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现代理解之抛砖引玉 无想象力者莫进!

2012-03-05 11:49 楼主
首先我得说明,以下内容是本人对中医的一些粗略的大胆的想法,可能对可能错。但无论对错,目前的中医界需要支持大胆的创新。写出这些想法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得到各位朋友的关注和讨论,希望抛砖引玉,引出更多耳目一新的想法,让我们能够向中医的科学理论接近。
目前,中医和西医一直没有办法统一,可以说两门学科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完全不同,所以两者一直不能结合。但是我们必须以一些肯定的结论来展开推论。我想我的推论前提是以下几个:
一中医学同样是一门科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二是科学,基本规律都是相通的。世界的物理法则是不会改变的。
三不同的只是表述的方法(相同的东西,说法不一致)。
那么,前人在创造中医理论很可能只是用不同的语言方式在表述同现代科学一致的基本理论,只是表述的方法不一样呢?我试着自己理解一下。
中医有三个理论基础:气,阴阳,五行。
中医认为生命就是“气化”,生命就是气的运动。这仿佛同西方科学告诉我们生物是由有机物加微量元素组成格格不入。但我们至少知道一句中西方都公认的话叫“生命在于运动”,这不仅指的是在于外部的运动生命更重要在于内部运动,在于新陈代谢谢,也可以说生命体就是一个同外界发生交换的运动的系统。而“一个同外界发生交换的运动的系统”在古人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气的不断运转变化”?所以一气元论实际就是描述一个能够同外界交互,不断更新的生命吧?或者说,一个相对封闭,但有和外界有物质信息交换的“内环境”,这就是中医哲学中“气”的含义。
而“阴阳”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代表的是一对矛盾,“一气分阴阳”,生命健康讲究阴阳平衡,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理解为一个内环境中,有正反馈机制和负反馈机制,正为阳,负为阴,正负反馈的调节必须平衡,不然这个内环境就会出问题。正反馈太盛就是阳盛,太弱就是阳虚。反之亦然!研究阴阳理论就是研究人体这个大系统,以及人体中的子系统的正负反溃控制有无失衡,怎样矫正的理论吧。
而“五行”呢?可以说是更为复杂的反馈系统,五行相生相克,其中有多么复杂的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在气起作用!我想这也是最难让人信服的!古代人肯定不会知道什么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也不会知道交感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就算今天的西方科学已经了解了这些机体的正负反馈调节方法,也一样远远不能解释人体的一些奇特现象!例如,中医里有久咳补脾,这在西医的理论里怎么理解咳嗽居然和脾有关?中医有句话叫培土生金。脾为土,肺为金。根据 “虚则补其母”,肺虚则补脾!多么奇妙!难道没有道理吗?一定有,一定也有什么神经体液的调节机制,只是现在没有人知道而已!(难道就是中医的经络?)那么古人是怎么知道这些道理的呢?只有一个可能了,就是中医讲究的“形神统一”。他们由“形”观测到了“神”的联系,也就是通过外在的表象,找到了内在的联系。而这个联系由五种“形”来归纳,怎么来描述这五种“形”呢?最形象的方法就是找了自然界五种拥有各自属性的事物来代表,这就是“五行”了,所以这个五行学说应该是通过观察找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个联系是现在西方科学没有发现的,这才是西方医学需要寻找的地方啊!因此,中医学里这方面的内容已经超出了现代科学的水平,要理解五行,经络,西方科学还要加把劲,找到一些物质的依据(神经体液方面?或是分子层面?细胞层面?甚至是另外一个还不知道的层面)! 当然,“五行”的思想最早还是出现在中国的哲学思想里,所以中医才能诞生于这片土地啊!找到了远远超出那个时代的真理,幸运否?或是不幸?
因此,综上所述,中医学是可以被现代科学理解的,它发现的生命的核心(气),内环境的稳定(阴阳平衡),生命体内部的正负反馈机制(五行相生相克)都是现代生命科学正在研究的东西。只是现代人还没有找到五行之间的联系,但中国的先人们早已通过另一种观察实践的方法(形神和一)找到了它们的联系。 遗憾的是先人们所使用的描述性的语言和现代科学不一样啊!
这就像古代人眼中的天狗吃月,而现代人说的月食都是一个东西,只是无法交流而已。


未完,欢迎有识之士指教。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3-05 12:49 2楼
我很赞成楼主的说法,中医与西医描述方法不一样而已,有些道理是相通的。
⬅ 中医应该学什么 老茶馆 青竹逸仙治小儿腹泻一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