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类取象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008-08-08 06:51 楼主
浅谈比类取象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作者:李光亚

-----

关键词 比类取象法 比较 分类 中医应用

方法学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医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一整套认识和研究人体疾病的方法。这些被人们总结出来的方法,又促进和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而且至今仍有效指导着临床实践。比类取象法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把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比较,以此来认识疾病的一种方法。

1比类取象法

比类即比较和分类。比较是用以区分事物之间相同和不同点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宇宙间的事物表现千差万别,各自具有不同的特性。但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环境中,又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属性。将这些特定时期与环境中的两种和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即可揭示出事物间的本质不同。在对两种事物与现象进行比较时,必然要先掌握一种事物与现象的本质,然后与另一种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未知事物和现象本质的结论。如《伤寒论》将“听而闻”与“不闻”进行比较,就是根据正常人应当是听而有所闻,闻而有所动,因此得出“听而不闻”的反常现象是因重发汗而引起心阳虚导致的。

分类是将宇宙间事物相同点与不同点区分为不同类型的一种逻辑方法。分类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根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综合为较大的类,根据事物之间的不同点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将事物划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层次的系统。分类应有客观标准,否则就会出现分类重叠和分类过宽的逻辑错误。其次,分类要相称和逐级进行,否则就会出现层次不清。如中医学中的阴阳分类标准,大体就是向上的、亢奋的、活动的属阳;相反,向下的、静止的、衰弱的属阴;但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阴阳还可以相互转化。

2比类取象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 1在生理方面:中医广泛地运用了宇宙间的事物特征,与人体的生理特征进行类比。如在“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认为“东方生风,风生木, 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其对心、脾、肺、肾也有类似的论述。这一连串的类比均是以宇宙间的事物特征为依据,联系到人体的内脏、组织器官及其功能进行的。

2. 2在病因病机方面: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并以此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动态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病机则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所引起的病变机理。比类取象法是中医用来说明病因病机的主要方法之一。如《素问 .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湿。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将病因分为二类以后又有三因学说、六淫七情学说,都以比类取象方法而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素问 .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这是把自然界的风比喻为致病因素。因狂风骤起可飞砂走石,树拔屋倒,来去迅速。反之,春风和缓,又轻微又柔和,水波不兴,这才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 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又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象向外开合的门户一样,抵御邪气的侵袭。感受暑热之邪,发热象炭火烧灼一样。把阳气比作阳光,一旦失去卫外的作用,随时可遭到病邪的侵袭,这些都形象地说明了疾病的病因病机。

2. 3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古代中医学根据疾病反映于外的现象来诊断疾病时,就采用了比类取象法。如《灵枢 .五色》说:“以五色命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进一步诊察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这是从自然界中的五色来比喻五脏的病色。因而古代有望齐侯之色便知病之深浅的著名医家。这并非他们的才智超越凡人,而是应用取类比象法,结合个人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

2. 4在方剂与药物方面:中医在研究方剂与药物时,大多也采用了取类比象法。在一个方中药物的主次都有明确的规定,并将它们在方中的作用比作君、臣、佐、使。如《伤寒论》中麻黄汤,就是以麻黄为君,桂枝为臣,杏仁为佐,甘草为使,四药结合治疗太阳表证。中医学还用比类取象的方法来为方剂命名。如白虎汤,就是因白虎属西方之金神,有呼啸冷风,恰合本方能治阳明气分实热证,故以此命名。另外,具有通利水湿作用的木通、通草、滑石等;能祛风解表的防风;治疗跌打损伤的续断等等都是根据类比来命名的。

比类取象逻辑思维方法,将收集起来的感性材料加以整理,把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然后用已知事物和现象的结论去推论未知事物和现象的结论。这种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是逻辑学上的一大成就,应用于中医学中使中医变得易于理解,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作者简介:李光亚,男,38岁,主治中医师,大同市第二医院(山西037005)。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男生学中骨和针灸哪个前景更好些? 老茶馆 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