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束表为何脉沉弦?

2012-05-01 08:16 楼主
马×,男,14岁。1987年2月初诊。

自二岁患肺炎后,哮喘反复发作,多于春季喘息为重,每当外感时,咳喘必作。近日外感,身热不显,唯咳嗽,伴有喘息,痰多色白,微汗恶风,不得平卧,胸闷不适,不欲饮食,脉沉弦,苔薄白。两肺可闻干哕音,面色暗黄,形体消瘦。证属风寒束表,内迫于肺而致喘,治以解肌祛风,降气平喘。取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加金银花、贝母、桑皮治疗,服药20余剂,喘咳基本消失。继以苓桂术甘汤加金银花、杏仁、五味子、贝母,善后调理,共治疗二月而愈。追访三年,咳喘证未发。

(聂惠民医案)



风寒束表为何脉沉弦?

外感出汗是人体驱邪外出的反应,这里的微汗如果是这样,应该脉浮向外,也符合其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祛风平喘的方证。但其脉沉弦,象是阳虚自汗,但用药中又没有体现出来。


聂惠民 女,1935年2月生,北京市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教授、室主任。196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专业首届毕业生。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国医论坛》编委会副主任、《实用中医内科杂志》编委。1995年被载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辑的INTERNATIONAL WHO,WEIN MEDICINE。主要研究方向是:《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研究;《伤寒论》防治疑难杂病的研究。承担多项国家教委博士点科研课“《伤寒论》四逆理中合方改善儿童体质”“桂枝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科技进步奖一项、研制纯中药制剂“健脾金丹”。主编 编写了24部医学专著,发表论文46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曾赴意大利、圣马力诺台湾讲学与医疗,享有很高的声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5-01 08:31 2楼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轻者,脉浮或浮紧,日久气虚,脉转脉沉细无力,为阳虚外感证。
2012-05-01 08:38 3楼
常规认为浮脉主表,沉脉主里

而实际上,至少我的经验风寒束表阶段,沉伏的脉象更多见。虽然曾搜寻过历代 的各种解释,但中意者甚少,期待高明解惑吧
2012-05-01 08:51 4楼
寒为阴,初感正相争。病久气虚无力祛除则显病的本质吧!个人之言。
2012-05-01 08:56 5楼
丌山乙丁 说: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轻者,脉浮或浮紧,日久气虚,脉转脉沉细无力,为阳虚外感证。

感谢!是脉皆沉弦,还只是尺脉沉弦,寸脉浮?这里的脉弦指弦紧主寒吗?
2012-05-01 08:59 6楼
孙洪彪 说:
常规认为浮脉主表,沉脉主里

而实际上,至少我的经验风寒束表阶段,沉伏的脉象更多见。虽然曾搜寻过历代


“风寒束表阶段,沉伏的脉象更多见” 是说普通风寒束表,还是阳虚外感的脉象?
2012-05-01 09:00 7楼
外感初起脉沉者主要见于闭郁太甚,且尚未发热者,若已发热必定不沉。
2012-05-01 09:20 8楼
神农 说:
外感初起脉沉者主要见于闭郁太甚,且尚未发热者,若已发热必定不沉。


同意,如果“身热不显,微汗恶风”说明正气已经抗邪于表,脉应浮缓。本案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感觉不是闭郁太甚,还是体虚阳虚脉沉?
2012-05-01 09:37 9楼
这个病是按照“喘家”来治的,当然是因为正气不足无力抗邪,反被邪郁于里。
2012-05-01 10:01 10楼
阳自阴生,厚朴辛温行气,解阳虚。 案例中没说太清楚,可能是用的干姜。

左尺(外)寸(内) 沉, 关弦。右尺(内)寸(外)沉。

通常是沉弱,因久咳(水饮)而弦。
2012-05-01 11:05 11楼
丌山乙丁 说:
阳自阴生,厚朴辛温行气,解阳虚。 案例中没说太清楚,可能是用的干姜。

左尺(外)寸(内) 沉, 关弦。

请教,久咳(水饮)而弦,为何弦在左关呢?
⬅ 鸡血藤治病验方 老茶馆 冲虚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