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也是寒凉派。

2012-04-17 20:22 楼主
黄元御也是寒凉派



一看到这个标题,有的人准会像挖了祖坟一样跳起脚大骂,脖子上的青筋比豆梗子还粗。其实你大可不必猴急。怒则伤肝,动不动就失态,非真中医也。首先申明一下:本人既不是出身高等中医科学校的专科生,亦不是出身中医世家,说白了就是一个没师承、半途痴迷中医的自学草根而已。所以咱也不用着冠冕堂皇,装腔作势,正襟危坐,一本正经的来讲述医道。虽人微言轻,但却无所拘。今天咱就用无厘头的方式戏说中医!捭阂纵横、三教九流,岂不快哉!哈哈——!



据说,鲁迅先生临终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份沉重的“遗嘱”现在读来显得触目惊心、不可思议,但先生的态度是认真的,它饱蕴着先生对这个世界的恨和对这个世界的爱。当年,鲁迅、周作人、钱玄同聚在绍兴会馆的一个院子的槐树底下说了很多偏激话,其中就有关于“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谈话。五四”那代人对传统的批判往往带有相当程度的急功近利性,是当时一种主流文化的眼光。当时的中国积弱、贫穷、落后,西风东进,鲁迅先生认为要想使国力强大,与列强抗衡,社会体制就必须改良。不光是人的思想要改良,文化也要改良,当然包括汉字啦。所以说鲁迅先生的偏激是与他处在那个时代有关的。时至今日,鲁迅先生逝世已几十年了,当初“汉字不灭,中国必亡!”遗言却成了一句空语。也成为有人指责鲁迅偏激的佐证。



中医又何尝不是呢?黄元御时代,医界寒凉派当道,难免有庸医滥用寒凉药害人,老先生的一只眼睛就是活生生的被一名庸医给治瞎了,好端端的一个俊俏小生硬是给人治成了一独眼龙,你说老先生对滥用寒凉药的现象能不生气吗?我们翻看《四圣心源· 卷八 ·七窍解 ·目病根原》上黄氏的一段话:



医书自唐以后无通者,而尤不通者,则為眼科。庸妄之徒,造孽误人,毒流千古,甚可痛恨!



尤其“甚可痛恨‘!’”现在的校书者在这段话的末尾用了一个感叹号,把黄氏心中郁恨和盘显现出来,一个小小的标点也显现出校书者的细腻。黄氏著《四圣心源》已步入老年,足可见其对乱用寒凉药的庸医切齿之恨,虽年高却愈恨深矣!所以我们可推断出黄氏对寒凉药是心存芥蒂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恨(怕)井绳,也是人之常理吧,故其学术多主张温阳。一个人的性格往往与少时的经历有关,可以说眼睛被庸医误治盲之事造就了黄氏的孤傲狂放,愤世嫉俗的性格,也注定了他难为世俗所容,何况他几乎把历朝历代的医家几乎骂了个遍。所以他的学说一出笼,立刻被众医攻讦、辱骂。群起而攻之,众口烁金,搞得连以后的医家、研医者皆不大喜欢他。黄氏的学说近于雪藏。像近代的章太炎,清代的陈修园皆对黄氏指手画脚、颇有微词。更不高尚的,一个叫彭子益的人写了本《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稍读过医书的人,只要拿出彭著与黄氏的《四圣心源》相对照,皆能知晓彭的理论实际出自于黄氏。但是奇怪的是在彭在公众场合不仅不承认看过黄氏的书,还大放厥词损黄。彭因左升右降的圆理论一举成名,被人尊称彭子。在中国历史能被人称作为子的人我们知道是儒家的鼻祖孔子、道家的祖老子、法家的鼻祖墨子……难不成彭子想做中医的鼻祖不成?到了当代,彭又被一个叫李可的中医大热捧,称彭为复兴中医的脊梁。李可作为中医捧彭而不提黄氏,要么就是孤陋寡闻不知有四圣理论,只知有圆运动;要么就是故弄玄虚。彭用药虽然有些创新可取,但其医理实脱胎于黄,别说其掩盖私淑黄的师承关系之品行,就两人之书对较,彭与黄的医理、文化还真的不是同一层次。不信,各位可明鉴之。当世之下,升降圆运动只知有彭却不知有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夫复何言!



对于很多医家认为黄氏只晓空谈说理论玄,没有实际的临床功底。其实这些话都是带主观臆测的。也是偏激的,或是听信其他医家所言,以讹传讹。《清史稿》记载黄“因庸医误药损目,发愤学医,于《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皆有注释,凡数十万言。”试想一个没有考取功名的书生,如果不给乾隆皇帝治好顽症,清史稿能提上他一笔吗?如果没真本事,像黄老先生这样愤世嫉俗者人际关系定差得很,那帮眼红黄氏的太医院的医生是吃素的吗?只怕他们的笔杆子、嘴皮子比世下有些中医不知会强多少倍。没有临床功底的黄氏能在乾隆身边呆那么久吗?“妙悟岐黄”的牌子是瞎吹出来的吗?



“维时霖雨初晴,商飙徐发,落木飘零,黄叶满阶。玉楸子处萧凉之虚馆,坐寂莫之闲床,起他乡之遥恨,生故国之绵思。悲哉!清秋之气也,黯然远客之心矣,爰取《心源》故本,加之润色。

嗟乎!往者虞卿违赵而著《春秋》,屈原去楚而作《离骚》。古人论述,往往失地远客,成于羁愁郁闷之中,及乎书竣业就,乃心独喜,然后知当时之失意,皆为后此之得意无穷也。向使虞卿终相赵国,屈原永宦楚邦,则《离骚》不作,《春秋》莫著,迄于今,其人已朽,其书不传,两人之得意,不如其失意也。

当世安乐之人,其得天者诚厚,然隙驷不留,尺波电谢谢,生存而处华屋,零落而归山丘,身与夕露同晞,名与朝华并灭,荆棘狐兔之中,樵牧歌吟之下,其为安乐者焉在!窃以为天之厚安乐之人,不如其厚羁愁之士,丈夫得失之际,非俗人之所知也。

顾自己巳,以至壬申,历年多矣,元草未就,是天既长与以穷愁之境,而不频假以消闲之日。帝眷之隆,何可恃也,良时非多,勖之而已。”



每当我读到黄氏这段自序,总会肃然起敬而泪垂。



我有一位友人,与我一样喜欢黄元御医书。一天他吃了老乡从湖北家乡带来的腊鱼。这种腊鱼是用尖辣椒和盐腌制而成,咸而辛辣。第二天起床,牙龈红肿渗血,嗓疼,咽干,口异味重。打电话寻询问我开方,当时辩证如下:



胃中炽热,化火上攻,胃火循经上炎,热伤血络,牙宣出血,壅滞气血,颊腮肿痛,牙龈溃烂。生地6g当归6g丹皮9g黄连3g升麻9g麦冬6g桔梗6g冰糖适量(可用白糠替代),水煎。



友人当时看到我给他开的方,连呼不妥,自云素体阳虚,怕冷,大便溏。西医检查为浅表性胃炎。按黄元御的理论乃为脾阳虚衰,现在吃下这些寒凉之药岂不会坏事。我笑言他是犯了本本主义。我说服他的理由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难道阳虚的人嗜辛辣、肥甘厚味就不会引起胃火?既然已现胃火上炎之证,那就先得消除它。如果死搬硬套书本,那才会坏事。友人见我说得有理,总算点头同意试试。连服两剂,症状皆消。考虑到其素体脾阳虚,防苦寒之药伤胃,又开黄芽汤一方护脾阳以善后:



党参3g炙甘草3g茯苓3 g干姜3g.开水冲泡当茶饮。



后来友人问起我在前方中为何加冰糖?我说腊鱼咸,以糖和之。偶见厨师炒菜时盐放多了点用糖和之,据此自悟,实乃个人经验,不足为凭也。



絮叨这么久,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几点黄元御偏爱扶阳抑阴的理由:



一、 黄氏生活的年代,医家肆用寒凉药成灾,他只好用温阳来以偏纠偏。

二、 黄氏所遇见的病人多是前医用寒凉药误治过的。

三、 黄氏因年少被庸医用寒凉药误治,因此痛恨用医家用寒凉药。

四、 清中叶时期人的体质多阳虚者多。

五、 黄氏个性孤傲,想标新立异,使自己的学说吸引人,如同现在的作秀。



依据我读黄元御的理论,用黄元御的理论所积累的浅识,我认为上述一、二、三条最符合黄氏扶阳抑阴的理由。但是真实的黄元御一生中遇到的病人无论是阴虚火旺、阳虚湿盛都会用温补阳气的药吗?他难道一生只用干姜、附子、半夏之类的温燥药?他难道一生就不用石膏、知母、生地、麦冬、黄连之类的寒凉药?如果真是这样,他的医术岂不会连当下二流的中医也不如???



我从《四圣心源》书中摘下个方子,权且来探寻黄氏用药的端倪:

柴胡芍药半夏汤
柴胡(三钱) 芍药(三钱) 元参(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丹皮(三钱) 牡蠣
(三钱) 鱉甲(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上热甚者,加(黄芩、地黄)。

百合五味汤
百合(三钱) 五味子(一钱,研)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右目赤痛者。
热甚加(石膏、知母)。

贝母元参汤
贝母(三钱) 元参(三钱) 甘草(二钱) 黄芩(二钱)
煎半杯,热嗽,徐咽。
热甚,加(黄连、石膏)。

治口疮热肿。



从以上括号内用药来看,至少我们可以得知黄氏也用寒凉药的。但是总观其方用药还是热大于寒的。在实际的临床中,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类的基本疗疾之法,黄氏作为历史上的名医,焉能不知。思虑其身处在当时肆用寒凉药成灾的时代,其理论如五四时期鲁迅、胡适等文化名流反传统文化之偏激何其相似乃尔。



古语云:“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所以我们在捧读黄氏及各医家之书时,皆不能照搬,惟有师其精髓,为我所用才是大法。亦不要人云亦云、不加思索、钻牛角尖、瞎囔囔认为黄元御只会温补,丹溪只会滋阴,东垣只会补中……其实那只是大师们的一侧重点(或是长处)而已。他们即然要向人兜售他的侧重点,必然如同市井卖瓜者只会云瓜甜。真正临床的中医人都知道,一味主张扶阳温补的,或是一味滋阴寒凉的,都存在着偏颇与不足。我们不必要再羁绊于谁是寒凉派谁是温阳派的无谓之争了。



明乎此,所以我可以说黄元御也是寒凉派。



201204017浅识于东莞舒脉养生会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4-17 20:34 2楼
呵呵,能这样总结,可见你的功底并不一般,但这样总结,可能有失之处。个人认为黄还是是温补为主的。
2012-04-18 08:10 3楼
wangcheng15 说:
呵呵,能这样总结,可见你的功底并不一般,但这样总结,可能有失之处。个人认为黄还是是温补为主的。

李吹彭而不提黄,不知是何用意。其实,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彭的理论是从黄的理论中继承下来的。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喜欢彭而不喜欢黄呢?黄是非常有才的人,做书、注解,都非常有见解。
2012-04-18 09:38 4楼
楼主的文章有深度,有水平,有功夫!在下学习了
2012-04-18 10:44 5楼
楼主讲的还是很有道理的。但黄肯定不是寒凉派,他是崇阳补土的。只是留下的医案很少,所以导致人们学习他的理论时,对实践的把握上容易出现偏差。这是很遗憾的。

其他的讲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向你学习。
2012-04-18 13:42 6楼
“他的温阳理论只是针对他处在那个滥用寒药的时代而发的。”

这点也确实。包括火神派的出现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但是黄元御确实对滋腻类药是有很深的成见的,尤其是熟地。有着非常深的偏见。我是见张景岳和张锡纯用熟地非常得心应手,屡起沉疴,才对熟地有了很深的思考的。觉得黄元御在某些观点上,确实偏颇了一些。我本人是很喜欢黄元御的理论的,因为早年学过一些周易类的知识,所以看黄元御的理论比较容易明白,和周易的理论是一条路子出来的。看多了各家的书后,觉得黄元御的用药上,还是有所偏颇的。当然,这并不影响到他的成就,只是容易给后人的认识,出现一些小波折。包括陈修园也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看看陈修园对何首乌的偏见就知道了。张锡纯是比较赞赏黄元御的理论的,但实际用药上,却并没有跟随黄元御人云亦云。感觉楼主的思路也类似吧,这也是应该向你学习之处。

后来我想了想黄元御、陈修园的现象,觉得凡有所得之人,亦有所失。
2012-04-18 14:24 7楼
“后来我想了想黄元御、陈修园的现象,觉得凡有所得之人,亦有所失。一语中的呵。”
2012-04-18 21:33 8楼
观先生用词典雅,颇有古文功底!观点中肯。黄氏的书其实只要吸收他的精华去其糟粕,用实践来应证是最好的。
2012-05-04 17:25 9楼
古语云:“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所以我们在捧读黄氏及各医家之书时,皆不能照搬,惟有师其精髓,为我所用才是大法。亦不要人云亦云、不加思索、钻牛角尖、瞎囔囔认为黄元御只会温补,丹溪只会滋阴,东垣只会补中……其实那只是大师们的一侧重点(或是长处)而已。他们即然要向人兜售他的侧重点,必然如同市井卖瓜者只会云瓜甜。真正临床的中医人都知道,一味主张扶阳温补的,或是一味滋阴寒凉的,都存在着偏颇与不足。我们不必要再羁绊于谁是寒凉派谁是温阳派的无谓之争了。
2012-05-05 05:32 10楼
古代的医生多是念书没念出名堂的才学医,骨子里有中国读书人的那个劲儿:迂,狂,自大。读医按,不论是自序还是他序,都他娘的把别人批的狗血,著者如何了不起,读来很无语。楼上说的挺有意思,叶桂,王九峰或许没写书的功夫,更或不善写或不屑写。中医分派别,挺操蛋,能只好病是硬道理。
2012-05-05 15:56 11楼
治病救人的事何必存此疆彼界?分门分派的那些人,眼中无民瘼,全是名利!
⬅ 《鼻通散》 中医恩师留下的治疗鼻炎绝方 老茶馆 論針灸與筋膜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