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中医方子的思索和改进

2012-04-22 22:39 楼主
患者在我药店来之前,初次的脉象如下:

左寸:细、数 左关:偏沉、细、 濡 左尺脉:偏沉、细、数 (特别是左关、尺脉要用力向下按,才可摸到。)

右寸:偏细 右关:细、数 右尺:有种肾不纳气之象(稍稍用力按上去后有一种向四周扩散之象)

舌苔:不是正常的舌象 (有一种淤血之症,脾胃上面有湿热,且舌根偏淤、也是淤热之象偏湿)

并且还了解:患者正身有妇科炎症

因此,我给患者制定2个补身之法,先煞水药给患者消炎,再开膏方补身体。

只可惜患者是有顾虑,还是心理因素作怪,最后没有到我药店点方子,我也不好再留住。



可患者到另个药店开膏子,连续服用1个月后,有一天患者到我这儿开一些安神的中药,并说吃完1个月的膏子,怎么没效果。紧接着我顺势给患者打脉,其脉象如下:
左寸:细、数 左关:沉、细、 濡 左尺脉:沉、细、数

右寸:偏细 右关:细、数 右尺:稍用力按上去后有一种向四周扩散之象

于是,我让患者把方子拿出来,我好研究研究,并把方子里药抄下来:

生熟地 各150 牡丹皮150 麦门 各150

杭白芍150 白柴胡100 鱼腥草200

焦白术150 板蓝根150 净二花 150

淮山药 150 川泽泻150 杭白菊 150

台党参 150 川杜仲 150 白参120

正布其(黄芪)200 鸡白屯 150 红参 80

全当归 200 五味子100 元肉200

正川芎100 制香附 200 龟胶 250

黄精片 150 女贞子150

金石斛 150 汉旱枸 150 东阿胶 250 何首乌 200 兔丝子 150 太子参 150 川木香 100 朱云苓 150

地肤子 100 酸枣皮 150 淫阳合 150 金樱子 150

以上药方计量单位为克。

这时患者羞愧难当,只好低声下气地说有没一些中成药,能治疗我目前的症状,在吃膏方的这个月里,睡眠总是睡不好,感觉和没吃膏子之前一样。

于是,根据患者的脉象,我让让她服用十全大补膏(纽兰牌),仅仅只过2天,患者的舌头前半部可见血润之色,上

面有白色细小颗粒,而后舌根的寒气已退去一点,竖接着再服用4天,患者的舌象差不多接近正常,而这时一瓶还未喝完。

而看舌象只是表,为了更了解实质性的东西,我给患者进一步打脉,其脉象如下:

左寸:正常(稍稍数)左关:稍沉、稍细、 濡 左尺脉:稍沉、偏细、数

右寸:正常 右关:稍细、数 右尺:已接近正常由此,不难看到,这个方子以攻补为主,但整体药性偏寒,以补身体之余把寒给烙在身上。
而要改动的地方.焦白术应该改用炒白术,正布其(黄芪)应该改用炙黄芪, 杭白芍应该改用酒白芍,再用一些甘,而稍热的药配方那就更好。

同时,还有一点值得我去思索的是:这里有白参、红参、东阿胶等一些大补之品,却没有从脉象中感知出来,难道是虚不受补,还是攻毒之药在体内阻止、或者阻碍补药在体内的运转和吸收。

而具我所知,应该是吃水药在先清除炎症在先(适当配合补药),然后在阴阳双补。


.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4-23 10:40 2楼
吃补药之前,最好先辨证看看患者有无外感。一些老中医在吃阿胶之类的滋腻补剂前,会先吃几剂感冒的方子清清身体。然后再吃补剂。这是我舅舅听一老中医亲戚生前告诉的。现在的中医基本没这个思路了。大家可以参考下这个思路。

我觉得原理是外感患者,体内本来就形成了瘀堵淤积,血脉不通畅。再吃滋腻之品,易加大血脉的不通畅,而致身体瘀而生热,所以有些人吃了补品会出现发燥发热的现象。

还一个,看过很多医书,知道脾胃不好的人,吃补品也补不进去的。舌苔很腻的人别先吃补品,先调理脾胃,消除苔腻。然后再考虑补品。

这是我学习后的认识,仅供参考。
2012-04-23 17:01 3楼
二泉映月 说:
吃补药之前,最好先辨证看看患者有无外感。一些老中医在吃阿胶之类的滋腻补剂前,会先吃几剂感冒的方子清清

照你说,要是患者的妇科炎症消了,再吃剩余的这个膏方,那是否有副作用呢? 这与传统水药形成鲜明对比度,水药能依据患者的脉象,灵活改变方子里的成份,达到辨病而治。

2012-04-23 23:01 4楼
從方子看捕攻效果是有效!唯一問題在數脈
數脈的情形是發炎!肝膽腎三部有炎症尤其是膽囊炎比較嚴重
應該是過度疲勞所致!用藥改用治膽藥為主
膽正常後其他部份會因膽血和生長機 素的提升
治炎症也會相對容易多了
2012-04-24 09:38 5楼
body517 说:
照你说,要是患者的妇科炎症消了,再吃剩余的这个膏方,那是否有副作用呢? 这与传统水药形成鲜明对

我对妇科、膏方什么的。没有什么经验。我只是把我所知道的写了出来供医友们参考而已。太深入的东西,我也阐述不了。只能大家群策群力了。
⬅ 刚买了针,请各位老师指点谢谢… 老茶馆 支持民间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