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举例

2012-04-05 19:30 楼主
1.杨某,女,22岁。

初诊:1992年11月23日。

经期少腹胀痛半年余,半年来,患者每逢月经来潮前一天开始少腹胀痛,来潮后第一天痛剧,经期尚准,经色稍暗,经量偏少。此次正值经期,腹痛甚剧,少腹拒按,舌质暗红,苔簿黄,脉弦。既往无特殊记载。

诊断:

中医:痛经(气滞血瘀,冲任失调)。

西医:痛经。

治法:理气活血,调理冲任。

针灸处方:

公孙(双)

刺法:毫针直刺1寸,行捻转泻法,强刺激,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次。

方义;公孙为脾经络穴,通冲脉。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宫。冲为血海,十二经脉之海,任主胞胎.二脉对女子月经、生育至关重要,公孙可通调冲任及十二经脉气血,通则不痛.故可治痛经。

针刺后,患者痛止,嘱其下次月经来潮前3日来诊,治疗同上、一直治疗3天到月经来潮。连续治疗2月.后又随访2月,未见复发。

资料来源网络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4-06 00:34 2楼
后溪申脉
可用于一切奇经病证。也可用于治疗脊髓病变所引起肢体感觉异常及运动障碍。如脊髓空洞症。另外可治颈项。肩。小肠。膀胱。可统治该部位置表现各种病证。
2012-04-06 12:49 3楼
后溪申脉
可用于一切奇经病证

可否对这个做更多说明,好好学习学习。
2012-04-06 19:23 4楼
2.李某,女,45岁。

初诊;1992年9月4日。

呃逆反复发作2月余。患者2个月前因进食时精神紧张出现呃逆,自此饭后时常发作,曾服中药和西药治疗效不显。刻下呃声洪亮,口渴心烦,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诊断:

中医:呃逆(肝胃不和,胃火上逆)。

西医:膈神经痉挛。

治法;和胃降逆,疏肝理气。

针灸处方:

内关(双) 公孙(双)

刺法:内关、公孙均直刺l寸,捻转泻法,强刺激。

方义: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通阴维。公孙为足太阳脾经络穴,通冲脉。“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且因心包经属火,肝属木,“实则泻其子”,故内关、公孙相配有和胃降逆、琉肝理气之功。

依上法.每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1周后症状明显减轻,改隔日治疗1次。巩固治疗2周

后,诸症悉除。
2012-04-06 20:20 5楼
2296 说:
后溪申脉
可用于一切奇经病证。也可用于治疗脊髓病变所引起肢体感觉异常及运动障碍。如脊髓空洞症。另外可

应该是督脉, 阳跷脉, 手太阳小肠经的病变?
2012-04-07 16:44 6楼
版主幸苦了
2012-04-07 17:32 7楼
3.张某,女性,56岁。

初诊:1993年4月5日。

胸闷,咽喉部异物感1周余。1周前患者因与家人生气而出现胸闷不适,咽喉部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曾到耳鼻喉科检查,末见异常,进来我科求治。刻下症见:咽喉部异物感,伴呃逆连声,胸闷憋气,胃脘不适,纳差,睡眠欠佳,二便调,舌质淡暗,苦白腻,脉弦滑。既往无特殊记载。

诊断:

中医:梅核气(情志郁结,痰气凝滞)。

西医:神经官能症。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针灸处方;

内关 公孙 列缺 照海 天突 膻中 神庭 天枢 中脘 气海

刺法:内关宜刺透至外关,泻法;公孙直刺1.5寸,补法;列缺逆经脉循行方向刺0.2寸,泻法;照海直刺1寸,泻法,天突直刺到气管壁为止,泻法(深度约1.2寸);膻中沿胸骨向下平刺1.5寸,泻法;神庭浅刺到皮下,泻法;天枢、中脘直刺15寸,泻法;气海直刺1.5寸,平补平泻。

方义:内关和公孙,列缺和照海,分别是八脉交会穴中主治胃心胸和膈、喉咙病症的两对配穴,用之可宽胸理气,化痰利咽;天突直刺可直捣病位,利咽效果颇佳:膻中为气会,是理气要穴;神庭可安神宁志;因为脾胃为生痰之原,故用胃募中脘、脾经别络公孙以化痰健脾;治胃必通肠,故用胃经上的大肠之募穴天枢;化痰必理气,故用气海配膻中。

依上法治疗1次后,患者胸闷、咽喉部位异物感即减轻,连续治1周后,诸症消失。
2012-04-08 12:27 8楼
4.王某,女,50岁。

初诊:1992年9月11日。

眩晕、烦躁、阵发性潮热10天。10天前无明显原因突发眩晕,耳鸣,站立不稳,烦躁,潮热,急来我院急诊室就诊,未明确诊断.予乘晕宁等药治疗,随后到耳鼻喉科诊治,排除美尼尔氏综合征,未予特殊处理。2天后患者又出现剧烈眩晕,血压21.33/16kPa(160/120mmHg),在陆军总医院作CT未见异常,予降压灵、维脑路通、安定等药治疗,效果欠佳,遂来我院就诊。刻下眩晕,耳鸣,头重脚轻,烦躁,心悸,失眠多梦,午后潮热,汗出,腰膝酸软,纳呆,大便软,小便正常,舌红,苔薄白。月经已2月未来潮。血压21.33/16kPa (160/120mmHg)。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血压最高达24/18.67kPa(180/140mmHg),一般在21.33/16kPa(160/120mmHg)左右,间断服用降压药。

诊断:

中医:经断前后证候(冲任脉虚,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心火偏亢)。

西医:更年期综合征。

治法:调理冲任,滋阴潜阳,兼清心火。

针灸处方;

列缺 照海 外关 足临泣 本神 神庭 百会 通天 前顶 后顶 太冲 风池 大椎

方义:列缺、照海为八脉交会穴的一组配穴,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蹻,列缺属肺经的络穴,与肾金水相生,虚则补其母,再配肾经之照海,其滋阴补肾之功更著。外关和足临泣也是八脉交会穴的一对配穴,功可平肝潜阳,外关深刺至内关,还可清心泄热。本神配神庭可以健脑安神。百会、通天、前顶、后顶这头五针配风池、太冲可清利头目,镇肝潜阳。大椎泄热。

刺法:列缺、照海用补法,风池、大椎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依上法治疗十余日,到9月23日患者眩晕明显减轻,耳鸣消失,但仍烦躁,失眠,心悸,午后潮热,汗出,腰膝酸软,纳差,二便调,舌边尖红,脉弦细。 继续巩固治疗1周,而后改为隔日1次针刺治疗。10月10日患者来诊,除眩晕、烦躁明显减轻外,余症同前,处方如下:

列缺 照海 公孙 内关 合谷 太冲 阴郄 天枢 中脘 气海 本神 神庭 四神聪

方义:列缺、照海见上述。公孙配内关也是一对八脉交会穴,主治胃心胸病症。且列缺配公孙可调理冲任,内关配照海可交通心肾,使心经之浮阳下交于肾阴。合谷配太冲可平肝泄热。阴郄配本神、神庭、四神聪可宁心安神,再与通腑和胃之四门穴相配,取其“心胃同治”之理。

依上法坚持治疗一个半月,诸症悉除。

按语:中医认为,妇女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脉虚,使机体阴阳失于平衡而导致该病的发生。本例患者在发病初期以眩晕为最痛苦的症状,所以,治疗重点放在解决眩晕的问题上,即“急则治标”,治疗时在滋阴补肾的基础上,重用多用平肝潜阳之穴,待眩晕减轻,再继以调理冲任、交通心肾治之。因此,临证时认清疾病的标本缓急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2012-04-09 22:32 9楼
5.郭某,男,7岁。

初诊;1993年2月1日。

小便淋漓失禁5年。患儿自2岁时开始出现无尿意时的小便淋漓失禁,但有尿意时,却能正常排尿,到儿童医院就诊,无异常发现,曾进行针灸、按摩、药物治疗,效果不显,遂来我院诊治。刻下小便淋漓失禁,每当情绪激动、接

触凉水或饮水后,或被询问“你有没有尿”时则小便失禁(当时并无尿意)、量极少,伴食欲不振,睡梦磨牙,大便1~2日一行。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弱。既往无特殊记载。

中医诊断:小便淋漓失禁(肾气不足,固摄无权)。

治法:补益肾气,以助气化。

针灸处方:

列缺 照海 脾俞 胃俞 肾俞 命门 胞盲

刺法:列缺顺经斜刺0.3寸,照海刺1寸,脾俞、胃俞、肾俞向脊柱方向平刺1.2寸,胞盲向脊柱方向平刺1.5寸至膀胱俞,命门直刺0.3寸,以上各穴均用补法。

方义;列缺和照海是八脉交会穴中的一对配穴.两穴金水相生(列缺属肺属屑金,照海属肾属水),在治疗因肾气亏虚引起的病症时效果颇佳。脾俞、胃俞是后天之本,脾胃气血输注之处,肾俞是先天之本肾之气血输注之处,三穴相配健脾养胃补肾.以后天养先天,先天与后天相互滋生,相互促进。命门为督脉腧穴,位两肾俞之间,补肾培元,温阳健脾,壮命门火以助肾气化。胞肓是膀胱经背部第二例线上的腧穴,位在两膀胱俞之外.补之以助膀胱和肾的气化功能,使小便恢复正常。

配合口服金匮肾气丸,1次1丸,日 2次。

依上法治疗l周,息者症状改善不明显,改用以下穴位:

列缺 照海 百会 神庭 中极 关元

方义:列缺、照海同上。百会为督脉腧穴,位居巅顶,而头为诸阳之会.取之用补法可升清阳。中极为膀胱募穴,是膀胱经气聚集之处,配百会补之化气行水,约束膀胱。关元为任脉穴,位于人身阴阳元气交会之处.可大补元阳,以助气化,乃强壮要穴,又为小肠募穴,小肠经“主液所生病”。因患儿病久,思想压力较大,紧张、恐惧时亦可发病,故取神庭安神定志。

针第4次后,患儿病情明显好转,继续巩固治疗1个月,小便淋漓失禁之症基本消失,食纳转佳,睡眠较好,身体也较健壮。

按语:此患儿所患之病较为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小便失禁,或尿后余沥或小便频数,也不属遗尿范畴。小便失禁是指小便失去控制而自行尿出(在意识清醒状态下),量较多。本例患儿在有尿意(膀胱充盈)时.还是可以正常排尿的,只是在无尿意时常常自通,故量极少。尿后余沥是指小便后仍有余沥点滴不净,但排尿仍可控制;小便频数是小便次数明显增加,亦能控制;而遗尿是在正常睡眠时小便不知不觉地自行排出,一般量也较多。
2012-04-21 12:34 10楼
案例看得好过瘾啊,还有没有啊?
⬅ 医改的路还很长 老茶馆 从医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