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悲哀(七)中医脉诊现代化的悲哀

2012-05-02 08:28 楼主
中医的脉象研究大约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研究进入高潮。当时各类的脉象仪、脉诊仪应运而生,有很多老中医和年轻的中医学者都很热衷于现代脉诊研究。谁知刚刚迈进脉诊研究的门槛,迎来的是一顿棍棒。

第一棒是用西医的框子框中医:中医诊断指标。

脉诊是现代研究史无前例的,因为脉是震动的生物信息,如果能提取到不就可以用现代的科学诊脉了吗?想法是好的,做法也是对的,但是现代脉诊刚起步,就被专制的西医引上了歧途。因为这时西医的心电图已经问世了,而脉诊仪的检测方式不能与CT或彩超相提并论,如果和心电图相比还差不多。结果是模拟心电图式的研究开始,什么主峰波、重搏波、重搏前波一类的研究名词产生了。这些在费兆馥和赵思俭的现代中医脉诊学中体现的比较明显。把这个脉波的波峰波谷分析一遍,结果是一头雾水,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盲目模仿心电图式的分析方法,其分析结果既不能与病相联系,又不能与证相吻合,不伦不类,无法体现出中医的内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检测出来的结果,被西医的统计学给弄糊涂了,在西医的框子里框来框去,就像老虎在笼子里一样,有天大的本事无处施展。如果不解决中医脉象的研究方法及中医固有的特点,中医的脉象研究是没有出路的。

第二棒是要中医脉象诊断标准。

中医的脉象诊断研究究竟是怎样定标呢?这到现在还是一个悬案。既然脉象研究连个像样的指标都拿不出来,还有谁敢来谈标准呢?很多人认为中医脉诊没有标准,这个标准只能是搞中医的人信口雌黄,随便说说罢了,根本就没有什么标准。笔者曾经提出过全息检测、动态定标和象模型分析方法。在西医的领域里,用绝对标准已经习惯了,你提出的动态定标,他们根本不理解,所以只能否定了。

这里不妨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在纸上画一条线段,你无法确定这条线段的长短。如果你在这条线段的下面在画一条线段,这时长短便产生了。如果你画一条比原来的线段长,则原来的线段相比之下为短,如果你画一条比原来短的线段,相比直线你画的这条线段就长了。实际上在《黄帝内经灵枢经》或《针灸甲乙经》中所说的同身寸法就是用这种定标方法。而西医根据统计学中的数字则标出不是一条条线段,而是一个圆圈。在这个圆圈的范围内则为正常,超出这样范围,则认为有病。例如白细胞4-10×109/L的范围内则为正常,低于这个标准则认为血液有问题,高于这个标准认为有炎症。这时不由得是我想起了算卦投掷的铜钱,三枚全是阳爻画圈(○),三枚全是阴爻则画叉(×)。阴和阳本来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硬是要用阴代替阳,或者是用阳代替阴,都是行不通的。

第三棒子是西医的心脏泵论。认识心脏就是一个血液循环的泵。简单的很,不承认脉在跳动时会产生很多生物信息,其中包括疾病信息。对寸关尺三部脉,就那么短短的距离,至多只有有稍大稍小的区别,同时一根血管怎么会不一样呢?这也是否定中医的一个依据。这里笔者作了几千例病例,不但证明三部脉确实是不一样,而且证明反应出来的疾病是准确的。中医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谁让我们中医那么不争气呢?

第四棒子是中医自己在打自己。

在中医脉诊仪的研制一次又一次被否定之后,有一部分中医神秘论却高兴了。中医的脉诊就是名老中医特有的财产,如果都懂得脉诊看病了,还要中医干什么!说这种话有两种人。一种是滥竽充数的中医,本来自己没有什么本事,又要吃中医这碗饭,他们不喜欢中医现代化。如果中医真的像西医那样检测出疾病来,他们还怎么吃中医这碗饭。另一部分人对中医确有临床经验,因为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感悟,且有了临床的效果做证明,他们不相信有人能研制出什么中医脉诊仪,简直是天方夜谭。第三种人就是把中医现代化搞的神乎其神。什么智能脉诊仪,专家系统之类的仪器是万能的,好像有了仪器就可以废掉中医。两个极端产生了同一个效果。那就是学中医无用。这不是屈打成招,而是自己在拼命打自己。

外部的情况是如此,那么中医的内部又是那么不争气。

中医的二十八部脉之说。

无论是中医的大专院校还是中医的科研单位,对中医二十八部脉的认识仍然是未知可否。就有的中医药大学的管教学的校长还认为教学课件用的二十八部脉还是天经地义的真理。关于二十八部脉现代研究,已经在费兆馥的《现代中医脉诊学》中提出了二十八部脉的分类及确定方法。在赵思俭的中医脉诊学医术中也有体现。怎样确定二十八部脉的脉形图,是需要我们重点探讨的大课题。因为二十八部脉真的弄明白了,则很容易确定脉证关系,是中医诊断的理论依据。怎样确定二十八部脉及其定标方法是现代脉诊研究的前沿。因为古人所概括的二十八部脉是用位数形势综合描述的,用现代脉象表达时,则需要开发出新的软件来解决。有的人,尽管诊脉的功底很高,但是要把他们的在心易了,变成现代的软件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直到现在,笔者无意中在某中医药大学诊断教研室简单地翻阅了一下近几年出版的中医脉诊学教材,这些教材把中医脉诊的诊断方式删除的只有只言片语,一言以蔽之。现代脉诊有很多的经验教训,教科书中却只字未提,现代中医除了悲哀之外,实在有点寒心。中医的望闻问切对应的是神圣工巧。中医诊断教材中,对望闻问连篇累牍,絮絮不休,看来现代的中医药大学的培养目标,一个是医神,一个是医工。就是说中医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一个是医神,把中医神化,因为一看就知道什么病。一个是医工,不用诊断,问一问就可以了。这就是中医的前途。是一个悲哀的前途。其实方舟子先生不用提出取缔中医,因为中医自己就在走向灭亡,根本用不着再谈取缔、骗人之说。

费兆馥老师在写了一大篇现代中医脉诊学之后,提出了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 脉诊客观化(用图像计量),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如何充分理解传统脉诊方法的真谛,如何合理选择现代的科学手段,才能建立合理的检测方法,研制出比较合理的脉诊检测仪。

2. 如何深入研究,才能明确脉图的含义,建立脉象图谱,使信息处理规范化,实用化,并通过临床应用不断提高。

3. 脉图诊断临床运用。是否可探索提升途径,即充分认识人体正常生理的基础上着眼现代医学尚难明确的诊断领域。

这些中肯的深思是现代中医研究者走过的脚印。第一条告诉我们现代研究的检测方法不对,尚不理想。第二条告诉我们分析方法不对,尚不规范实用。第三条是尚没有把中医的人体认识清楚,要着眼现代医学尚难明确的领域。

这三条告诉我们,中医脉诊博大精深。任重而道远。不像有些人把中医看得那么简单。

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体现在神圣工巧上,切诊虽然在四诊之末,但却集中体现在一个巧上。如果一个的医生很难成神,也难以称圣,也只能是一个生搬硬套的医工。最近在tldymzw.com上将陆续发表癌症的中医脉诊病例、心脑血管的疾病早期的脉图,敬请关注。

请看下一篇,中医的悲哀——近代名人之非见。

——————————————————————————————————

医魂无形当有德时方显圣
脉法有道于无声处可见功
老网站,新论坛,欢迎光临腾龙东医脉诊网tldymzw.com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5-02 08:38 2楼
中医脉诊标准自古不能统一,在历史上信息不能交流不发达的时期,各执己见可以,现在还没有统一,学术如何讨论,绝对不可能永远这样下去了。
⬅ 赵氏苁蓉茧丝子丸 老茶馆 云林润身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