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亦鲁医案

2010-03-07 10:41 楼主
颜亦鲁医案
【生平传略】颜亦鲁(1897—1989),号餐芝老人,江苏丹阳
人,主任医师。自幼体弱多病,遂有志于岐黄之术,从学当地
名医贺季衡,凡八易寒暑,尽得其传,学成后悬壶乡里陋巷故
邸。1956年奉命调宁,先后担任江苏省中医院内科主任、江苏
医院中医科主任、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中医科主任,并被选
为第三、四、五届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
颜氏对脾胃学说深有造诣,倡导“脾胃既为后天之本,又
为百病之源”之说,认为“脾胃为机体枢纽,脾胃冲和则元气
充足,五脏充盈,邪难独伤人,反之则正气虚弱,五脏受病,
诸病丛生”。临床注重凡病从湿从痰辨证,从脾胃论治。用药擅
长发挥苍白术的效用,被病家称誉为“苍白术先生”。
颜氏积累大量临床资料及课徒教材等数十万言,惜尽毁于
抗日战争。解放后先后发表《脾胃学说的临床应用》、《漫谈吐
血、衄血和便血》、《温病诊治经验》、《胎产病宜大补气血》等
论文。1980年,其门下为之整理《餐芝轩医集》一书,备有医
案、医话、验方三部分,总结了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出版之后,
颇获时誉。
一、降气导滞、清心开窍法治愈湿温一例
郦××,女,32岁。
初诊:1961年8月24日。
主诉:发热二十天,迭进疏表清热之剂,但身热仍未清澈,
五日未更衣;又因饮食不慎,喜啖糯米糕团,而致猝然神糊,喉
间痰声漉漉,两手抽搐不已。
诊查:患者神志昏糊,喉间痰鸣漉漉,两手妄动,体温
38.5℃,两脉沉滑,左寸关不扬,舌苔黄腻,胸颈白?密布。
辨证:湿温四候,湿热未清,复因饮食不节,以致肠胃失
职,气机愤郁,湿热与痰食胶着不化,内结中焦,神明为之蒙
蔽。
治法:降气导滞,清心开窍,丸饮并进。
处方:(1)贡沉香1.2g(磨冲)广郁金1.5g(磨冲)
海南子1.5g(磨冲)枳实1.5g(磨冲)
用九节蒲6g旋覆花9g,煎汤冲服
(2)紫雪丹3g,一日分两次吞服。
二诊:药后大便畅行,神志随清,舌苔黄腻亦化,体温降至
37.6℃,脉濡数。证势轻而未楚,再以清肃余蕴。
处方:香白薇9g佩兰梗6g焦山栀6g广郁金6g
九节蒲4.5g炒枳壳4.5g新会皮4.5g佛手花2.5g
杏仁、苡仁各9g姜竹茹12g两剂
三诊:证势甫定,昨又猝然神志昏迷,大汗淋漓,四肢清
冷,两脉沉伏,舌苔中厚灰腻。病延月余,正气已伤,阴阳离
决,亟拟参附汤合桂枝龙牡汤加味以图。
处方:熟附片9g潞党参9g九节蒲4.5g桂枝4.5g
白芍6g煅牡蛎(先煎)15g陈橘白4.5g
煅龙骨15g(先煎)姜半夏9g炙甘草4.5g
浮小麦30g三剂
药后汗收神清,肢温脉起,证情转危为安,转以调理脾胃兼
清余浊法收功。
[按语]本例湿温四候,身热未清,便结不通,又加停食生痰,以致
湿热痰滞胶着,内蒙心窍,肝风欲动,证颇险重,清心开窍,固刻不容缓,
而降气导滞,尤为当务之急。故先用四磨饮,继进紫雪丹,四磨以郁金代
乌药,取其芳香逐秽,丸饮并进,收到预期效果。其后湿热未尽,又忽亡
阳,故改投参附合桂枝龙牡汤敛阳救逆。患者前后两度出现神志昏糊,一
实一虚,截然不同,由于辨证精确,用药得当,故使沉疴立起。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3-07 10:45 2楼
三、解表化饮、补肺益肾法
治愈哮喘一例
石××,男,53岁。
初诊:1972年1月12日。
主诉:哮喘三十余年,近日不慎受寒,以致萌发咳嗽气喘七
天。
诊查:患者咳喘并作,不得平卧,喉鸣声如曳锯,痰出自
沫,恶寒而不发热,脉濡滑,舌苔薄白。
辨证:哮喘病久,肺肾暗亏,痰饮内伏,复感新邪,外寒与
内饮搏结,肺失宣降之司,本虚标实之候。
治法:急则先治标,先拟解表化饮、宣肺平喘为法。
处方:炙麻黄4.5g桂枝2.1g淡干姜2.4g北细辛1.5g
姜半夏9g五味子2.4g陈皮4.5g炙甘草2.4g
白芍6g川贝母6g炙冬花6g炙苏子9g
杏仁9g六剂
二诊:咳喘大减,已能平卧,恶寒亦罢,二便自调。惟痰出
不爽,下半夜睡眠不实,胃纳欠香,渴不欲饮。脉细滑带数,舌
红苔薄白,痰饮已有化热之势,原方出入。
处方:原方去桂枝、白芍、细辛、陈皮、炙甘草。加南北沙
参(各)9g、旋覆花(包)4.5g、射干4.5g、枇杷叶(去花炙
包)9g,三剂。
三诊:咳痰黄稠,稍带腥味,背俞恶寒,溲黄,大便干。脉
滑数,舌红苔白中黄。痰饮渐已化热,肺气为之不降,当宣肺降
气,清热化痰。
处方:炙麻黄6g生石膏18g桂枝1.2g苏子9g
射干4.5g法半夏9g干姜1.2g五味子1.2g
炙冬花9g薄橘红4.5g杏仁9g白前4.5g
炙甘草2.1g十剂
四诊:迭进小青龙加石膏汤,喘咳已平,口渴亦折,咳痰见
少,背俞恶寒亦减,惟下半夜仍有小发作。脉小滑微数,舌红无
苔。痰热渐化,肺肾暗亏,当金水同调,固本清源。
处方:人参须4.5g南北沙参各9g川贝母6g五味子1.2g
麦冬6g法半夏6g薄橘红4.5g炙冬花9g
干姜1.2g胡桃肉9g十五剂
另:紫河车粉12g、白抄参粉12g、川贝粉6g,和匀,每次
3g,开水冲服,一日两次。
五诊:哮喘未发,胃纳日振,精神亦复。拟丸代煎,寓防于
治。
处方:潞党参45g南沙参60g炙麻黄15g云茯苓45g
炙冬花30g炙紫菀30g川贝母30g苡仁90g
炙甘草15g苏子60g白术30g川朴18g
陈皮18g法半夏45g杏仁30g炒谷芽90g
上味共为细末,用枇杷叶90g、旋覆花45g煎汤泛丸,如绿
豆大,每晨晚各服一次,每次6g。
[按语]哮喘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治标当分寒热,治本不外补肺、补
脾与补肾。本例初起系外感风寒触动内伏之痰饮之候,故选小青龙汤为主,
方中细辛、半夏、干姜、五味子为治寒饮喘咳所不可少之主药;嗣后出现
外有寒邪、内有痰饮郁而化热的复杂病情,故改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寒热同
解;继而寒饮渐去,虚象渐露,于是以固本清源为善后之法,其中紫河车、
人参、川贝母粉剂另服,对久病哮喘、肺肾两虚者效果显著,临床屡用屡
验。
⬅ 中醫新三因說 老茶馆 在网上看到的方子,大家来评判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