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寒胜则浮的几点疑问

2012-03-05 22:37 楼主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从上述2句联系起来参看则寒胜则浮当无疑义,指的寒邪导致人的神气浮动。

但是在历代一些注家看来则有疑问,比如: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生气通天论病因章句辩中认为

素问太仆章句:“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丹溪新定章句:“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由于此新定断句符合临床的大多数情况,故后世多有从之,但《格致余论》生气通天论病因章句辩一文,仅限于素问的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而言,倘若联系到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的寒胜则浮,则做何解?

好,我们接着来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 寒胜则浮 一句

郭蔼春《黄帝内经素文校注语译》认为:“浮 月付 府”3个字古代通用,而杨上善的《太素》本 浮字是 月付,进而推出月付是(肘上面加个病字头)的误写,(肘上面加个病字头)这个字是指的腹中绞结之意,所以应定为 寒胜则(肘上面加个病字头),指寒气偏胜,腹中绞痛。

此定也符合临床实际,但2家皆是将 素问第3篇和素问第5篇分开来解,各自发挥。

倘若将第3篇和第5篇结合起来参看,则他们的所谓传抄错误,衍文等推断皆不存在,朱,郭2人皆有附会之嫌,因为前后文联系则寒胜则浮,毫无疑义!

此一点疑问提出于此,和大家共同讨论。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3-05 22:47 2楼
总而言之,朱,郭2人的解释从临床实际来看是很正确的,但从解注内经原文来看,则还有疑问
2012-03-05 22:53 3楼
二者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一指情志,一直阳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此浮指神气而言,也就是心神不安宁浮动的意思,是因为寒凝经脉,筋骨疼痛,动则痛甚,是以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此浮则指阳气而言,意为寒甚逼阳浮越。
2012-03-05 23:04 4楼
我的观点是指阳气而言,外有寒则卫阳战之,故有发热。内有寒则格阳与外,内寒偏胜则阳气外越,腹中阴冷故而腹中绞痛。
2012-03-05 23:11 5楼
神农 说:
二者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一指情志,一直阳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

慢慢细嚼一下,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不是不解浮字
2012-03-05 23:15 6楼
“倘若将第3篇和第5篇结合起来参看,则他们的所谓传抄错误,衍文等推断皆不存在”

方向是这个
2012-03-05 23:19 7楼
倘若将第3篇和第5篇结合起来参看,则他们的所谓传抄错误,衍文等推断皆不存在

我的疑问指向这个

但是他们的削改之言,皆能附会临床
2012-03-05 23:42 8楼
是的
2012-03-06 09:20 9楼
所附会的虽然正确.但不是内经本意,而是他们自己的。
2012-03-06 21:42 10楼
刘军 说:
所附会的虽然正确.但不是内经本意,而是他们自己的。

我正是此意
2012-03-06 22:50 11楼
“寒胜则浮”小识

1.经文:

《阴阳应象大论》云:“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对于经文中的“寒胜则浮”历代注家所云不一,使初学者不知所从,为此愚不揣浅陋,结合诸家注释,浅谈拙见如下。

2.历代注家对“寒胜则浮”的解释

杨上善《太素卷第三•阴阳大论》浮作胕,杨注:“扶付反,检义当腐。寒胜肉热,肉当腐。”

王冰次注云:“寒胜则阴气结于玄府,玄府闭密,阳气内攻,故为浮。”
《六元正纪大论》王注:“浮,谓浮起,按之处见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彼所谓肿,乃寒气之所伤者,即下文之所谓‘浮’也。”

吴昆《素问吴注》云:“寒胜则阳气不运,故坚痞腹满而为虚浮。”

张介宾《类经二卷•阴阳类一•阴阳应象》云:“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虚浮之病。”

张志聪《素问集注》云:“寒气伤阳,故神气乃浮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云:“水气为寒,寒胜则经脉如运枢之外浮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云:“寒胜则浮: 吴云:‘寒胜则阳气不运,故坚痞腹满,而为虚浮。’”

丹波元坚《素问绍识》云:“杨说非是。《劄记》云:‘《晋书•皇甫谧传》浮气流肿,四肢酸重。《吕览•情欲篇》身尽府种,筋骨沉滞。《尽数篇》气郁处腹,则为张为府。’”

森立之《素问考注》:“寒胜则浮:《太素》‘浮’作‘胕’。[杨]扶付反,检义当腐。寒胜肉热,肉当腐。‘浮肿’字,又作胕。《吕氏春秋•情欲》‘身尽府种,筋骨沉滞。’又《尽数》‘气郁处腹,则为张为府。’并同义。详见于《兰轩遗稿》中。[眉]《六元正纪论》中‘胕肿’字数见,王注:‘胕肿,谓肉泥按之而不起也。’《至真要论》注:‘胕,谓皮肉俱肿,按之陷下泥而不起也。’”

方药中、许家松《黄帝内经素问七篇运气讲解•六元正纪大论》:“‘寒胜则浮’,指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出现的临床表现。‘浮’指什么?王冰解释为‘阳气内浮’,其注云:‘浮,谓浮起,按之处见也。’为什么会出现浮?王注:‘寒胜则阴气结于玄府,玄府闭密,阳气内攻,故为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注)根据王注,‘浮’,此处可能是指浮脉。张介宾则认为‘浮’指‘腹满身浮’。张注云:‘腹满身浮,阳不足而寒为病也。’根据张注,‘浮’,此处可能是指浮肿。
以上两种解释,我们认为王注比较符合原著精神。这就是说,人体在外感寒邪的情况下,由于寒邪束闭肌表,阳气被郁,因此在临床上可以出现浮脉。脉浮也就成为伤寒的主要体征。根据前文所述,每年冬令,气候严寒,人体容易在冬令伤寒而出现浮脉,因而浮脉也就可以用‘寒’名之。也正因为浮脉与寒密切相关,因此从临床角度来说,不论浮脉的出现是否发生在冬季,或者说是否与外感寒邪有关,只要临床上出现浮脉,都要首先考虑寒的问题,所以原文用‘寒胜则浮’。”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云:“浮,指虚胀。《类经》二卷第一注:‘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虚浮之病。’ 又张志聪注:‘寒气伤阳,故神气乃浮也。’按:此据《生气通天论》‘因于寒……神气乃浮。’之句为言,以‘浮’作‘神气外浮’解,可备一说。今从《类经》注。”

高校教材第2版王庆其主编《内经选读》云:“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成为浮肿。浮,浮肿。义同上文‘形伤肿’的肿。张介宾注:‘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虚浮之病。’”

《王洪图内经讲稿》云:“由于寒邪伤了人的阳气,气化不能够正常运行,水液不能得到阳气蒸化,于是水液停留而出现浮肿。”

高校教参第2版程士德主编《内经•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云:“《太素》浮作胕。浮、胕古字通。《类经•阴阳类•一》注:‘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虚浮之病。’胀满虚浮,即虚胀。又《素问集注•卷二》将‘浮’作神气浮解,注云:‘寒气伤阳,故神气乃浮。’此系据《生气通天论》‘因于寒……神气乃浮’句,可备一说。”

根据以上古今中日注家所释,“寒胜则浮”之“浮”有五义:
⑴当作腐,肌肉腐烂,如杨上善;
⑵(腹部)虚胀,如吴昆、张介宾等;
⑶(肢体)浮肿、水肿。如王冰、马莳、《内经选读》、《王洪图内经讲稿》等;
⑷神气乃浮,如张志聪。
⑸指浮脉,如方药中、许家松等。

那么何者为是呢?
⬅ 学用印堂 老茶馆 寒凌筋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