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寒热病

2012-03-23 11:08 楼主
关于寒热病

讲灵枢的录音资料中,丢了这一部分,这是一课的内容。
在此补上,望有需要的同学,转告转发一下。
整理到这里。有几位同学,我让自己整理的,多是参考了注家。没看到内在的真实细微处。包括郭注,也是沿用旧说,临床细微处,略过了。
寒热病第二十一

这一篇先讲的寒热病,篇名叫寒热病。后面还讲了多种杂病的辨证和针刺治疗以及依四时取穴的规则。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
寒热在皮,皮肤发热,病位浅表。毛发的干燥,鼻干。槁、腊,都是干的意思。皮肤无汗。类似外感风寒初起的表现。治疗时取三阳的络。三阳,有注家以为是太阳,可能是依太阳主表推断的。三阳,根据终始篇来看,是阳明。前面还讲到,身半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所以这里三阳,是指阳明,而不是太阳。取络是泻法,泻血络。对应后面补手太阴,是泻阳补阴的方法。太阴阳明相应补泻,也和前面的论述是一致的。

“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寒热在肌,表现为肌痛。由皮而入的,仍有毛发焦。唇看肌肉,见唇干燥,寒热在肌不得汗,是寒热不解。三阳于下,就是足阳明。去其血,对应上面取其络,就是分别泻上下三阳的血络,就是手足阳明的血络。与太阴相对应补泻,是发汗的方法。病不得汗,就用汗法。在皮在肌对举来讲,治法上互有详略。一起对比着看,治法就明确了。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骨的寒热病,病无所安,从《甲乙经》,是痛无所安。周身的疼痛不安。在皮在肌是无汗,在骨则是汗出不止。这就是鉴别。牙齿没干的,从大腿内侧的络脉用泻法。这里虽然只说取,没说补泻,对照肌寒热,在络治疗是泻其血的方法。齿干的,外有寒热,内有液竭,是死证。下面举了骨厥和骨痹两个病。骨厥的治疗和生死判断比照骨寒热。痹是取经,而不是取络。还有这个三阴,是否对应前面三阳阳明,三阴就是太阴呢?足之三阴,皆在阴股,大腿内侧,这里以视见其络为准,不必作太少厥阴的分别。所以这里的三阴,是个大概的笼统的说法。痹病用补,相对于寒热病则用泻。这是用对举详略的行文方法。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
这一小段讲体惰和厥痹病。体惰病是出血后内虚再加上外受寒,或是外伤后引起,表现是四肢的乏力懒动,肌力不足。治疗上取关元穴。是足阳明、太阴和任脉交结的地方,又叫三结交。厥痹病表现是气逆上到腹。体惰治疗只说是取关元,那么取关元是深是浅、是补是泻呢?这里讲到“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则是和前面治寒热一样的法则。这个视主病而取阴阳补泻的方法,是体惰、厥痹包括前面的寒热病共同的方法。在这里的论述中,反复多次,或详或略,都是说明这一个原则。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这是“天牖五部”的位置,在第二篇《本输》中讲过,不重复。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3-27 14:38 2楼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
医有歌《灵枢》者,国中属而和者无人。
2012-03-27 18:42 3楼
今古子 说: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




先生曲高,故和者寡。
2012-03-28 08:44 4楼
现在人学中医,都愿意或希望速成,都愿意学他个三招五式,就可以了,谁像你费那个老牛劲:1加1本来就等二,非要弄明白为什么,愚钝至极,不可理喻。
2012-03-28 11:09 5楼
聪明人太多,最缺的是笨人。
聪明人撒泡尿、吐口唾,庄稼叶面上立即就有水,以为就是抗旱了。
笨人费牛劲打深井,为百年源泉不断。
我从笨计。
2012-03-28 13:36 6楼
平凡中医 说:
现在人学中医,都愿意或希望速成,都愿意学他个三招五式,就可以了,谁像你费那个老牛劲:1加1本来就等二,

所以现在的中医堕落了,都是被这些“三五招”的半瓶醋医生毁了。本人虽然不懂中医,但是对中医怀有崇敬,更敬重阳春白雪的老中医。
2012-03-28 15:41 7楼
学习了,太深奥.
我希望所有的中医论述都归到伤寒论的结构中,补充和丰富伤寒论的药,症,方.再创一个新的框架没必要也不可能.个人浅见.
2012-03-28 20:44 8楼
tsinglai 说:
学习了,太深奥.
我希望所有的中医论述都归到伤寒论的结构中,补充和丰富伤寒论的药,症,方.再创一个新的框架

大医习业
《千金要方》第一卷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
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张仲景只是其中一家。
2012-03-30 18:44 9楼
今古子 说:
大医习业
《千金要方》第一卷

仲景若不通其它怎么能通呢?说通也是假通。
⬅ 胸痹 老茶馆 泰然临证录21:心血虚,虚火扰心,虚烦不眠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