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悲哀(六)先贤的科研经历

2012-04-12 23:28 楼主
因为中医属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科研方法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在说明这问题之前,我先观察下面两个现象。
如果我们在地上放一盆水,在正常情况下,应当是平静的。当我们突然发现这片水面上出现了波纹,就会产生很多联想和猜测。首先想到的是否有虫子之类的小动物掉到水里引起的波纹,这样应当有小动物飘在水面上。当我们看水中没有昆虫或者小动物之类,这个猜测被否定了。接着会猜疑是否有沙粒之类的东西掉到了水里,查看水中没有砂粒之类的东西,周围也没有人抖动使灰尘掉落水里,这个猜测又被否定了。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猜测又一个一个的否定。正当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无意发现天棚上有水珠,是不是水珠掉到盆里激起的波纹,又仔细观察,也许一个小时,也许几个小时,直到我们亲眼看见这个水珠掉到水里激起的波纹,这时才得到一个确切的结论。紧接着天棚上的水珠是哪里来的呢?一个个新的联想又产生了。就这样预想不断地产生又不断的破解,科研就这样开始了。
第二个现象是在学校的操场上晨练时,突然发现教学楼的弧形玻璃窗边,看到了一颗奇怪的树的影子。但是向四周寻找,根本没有类似的树映在在玻璃窗里,再仔细搜索一遍,还是没有找到映照树影的依据。这个迷在没有解开之前就一直在脑海中思索着,突然有那么一次,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发现有一颗树很像映在校园内玻璃窗的那颗树。但是这颗树用常规的思维方法来分析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映到校园玻璃窗内的,直到有那么一天,偶然发现这颗树映到了别的反射镜上然后再通过折射才将树影映射的玻璃上。这就是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原理。
从以上两种现象上,我们发现传统医学的科研来自现实的生活,来自人们对疾病治疗的渴望和需求,一场瘟疫发生了,人们不能眼看着高级物种一个个的死掉,人们就是不断的从死亡中吸取教训,从生活中寻找线索。一代一代知识记录了科研结果,漫长的科研过程铸就了到现在为止我们的民族医学有很多推不翻的科研成果。如黄帝内经、经络就是用现代医学很难考证,主观地将我们的民族医学视之为玄学,是没有依据的。我们的民族医学是一种传承的文化,传承的文化就随时对老一代的经验会有弃取,甚至会有丢失,这样在研究我们民族医学的时候就应当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用我们现代的科学技术去升华我们的民族医学。因为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依据,就很容易对那些不懂中医体系的人视为玄学,巫医等等。那么中医的精华在哪里?不在大专院校而在民间。因为现在的中医院校已经完全西化,民间医学往往不被现代医学所承认,现在大专院校对中医不是丢,简直是弃。
那么怎样才能将我们的民族医学继往开来呢?那就是要向西医学习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这个武器,如果中医掌握了这个武器将会如虎添翼,巨龙腾飞。钱学森先生曾提出过二十一世纪应当是中医的世纪。
中医的科研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从《黄帝内经》产生的时候起到汉代的《伤寒杂病论》,金元四大家,清代的《医宗金鉴》,就是我们的先哲在民族医学科研中走过的一条主线,另一条暗线是传承的民族医学,其特点是疗效显著,独具特长,方法各异。中医的历史就是这样一部漫长的科研历史,贯彻于人类活动的始终。中医的科研不像西医解剖大白鼠,荷兰猪那样快捷方便,我们的民族医学史和整个的人文、天文、地理、大自然紧紧的联系到一起的。中医的科研是通过抽象使中医理论升华,而西医则是把治疗的过程具体化。中医研究气化而西医研究质化。中医和西医是一阴一阳,真可谓天衣无缝。硬让中医去给西医当伴娘,实在有点委屈了中医。
中医的第一项发明是将阴阳引入到医学之中,从阴阳的两个方面去研究运动着的人体,变化着的人体。人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天体有阴阳两个方面,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必然会受到天体变化的影响,人与天体的运行必须是同步的,否则就会生病,就会被淘汰而死亡。当然人的寿命也是如此,顺从天体的自然规律则长寿,逆天而行则会短命。人不能胜天,2011年日本大地震又有什么办法把这个地震震回去了呢?没有,历史上没有,今后也不会有。所以在《黄帝内经》中开篇就是上古天真论,这是总纲。他揭示了人体生长变化的规律,这个规律与人和自然界和谐的程度有直接关系,所以内经把人分成了真人、至人,圣人和普通人集中适应自然的状况。这一点已经由现代DNA的研究所证实。
中医的第二个发明就是引进了五行学说。到现在为止,能把地球上的能量分成五大类的只有我们的民族文化。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很伟大,但他只是揭示了物质存在的一部分,缺少了变化,前面提到的C、H、O、N只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很小的一部分规律。但是由这几位基本元素的变化和离合,构成整个的有机世界。其中包括人和动物植物的生命现象,五行是构成天体存在的链条,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链条。谁违背了这个链条,谁就会无立身之地,谁就会死亡而被淘汰。人类所以生生不息就是遵照了这个规律而存在的。人体的五脏就是按照天体给人的能量不同而构成了心-火,肺-金,肝-木,脾-土,肾-水等,不同物质组成的脏器。物种和自然是统一的运行的形式。由于五行的不断变化,而使人不断地出现生老病死的现象。这是自然规律,而人心、肝、肺、脾、肾由于功能的不同分别由火、木、金、土、水五种不同的物质组成,构成了与自然界相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
中医的第三个发明,是将二进制系统引入到民族医学当中。当然二进制是用阴阳的延伸而来的。这里应用的是二进制。它标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故有医易同源之说。二进制的应用具体的体现在伤寒论中的六经传变的过程中。我先看一看六经中的二进制关系。
我们先看一看什么是十二经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足阳明胃经
从上面十二经中,我们发现,阴阳相对是交错纵横的,如手和足构成上下一对阴阳,阴和阳是明显的一正一负或者称之为0和1,少和太阳构成了多和少的一对阴阳。这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阳明和厥阴又和谁相对应呢?看来是大有研究的必要。手厥阴属心包经,是代主受过的器官,手阳明大肠经是心包经受过时的外在表现。足厥阴肝经是将军之官,足阳明胃经,是人体的后勤部队。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心包经是调节内乱的,肝经是防止内乱和外邪侵入的,而足阳明胃经则是给养供给的,如果我们注意一下,这四条经脉是保证人体健康的重要部门。如果我们用现代的二进制的逻辑符号表示出来,就会出现如下图的状态:


输入端是表示天体对人体影响各经实际阴阳的变化。
输出端是表示人体调整后各经的状态,而控制端则是调整人体与自然界平衡的控制端。它们是怎样工作的呢?

原来人体这台计算机每时每刻都在工作着。在《黄帝内经》第六篇《素问阴阳离合论》中提出:
太阳—开 少阳—枢 阳明—合 太阳阳气开,阳明阳气合
太阴—开 少阴—枢 厥阴—合 太阴阴气开,厥阴阴气合
实际上这个开合枢是天体的运行规程,也是人体隋天体的变化过程。人体的少阳和少阴作为枢就是要调整太阳和阳明、太阴和厥阴相应的变化关系。如果这个关系失调了,人就会生病。实际上人体的二进制系统调节过程始终在工作,始终在适应着外界变化的条件,使人体始终保持相应的平衡状态。
我们的中医没有像现代科学公式表达的那么直接,但是我们的中医界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启用了二进制的运行模式。这能说中医没有科研吗?能说中医不科学吗?
第四个发明,是整体思维。中医在《黄帝内经》中已经应用了现代电子科学的组件模式。
在《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脏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五种功能态的具体体现:
1. 心脏模块。中医称之为君主之官。包括心脏、脑和血液循环系统。
2. 肝脏模块。中医称之为将军之官,包括肝胆及和肝胆有关的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中的稳压和防御系统。
3. 肺系统模块。这个系统中医称之为相傅之官,是人体血液和体液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有“气如橐籥,血如波澜”“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之说。
4. 脾胃系统模块。为仓廪之官。包括脾胃、肠和全部消化系统,是营气的滋生地,是后勤部队。
5. 肾系统模块。它有呼吸、排毒、泌尿、生殖、气化等功能。
只有这五大系统协调工作,人体才能正常运行,完成人体的生化功能。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我们的中医把那么复杂的人体就用这么简单的五种功能态的模块组合起来了。和西医相比,西医检查的是部件,这样忽视了各个部件之间的互相联系,而中医研究的是功能模块,重视的是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你看工业上的集成块,要比分立件早100年,而中医的集成块要比西医早两千年还多。谁说中医不先进?总有一天西医要放下架子向中医学习的。
以上我们不妨把它叫中医的四大发明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医之先贤是一个传承的过程,其中有弃取,也有继往开来。弃要抛弃中医的糟粕,取要留下中医之精华,要留下中医之医魂。如果中医的魂没有了,那么中医只能剩下空壳。前文提到的中医的四大发明,不是说中医神奇,而是说中医一直是按照天体一阴一阳周而复始的变化,使人类通晓了天体和人体的变化机理,而总结出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只有一个,到现在为止,还无人能使这个小小的地球逆转,更何况天地的运行。当然我们的先哲对中医理论没有像笔者与现代科学相挂钩那么真切明朗,但是这种联系并不牵强,是有科学根据的。让我们共同去探讨中医的精微,为人类的健康繁衍各抒己见吧

——————————————————————————————————

医魂无形当有德时方显圣
脉法有道于无声处可见功
老网站,新论坛,欢迎光临腾龙东医脉诊网tldymzw.com 输入输出.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毛嘉陵博客:转发并简评裘沛然老仙翁死后才能公布的真心话 老茶馆 第二届道医会 许明辉医生献宝(增补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