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下之后,气上冲胸,是正气上冲,还是阴气上冲?

2012-05-03 11:07 楼主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关于胸满的解释,有说是“非下后阳邪之内陷.实因下后阴邪之上搏.” 如:《伤寒寻源》

经云.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按下后脉促.同属表未解之诊.而促脉中又有阳盛阳虚之别.误下脉促.虽与上条同.然既无下利不止之证.又无喘而汗出之证.但见胸满.而又非结胸硬痛者比.则胸满非下后阳邪之内陷.实因下后阴邪之上搏.但当扶阳逐邪.不宜再益阴气.故治法仍主桂枝.而方中芍药.自在急删之列也.

有说是“正气上冲,正邪交争于胸部”,看似有阳邪内陷的意思,如胡老的解释:

“那么这一段的“胸满”是什么东西?就是气上冲啊。他吃了泻药了,下之后,太阳病,不应该下,吃了泻药了,就气上冲,气上冲可表没解呢,气上冲以至于胸满,冲的挺厉害。

那么这个气上冲是怎么回事啊?这个我们就是要看以前太阳病是怎么的一种病了。这个太阳病我们开始讲了,这就是机体对外邪它要斗争,它想怎么的呢?我们方才还讲呢,《内经》上也是这样,邪气交争于骨肉嘛,想要把这个病邪呀从上半身,以发汗的这种作用解除到体表,没解出去,解除不了,限于自然的量能啊,他就发现太阳病的这种证候,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发现这种证候。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大夫呢,你得帮助机体驱除病邪就对了。你再治理以下,它这机体这个机能啊,由里往外往上,想要发汗,这大夫给吃泻药了,这不正给生理机能一个相反的打击吗。

那么这时候就看这个患病的人体呀机能的强弱了,如果机能强,亢盛,它不但没使这病有变化,而反到给下药以回击,这个病人就感觉有气上冲,这是个神经的证候。那么如果不气上冲呢,这个机能就受不了下药的打击,那这个病就变了,就陷于里了,离开表了你就别给吃桂枝汤了。所以这个气上冲在这块的反映啊,正反映这个病体保持了保持不了原来的抗病的机制。所以中医这点的观察我认为是很宝贵的,永远是正邪交争。那么我们治病啊,把正与邪斗争的这个机制,给予相反的阻碍,这个病是要坏的。那么这个应发汗帮助机体解除疾病就对了,你吃泻药,正与这种机制一个相反的作用,那么机体反倒反抗这个,这说明它这个证象还没变,还是那个机制,所以还可以给桂枝汤。”

从刘渡舟下面这则医案看,胸满为“胸阳不振,阴霾内阻之证”不知这阴霾是阴气上冲,还是外邪内陷。

李某,女,46岁。
因患“心肌炎”,入夜则胸满气短,必吸入氧气才能得以缓解。
切其脉弦而缓,视其舌淡而苔白。
辨为胸阳不振,阴霾内阻之证,为疏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 10g,生姜 10g,大枣 12枚,炙甘草 6g。
服2剂后,症状减轻。
后原方又加附子6g,再服3剂而获愈。

胡老进一步解释说:“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这个凡是太阳病,下之后而表不解,这还得使桂枝汤。表不解,有什么证候呢?这是一个,一种,他气上冲,那说明表没解“若不上冲者”,这个病就已经变成坏病了,那就随症治之了,你不能再给吃桂枝汤。”

从这里看,胸满应为正气上冲抗邪,而且没有表邪内陷(他气上冲,那说明表没解)。如果是这个原因,下面一段解释又有些费解:

“那么这个桂枝去芍药,就是这个桂枝汤证气冲的更厉害,我们刚才讲了桂枝汤,这个芍药这个药呀,能制桂姜的辛散。那么气冲的厉害,这个桂枝要发挥作用,桂枝治气上冲,所以芍药在里头有碍于桂枝,同时腹气虚,它也不应该要,所以把它去掉了。”

既然气冲是正气上冲抗邪,为何要用桂枝治气上冲?不是有点儿象伤寒不让出汗的感觉吗?


.


感谢大家的参与与交流,很有收获。现将胸满问题总结如下:

1。此条的胸满为:太阳病,身体本欲上输体液发汗而解除表邪,但误用下法,下后体液下趋,身体以正气上冲的方式,向上补偿,而非阴气上冲。

2。此条并非下之后,表邪下陷胸中,而是表证未解,故正气需要上冲解表。

3。下之后,并非一定会表邪内陷。体质强的有气上冲,仍能抗邪,用桂枝汤;体质弱的,没有气上冲,表邪内陷,不可用桂枝汤。

4。桂枝“治”气上冲,非是压制、抵制,而是通过帮助正气驱除表邪,从而使正气不需要再上冲,所以桂枝仍是用来解表。


可参照下面胡老的讲解:

胸满

《伤寒论》第21条云“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胡希恕先生认为,此处的胸满,为误下之后,表仍不解,气上冲所致,与其相应的脉促,则为关以上浮,关一下沉的脉象,而非“数中一止”之促脉,正与气血上冲,上实下虚的病机相合,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如《伤寒论》第15条云“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太阳病,是人体正气向上向外抗邪的一种病理状态,未下之时,其向上向外抗邪之力纯属自然,故病人无“气上冲”的感觉,误下之后,一方面是正气受损,另一方面,机体要调动更多的正气,来应对表未解与误下的同时影响,解表的同时,还要纠正误下导致的体液下趋之势,因此正气上趋必然强烈,从而给病人一种“气上冲”的感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5-03 14:41 2楼
没有人说清这一问题,也没有人回答
2012-05-03 23:02 3楼
胸满是邪气随下药内陷,因为邪在表,用下药,只会把邪气往里引。
用桂枝去芍药,是用桂枝的辛散,把内陷之邪提出到表,恐芍药收敛,故去之。
2012-05-04 06:54 4楼
金凤蝶 说:
胸满是邪气随下药内陷,因为邪在表,用下药,只会把邪气往里引。
用桂枝去芍药,是用桂枝的辛散,把内陷之

胡老言:“太阳病,下之后,那么这时候就看这个患病的人体呀机能的强弱了,如果机能强,亢盛,它不但没使这病有变化,而反到给下药以回击,这个病人就感觉有气上冲,这是个神经的证候。那么如果不气上冲呢,这个机能就受不了下药的打击,那这个病就变了,就陷于里了,离开表了你就别给吃桂枝汤了。”

看来下之后,表邪不是一定就会内陷,体制强的,气上冲,说明表没解,邪气还没有内陷;体制弱的,气不上冲者,才说明邪气内陷,就不能用桂枝汤了。
2012-05-04 08:11 5楼
由这两张图可以知道刘老也是认为这是正气上冲所致的。
2012-05-04 08:12 6楼
[img=790,495]C:\Documents and Settings\地方打工\桌面\杂\1.bmp[/img]
C:\Documents and Settings\地方打工\桌面\杂\2.bmp
2012-05-04 08:12 7楼
[img=790,495]C:\Documents and Settings\地方打工\桌面\杂\2.bmp[/img]
2012-05-04 08:16 8楼
搞清机制才能正确解释这一问题,如果只从症状总结,根本无法解读
2012-05-04 08:22 9楼
学医新手 说:
由这两张图可以知道刘老也是认为这是正气上冲所致的。

既然气冲是正气上冲抗邪,为何要用桂枝治气上冲?
2012-05-04 10:23 10楼
既然气冲是正气上冲抗邪,为何要用桂枝治气上冲?
这个不知道,还是初学伤寒,呵呵,不过刚刚看到个文章,等下就传上来啊。
2012-05-04 10:27 11楼
胡希恕“气上冲”学术思想探析

伤寒论, 山东省, 金匮要略, 关键词
王成果
(山东省茌平县中医医院 山东252100)
【关键词】 胡希恕 气上冲 伤寒论
【摘要】本文从方证及病机的角度,归纳总结了胡希恕先生对《伤寒论》“气上冲”的独特认识,以及临床的应用经验,其临床表现除了明确的“气上冲”外,还有胸满、小便不利、微喘,心下悸、脐下悸等,病机包括表证误下、胸中痰阻、发汗不当上虚下寒等,治疗则以桂枝为主要药物,抓住病机及方证,分清主次遣方用药。
“气上冲”一证,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多处述及,其表现为病人自觉胸中气逆或有气上冲之感,属于病人的一种自觉症状。关于“气上冲”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症状等,历代医家均有阐释及发挥,而胡希恕先生对“气上冲”的论述,尤其独特而深入,对于临床指导意义颇大,现试做探析如下:
1 “气上冲”的临床表现
“气上冲”是病人自觉体内有气自下向上冲逆的一种主观感觉【3】,由于“气上冲”的缓急、部位及兼挟的邪气不同,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也多种多样,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除明确提出的“气上冲”症状,如“气上冲胸”、“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气上冲喉咽不得息”以外,常见的还有:
1.1胸满
《伤寒论》第21条云“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胡希恕先生认为,此处的胸满,为误下之后,表仍不解,气上冲所致,与其相应的脉促,则为关以上浮,关一下沉的脉象,而非“数中一止”之促脉,正与气血上冲,上实下虚的病机相合,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1.2小便不利
《伤寒论》第28条云“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此处的“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为里有停饮,气挟饮上冲所致。气上冲可诱导水不下行,故小便不利。内有停饮,则里气闭塞,单纯解表而不兼利水,不仅表不得解,还易激动里饮,变证丛生,这是《伤寒论》中的普遍规律,胡希恕先生对此非常重视,并告诫后学:“此为古人实践中得出的治疗规律,甚关重要,学者宜细研之。”【2】。桂枝不仅能解表,还可降冲气,原方去芍药加白术茯苓,则冲气降、水饮除,里气通透,表证自解。依据此说,则本条桂枝去桂去芍之疑,自然迎刃而解。
1.3 微喘
《伤寒论》第43条云“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胡希恕先生认为,此处的微喘,也是气上冲的一种表现。太阳病,当治以汗法,而反下之,正气虽伤但不甚虚,同时表仍不解,正气解表救里两顾,挟热上冲,而见微喘。
1.4 心下悸、欲得按
《伤寒论》第64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汗出多见于人体的上部,发汗过多过快,则上下体液骤然失调,人体为调节平衡,会出现急剧的气上冲,故觉用手按之,以抑制其气的上冲,方觉舒适。
1.5 脐下悸
《伤寒论》第65条云“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里有停饮,不得单纯发汗,前已述及,本条即是里有停饮,而误以发汗治疗,激动里饮,伴强烈的气上冲,欲作奔豚的证候,脐下悸即其征兆。
2“气上冲”的病因病机
2.1 表证误下,表仍不解
如《伤寒论》第15条云“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太阳病,是人体正气向上向外抗邪的一种病理状态【3】,未下之时,其向上向外抗邪之力纯属自然,故病人无“气上冲”的感觉,误下之后,一方面是正气受损,另一方面,机体要调动更多的正气,来应对表未解与误下的同时影响,解表的同时,还要纠正误下导致的体液下趋之势,因此正气上趋必然强烈,从而给病人一种“气上冲”的感觉。
2.2 胸中痰阻
如《伤寒论》第166条云“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气上冲喉咽”至“不得息”的程度,说明“气上冲”剧烈而持久。“寸脉微浮”既提示上焦有实邪结聚,也与“气上冲”之机相应,与前之“促脉”理同。“胸中痞硬”、 “胸有寒也”则反映出本证寒痰结聚,壅塞上焦胸膈的病性及病理机制。
寒痰壅塞阻滞胸中,正气欲抗邪外出,故有涌迫上逆之“气上冲喉咽”,但因痰壅气滞较甚,欲从上出而不能,并使气机宣降不利而逆上,影响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故病人有“不得息”的感觉。
2.3 发汗不当
发汗不当导致的“气上冲”,多与发汗过多过快有关,这种不当的发汗方式,会导致机体上下部体液的骤然失衡,机体为调整这种失衡状态,会出现急剧的气上冲,此时如再给病人以惊恐的刺激,则会导致奔豚的发作。如《伤寒论》第117条云“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以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2.4 上虚下寒
如《伤寒论》第326条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病,为上虚下寒的病理状态,《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同理,虚则邪气易犯,上虚则下寒趁机上迫,故见气上冲。人之阳气布于胸中,下有寒则阳气不得下布,故见心中疼热,但其热非真热,而是相对于下寒的一种自觉症状。
仲景不言“气上冲心”,而特别提出“气上撞心”,可见本条所述之气上冲之势,必然迅速而强烈,病者可在胸膈部位感到似有物撞击的感觉,且多伴有心下胃脘部的灼热拘挛痛楚之感,也说明上虚甚而下寒亦甚。
3“气上冲”的用药特点
桂枝为治疗“气上冲”的主药。胡希恕先生对药物功效的理解,除了来源于《伤寒论》用药规律的总结外,还遵循《神农本草经》对药物功效的记载,认为《伤寒论》与《内经》并非同一学术体系,而是与《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一脉相承,是胡希恕一派伤寒学术思想的特点。
桂枝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原文:“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主“上气”,即“气上冲”。而桂枝治疗“气上冲”,在《伤寒论》中更是有较多的应用记录,统观《伤寒论》全文,凡是有明确“气上冲”者,几乎都离不开桂枝,尤其桂枝加桂汤证,更是直接说明了桂枝治疗“气上冲”的作用。他如吴茱萸、半夏等药,虽亦有降气作用,但皆非常用,涌吐则为上越之法,更非本文论述重点,故不再赘述。
4 参考文献
[1]温武兵.《伤寒论》“气上冲”辨治管窥[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3):149-151.
[2]冯世伦,张长恩.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6
[3]冯世伦.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
注:本文转自360doc个人图书馆,由没地方上课网友上传。
虽然回答不了你提的问题,但是可以参考下啊,一起学习。
⬅ 春日 老茶馆 医疗行为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