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虚”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探讨(十三)

2012-04-02 10:30 楼主
“脾气虚”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探讨(十三)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郝守玉
对于脾虚泄泻证,无论是在诊断的系统论状态归类方面,还是在李东垣《脾胃论》的补气复方治疗方面,以及火神派围绕附子的扶阳复方治疗方面,都要以系统论为导向,以人体整体状态的稳态周期变化为主线,以调整阴阳平衡为目的,思考问题。祝味菊不是从中药的抗菌作用出发,因此他不主张用清热药针对疾病治疗,而主张用协助自然疗能的本体疗法,就是姜春华说的“待期疗法”。他发明诱导疗法,发挥阳气的调节功能,代偿功能,自疗作用,也就是姜春华说的“调整机体功能,增强抗病能力”。由于将中医“扶正以祛邪”的观点,充分进行发挥,所以与西医相比更具有优势。 祝味菊的待期疗法与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吴鞠通三焦脏腑辨证论治相比,也要积极得多。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说:“伤寒患者,本非有余,因于药误,既伤于病,又伤于药,虽得待期而自愈,然正气已戕,形神俱惫,故衰弱不能自复也。苟其人本来已甚衰弱,又复斫伤过度,则不病而卒死矣。吾人常见伤寒病后,元气薄弱,又为客邪所乘,遂致不治者,人咸以为死于客病,不知死于元气之斫伤也。”可见他的待期疗法不是消极等待,而要积极关注并扶持正气。正气盈亏关系到疾病的痊愈和病人的生死,所以他果断地围绕附子应用扶阳复方制剂,扶助人的元气。这与李东垣《脾胃论》辅佐元气的补中益气、升阳益胃的元整体系统看法是一致的。
祝氏阳主阴从论的认识是:外感性热病,阳气为抗邪之先锋。“阳衰一分,病进一分;正旺一分,则邪却一分,”因此主张未病重阴,既病重阳,喻为。承平之时,修文为主;荒乱之世,崇武为尚”。故称善理阳气,则“五段”疗法得其要矣:。这对当时治外感热病恣用寒凉的偏见,不失为一有益的启示,祝氏“五段”之说,其立论注重体质内因,强调因人而异,抑亢扶怯,使之符合机体自然疗能,提高其自身免疫能力,其治则首重阳气抗邪作用。当今医学对中医与体质免疫学说的研究方兴未艾,重温祝氏对伤寒六经别具匠心的见解,对这一课题的进一步探索或具一隅裨益。
伤寒证侯与治法是中医理论对于人体系统状态,最为典型化、最具代表性的论述。实际上在脾虚泄泻证方面也同样适应。人体无论是生理状态还是病理状态,按照系统论的观点,都是正负反馈、起伏涨落、周而复始、稳态目的,共时态与历时态的周期变化过程。按照黑格尔辩证法就是限有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进化,或是走向消亡的过程。按照亚里士多德就是实体存在论(有论)中,质料因与形式因中的动力因的统一,向目的因的方向进展的运动。
无论是先师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还是后学祝味菊的五段疗法,都是对于人体发热状态中,共时态与历时态周期变化环形园运动典型的描述。人体其他类型的状态变化,都与此雷同。所以说懂得了《伤寒论》也就懂得了治疗百病。故有“夫仲景立法,天下后世之权衡也,可借以为他病之用。凡伤寒温暑、杂病之治,莫不可借也。”(明王履《伤寒立法考》)。
关于状态阶段周期,马桢伟先生认为,中医象数文化本质上是以‘气’一元论思想为核心,以‘阴阳多少’(量度)划分座标,把四时、五行、六经、八卦纳入阴阳范畴,用以解释、描述事物在系统中连续发展变化的状态和过程。四象、八卦如此,五行亦如此。如《子华子·北宫意向》云:“夫天降一气,则五气随之,寄备于阴阳,合气而成体。故有太阳有少阳,有太阴有少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阳中之阳者,火是也。阴中之阴者,水是也。阳中之阴者,木是也。阴中之阳者,金是也。土居二气中间,以治四维,在阴而阴,在阳而阳。故物非土不成,人非土不生。北方阴极而生寒,寒生水;南方阳极而生热,热生火;东方阳动以散而生风,风生木;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中央阴阳交而生湿,湿生土。”又《云芨七签》云:“阴阳自少而老,而分为五行,少阳成木,老阳成火,少阴成金,老阴成水,阴阳居中成土,参而合之,而成夫妇。……故品物得成焉。”可见五行之气同四象、八卦一样,本就是对一个整体(系统)阴阳双方之多少的再划分,以其阴和阳的强度(或量度)所谓‘老’‘少’差异而区分之。
所以无论对于发热状态,还是泄泻状态都要按照阴阳多少划分为初生.上升.鼎盛.转折.下降.衰亡六个阶段。马桢伟先生认为,天有一年四季,月有钩弦望朔,人有生长老死,佛家有生住异灭四相。因为任何事物(系统)都在运动变化,系统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系统存在的方式(易者变也),任何事物运动发展变化乃至衰亡的过程,都可以划分为初生、上升、鼎盛、转折、下降、衰亡六个阶段(易者不变、规律不变),将之于对应于六运,少阳-初生、太阳-上升、阳明-鼎盛、太阴-转折、少阴-下降、厥阴-衰亡;对应于四象(四时),少阳-初生(春、生)、太阳-上升(夏、长、合并阳明-鼎盛)、太阴-转折(长夏、化)、少阴-下降(秋、收)、厥阴-衰亡(冬、藏),习惯四时无长夏;对应于五运,木-初生(生)、火-上升(王、长)、土-转折(休、壮)、金-下降(囚、老)、水-衰亡(死、已);此《素问·六节藏象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作为一种开放系统生命周期描述,其实是标志多少、盛衰、消长,判断进退、转归、预后的符号,四时、五行、六运俱是其阴阳之多少(过程周期变化)的相对简约阶段标志(易者简也)。由此用阴阳消长规律来揭示描述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周期变化)。
现代物理学已经明白:一个系统的某一物理量的值,不断地经过极大值和极小值而变化的现象(过程周期变化)被称之为振荡。它是一种自然界中,大至宇宙、小至微观粒子无不存在的、十分普遍的的运动形式。现代诸多科学学科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在围绕着被研究对象(系统)的振荡现象(过程周期变化)而建立模型、展开研究,建立系统振荡(过程周期变化)控制模型乃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自然振荡过程周期都可以用一条圆周轨迹(没有展开的的正弦曲线)来表达。中国古代似乎早已抢先走上了这一步,以古人描述一切事物变化规律的太极模型为例,如果说一个事物、一个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圆,那么描述其振荡周期变化的正弦曲线,无疑就是太极图中分割阴阳的S形曲线……。
祝味菊先辈认为,六经辩证不出五种阶段;“六经辩证不出五种阶段,太阳之为病,正气因受邪激而开始合度之抵抗也;阳明之为病,元气偾张,机能旺盛,而抵抗太过也;少阳之为病,抗能时断时继,病机屡进屡退,抵抗之力未能长相继也;太阴、少阴之为病,正气懦怯,全体或局部之抵抗不足也;厥阴之为病,正邪相争,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也。”并且认为五段疗法首当重阳,阳主阴从。 因此“伤寒为战斗行动,(重在提高体工自然疗能)故首当重阳。善理阳气,则五段疗法思之过半矣。是以太阳伤寒,重在和阳;少阳有障,重在通阳;阳明太过,重在抑阳;太阴、少阴不足重在扶阳。厥阴逆转,重在潜阳。五段疗法不外扶抑阳气,四性之药无非调整阴阳。”(祝味菊《伤寒质疑》)活脱一个贯穿着提高体工自然疗能(阳气)纠正电解质平衡的系统过程周期控制模型。
所以我们对于脾虚泄泻证的认识,就要如同李东垣先辈那样以辅佐元气为主线,也要如同祝味菊先辈那样,在阴阳盛衰消长的五段周期变化中,“扶正以祛邪”,阳主阴从、调理阴阳、以平为期,达到治疗目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谁帮我看看这个2方子治什么的 老茶馆 谈四君子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