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陆九芝的温病学术思想

2010-03-01 18:35 楼主
何任(浙江中医学院杭州 310053)

关键词 陆九芝 温病 学术思想

陆懋修(181l~1886年)字九芝,又名勉旃,号江左下工,又号林屋山人。清代元和县(今江苏吴县)人。他家世以儒显,亦为科举显赫之门第,且都能医。九芝初为诸生。以文学著名。咸丰(1851~1861年)中转徙上海.致力于医而以医名。晚年其子陆润庠登第,就养京邸,即定居北京。

九芝一生博览群书,至老著述不倦。1866年,撰成《世补斋医书》,包括6种,33卷.刊于1884年。内容有《文集》、《世补斋不谢谢方》、《伤寒论阳明病释》、《内经难字音义》。续集为陆氏校刊之医著,共4种、25卷 由其子陆润庠刊于1910年。有《重订傅青主女科》、《重订戴北山广温热论》、《重订绮石理虚元鉴》、《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

陆九芝的《世补斋医书》中内容很多。本文只是论述他对温病的学术见解。陆九芝推崇张仲景之学,提出温病包括在伤寒中。他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说法,乃是“误以胃热为肺热,由于不识阳明病”之故。虽然,他这一见解对于沟通伤寒、温病学有所裨益,但是他认为“治温病法不出《伤寒沦》之外”则是否定了温病的三焦辩证,表现了他明显的保守倾向,不大愿意听取和接受比较新颖的学术见解和发明。正如同他反对王清任对人体内脏进行观察的做法一样。九芝认为王清任之亲见脏腑是教人在杀人场上学医道,其偏激之情可以想见。

我们还可以从陆九芝的几篇文章中进一步观察。《论吴氏“温病条辨”之误》一文中,他明确地说:“吴鞠通本顾景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十二字,而为”《温病条辨》,自条自辨,可发一笑者也”。 陆九芝先从《温病条辨》这本书的来源,指出了吴鞠通是袭用了顾景文的这十二个字而开始,自条自辨地写了这部书。接着他说:“开卷捏造温病以桂枝汤主之,为仲景原文。继复承《临证指南·暑病门》杨姓案云: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热须究三焦之讹,以喻西昌治瘟之法.谓是刘河间之所以治温。夫河间治法,亦惟六经是言,而三焦两字,始终不见于六书。此其两失,已不待言,乃以温病之本在中焦者,先移之于上焦,谓切不可用中焦药,痛戒中焦之芩、连。而其下即云热邪久羁,劫铄真阴,邪热久羁,肌肤甲错。皆鞠通所自言,皆鞠通自己所告人者。”九芝指出吴鞠通捏造仲景《伤寒论》原文,又误指刘河间治温探究三焦说之讹;吴鞠通将温病定位在上焦,教人切不可用中焦药芩、连之类的错误。接着又指出吴鞠通:“先是自制银翘散、桑菊饮两方。即是顾景文辛凉轻剂,不名一药,而鞠通为之引申者也。嗣是方名安宫,用犀角、牛黄;方名增液,用玄参、麦冬;以及一甲、二甲、三甲之复脉汤。小定风珠、大定风珠,无非滋腻伤阴,引邪内陷。病至此不可为矣。”九芝继续批评说:“而因其中焦篇,亦偶用芩、连、膏、黄时。凡温病之一用黄连、膏、黄。无不可以去邪彻热者,鞠通又若未尝不知。然苟非布置上焦,则热邪未必久羁,真阴即未必劫铄。苟非呵斥芩、连,则邪热未必久羁,肌肤也未必甲错。顾景文延之数日,鞠通再加缓缓两字。何以必缓缓,不可解而实可解也 此所以后乎鞠通者,亦万不肯不用其法者也。以滋腻留邪之药,缓缓延之,热邪方盛之时,阴无不伤,病无不死。陶节庵之《一提金》、《杀车锤》、《截江网》,书名之恶极者也;此之一甲、二甲、三甲、定风珠,方名之恶极者也。病何等事,医何等人,硕可儿戏若此何!”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3-01 18:39 2楼
由以上内容,他对温病学说的见解,可以明确无误地看出。陆九芝是一位尊经的儒医,认为当时的温病学说是离经叛道的异端邪说了。再看一下陆九芝的另一篇文章《温热病说》可以证明。它说:“温热之屡变而乱其真者,由于伤寒之一变而失其传,风寒诸病由太阳入阳明者,有《伤寒论》在,尚且各自为说,至温病而漫以为仲景所未言,更不妨别出己见。每先将温病移人他经,或且移作他证,如奕棋然,直无一局之同者。若喻嘉言移其病于少阴肾;周禹载移其病于少阳胆;舒驰远移其病于太阴脾;顾景天移其病于太阴肺;遂移其病于厥阴心包;秦皇士移其病于南方;吴鞠通移其病于上焦;陈素中、杨栗山移其病为杂气;章虚谷、王孟英移其病为外感;尤其甚者,则张介宾、张石顽以及戴天章辈,皆移其病为瘟疫;而石顽又移其病为夹阴。娓娓动听,亦若各有一理也者。而不知阳明为成温之薮,古来皆无异说,皆以《伤寒论》阳明方为治。自夫人欲废阳明方,故必先将阳明病移出阳明外,非余之故为訾议也。苟其不然,则东扯西拽者,何以必将千古相传之定法,弁髦弃之哉。”从这里可以看出陆九芝对于明清以来的各家论温病学说,多持否定态度。对当时一些治温病的新创方剂不予赞同而加以指责。

陆九芝关于温病的学术思想与他的著作《世补斋医书》流传甚广,久被后人所学习的。对他的见解,有很人赞同,也有很多人反对。如在20世纪20年代后的中医著作中,像《温病辨惑》(作者章巨膺。章先生原为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教师,解放后曾任上海中医学院教务长)一书,竭力推崇陆九芝温病学说,推崇治温病应该用仲景方。用葛根芩连汤、白虎汤、承气汤等。认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自条自辨,可发一笑。”(陆九芝语)等。然而,同样在当时对陆九芝温病学术见解持反对态度的,如章次公先生。据《古医籍各家证治扶微》中朱良春氏所作“析章次公先生评论清代医家的几句话”一文中引章次公对清代6位医家之评述说:“余尝谓清代医人中,有二奇人。曰四明高斗魁,玉田王清任;有二学人,曰吴县叶桂,吴江徐大椿;有二妄人,曰昌邑黄元御,元和陆懋修;高王二人,奇而不诡,开创风气;叶徐二人,虽沿仲景,自有创获;若黄陆二人,直以齿牙胜人,然究其实则枵然无物者。”朱氏解释章次公这几句话说:“黄陆二氏,虽然读书很多,著述亦丰,但过于尊古,偏执己见,对不同学术论点,往往采取否定态度,严词驳斥,一无是处。这就近乎“武断”、“诋毁”,所以章先生称其为妄人。至于章先生说他俩是“枵然无物者”.是指理论脱离临床实际,是空洞的理论家,不是实践家而已。并没有否定他俩在博览群书和医学上的成就,这是应该说明的。”

陆九芝在学术上论述运气。对《内经》、《难经》、妇科等内容,多为后世所重视。其温病学术思想,归纳起来是:

① 陆九芝推崇仲景之学,提出温病即包括在伤寒中的观点。且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一语乃“误以胃热为肺热,由于不识阳明病”之故。这对沟通伤寒、温病学术在总体精神上说是可取的。他推崇治温病用芩、连、膏、黄等,在临床辨证前提下投之确亦每见显效,这也是应该肯定的。

②陆九芝过于尊经,思想保守,固执己见.对清代某些医著的学术论点.多严词抨击,虽有中肯之处,但多偏执之见。对不同学术见解、往往加以否定。如认为“治温病法不出《伤寒论》之外。”并说:“在太阳为伤寒,在阳明为温热。”认为阳明病就是温病。对温病学说的发展,采取否定态度。并且否定了很多创新的治温病的见解,经验体会和有效方药。例如对《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温热门席姓案,乃热邪误治入脏之坏症,且已至极期。叶氏立育阴清邪法以挽救,可谓煞费苦心。但陆氏却予否定,认为“古人治温,决不育阴。”并说:“犀角、石菖蒲二味.并开心窍,送邪入心”。用牛黄清心丸,乃“助犀角送邪入心”。这是对温病治疗上挽救坏症危疾而设的正虚液耗,清热清心的方药执有偏见的武断否定。

陆九芝是一位读书较多的清代医学家,他指出当时一些医学著述互相抄袭等情况,对一些医学家的评论亦多。他过分推崇仲景,并泥迷于五运六气之说,并反对王清任实地观察人体脏腑。这些浓厚的复古尊经的保守思想,使得他无视当时在研究温病学术上有条理、有步骤的论说。还对温病治法上的临床探索横加指责,予以否定,这都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发展。
2010-03-30 08:50 3楼
陆九芝认为温病即阳明病,精研阳明病作《阳明病解》对伤寒阳明病的学习运用,很有意义。
2010-11-27 22:14 4楼
胡希恕老先生就曾说,温病条辨是目无法纪,多断章取义。
另外,我赞成陆九芝关于不必在温病上另立新学的观点。
请以临床实践证伪,不必口舌相争。
⬅ 老年便秘治宜温 老茶馆 学习高允旺《脑病心悟》的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