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针刺得气的六要素

2012-02-29 21:28 楼主
在临床上,针刺得气与否,得气的快慢或强弱,除了与患者的本身原因有关外,与医者的针刺操作手法和自然界的影响也有直接关系。笔者认为,影响针刺有以下六种要素:

1 取穴的准确性,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因素之一 腧穴的定位方法分为“解剖标志”、“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和“简易取穴法”,临床应用时,应在掌握解剖标志及骨度分寸的基础上,根据各部腧穴的具体情况,并采取其它取穴法,结
合患者的动作姿势,初步定出腧穴的位置后,再按照《标志赋》中说的“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的原则,对所取腧穴进行校正,这样才能取准腧穴,否则,就会导致取穴不准影响得气。

2.针刺的角度、深度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提高疗效,防止针刺异常情况发生的重要一环。临床上,针刺的角度和深度虽然以腧穴所在局部的解剖特点来决定,但是人的体型有肥瘦、体质有强弱、年龄有长幼的不同,针刺时必须予以对待。如《灵枢· 逆顺肥瘦》篇说:“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刺此者,深而留之;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然,刺此者,浅而疾之”。如果针刺操作时不能依据病人的体型、体质、年龄等情况,灵活调整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也会影响针下得气,或者导致针刺异常情况的发生。

3.患者的体质差异患者的体质是临床上影响得气的内在因素。不同的体质,其经气的盛衰滑涩,对得气的快慢、强弱也有较大影响,如《灵枢· 行针》篇中说:“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沉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说明了重阳的人,其阳气滑利充盛,神气易于激动而针刺气较快,阴气盛阳气衰的患者,针刺反应迟缓,针刺得气较慢。

4 行针的手法熟练程度或刺激量掌握行针的手法很多,主要有提插法、捻转法两种基本手法和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震颤法等五种辅助手法。如果医者操作手法不熟练,势必影响针下得气,甚至引起患者不适应和疼痛。再者就是刺激量的因素,刺激量有强、_中、弱的不同,人体有强壮虚弱之分,气血有虚实盛亏之别,针刺时如果不能根据病症属性和体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刺.激量,也是影响针下不得气的重要原因。

5 施针的时刻或时令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序,因此,天时的演变,气候的寒温,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气血的盛衰,卫气的沉浮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中说:“凡刺之法,必侯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灵枢·终始》篇说:“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 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这充分说明人处于大自然之中,人体的气血是顺应天时的变化而改变,针刺时应按照天时推移的次序结合人身血气的盛衰,来确定气的所在,采取相应刺法,才能使针下得气,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否则就会影响针下得气。

6 能否“治神” 治神是指医者在针刺操作过程中,要精神集中,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体会针下的感觉,细心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机体变化,使病人精神聚会,心情舒畅,在病人心理状态较佳的情况下接受针刺。治神,在针刺治疗中对医患双方都有密切关系,他对于针刺操作手法是否成功,针下能否得气,能否提高疗效,都有其重要意义。《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本神篇》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是故用针者,察视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素问·针解篇》中说:“必正其神,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这充分说明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医生既要精神专一,又要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在全面掌握上述情况的前提下,运用与之相适应的针刺手法,才能使针下得气,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3-08 22:01 2楼
不错的文章
学习了!
⬅ 谁会成为论坛第60000名会员呢?拭目以待! 老茶馆 一位年轻医生的自述:有多少癌症病人成了唐僧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