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灸法集萃

2010-02-28 18:08 楼主
第一章内科疾病
1、感冒
冶疗方法
取穴内池、列缺、风门、外关。伴身体重浊不爽,口淡腻者加阴陵泉;伴乏力者加足三里;伴周身疼痛者加大杼;伴头痛者加太阴。
注意事项
患者治疗完毕,应避内寒,多饮开水,恢复前清淡饮食,注意休息。
2、哮喘
治疗方法
取膏肓及气海穴,在夏季三伏天时化脓灸,每年1次,连续3年为1疗程。
注意事项
初次灸可不选在三伏天,随了随灸,但到夏天时定补灸1次,算第1次治疗。
3、胃脘痛
治疗方法
化脓灸中脘及双侧足三里穴
注意事项
热度、时间长短以患者感觉最强为度。
4、呃逆
治疗方法
新证、急证,可先灸内关、足三里,再灸中脘穴15分钟,重证、久病或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者,直接灸膈俞、气海穴。
注意事项
呃逆可单独发生,其证轻微,属正常生理现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可不治自愈。此外,还可以用下述方法自行治疗暂时性呃逆。以草刺鼻,嚏出呃止,捏住鼻子,一饮而尽250毫升左右温开水。采取立正——弯腰——仰头——喝水的系列动作止呃逆。
5、不寐
治疗方法
主穴选申脉、照海(均内侧)。配穴:心脾两虚者加百会;阴虚火旺者加涌泉;胃腑不和配足三里;肝火上扰者加行间。
飞翅穴
从上飞翅至下飞翅依次灸,飞翅穴位置:上飞翅在肩胛冈内端上边缘,平第2胸椎棘突,距背正中线3.2寸。翅根在肩胛冈内侧边缘,平第4、第5胸椎棘突之间,距背正中线3寸。下飞翅在肩胛冈内缘,平肩胛骨下角,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4寸。
注意事项
部分不寐患者为精神紧张引起的短期失眠,可不予治疗,调理心绪即可愈,但若失眠持续1周以上,就应采取治疗。失眠患者治疗期间应放松心情,减少疑虑,积极配合治疗。
6、水肿
诊断要点
阳水:①头面先肿,渐及全身,腰部发上肿甚,按之凹陷。恢复较快,皮肤光泽,小便短少,伴恶寒发热,肢体疼痛。咳嗽气粗。②偏于风寒者,形寒无汗,舌苔薄黄,脉浮数。③偏于风热者,咽喉肿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阴水:①足跗先肿,渐及周身,腰部发下肿甚,按之凹陷。恢复较慢,皮肤晦暗,小便短少。②偏脾虚者,伴脘痞便溏,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濡缓。③偏肾虚者,兼腰痛脚酸,肢冷、神疲,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治疗方法
阳水:隔姜灸大椎、肺俞、三焦俞、肾俞。灸至皮肤潮红。以不起泡为度。偏风热者,宜点刺少商出血,以助散热。
阴水:直接无瘢痕灸水分、脾俞、肾俞穴,每穴7壮。偏脾虚者,灸三阴交;偏肾虚者,灸太溪;至局部穴位皮肤潮红,触之温热为度。
注意事项
水肿后期,必须采取综合治疗,而继发性水肿,灸法宜作为辅助治疗方法,当病情稳定时,可单独依靠此法治疗。
7、泄泻
诊断要点:
寒湿(风寒)型
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并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湿热(暑热)型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疗方法
无论何种类型腹泻,均先“腹泻特效穴”(取穴: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采用温和灸法,每穴每次各灸10至15分钟,每日灸2至3次,治愈为止。
主穴取天枢,神阙。其中,风寒型配合谷、上巨虚;湿热型配阴陵泉、内庭;食滞肠胃型配中脘、足三里,肝气乘脾型配合肝俞、行间;脾胃虚弱型配脾俞、足三里;肾阳虚衰俞、命门。
注意事项
严重失水患者或由恶性病变引的腹泻,采用综合疗法。
8、便秘
诊断要点
热秘
大便干结不通,腹部痞满,按之有块作痛,矢气频转,终难排出,烦热口渴,面赤,或伴小便黄,口臭,舌苔黄燥,脉滑实。
气秘
大便秘而不甚干结,腹部胀痛连及两胁,口苔,目眩,舌质红苔白,脉弦。
虚秘
腹无胀痛,但觉小腹不舒,有便意而努责乏力,多汗,疲惫,面色少华,无力排出大便,粪质松散如糟粕,舌淡白,脉细弱无力。
冷秘
大便艰涩不易排出,甚则脱肛,腹中或冷痛,面色白,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腰冷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疗方法
热秘、气秘均选大肠俞、天枢、上巨虚、支沟穴无瘢痕灸;热秘加悬灸曲池、合谷穴;气秘加悬灸阳陵泉、太冲穴。
虚秘、冷秘无瘢痕灸大肠俞、天枢、脾俞、足三里;虚秘加悬灸气海、胃俞;冷秘加悬灸神阙、关元穴。
注意事项
便秘患者应注意改变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进行适当的活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有些患者单独用艾条灸大肠俞就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9、中风
化脓灸大椎穴及患侧肩、曲池、环跳、足三里。若上肢功能障碍,选取肩髃、曲池;下肢功能障碍,则取环跳,亦可配阳陵泉,足内翻严重者,取丘墟。患病后长时间不能恢复,自觉体力虚弱者,可多灸大椎。
注意事项
中风日期,尤其是有神志症状的患者,应注意综合治疗,不宜单独使用灸法。
中内后遗症可单独使用灸法治疗,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能很好地促进病体恢复。
初次中风恢复及平日自觉头晕指麻的患者,中内几率较正常人高,故尤应注意保持情志平和,饮食清淡,起居有常,锻炼有度,以防再次中风。数次中风者,将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较一次难以恢复。由于中风后遗症时劳动力损伤极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所以,应积极预防,防患于未然。
10、中暑
治疗方法
中暑较轻
选大椎、中脘穴,予艾条悬灸,并以温水擦拭身体,直至症状缓解,微微出汗出为止。
中暑重症
选神阙穴隔盐灸,关元、气海穴悬灸,同时温水擦身或30%酒精擦身。
注意事项
对于中暑较症,还可以用挑刺、刮痧等方法,效果也不错。
中暑重症者,应严密观察,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危重病例,必须抢救,否则,中暑亦会危及生命。
中暑者,应以温水擦身,不宜使用凉水,同时,应嘱温盐水频频饮之,症状缓解后注意休息。
11、虚劳
治疗方法
取大椎、膏肓穴。
注意事项
膏肓直接灸后应配合针足三里穴,以便引热下行。
灸后宜多饮开水,多休息,少数病人可出现烘热感觉,不必在意,一二日内多会自行消失。
有出血症状的虚劳患者应慎用此法;气虚、阳虚患者此法最佳。治疗中还需注意生活起居及饮食调摄,并保持乐观情绪。
12、头痛
治疗方法
风湿头痛取穴百会、风池、上星、太阳、大椎;肝阳头痛取穴百会、太冲、足三里;痰浊头痛取在蚹、印堂、丰隆、曲池;血虚头痛取百会、血海、三阴交、;瘀血头痛取百会、阿是穴。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应忌酒,防止症状加重。灸法能良性地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改善脑血管舒缩功能,促进脑血液循环,使脑功能恢复正常。比起药物治疗。灸法副作用外小,疗效巩固,无危险性,便于人使用。
13、冠心病
治疗方法
中脘、足三里各灸30分钟;期门、太冲各灸25分钟;下脘、天枢、气海各灸30分钟;心俞、神门各灸25分钟;膈俞、膻中、巨阙各灸30分钟;厥阴俞、少海各灸25分钟;天池、间使灸25分钟;关元、中极、三阴交各灸30分钟;肾俞、照海各灸25分钟,各穴均取双侧,1天灸1组穴,9天灸完,每天灸后,用温灸器内余热灸肚脐30分钟。
麦粒灸
取心俞、厥阴俞,均双侧。内关、三阴交双侧。
注意事项
直接灸法疼痛刺激较为剧烈,可诱发心绞痛,故操作前应备好硝酸甘油,或在局麻的条件下施灸,或一穴灸完再灸一穴,在2至3天内完成麦粒灸。
温灸器法治疗时间长,周期长,注意坚持。
14、高血压
治疗方法
双侧中三里。
注意事项
灸疗法对血压有一定控制作用,但并不能完全控制,必要时服用降压药物,防止高血压危象的出现。
高血压患者应注意供钠饮食,少食油腻,多食蔬菜水果,适当体育锻炼,以改善高血压病的症状。
传统治疗高血压主要是依靠合适的降压药物,灸法及其他一些生物疗法,不能完全控制好血压,但可使降压药需用量减少、脑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减低。精神调节在控制血压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清心寡欲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使交感神经张力减?低,而达到降压作用。
15、糖尿病
治疗方法
艾灸大椎、神阙法
注意事项
单纯灸法不易控制糖尿病,故应在使用西药基础上使用灸法。除药物治疗外,还应控制饮食,开展运动,调节心态,而且要持之以衡。
16、神经衰弱
治疗方法
灸百会、四神聪、足三里穴。
注意事项
神经衰弱患者多与心理因素有关,故除客观治疗外,还应注意调理情志,减轻思想负担,规律生活起居,以促进恢复。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与神经衰弱十分相似,可选择相同的方法治疗。
17、面瘫
治疗方法
患侧晴朗、太阳、迎香、下关、地仓、频车针刺,取患侧翳风穴。
注意事项
患病后不宜冷水洗脸,患侧也不宜受风、受凉,必要时应戴口罩、眼罩防护。
注意休息,不宜劳累,不宜大量饮酒和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周围性而瘫是针灸疗法的适应症。则于其原因不明,故无针对性的特效药物治疗,崦针灸在这方面则有独到的优势。部分患者恢复较慢,形成顽固性面瘫时,则宜取重刺激,针,灸并用,使其康复。
18、类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方法
取穴大椎、曲池、阳陵泉、丰隆穴。
主穴:大椎、膏肓。配穴:天宗、肩、曲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丘墟。视患者关节肿胀、疼痛部位取穴:肩关节为主,取天宗、肩穴;肘关节以下,取曲池穴;髋关节附近,取环跳、阳陵泉;膝关节周围,取阳陵泉、足三里;踝以下关节。取阳陵泉、丘墟穴。有全身关切症状者,配穴均取之。若患者体虚不能承受,亦可每次灸1至2穴,分数次灸完。
注意事项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平日应不饮酒,少食动物内脏。
患者均应减少接触冷水机会,以防病情复发或加重。
19、风湿病
治疗方法
选取患者疼痛周围部位穴位,如肩酸取肩髃,坐骨神经痛取环跳、阳陵泉,或取阿是穴行直接灸法。
注意事项
有风湿病的患者,不宜过量饮酒,也不宜多食鸡肉及动物内脏。尤其痛风患者。但有些病例需要配合药物及其他治疗,全面周到,病体才能尽快恢复。
20、阳痿
治疗方法
取双侧命门穴
取穴气海、关元、三阴交。
注意事项
要持之以衡,不能中途放弃或在短期内未效便丧失信心。
每日睡前灸效果最好
经温和灸后,于子时阴茎能自动勃起者为佳兆,此类患者,经湿和灸后,多能治愈。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从而更好地促进恢复。如中极、气海、肾俞等均可使用,但取穴仍以腰腹部穴位为主。
21、遗精
治疗方法
梦遗
灸心俞、肾俞、关元、太冲穴。
滑精
灸气晦、三阴交、志室、肾俞
注意事项
梦遗治疗中,心俞、肾俞湿灸时间不宜过长。
滑精伴小便热赤混浊,口苦心烦,口舌生疮等症状的属湿热下注,不宜用灸法,宜使用针法在。
遗精、阳痿可同时出现,基本治疗法则相同,临床中因恣情纵欲或频犯手浮造成遗精、阳痿的病例占到很大一部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2、高脂血症
治疗方法
取穴:百会、内关,足三里、太冲、复溜。
取穴:神阙穴。
注意事项
多摄入蔬菜、水果等植物类食品。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2-28 18:09 2楼
第二章妇科疾病
1、痛经
取三阴交配关元或中极穴为主,酌配命门、肾俞、太溪、足三里、次髎穴等。
注意事项
2、胎位不正
治疗方法
解松腰带,坐在靠背椅上或仰卧床上,暴露两侧至阴穴。
注意事项
操作时段松解腰带,取坐或卧位。
胎位纠正的成功率以妊娠7个月者最高,8个月以上者次之,经产妇较初产生妇效果更好。
3不孕症
治疗方法
取三阴交、关元、足三里、子宫、神阙。患者月经干净后开始施灸至下次月经来潮时止。
注意事项
妇检属先天性生理缺陷所致不孕者,非本法所能奏效。
4、子宫脱垂
治疗方法
取百会、气海、提托。
注意事项
避免超重劳动和长期蹲站劳动,认真做好四期卫生,积极治疗慢性咳嗽和便秘等疾患。
5、**白色病变
治疗方法
局部取会阴穴和白变粗糙或萎缩重处,远端取关元、曲骨、三阴交、肾俞、腰阳关穴。
注意事项
阴部皮肤较薄,防止局部皮肤起泡和灼伤。
6、缺乳症
治症方法
取膻中、乳根,取双侧隐白穴。
注意事项
灸治乳少效果较好,但在治疗同时,应增进营养,可多食猪肺,鲫鱼汤等食品。
7、崩漏
治疗方法
取断丝穴、隐白穴。
注意事项
发取关元、子宫、三阴交、次为主穴,止血加百合、隐白。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血色鲜红或绛红,质稠,口渴欲饮,少腹疼痛拒按,舌质红,苔薄,脉弦数,属实热型者加血海、太冲;出血量多,血争淡红,质稀薄,面色黄白,神疲乏力,头晕,脘腹胀满,怕冷,舌质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虚弱属脾虚型者加足三里;出血持续不断或突然大出血,血色暗红或呈褐色,质稀腰困,耳鸣,形寒肢冷,小便频,舌质淡红少苔,双尺脉应指较弱,属肾虚型者加腰阳关。
患者应注意饮食调摄,忌烟酒、辛辣等刺激物,防止过度劳累,绝经期妇女,如反复多次出血,应作详细妇科检查,警惕肿瘤的发生。
8、产生尿潴留
治疗方法
取神阙穴,并在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穴施行温和灸。
注意事项
尿潴留中医又名“癃闭”同,多因难产或产程过关,故以温补肾阳,疏调气机,使任督脉气通畅而小便自解。
9、妊娠恶阻
治疗方法
取中脘、中三里、内关、公孙为主穴。伴呕吐清涎,神疲思睡,舌淡苔白,肪缓滑无力属脾胃虚弱者,加温灸上脘;如伴呕吐苦水或酸水,口苦,胸胁胀痛,嗳气叹息,苔微黄,脉弦滑属脾胃不和者加灸太冲;伴呕吐痰涎,胸闷纳呆,口淡,苔白腻,脉象滑属痰阻滞者,加灸丰隆。
注意事项
妊娠早期,胞胎未固,灸治时一次取穴不宜过多,以免影响胎儿。
病者宜保持安静,注意休息,忌恣信生冷油腻之品,宜少食多餐。调养胃气。
若仅是恶心、腰酸、择食或晨间偶有呕吐痰涎则是妊娠早期常的有反应,勿须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可自行恢复。
对严重伴有酸中毒及肝肾功能损害者,应配合其他治疗措施。
10、闭经
治疗方法
发归来、关元、中脘、气海、三阴交为主穴。们胸胁长满,小腹胀痛属血滞经闭者,加太冲、丰隆、合谷、地机;伴头晕肢软,纳差,心悸失眼,腹无胀痛属血枯经闭者加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
注意事项
对已婚的闭经患者应与早孕作鉴别。
治疗期间,饭菜要温热,营养要均衡,禁食生冷、辛辣、酸涩之品,禁洗冷水澡。
11、产后恶露不净
治疗方法
取双侧隐白穴,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注意事项
产后应注意精神调摄,不可暴怒忧思,忌食生,避免过劳和房室。
如伴有后子宫内膜炎等生殖系感染者可酌用抗生素。注意分娩中有无胎盘胎膜残留,必要时可作诊断性刮宫。
12、盆腔炎
治疗方法
取关元、子宫、足三里穴。
注意事项
盆腔炎有急慢性之分,对急性期伴有高热者,在施行灸治的同时,应配合使用足量的抗生素治疗。
治疗期间应节制房事,注意经期卫生,保持**清洁,忌烟酒、辛辣等刺激物。
13、带下病
治疗方法
取双侧隐白穴
带下色白或淡黄,无臭味,质粘稠,连绵不断,面色萎黄,纳少便溏,精神疲倦,四肢倦怠,舌淡苔白腻,脉缓而弱,属脾虚型者,取气海、带脉、白环俞、三阴交、足三里;带下色白量多,质清稀,连绵不断,小腹发凉,腰腹酸痛,小便频数而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迟,属肾虚型者,穴取关元、带脉、次髎、肾俞;如带下状如米泔或黄绿如脓或挟有血液,量多而臭,阴中瘙痒,口苦咽干,小腹胀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属湿热型者,则穴取带脉、中极、阴陵泉、下髎、行间。
注意事项
如是**毛滴虫、白色念珠菌感染者,可配用相关敏感的抗生素。
用灸法治疗带下病虽有一定疗效,但能引起带下的疾病很多,应查明原因,明确诊断,再给予治疗。如病人年龄在40岁以上,带下赤黄,应排除癌症可能。平时应嘱患者节制房事,注意休息,适当增加营养,注意经期卫生,保持**清洁
2010-02-28 18:24 3楼
第三章,儿科疾病
1、惊风
治疗方法
慢惊风
取神阙穴
急惊风
灸上星、陶道穴。
注意事项
患儿皮肤娇嫩,灸时不宜过长,慢惊风除可悬灸神阙穴外,还可选取大椎、脾俞、命门、关元、气海、百会、足三晨等穴交替使用。
饮食方面应禁食油腻厚味,以素食流质为主。夏季可饮西瓜汁、番茄汁、甘蔗汁;冬季多吃鲜橘水、苹果泥;痰多可给白萝卜或茡荠汁。
2、百日咳
治疗方法
取大椎、肺俞穴。
注意事项
四缝穴、八邪穴也可。
百日咳流行期间,可每日用生大蒜汁和糖水口服1至2次,连服5至7天。对幼小患儿阵咳时要抱起,轻拍背部不要抱紧,以防窒息。
3、小儿哮喘
治疗方法
取神阙、天突、肺俞和膻中、定喘两组穴位,选大椎穴。
注意事项
取穴频率较高的几个穴位为:定喘、肺俞、天突、大椎、神阙、膻中、气海、足三里。
4、疳积
治疗方法
灸鸡内金、苍术、肉果、香附、胡黄连、砂仁、神曲、麦芽。内关穴上,穴取双侧。
注意事项
针刺四缝穴或捏脊疗法在本症的治疗上也有较好疗效。
小儿喂养,要掌握先稀(菜汤、米汤)后干(奶糕、蛋黄),先素(菜泥、豆制品)后晕(鱼、肉末),先少后多的原则。
5、小儿泄泻
冶疗方法
中脘、下脘、神阙、天枢、足三里。
注意事项
小儿皮肤稚嫩,又不易配合,应防止烫伤。
6、小儿厌食症
治疗方法
取穴身柱、中脘,配合背部捏脊,晚上临睡前捏1次。
注意事项
禁止饭前吃零食和糖果。
患病后发现食欲不振,应及时检果原因,采取对应治疗。
7、痄腮
治疗方法
取双耳角孙穴(一侧腮肿灸患侧,双侧腮肿灸两侧)
注意事项
8、小儿疝气
治疗方法
灸患侧大敦、独阴及气海穴,热疝不宜用灸法。狐疝、关元分型不明显、仅存在睾丸、阴囊肿大者,可仅直接灸患侧大敦、独阴穴。一般用于年龄较大患儿。
注意事项
热证慎用法。
无论何种疝气,均不宜作剧烈运动。
狐疝如小肠坠入阴囊不能回收,甚至发生嵌顿,以及睾丸积水久久不能吸收的病例,应采用手术治疗。
9、小儿遗尿
治疗方法
每天临睡前在关元穴、三阴交穴灸
注意事项
纸尿裤的使用不宜超过1周岁
10、鹅口疮
治疗方法
取神门、涌泉穴。
2010-02-28 18:24 4楼
第四章、外伤科疾病
1、疔疮
治疗方法
取肺俞、灵台、委中为穴,生于颜面部者加合谷,发于手臂部者加曲池,背部者加肩井,下肢部加足临泣。
注意事项
初起患者切勿挤压及过早切开排脓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灸法较适用于疔疮初起,肿硬未溃或已溃不敛者,如已成脓同,应及早切开排脓,伴有高热者,应酌情使用抗生素。
饮食宜清淡,忌食烟酒、辛辣、肥厚之品。
如发生败血症(疔疮走黄),症情凶险,必须及时抢救。
2、疖肿
治疗方法
放置于疖肿上灸
注意事项
3、急性肠梗阻
治疗方法
取神阙穴
注意事项
本疗法只适用于单纯性机械肠梗阻和动力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有腹膜刺激征)应采取手术治疗
4、疝气
治疗方法
主穴取大敦、三角灸,属寒疝者配取关元、神阙、湿热疝加取膈俞、三焦俞、狐疝加足三里、提托。
5、慢性前列腺炎
治疗方法
灸会阴穴、伴腰骶困者加灸肾俞、次髎、;伴少腹不利者加灸关元、三阴交;下午灸治,灸后嘱患者注意休息,不饮茶、不食物以养气血。
注间事项
避免过度劳累,戒除手淫,节制房事,忌长时间骑车,忌食辛辣、烟酒等刺激物。
6、褥疮
治疗方法
对准褥疮处灸,灸后疮面覆盖有一薄层黄色油状保护膜,不须擦去,可保护疮面。
注意事项。
7、痔疮
治疗方法
灸八髎穴
注意事项
对痔疮伴有出血的病人,应常规进行肛门指检及乙状结肠镜检果,以排除直肠癌、直肠自息肉、直肠炎等疾病。平时少食辛辣刺激物,治疗期间忌饮酒,防过劳,避免潮湿及用力负重,保持大例通畅,以减少痔疮了作。
8、急性胆囊炎及胆石症
治疗方法
取神阙穴。
注意事项
饮食清淡这,忌食油腻辛辣等刺激物。
如在灸治过程中,患者症状体征不断加重而不缓解,甚至出现休克征象,应采取紧急治疗措施。
9、急性乳腺炎
治疗方法
取膻中穴,再用右手拇指尖作分筋样推压拨动患者天宗穴。
注意事项
只适用于乳痈初期未成脓者,如经非手术治疗后,患者仍高热不退,局部皮肤紧张,压痛明显并伴有波动感,则须手术切开排脓治疗。
10、阑尾炎
治疗方法
取天枢(右)、阑尾穴(双)、曲池(双)、阿是穴(右下腹麦氏点)为主,便溏者加阴陵泉(双),恶心者加内关(双)
注意事项
本疗法只适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轻型化脓性阑尾炎及慢性阑尾炎等。对重型的化脓性阑尾炎及坏疽性阑尾炎等伴有高热这、肌卫者,则宜采用综合疗法或手术治疗。
11、肱骨外上髁炎
治疗方法
肱骨外上髁之痛点处。
注意事项
患者要适当减轻活动度。
12、肩周炎
治疗方法
穴取肩髃、曲池、合谷、巨肯、肩髎、上巨虚。
手太阳经
取肩髃、臑俞、天宗、秉风、肩外俞、养老。
手太阴经
取穴肩、中府、天府、尺泽、太渊、合谷
阳脉
穴取肩、风池、阳陵泉、申脉、后溪
注意事项
较单纯的灸治疗阿是穴效果更佳。,积极配合功能锻练取效果迅速。
13、软组织损伤
治疗方法
痛处
注意事项
灸适宜于治疗陈伤,对新伤及局部红肿痛症状明显者不适宜。
14、狭窄性腱鞘炎
治疗方法
取阿是穴、外关;桡骨茎突腱鞘炎取阳溪、列缺、合谷。
注意事项
狭窄性腱鞘炎,中医属“筋”范畴,由劳损经筋,气血动行不畅所致,局部取穴阳溪、列缺、合谷、阿是穴、外关。
15、脊柱退行性病变
治疗方法
阿是穴,腰痛者加肾俞,颈椎肥大者加大椎及阿是穴。
2010-02-28 18:27 5楼
附篇

伤寒
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最能补元敛阴、回阳固脱;关元又位居脐下,加小肠募穴,助小肠化物吸收而生血,灸关元能收阳生阴长之功。再配以服姜附汤,则阳加阴敛,阴阳交接,水火相济,邪随汗解而愈。

顽固性咳嗽
伤寒所致顽固性咳嗽,由寒凝气滞,肺失清潇所致,灸天突愈咳,既赖艾灸温散之功,又恃天突降气之力。
3、咯血
案中用吐法先泻其实,灸肺俞后补其虚,用吐法有邪去正安之理,灸肺俞寓金能生水之意,有的放矣,步骤井然。


《千金要方》日:“膏肓俞无不治,主赢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忘误。”故灸膏肓穴治瘵,效如桴鼓。案中取膏肓穴法,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疟疾
脾俞内应脾脏,这脾气转输、输注之穴,故灸脾俞治疟有显效。今人针灸大家承淡安灸大椎、间使、复溜、神道治疗疟疾,也有明显疗效。

口眼歪斜
口眼歪斜,病由气虚风入,然兼寒者多。无论病之新久,急当灸之,新病灸之,意在散寒家祛风;病久则气血凝滞,意在活血祛风。

神志病
百会又称三阳五会,有清热开窍、镇惊宁神之功,神志病灸之,多能获意外之效。

呃逆
考其穴位“乳下一指许,正与乳相直,骨间陷中”,当为足阳明胃经之乳根穴。<玉龙赋>去:“乳根、俞府疗欶气痰哮。”

二便失禁
仓公辨病,多与<内经>殊别。<灵枢>日:“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终于膻中”。而仓公言“厥阴之终结小腹”,邪犯腹结,动而腹肿,灸足厥阴之脉,寒气散而愈。针灸之要,重要谙熟人身经络终根结,若不明终始根结,正职<灵枢.根结>所云,会有“折关败枢”、“针道成绝”之虚。
10、脾胃虚弱
此案以艾灸为主治疗脾胃虚寒症。杨氏对脾脏的生理、病理论述颇为精辟。脾属土,主健运,能化气生血;脾不健运,则各种脾胃证侯随之而生;且脾喜甘而恶燥,用药过于燥热而伤阴,用药过于寒凉则有脾胃运化功能,颇感肘。杨氏深谙此理,于用药之外,另辟蹊径,采用艾灸为主结合针刺补法治疗脾胃疾患,如此则助阳而伤阴,补阴而不碍胃,解决了这一矛盾。

腹痛,腹泻
腹痛,腹泻而喜按,属虚寒可知。神阙为先天之结,又为后天之气舍。灸之能温阳散寒,健运脾胃,寒邪得温则散,气不拘急而缓,脾胃得温则运,清升浊降而痛泻自除。

水肿
水分穴位小肠下口,能分清泌浊,使水液流入膀胱而无水肿之患,气海为大气之所归,气行则水不横逆,水肿自消。

自汗
本案自汗缘于房事后饮冷伤脾气,为血气虚不能卫外所致,灸命关补脾脏之真气,以冀气旺卫固而汗止。

脚躄
来脊穴别名华佗夹脊,这华佗所发明,位于脊柱棘突旁0.5寸或1寸。临床上用于治疗腰痛、四肢酸痛常能获效。

遍身青
足趺指胃经原穴冲阳穴。脾统血,脾旺则血无外溢。本案不选脾穴却灸胃之原穴,因胃为五脏六腑之本,其经别“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温灸之,本强经通,心脾得调,血脉得运,故体青退而纳食增。

冷疾
以艾火治病,常法也;以日光灸之,奇思也。以太阳真火灸之,行气活血、温经散寒、回阳通脉、冷疾痼病,自内而出矣。

瘰疬
肘尖,经外奇穴,位于肘后部,屈肘成90度角,鹰嘴突起之类端。肩尖,即肩髃穴,瘰疬在临床上不少见,其病机《景岳全书》分析说:“若元气强则正胜邪,正胜邪则毒在腑,在腑者便是阳毒,故易发易收而易治;元气弱在邪胜正,邪胜正则毒在脏,在脏者便是阴毒,故难起难收而难治”。治瘰疬光凭药力,恐难奏效,若配以区灸,常能收功。肘尖、肩尖为治瘰疬要穴。

痰核
本案为胸前痰核,其治疗颇具特色。首先是在取穴方面,既然病机为痰结肺经,并未取肺经之穴,而取了肾经的俞府、任脉的膻中,道理何在?此乃局部近取法,况肺主一身之气,膻中穴又称上气海,为一身宗气之会,故取之可鼓动宗气,宣畅肺脉之气,以消散积聚之痰。其次是在治疗操作方面,针行六阴之数自然是泻法,意在祛除痰邪,更灸5壮可以温气行血以散结,外用药膏贴者,乃痰拔毒之法,三法合用,其功益著。

痞块
本案所述痞块一病当属今之积聚范畴,其病机不外乎“痰”、“食”、“瘀”三字。杨氏直取块中,以盘针之法攻其邪,积其气,复以中脘、食仓之灸培补正气,扶正以袪邪,攻补兼施乃能收功。盘法首载于《针经指南.手佛补泻》,专用于腹部,明.汪机称其为“和气”之法,而杨氏此处尚有行气散结之意。其中中脘、食仓之选穴亦含标本同治、病症兼顾之意。中脘为胃之募会,腑之会穴,健脾和胃,化湿除痰;食仓为经外奇穴,出《医经小学》,在中脘旁开3寸,专治腹中血块,活血化瘀,散结止痛。其近胃旁,又有辨病取穴、治标之意。

痔血
长强会于肛门之上,尾骨尖之下,并为督脉之络别出之处,古今均用为痔疾要穴,故取本穴针灸并用,以活血袪瘀,经络和通,则庤消便血自止矣。

臀痈
患者为一儒者,又因饮食劳倦,其气虚可知,虽臀痈肿焮痛甚,以隔蒜灸、葱熨法治之,益气托毒也。
22、脱疽
隔蒜灸乃治脱疽常法,然辨脱疽须知顺逆,脱焮痛赤者顺色此不痛者逆,前者灸之多愈,后者灸之一定应。
23、发背
灸治发背,疗效确凿,案中所述方法太繁,不如直灸疮上便捷。惟此法几近失传。录之供参考。
24、脚气
脚气不肿者,谓干脚气,乃风邪所致,觉如虫行,以风性善行故也。风市为治外风要穴,灸之则风邪外出矣,因风邪入里既久,须千艾方愈。
25、蝎螫伤
以隔蒜灸治诸灯虫伤,古已有之,一直治用至今,唯治之宜早,若毒之内侵,灸之效不显矣。
26、崩
清沈金鏊《妇科玉尺》说:“风热郁于肝经,血得风而妄行。”从本案例重,张公夫人血崩由风热所致,故先以活汤退热祛风而崩自止,再灸膏肓、三里复元气。
27、难产
脚小指尖头即至阴穴也,灸至阴催产效果确凿,今日农村亦广为沿用,灸时可取双侧,不必拘泥于右脚。
28、产后昏厥
灸中脘治产后昏厥,可见灸疗回阳救逆之功之一斑。古人还常用烧红的秤砣放入米醋中,以强烈的醋味刺激产妇,治疗后昏厥,可供参考。
29、疳疾
本案系疳证,疳有两种含义:一为“疳者,甘也,”谓其病由于多食所致;二是“疳者,干也”,上泛指全身消瘦,肌肤干瘪,气血津液不足的临床征象。本证初起,病情尚轻,仅表现为脾胃不和,运化不健的证候,名日“疳气”;如进一步脾失健运,积滞而停,滞气机,轩为“疳气”;病久则脾脏虚损,津液消亡,导致“干疳”。疳症是一种虚实夹杂之病,正确判断其虚实强弱、邪正盛衰是治疗的关键。本案因“腹内有积块”,当为中期“疳积”之证。古人云:“壮者先云其积而后扶胃气,衰者先扶胃气而后消之。杨氏认为患儿尚可耐攻,故针块中以消其积;灸章门穴既可消积又可健脾;再配以药物内服,故疳积消,形体渐盛。
30、目痛
厥阴属肝,少阴属肾,以黄连膏点之目益痛,可知患者目痛属寒,故灸之获效,因邪侵之既深,须夏枯草、香附子清肝、疏肝以清余邪。
31、牙痛
阳溪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手阳明经气汇聚之地,灸阳溪治牙痛,为前人经验,临床十分常用。
32、鼻渊
三里袪痰,合谷散热,上星开窍,再佐以清热宣肺、化痰活络之品内服,为治鼻渊经典法也。
33、健身防病
常灸关元常年健康,在神阙行隔盐灸,亦且延年。气短、气海。
2010-03-03 22:08 6楼
学习灸疗的好资料。
2010-03-06 09:16 7楼
感谢分享,很不错。
2010-06-30 10:18 8楼
灸法真好,学学,学学
⬅ 灸疗补泻法 老茶馆 常用家庭保健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