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

2010-03-02 20:08 楼主

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种子。栽培或野生。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浙江、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省,以东北三省产者为佳,俗称“关大力”。原植物常栽培,或野生于山野、路旁、沟边、荒地、山坡向阳草地。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怕涝,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功效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滑肠通便。临床用名有生牛蒡子、炒牛蒡子。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辛,平,无毒。主明目,补中,除风伤。根茎,治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
《本草拾遗》:味苦,主风毒肿诸瘘。
《药性论》:亦可单用,味甘,无毒。能主面目烦闷,四肢不健,通十二经脉,洗五藏恶气,子研末投酒中,浸三日,每日服三二盏,任性饮多少,除诸风,去丹石毒,主明目,利腰脚。又食前吞三枚熟下,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又根细切如豆,面拌作饮食之,消胀壅,又茎叶煮汁酿酒良。又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间寻寻如虫行风,洗了慎风少时。又能拓一切肿毒,用根叶入少许盐花。
《珍珠囊》: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微炒,同入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
《药类法象》:主明目,补中,除风。主风毒肿,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药性赋》:味辛,平,无毒。降也,阳也。其用有四:主风湿瘾疹盈肌,退寒热咽喉不利;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汤液本草》:《象》云:主风毒肿,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珍》云:润肺散气。
《本草衍义补遗》:洁古云:主风肿毒,利咽膈,吞一粒可出痈疽头。《主治秘诀》云:辛温,润肺散气,捣碎用之。东垣云:味辛平、甘温,主明目,补中及皮肤风,通十二经。
《本草发挥》:洁古云:主风肿毒,利咽膈。吞一粒可出疮疽头。《主治秘诀》云:辛温,润肺散气。捣碎用之。
《本草纲目》:消斑疹毒。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3-02 20:08 2楼
《本草经疏》:恶实至秋而成,得天地清凉之气。《本经》言辛平,藏器兼苦。升多于降,阳也。入手太阴、足阳明经。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辛能散结,苦能泄热,热结散则脏气清明,故明目而补中。风之所伤,卫气必壅,壅则发热,辛凉解散则表气和,风无所留矣,故除风伤。藏器主风毒肿,诸瘘。元素主润肺散结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者,悉此意耳。故用以治瘾疹,痘疮,尤获奇验。

简误:恶实性冷而滑利,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闭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填勿服之。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闭不宜服。
2010-03-02 20:08 3楼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平。无毒。鼠过之则缀惹不落,故又名曰鼠粘子也。止牙齿蚀疼,散面目浮肿,退风热咽喉不利,及腰膝风凝;驱风湿瘾疹盈肌,并疮疡毒盛。生吞一粒,即出疮头。明目补中,润肺散气。
《本草乘雅》:此秉风大动摇之用,故抽水土之力独胜。味辛气平,为风木乃制为用矣。则凡病从风生,或因风寒薄郁乃成痤者,取之捷如影响,设属形层之外与上部者,功力尤胜。此以承制之品,宣助肝木,便无太过之失,厥受和平之益矣。
《药性解》:牛蒡子,味辛,性温,无毒,入十二经。主风湿瘾疹盈肌、咽喉风热不利、诸肿疮疡之毒、腰膝凝滞之气,润肺止嗽,散气消痰。一名恶实,一名鼠粘子。
按:《主治秘诀》及东垣皆云牛蒡子辛温,故能入十二经而通散也。洁古云吞一枚可出痈疽头,亦表其辛散之功耳。《本草》言其性平,误矣。
2010-03-02 20:09 4楼
《药鉴》:气寒,味苦辛,无毒。苦能解毒退热,而利咽喉之痛,并甘桔为妙。辛能达表润肌,而散疮疡之肿,同解毒尤良。合气与味,又治腰膝凝滞之血。若痘出不快者,即用麻黄、桔梗汁煮之,则痘不时起发矣。
《景岳全书》:味苦辛,降中有升。治风毒斑疹诸瘘,散疮疡肿毒喉痹及腰膝凝寒痹滞之气,以其善走十二经而解中有散也。
《本草备要》:一名鼠粘子,一名恶实。泻热解毒。
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膈,理痰嗽,消斑疹,利二便,行十二经,散诸肿疮疡之毒,利腰膝凝滞之气。性冷而滑利,痘证虚寒泄泻者忌服。实如葡萄而褐色,酒拌蒸,待有霜拭去用。根苦寒,竹刀刮净,绞汁,蜜和服,治中风,汁出乃愈。捣和猪脂,贴疮肿及反花疮。肉反出如花状。
2010-03-02 20:09 5楼
《本经逢原》:鼠粘子,肺经药也,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痘疹之仙药也。痘不起发,用此为末,刺雄鸡冠血,和酒酿调,胡荽汤下神效。疮疡毒盛,生研用之,即出疮头。酒炒上行,能通十二经,去皮肤风,消癍疹毒。惟气虚色白,大便利者不宜。
《本草崇原》:牛蒡子专入肺。又名恶实,又名鼠粘子。辛苦冷滑。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尤未绎其义。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深得表里两解之义。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藉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降肺气而不燥,祛滞气以利腰。疗疮疡,以其解热之功;消风毒,以其辛散之力。
2010-03-02 20:09 6楼
得旋覆花,治痰厥头痛。配荆芥、桔梗、甘草,治咽喉痘疹;配薄荷、浮萍,治风热瘾疹;配羌活,治历节肿痛;配蒌仁,治时疫积热。佐生石膏,治头痛连睛。
牙痛,生研绵裹噙患处,去黄水即愈。
泄泻,痘证虚寒,气血虚弱,三者禁用。
《本经疏证》:恶实明目以象形也,其象形奈何,则以其壳象目之胞,胞上有刺,象目之睫,然则谓补中除风伤何也?夫以恶实明目,正为其能补中除风伤耳。风气通于肝,风伤即肝伤,肝伤则中无所疏泄而亦伤,中伤斯上注之气不精,而目之明减矣。恶实以木气盛时生苗起茎,以补交火令开花紫色,不正似肝家升发之气,挟血上注为精明乎?在水谷之气其升发精微也,亦赖以清浊攸分而不混,是中之受益固已多矣,能不谓因除风伤而补中,因补中而目明乎?虽然,此缘风伤已后阴阳乖错情景也,不审知风伤当时形状,何以见目之不明中之不足由风伤乎?夫风伤时形状非他,即下文根茎之所主是已。伤寒寒热汁出,内风与外邪相搏,两不相下也,中风面肿,内风不受外风也,消渴热中逐水,内风外风相拒难解,遂化热而致涨也,此非缘本身风气受伤之源耶?味辛者擅通,气平者擅降,况是开花结实后气已退藏于密,将为他日生发之基者,其能不使内风受驱逐外风之伤,而使外风遂无所应不能内侵以为伤,又何疑矣。后世不用根茎,惟取其实以治若此等证,于理虽亦有可通者,但欲述是物之所以然,不得不如是界域分明耳。
2011-01-02 14:45 7楼
Fructus Arctii

[来源] 为菊科(Compositae)植物牛蒡 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 二年生草本,高1~2m,上部多分枝。基生叶丛生,大形,有长柄;茎生叶互生,有柄,叶片广卵形或心形,长40~50cm,宽30~40cm,边缘微波状或有细齿,基部心形,下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在茎上部的叶逐渐变小。头状花序多数,丛生于枝端,排成伞房状;总苞球形,总苞片多数,被针形先端延长针状,末端钩曲。花淡红色,全为管状花。瘦果椭圆形,具棱,灰褐色,冠毛短刚毛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


[药材性状] 瘦果呈长倒卵形,两端平截,稍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有数条微凸起的纵脉,并散有稀疏黑色斑点。顶端钝圆稍宽,有一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基。基部略窄,有圆形果柄痕。果皮坚脆,破开后内有子叶子2 片,淡黄白色,捻之有油渗出。无臭,味苦微辛,久嚼之稍麻舌。

[采集地] 购于成都市荷花池中药材市场。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痛肿疮毒。
2011-01-03 15:18 8楼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苦,寒。入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祛痰止咳,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1. 用于外感风热,咽喉红肿疼痛。
本品疏散风热,且能利咽,临床应用以风热表症兼有咽喉肿痛者为宜,常配合桔梗、银花、连翘等同用。
2. 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牛蒡子散风热而透疹,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者,往往配升麻、葛根、蝉蜕、薄荷等同用。
3. 用于咳嗽咯痰不畅。
牛蒡子散风热,宣肺气,祛痰而止咳,故外感风热,咳嗽不畅痰多者,往往用为要药,可配荆芥、桔梗、甘草等同用。
4. 用于疮痈肿痛等症。
牛蒡子配黄连、板蓝根等又能清解热毒,对热毒疮痈有一定疗效。
【处方用名】牛蒡子、大力子、鼠粘子、熟牛蒡、炒牛蒡(炒微焦用)
【按语】1. 牛蒡子辛苦而寒,主要有透发与清泄两种功效,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解热毒。但本品透发的力量较弱,并无发汗作用,故在用于感风热或透发麻疹时,须与薄荷同用,始能收透发之效。至于它的清泄热毒的作用,则较显著,无论咽喉红肿,痄腮肿痛,疮痈肿毒以及痰热咳嗽等症,都可适用,常与银花、连窍等配伍。
2. 牛蒡子疏散风热的作用,与薄荷相似,常配合同用,唯牛蒡清热解毒之功较优,薄荷解表发汗之力较强。
3. 由于它性寒滑利,能滑肠通便,故脾虚腹泻者忌用;痈疽已溃、脓水清稀者也不宜应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牛蒡汤《证治准绳》:牛蒡子、大黄、防风、薄荷叶、荆芥穗、甘草
治咽喉肿痛、丹毒。
2011-01-03 15:18 9楼
牛蒡子辛苦而凉,有散风除热,宣肺透疹,清热解毒的作用。
牛蒡子配桑叶、菊花、银花、薄荷,可以治疗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的表证,对兼有咳嗽、喉痛、咽痒的尤为有效。
小儿麻疹时,如果肺经郁热,咳嗽。咽喉红痛、麻疹出不透,这时可用牛蒡子宣肺透疹,常与荆芥、芦根、黄芩、蝉蜕、葛根、桔梗、薄荷等同用。
牛蒡子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咽喉红肿疼痛,如急性扁桃体炎、喉炎、咽炎等。常与山豆根、玄参、桔梗、甘草、黄芩等同用。也可配合银花、连翘、苦参、归尾、赤芍等治疗疮疡肿毒,并能促进痈结的部分消散。
牛蒡子还有“利腰膝凝滞之气”的作用,故以本品配川断,牛膝等,可用于腰膝气滞串走疼痛。
常用量为3~9克。要注意脾胃虚寒、经常泄泻的人不可用。
2011-01-17 19:20 10楼
摘《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牛蒡子味辛苦、性凉,入肺、胃经,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之功;又能消肿解毒,擅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风疹瘙痒、痈肿疮毒渚疾。牛蒡于的诸种作用,可从其性味及归经中获得理解,味辛能散,味苦能降,性凉解热,故对风热客于上焦,痰热阻于肺胃者甚为适用。此晶甚为坚硬,不炒则药性不发,故习惯上炒香捣碎用之。其性滑利,能通大便,风热痰浊阻于上焦而肠腑不通者,用之尤宜。

《本草正义》对牛蒡于的作用颇有妙解: “凡肺邪之宜于透达,而不宜于抑降者,如麻疹初起犹未发泄,早投清降,则恒有遏抑气机,反致内陷之虞。惟牛蒡子则清泄之中,自能透发。且温热之病,大便自通;亦可稍杀其势,故牛蒡子最为麻疹之专药,余如血热发斑,湿热发痦,皆以此物外透其毒,内泄其热,表里兼顾,亦无疑忌,非其他之寒凉清降可比。”“外透其毒,内泄其热”二语,可谓扼牛蒡子功用之要。正因为其善通大便,所以该书又指出:“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热病而望其外透内泄者宜之,虚寒或脾阳素虚者不可妄投。

近代医家张锡纯对牛蒡子的应用颇有发明,不仅用于外感咳嗽,亦用于内伤咳嗽。如“醴泉饮” “治虚劳发热,或喘或嗽,脉数而弱”,药用:生山药、大生地、人参、玄参、生赭石、牛蒡子、天冬、甘草。并谓:“牛蒡子与山药并用,最善止嗽。”盖山药“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牛蒡子体滑气香,能润肺又能利肺”,并能“降肺气之逆”,二味同用,补散相济,则肺脏自安。正因为牛蒡子体滑而能通大便,张氏用其治痢,可谓特识。如治病已数日,下痢赤白,腹疼,里急后重之“燮理汤” (生山药、金银花、生杭芍、牛蒡子、甘草、黄连、肉桂)方中即用此味。张氏取其“能通大便,自大便以泻寒火之凝结”,即可缓后重之苦,其旨微矣。

朱老之用牛蒡子,于风热外感初起,表气末疏,寒热头痛,咽痒咳嗽之证,恒喜用之。尝与桑叶、杏仁、连翘、薄荷、豆豉、桔梗、荆芥等昧同用。临床所见,凡咳嗽咽痒、咯痰不爽者,用牛蒡子后往往咯痰爽利,足证其有滑痰之功。风热邪毒上壅,恒易引起扁桃腺发炎,甚或红肿疼痛,汤水难以下咽,斯时牛蒡子颇堪选用,取其能疏风散肿。常用方药如:桔梗、甘草、牛蒡子、僵蚕、薄荷、玄参,山豆根;痰多加川贝母、瓜蒌皮、橘红。又,风热引起之牙龈肿痛,多与胃经有关,以足阳明胃经循上齿龈,手阳明大肠经循下齿龈之故。牛蒡子在疏解中有苦泄之功,是以在辨证论治方药中用之有效。

[朱步先整理]
2011-12-13 09:10 11楼
牛蒡子(菊科牛蒡属植物牛蒡的果实及根。)

牛蒡子(菊科牛蒡属植物牛蒡的果实及根。)

别名: 恶实、蝙蝠刺、大力子、鼠粘子、万把钩、老母猪耳朵。
性味功效: 种子:味辛、苦,性寒,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散结解毒。根,味苦、辛,性寒,清热解毒,疏风利咽。
临床应用: 牛蒡子与其他中药组成复方制剂治疗肺癌、大肠癌及其他转移性癌,发现有癌肿消失或缩小的现象,并能延长生存期。
本药也用于热毒壅盛、气血瘀结的咽喉部肿瘤。
此外,还常用治疗感冒、咽喉红肿、流行性腮腺炎、疹出不透、痈疖疮疡、湿疹等。
用法用量: 内服,果实5~10g,根10~15g。
注意事项:
⬅ 薄荷 老茶馆 桑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