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在卫生资源待开发

2012-03-26 10:33 楼主
谈到“卫生资源”,人们就会想到卫生机构、医疗设备等。但中医学却重视发掘人体内在的卫生资源。这里所谓“人体内在的卫生资源”,是指人体本身具有的自稳调整、祛除疾病、恢复健康等功能。对人体内在卫生资源的发掘、利用,有利于减少卫生机构、医疗设备等“外在卫生资源”的投入,减轻国家日益不堪重负的医疗卫生负担,更好地发展我国卫生事业。

中医学注重发掘“人体内在的卫生资源”

人体正气是中医依靠与发掘的对象

中医学所谓的“正气”,包括了人体本身具有的自稳调整、祛除疾病、恢复健康的功能,这正是人体“内生性的”宝贵卫生资源。因此,中医在治疗中十分善于发现、依靠、调节人的主体性反应,养生、治病都着眼于“疏其血气,令其条达”,即扶助正气实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状态的目标,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人体是以正气及其主体性反应为核心的目标动力系统

中医学认为正气在人体健康维护中起主导作用,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中医学视野下的人体,就像一个主体开放的,自组织、自演化、自调节的目标动力系统。这一系统的动力是人体正气的主体性反应,目标是维护“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中医学认为,“形者生之舍也”,这里所论的“形”,是人体这一系统的整体边界屏障,它保持着人的自我完整性,控制着人体信息出入及交换的开放度。人体这一系统的整体边界所出入的信息,包括了人的主体性反应及外界环境的刺激因素。

人的主体性反应包括生理反应的“藏象”,病理反应的“病形”,各种治疗产生的“疗效”。外界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反应,必须以机体为媒介,其效果都是人体独立地产生反应的结果,在人体的健、病之变中,人体的正气及其主体性反应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体为实现自稳调节而出现的功能亢进,中医视其为抗病反应

中医学十分注重透过病理现象看本质,即从人体正气对各种致病因素的主体性反应,发现其背后原有的生理功能。因此,中医学并不完全将功能亢进的病态视为消极的病理破坏,也未单纯将其作为治疗过程中的对抗与压制对象,而是将其视为正气祛邪的抗病反应,并将其作为治疗中因势利导的依靠对象。

中医学对我国医学创新的启示

观念的创新——重视“人体内在的卫生资源”

根据国外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和临床社会调查的结果,在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医疗保健机构的工作仅占10%~15%。可见,单纯建设卫生体系,解决不了维护人类健康的问题。

“原始本无医,传宗亿万年。”我们不应低估机体自身所蕴藏的强大自愈功能。这种自愈功能包括免疫、防御、代偿、修复、适应等机能。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这一自愈功能同样不容低估。

而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医疗实践均以医生、医疗机构为主体,各国都将不断增加医疗机构、扩充医疗队伍、增加资金投入作为发展卫生事业的主要手段,造成了高昂的卫生经济代价。

所以,医学管理部门、医学教育部门应重视“人体内在的卫生资源”在我国医疗卫生工作中的作用,切实转变观念,认识到人类健康维护的主体既不是医疗机构,也不是制药产业,而是人体本身具有的自我痊愈、自我保健能力。一些调动人体内在的卫生资源的方法几乎是不需要投入的,比如一个正确的观念、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等等。

医学观念的创新,首先应体现在医疗模式的转变上。医学界普遍接受并推广中医学理念、重视发掘人体内在的卫生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观念的转变将带来不可低估的效益。

技术的创新——发展旨在调动“人体内在卫生资源”的技术

目前,在医学界广泛使用着直接对抗式治疗方法,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这导致了病原体越治越多、药物淘汰日益加速、医疗费用大幅攀升等恶果,并由此形成了世界性的医疗危机。导致这种恶果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忽视了人体的“内在的卫生资源”,过度依赖外在医疗技术对人体功能的干预。与之相对的是,中医的治疗主要着眼于依靠、扶助人体的正气,即人体的自我抗病和康复能力,从而避免了直接对抗式治疗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

调动人体内在卫生资源的技术,由于旨在挖掘、调动人体本有的自稳调节、自我康复能力,因而必然是“事半功倍”的。所以,当前我国的医疗技术创新应该充分吸收中医学的先进理念,挣脱分析还原思维模式的禁锢,跳出忽视人体内在卫生资源的误区,大力支持研究、发展旨在改善、调动人体自身康复、愈病能力的技术,充分利用人体内在的卫生资源,减少外在性卫生资源的投入,促使我国尽快走出医疗经济困境,高效地发展我国卫生事业,提高国民健康素质。

医疗体系的创新——建立预防、养生、治疗一体化的医疗体系

传统的中医学,是集预防、养生、治疗为一体的医学。预防、养生、治疗之间没有清晰的分界线。传统的中医师同时肩负着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疾病预防及治疗等多重责任。预防、养生、治疗实践的根本目的都在于发掘人体的内在卫生资源,从而调整人体功能状态。因此,在中国的古代,并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或疾病预防部门。

中医这种兼容并包的学科形式,恰恰契合了人体这个复杂的巨系统,使得中医师个体在独立面对人体复杂病况时更加游刃有余。同时,中医这种寓养生、预防、心理疏导于治疗的实践理念,十分符合当前国际范围内所倡导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也完全符合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提出的“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发展思路。

中医这种预防、养生、治疗一体化医疗模式,十分有必要在我国大力推广,这不仅可以充分发掘、利用人体的内在卫生资源,大大提高我国卫生体系的效率,更能有效地压缩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使我国尽快走出卫生经济的困境。

实现这一创新的捷径就在于尽快建立真正体现“中西医并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给中医以更大的发挥作用的平台,使中医预防、养生、治疗一体化服务广泛展开。

同时,还应进行医学教育的变革,将重视人体内在的卫生资源的理念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始终,从根本上改变医生的观念。并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积极推广中医有效的预防、养生、治疗技术,使中国的医学生更多地掌握本民族有效的医疗卫生技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医疗队伍与医疗体系,实现我国医疗体系的创新奠定基础,为世界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医不是“慢郎中” 老茶馆 @微博·中医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