睡,早上早點起床,披散頭髮、舒緩身形從容而閑適的在庭院中散散步,這樣可以對情志有很好的舒緩和養護作用。在這個季節裏,應該多一些的輔佐生長,不要輕易折損消耗;應該多一些的給予,而不要輕易的收斂和攫取;多一些的獎賞而少一些的懲罰。應該順應這些規律而不要違背和忤逆它,就基本掌握了春季的養生之道了。這些都是四時養生中的適應春季時令之氣的一些養生方式,是養護生機的重要法則。違背了這樣的一些規律就會對肝氣造成損傷的,到了夏天就會出現一些寒性的病變,並且供給夏天用以生長莊生的能力就不足了。如果在夏天不出現一些寒性的病變,到了秋分的時候就會有重病了。
夏天的三個月是萬物生長茂盛的時節,所以這個時候也叫做“蕃秀”。在這個時節裏,天之氣下降,地之氣升騰,天地之間二氣在相互交匯融合,所以這個時候萬物生長壯實,開始開花結果了。這時候的養生要注意晚上晚點睡、早上早點起床。不要厭煩白天的延長,也不要在烈日下暴曬,這樣可以養心氣使情志和緩。這樣的調攝,會讓人的氣色非常明潤神采煥發,使人體氣機得以宣發,就像關注你最喜歡的東西一樣把你的心氣都放到你的目標上,心意和氣機都自然延展散開到體外,這樣就和天地間的夏氣相融合了。這就是四時養生中適應夏季時令之氣的一些重要的養生方式,是養護成長的重要法則。違背了這樣的一些規律,就會對心氣造成損傷,到了秋天就會病發痎瘧。而且違背了夏季長養的養生法則,就會導致提供給秋天用以收懾的能力就不足,到了冬天就會生重病。

秋天的三個月是天地間萬物收斂成熟的時節,所以這個時候也叫做“容平”。這時候的天之氣剛勁而清肅,地之氣肅殺而無親。這樣的時候的養生就要注意了,必須晚上早睡、早上早起,和雞的作息時間相同步。這樣的作息可以適應天地之氣,能夠使情志得以安寧。這樣的外調內養,可以緩和秋氣的肅殺。這樣的時節裏,要保持心氣內守、神機內斂,以適應秋氣。這個時節裏,不要向外張揚宣散你的情志,要含而內斂,從而使肺氣保持清肅,於外界環境相適應。這就是四時養生中針對秋季的養攝方式,是養護收斂的重要法則。違背了秋季的養攝規律就會損傷肺氣,到了冬天就會出現飧瀉的疾病,這是因為沒有秋天很好的收懾,提供給冬天奉藏的能力就不足了。如果冬天沒有出現飧瀉的症候,到了來年的夏天就會生重病了。

冬天的三個月裏是天寒地凍萬物蛰藏的時節,所以這個時候也叫做“閉藏”。這個時候水凝結成冰了,土地也凍的裂開了。這樣的時候也要順應天地間的大環境,讓陽氣得到充分的潛藏,所以就不要輕易的打擾人體內的陽氣的潛藏了。這個時節裏,晚上要早點睡早上晚點起床,日常活動也要等到天光大亮的時候才能開始。這個時候要讓情志也安靜下來,象蟲兒一樣隱匿躲藏起來,就像保藏心底的秘密一樣把它們深深地掩藏起來;就像珍藏自己獲得的寶貝一樣不輕易示人。這樣的時候的衣著、飲食、起居等等就不能再貪涼了,而要儘量保暖。在這樣的時候,不要隨意裸露皮膚,這樣會使陽氣受到非常嚴重的損害。這些都是四時養生中針對冬令時節的養攝方式,是養護閉藏的重要法則。冬天違背了這些養攝規律,就會對人的腎氣造成損害,到了來年春天就會病發痿厥。這就是因為在冬天的時候閉藏的不足,導致來年供養生髮的能力就不足了。如果來年春天沒有出現痿厥的症候,到了來年的長夏就會生重病了。


天之氣,是清靜而且光明的。蕴藏其德,运行不止,由于天不暴露自己的的光明德泽,所以永远保持他内蕴的力量而不会下泄。

【见下《存疑、探讨》】



天道的光明是大光明,大光明呈現的時候,日月的光明就顯得暗淡了,就像螢火的光芒和日月的光輝是不能相比的。

這樣的情況下,衹有聖人能夠順應天地氣機的變化而調節,所以聖人就不會生病,哪怕是極小的病。聖人與萬物同,所以能與萬物相葆,所以,他們的生生之氣不會衰竭,所以能長生久視。

逆反了春季的生髮之氣,就會導致少陽之氣生髮不足。少陽生髮之氣不足,就會導致肝氣鬱滯於內而生病變。
逆反了夏季的長養之氣,就會導致太陽之氣長養不足。太陽之氣長養不足,就會導致心氣空虛不足。
以致心气内虚。
逆反了秋季的收攝之氣,就會導致太陰之氣收攝不足。太陰之氣收攝不足,就會導致肺氣致肺熱葉焦而脹滿。
逆反了冬季的閉藏之氣,就會導致少陰之氣閉藏不足。少陰之氣閉藏不足,就會導致腎氣渾濁而獨自下沉。
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繁衍的根本所在,正是這個原因,聖人能夠順應四時的養攝,在春夏的時候應天地之大環境而養護自身的陽,在秋冬的時候就應和天地的大環境而養攝自身的陰。陰陽的養攝都是從根本上去落實,所以就能和萬物順應四時的變化而生、長、收、藏的整個發展的過程中。逆反了這些最根本的規律,就會損耗削伐到其根基,從而會敗壞其天真之氣。


所以說,陰陽和四時,是萬物萌生、繁衍、消亡的根本。違背了四時、陰陽的規律,就會出現非常嚴重的災害。而順應四時和陰陽,就沒有生病的根源了。能達到連细微的病邪都不能傷害,就算是明白養生之道了。

對於“道”,大家其實都知道。所不同的是,聖人能夠躬體力行,踏踏實實地去按照道的準則去做,所以,他們能夠與道相合。大多數人卻衹是把“道”掛在嘴上做談論炫耀的話題,頂在頭上做膜拜供奉的偶像,自己卻不能認真地去按照“道”的準則去做。
順從和適應陰陽變化,這是“生”的保證;違背和逆反陰陽變化,這就是“死”的路途。順應這樣的規則就能合理的治理,違背這樣的規則就會導致混亂。把正常的反而當作不正常的,這就是從思想和認知的深處對“道”產生了格拒。所以說,聖人是不會等到出了問題才來治理,而是治理在尚未出現問題之前,提前做好預防和準備工作,以杜絕問題的發生。不管是治國還是治身,都是這樣的道裏。

疾病都已經生成了,才考慮用藥來治療;混亂已經生成了,才開始去治理,這就像口渴了才想起來鑿井來取水解渴,叛亂已經發生了才想起來打造兵器,不是已經太遲了麼?太晚了,就難以再去治理和治療了。沒辦法治理恢復,就衹有看著病亂而導致死亡。這就不是聖人所倡導和傳授的學說了。
2012-05-11 08:56 3楼
【精講】

第一:应时第一,春三月
經文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发陈,王冰曰:“阳气上升,气潜发散,生育庶物,陈其容姿,故曰:‘发陈’。”张介宾曰:“发,启也。春阳上升,发育万物,启故从新,故曰:‘发陈’。”发陈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中貌其春生者也。本句当有错简,‘春三月,此谓发陈’语,‘此谓发陈’四字,当在‘万物以荣’后方和句式句义。曰:‘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谓发陈。’后‘蕃秀’、‘容平’、‘闭藏’句亦皆当如此。“发陈”二字,字之以名而已。不必强为之注,如名之以‘春三月’亦未不可,不过貌其性而已。如人名之‘张三’‘李四’,大可不必强为之释何以为‘张三’何以为‘李四’矣。
【夜卧早起】。夜卧,晚睡也。夜卧早起,言起居也。
【广步于庭】。广步,缓步。庭,庭院。有注引《玉篇•广部》曰:“庭,堂阶前也。”宽袍缓带而闲步亦是放松;后句‘被发’亦是放松;‘缓形’亦是放松。舒缓从容,是以以应春气之生发与疏泄也。
【被发缓形】。被发,披散头发。‘被’通‘披’。缓形,放松形体。缓,松弛,放松。
【以使志生】。志,情志也。生,生发,谓条达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生发之初,当顺之应之,勿折勿逆也。
【此春气之应】。即此应之于春气。
【养生之道也】。养,养护。生,生發。养护生發。此‘养生’非彼‘养生全形’之养生也。当别之。
【逆之则伤肝】。逆之,谓逆于养护生發也。伤肝,春三月,五行属木,五脏应肝。春三月,肝气与春气同生同发,此其兴也。若不知‘养生’,折其疏泄、抑其条达,则至木气被郁矣。肝以疏泄为用,疏泄被抑,则肝为之所伤矣。王冰注曰:“逆,谓反行秋令也。肝象木,王于春,故行秋令则肝气伤。”此说存异。春“行秋令”?天时颠倒耶?未免牵强。肝主疏泄,喜条达,从之则为顺,抑之则为逆也。逆者,逆其用也。
【夏为寒变】。寒变,寒性病变。清•姚止庵曰:“逆春之气,何以夏为寒变?盖木旺于春,而实火之所自生。既不能应春而养其生发之机,则木衰无以生火,故至于夏,宜热而反寒,是谓寒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顺其生长之道也”。若春三月折逆木气,则肝气长养不及也。木生火,心赖肝木之养,《士谔医话》曰:“肝气升泄,那么心阳得了扶助,自然就要动作,这就是木生火”。母衰及子矣,子者,火也,属夏,应心。是以阳养不足,故为寒变也。
【奉长者少】。奉,供给也。长者,夏长也。春生之,夏长之。春生不及,则供给夏长自亦不及,生不及者,阳不及也;长不及者,亦陽不及也,母子之阳俱不及,是以为‘寒变’矣。

第二 应时第二,夏三月
經文: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同前,“此为蕃秀”四字,当在‘万物华实’后。天气降,地气升,天地气交,万物被泽,故生而长极也。《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华,繁茂也。实,充盈也。有注作“华”同“花”。华实,谓开花结果。此说拘于文字,勉强应乎四时,虽说理未透,尚可参看。万物岂可尽皆有花有实耶?蕃秀者,不过生长壮老已中“长而壮”之貌也。其长已极,壮实丰盈之象也。在草木,或为华实耳。
【夜卧早起】。同春三月。
【无厌于日】。无,勿也。厌,注本多作‘厌恶’、‘嫌弃’;日,注本多作‘白天’。未妥。厌,触犯。日,日光。
【使志无怒】。志,情绪,情志。
【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句待考。
【此夏气之应】。应,顺应也,相和也。
【养长之道也】。养长者,养护其生长者也。
【逆之则伤心】。心,五行属火,与夏同,其气相通也。夏逆养长之道,则心气伤矣。
【秋为痎瘧】。《说文•疒部》曰:“痎,二日一发瘧。”“瘧,寒热休作。”张介宾曰:“心伤则暑气乘之,至秋而金收敛,暑邪内郁,阴欲入而阳拒之,故为寒。火欲出而阴束之,故为热,金火相争,故寒热往来而为痎瘧。”
【奉收者少】。奉,提供。收,贮藏。
【冬至重病】。柯逢时曰:“依例冬至四字衍。”再次訂補,方知此四字非衍,乃其他闕文所致矣。善也哉。不知本末,自生疑竇矣。

第三 应时第三,秋三月
經文: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三月,此谓容平】,同前,‘此谓容平’四字亦当在‘地气以明’四字后为是。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王冰注曰:“天气以急,风声切也。地气以明,物色变也。”张介宾《类经》曰:“风气劲疾曰:急。物色清肃曰:明。”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后句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夜属阴,早卧安睡,可以养阴。王冰注曰:“惧中寒露故早卧,欲使安宁故早起。”张介宾《类经》曰:“早卧以避初寒,早起以从新爽。”兴,起也。
【使志安宁】,节喜怒,安心神也。
【以缓秋刑】,缓,缓和,缓冲。在此当作‘避’解为是。秋刑,秋属金,主肃杀。草木至秋而枯,万物避之生机而内敛,故曰:‘秋刑’。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王冰注曰:“神荡则欲炽,欲炽在伤和气,和气既伤则秋气不平调也。故收敛神气使秋气平也。‘后两句’亦顺秋气之收敛也。”神气者,神与气也。‘无外其志’,杨上善注曰:“摄志存阴,使肺气之无杂,此应秋气养阴之道也。”
【此秋气之应】,应,顺应。
【养收之道也】,养收者,养其收敛也。
【逆之则伤肺】,金气肃杀,与肺气应,顺之为养,逆之则伤矣。
【冬为飧泄】,张介宾《类经》曰:“肺属金,王于秋。秋失所养,故伤肺,肺伤则肾水失其所生,故当冬令而为肾虚飧泄。飧泄者,水谷不分而为寒泄也。秋收既逆,承收气而冬藏者少矣。
【奉藏者少】。奉,同前作‘提供、奉养’。

第四 应时第四,冬三月
經文: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同前,‘此谓闭藏’四字,当在‘无扰乎阳’四字后。
【水冰地坼】,坼,《说文•土部》曰:“坼,裂也。”杨上善注《太素》曰:“分也。”
【无扰乎阳】,王冰注曰:“阳气下沉,水冰地坼,故宜周密,不欲烦劳。扰,谓烦也,劳也。”杨上善注《太素》曰:“言居阴分,故勿扰阳。”阳气生发之性潜伏阴分,阴为司治,故宜闭而藏之,勿耗生生之阳也。非其时故也。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三月,阴寒至极也,早卧晚起,一以养其真阴于内,一以避其酷寒之伤形于外也。是故,圣人春夏养阳,而不伤乎阴也;秋冬养阴而不伤乎阳也。必待日光者,借天地之阳而克消酷烈之阴寒也。宗源曰:從冬日之養,“必待日光”,可知前文中,夏日所養“無厭於日”之本意矣。此亦“无扰乎阳”也。王冰注曰:“避于寒也。”杨上善曰:“冬三月,主肾藏,足少阴用事,阳虚阴盈,故养阴者多卧少起。早卧顺阳虚,晚起顺阴盈也。”
【使志若伏若匿】,伏,潜伏;匿,藏匿。
【若有私意】,私意,私谋之意。深藏而不为外人知也。
【若已有得】,有得,有所得也。此二句皆是貌其藏志之象也。言使意志神思潜藏极深也。如私谋于心,若谨藏所得之珍,深恐为外人知也。
【去寒就温】,去,离开。就,靠近。饮食起居避免寒凉而宜温宜暖也。此亦养阳也。
【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泄,暴露也。皮肤,皮毛、肤发。重言也。亟夺,亟,屡次也;夺,泄也。此亦养阳之道也。王冰注曰:“无泄皮肤,谓勿汗也。汗则阳气发泄,阳气发泄则数为寒气所迫夺之。”此言其冬日之治也,虽合于理,然未全大义矣。大义在养,勿使之伤。《太素》作“不极”。
【此冬气之应】,应,顺应也。此应冬时之养也。
【养藏之道也】。冬三月,万物闭藏,固其生机于内也。在五行属水,在脏应肾。寒水主时,顺以闭藏,以为肾之用也。《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故冬三月尤当闭藏以合天道也。”
【逆之则伤肾】,肾以闭藏为用,冬三月尤当顺乎天时而尽其用也。此为顺。不知闭藏,则伤精扰阳矣。此逆肾之用也,故为伤。
【春为痿厥】,精伤扰阳,不得闭藏,至春,则无以生发也。生發无力故为痿为厥矣。
【奉生者少】。奉,供养。生,生发。

第六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經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夫四时阴阳,万物从而生长化收藏也。由之而生,亦由之而灭,是谓‘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四时而顺阴阳也。是以圣人从之不逆也。
【以从其根】,从,顺应。根,本源。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沉浮者,从其势也。如随波逐浪,不逆不拒也。门,类也。生长者,春生而夏长也。万物固有收藏,然收藏者,亦是奉于生长也。有注“沉浮”曰:‘降升’,意为运动。似不妥。“沉浮”二字可包含“升降”之意,而“升降”二字則不足以盡“沉浮”之所旨矣。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逆其根者,逆于阴阳四时也。伐,削伐也。损害也。本,根基也,本源也。真,本真也。修持也。有本作‘身’解。未解修持,强为之说也。

第七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經文: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四时阴阳,万物由此而生,由此而灭也,故曰:‘终始’也。生之途也,亦死之途也,故曰:‘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逆之,死之途也。变生灾害。
【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从之,生之源也。不逆四时,不逆阴阳,神安形健,是以无病无灾矣。“苛疾”二字,颇有争议。王冰训为“重疾”,病疾深重也;张介宾《类经》曰:“苛,残虐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太素•卷第二•摄生之二》中本句亦作‘顺之则奇疾不起’,细考之,知此两句‘奇’字,当是‘苛’之误也。‘苛’者,诸前贤做‘重’解。然文义于此则不尽妥当。贯穿前后句,‘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既已“得道”,此至少已为圣人境矣。圣人病病,是以无病。此圣人所以修道、合道也。若修至‘圣人’之境,才能不生大病重病,何以谓之‘得道’耶?圣人无病,以其病病也,是以后句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正是圣人从四时、顺阴阳,防微而杜渐也,故能‘未病’而‘已治’矣。‘未病’尚且不能,何以成‘重病苛疾’耶?是以,此‘苛’字,当作‘细’解。《汉书•高帝纪》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师古注曰:‘苛,细也。’是以,‘苛疾’者,微恙也,小疾也。

第八: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經文: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行之】,修持之。
【佩之】,王冰注曰:“圣人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于迷,故佩服而已”。显见其作‘佩服’解。杨上善注《太素》本句曰:“圣人得道之言,行之于身,宝之于心府也;愚者得道之章,佩之于衣裳,宝之于名利也。”显见其做‘佩戴’解。《类说•第三十七》、方氏《家藏集要方》并引作‘背’。作‘违背’解。三说皆是,立意有别而已。太仆所云,亦是常态。上善所云,亦是常态,世人大多如此,道以标榜而已,从其心也。方氏等所云,亦是常态,从其行也。老子《道德经•六十二章》曰:“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于人。”便已赅其三家之意指矣。

夫道者,至简至易,是人可行也。然真正修持者,几人?但为是说,皇皇而言,堂堂而注,言不尽其繁,引不尽其杂,以为达矣。熟知愈繁愈杂,背道益远矣。《老子》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正是也。

夫道者,万物之奥。故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既闻至道,固当勤而行之矣。如何行之?老子曰:“多言数穷,不若守中”,便是矣。但能密密行之,自会句句有应也。可怜为说者百千,真正几人悟此?大率流于“佩”,行老子“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于人”之用矣。


第九:内格
經文: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此生死之门也。
【从之则治,逆之则乱】。此亦治乱之门也。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反,违背。内格,格拒于内也。杨上善注《太素》曰:‘不顺四时之养生,内有关格之病。’其于‘关格’二字,作病名解則未妥。太仆曰:‘格,拒也。谓内性格拒于天道也。’甚是。

第十:圣人治身

經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病,不待病已成而治也。‘治’,在此为‘治疗’意也。治未病者,治理于未病之时也。‘治’,在此为‘治理’之意也。有士曰:“未病何必治疗”,谬也哉。未识其意也。
【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乱者,不待乱已生而治理也。治未乱者,治理于未乱之初也。‘治’,皆作‘治理’。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药,用药也。药之,为其用药。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穿,凿也。斗,战争。锥,铁锥。泛指兵器。《太素》‘锥’作‘兵’。同义。
治身之要,在防微杜渐也。不待乱生而治之,圣人之治也。
故圣人病病,是以无病。其能无病者,以其善治身也。其治身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夫“无为”者,老子《道德经•三十九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从之,而为“无为之事”,以全其真。元•李道纯《中和集》曰:“委身寂然,委心洞然,委世混然,委事自然”。便是“为无为”矣。无为者,非所谓‘枯守死寂、形如槁木’方是无为也。“恬憺”者,恬静闲适而淡泊也,以养心静定,自然生法喜之乐,以观其自在也。圣人治身,恒以此能(态)为乐也。“从欲快志”者,老子《道德经•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世人纵欲快志于声色犬马,惑乱于心,戕伐亦甚,是以多疾多苦而少寿也。圣人从欲于恬憺之间,快志于无为之事,守其静定于虚无之际,于道体同,故可與道同生而寿命无穷,与天地终也。故道经谓“顺为凡,逆为仙,只在其中颠倒颠。”便是此意。
2012-05-11 08:58 4楼
【存疑、探讨】

王冰本中【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豪雨数起,[11]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一节的存疑与探讨。
此一节,在上古内经中《未壬》篇、《乙甲》篇、《乙乙》篇皆有所见。其中从“天明则日月不明……生气不竭”与《未壬》篇基本相同。但《未壬》篇中阙“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16字。
而在《乙甲》篇中作【經曰:“天气清淨,光明者也。藏德兮不亢,故不卑也。亢卑則日月不明,邪干孔竅,陽气塞,地氣冒明。雨雾不精,則上應甘露不下,交通不表,(士上旵下)(音掠,陰陽悖也)萬物命,故不施也”。
与王冰本中【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除数字略有出入外,两本基本吻合。然《乙甲》篇中作“《经》曰”,而且文字仅从“天气清静……故不施也” 明显应当是抄录引用上古医经的原文。
而王冰本与《未壬》篇中,此节却从“天气清静……生气不竭”,章句明显多于《乙甲》篇所引用的“经曰”之经文。结合这三篇来看,《乙甲》篇文字最少,从“天气清静……故不施也”仅58字;《未壬》篇阙“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16字。王冰本最全。但问题是,结合王冰本与《未壬》篇来看,王冰本的《四气调神大论篇》与《未壬》全篇比较,除去王冰本少《未壬》篇篇首“道不遠人,而人自遠。治道亦圜,環而無端,天肇地獵,陰奉陽華,此其常焉”28字;与篇末“晚則不治,不治,病其終,非聖人之學矣”15字外,基本相同。两者若非有相互参照,则必是母本同根同源。两者孰先孰后,难以断言,亦非重点。作为考校、订补,能得善本相互印证即可矣。

但本节文意过于隐晦,彰显文意才是重点。在本节中,
【天气清静,光明者也。】天之氣,是清靜而且光明的。
【藏德不止,故不下也。】(《乙甲》篇作:藏德兮不亢,故不卑也。)蕴藏其德,运行不止。由于天不暴露自己的的光明德泽,所以永远保持他内蕴的力量而不会下泄。德者,得也;含也;藏也。(“不止”,《乙甲》篇中作“不亢”。不止者,保持收藏、内敛也。不亢者,深藏而不显于形表于象也。结合全文,“止”,当作“亢”字。然两字字理各有所长,而文意相通。可并存互参。卑者,即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乙乙》篇曰:日月不光於无間,悶悶掩神則少明,天道其亦然。何故耳?)天道的光明是大光明,大光明呈現的時候,日月的光明就顯得暗淡了,就像螢火的光芒和日月的光輝,是不能相比的。(“天明”,《未壬》篇同。《乙甲》篇作“亢卑”。)
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乙乙》篇曰:陽气沖龢,則爲風爲熱,天气從之。傷气薄激,則爲飃爲暴,地氣受之。甚則閉其竅,而塞其絡。)(《乙甲》篇曰:故衛氣龢平,則陽華於表,臟腑營秘,則正氣葆龢不息。患何從生。是以,神識明慧則目暗者,太過也。志智純而明於竅者,不及也。皆邪害空竅之過也。勞勞乎傷其气,累累乎害其營。非識明者,胡能保乎?)(“害”,《乙甲》篇作“干”;《未壬》篇作“客”。文意皆通。)
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乙乙》篇曰:陰氣冒冒,則爲雲爲露,爲濕爲邪。地熱應之則翳掩精明,血道雍阻,盲於目。)(《未壬》篇多“云雾不精”4字。)
交通不表,(《乙乙》篇曰:夫陽盛則地氣無以上應。弗應無交,陓時則病。陽吸陰呼而生物,物生則氣形。形與物備則物之道成。物道實,因其燥也。陰極則天气不能下交,遠陽無以剋巨陰也。)
万物(承)命故不(精)施,(精)不施则名木多死。(《乙乙》篇曰:陰陽交流,其通而道不擴,則萬物欣榮之气斂。故花木多枯而生機歸根。)(“承”,王冰本无此字。《乙甲》篇无此字。《未壬》篇有。“精”,王冰本无此字。《乙甲》篇无此字。《未壬》篇有。“名”,当作“茗”?)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乙乙》篇曰:淩冽之否气不散,熱則風雨無度。)
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恶气否结,阴阳逆乱,生机潜藏归根,故枝荄枯槁矣。)
2015-09-05 16:36 5楼
跟着先生慢慢学习
⬅ 訂補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老茶馆 暈車?暈機?其實很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