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燥证的吴鞠通医案二则

2012-02-28 15:15 楼主
有关燥证的吴鞠通医案二则

丙辰年,瑭治一山阴幕友车姓,年五十五岁,须发已白大半。脐左坚大如盘,隐隐微痛,不大便数十日。先延外科治之,外科以大承气下之三,四次,终不通。延余诊视,按之坚冷如石,面色青黄,脉短涩而迟。先尚能食,屡下之后,糜粥不进,不大便已四十九日。余曰∶此症也,金气之所结也。以肝本抑郁,又感秋金燥气,小邪中里,久而结成,愈久愈坚,非下不可,然寒下非其治也。以天台乌药散二钱,加巴豆霜一分,姜汤和服。设三伏以待之,如不通,第二次加巴豆霜分半;再不通,第三次加巴豆霜二分。服至三次后,始下黑亮球四十九枚,坚莫能破。继以苦温甘辛之法调理,渐次能食。又十五日不大便,余如前法下,至第二次而通,下黑亮球十五枚,虽亦坚结,然破之能碎,但燥极耳。外以香油熬川椒,熨其坚处;内服苦温芳香透络,月余化尽。于此证,方知燥金气伤人如此,而温下寒下之法,断不容紊也。


乙丑年,治通廷尉,久疝不愈。时年六十八岁。先是通廷尉外任时,每发疝,医者必用人参,故留邪在络,久不得愈。至乙丑季夏,受凉复发,坚结肛门,坐卧不得,胀痛不可忍,汗如雨下,七日不大便。余曰∶疝本寒邪,凡结坚牢固,皆属金象,况现下势甚危急,非温下不可。亦用天台乌药散一钱,巴豆霜分许。下至三次始通,通后痛渐定。调以倭硫黄丸,兼用《金匮》蜘蛛散,渐次化净。以上治验二条,俱系下焦证,以出阳明坚结下法,连类而及。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2-28 15:16 2楼
按:我们通常在教科书上所了解的燥邪,是指津液被热邪耗灼而造成的津涸液燥的病理性结局,而不是燥邪或者燥气的本来含义。本来意义上的燥气,是指六气之一的一种大自然本来就存在的阴阳之气。这种阴阳之气都是大自然本来就存在的生生之气,六气各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天地之间,六气流行,刚柔相推,氤氲化生,曲成万物,缺一不可。目前教科书上所说的“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其实是很不准确的,因为六气的存在和推移变化,并不是专门为了致病而创造的名词概念。
大家都知道,六气的推移运行,主气六步,从秋分至小雪为阳明燥金主气,下一步,燥气继续发展下去,从小雪至大寒为太阳寒水主气,换句话说。燥气的逐渐积累最终就变成了寒气。所以古人说燥为次寒。因此,燥气本来非热而是属于寒凉之气,当然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阳明燥金既然属于金气凝结,其性质属于坚劲凝固、清肃杀厉,也是自然的事情。由此又可以知道,大凡天地万物只要是具有坚韧凝结性质之物,都含有燥金成分,都是燥气的产物,正如人分五行,金形人刚毅果决,这也是自然的事情。
这里所选的二例吴鞠通燥证治疗案例,出自《温病条辨/卷一》。这两则医案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治疗现代医学所说的恶性肿瘤和某些人体组织的增生性质的疾患,应该说还是不无启发思考价值的。
2012-02-28 15:17 3楼
下面再引用《温病条辨/卷一/秋燥》原条文及其作者的注释以为参考:

三、伤燥,如伤寒太阳证,有汗,不咳,不呕,不痛者,桂枝汤小和之。
如伤寒太阳证者,指头痛、身痛、恶风寒而言也。有汗不得再发其汗,亦如伤寒例,但燥较寒为轻,故少与桂枝小和之也。
桂枝汤方
(见前)四、燥金司令,头痛,身寒热,胸胁痛,甚则疝瘕痛者,桂枝柴胡各半汤加吴萸楝子茴香木香汤主之。
此金胜克木也。本病与金病并见,表里齐病,故以柴胡达少阳之气,即所达肝木之气,合桂枝而外出太阳,加芳香定痛,苦温通降也。湿燥寒同为阴邪,故仍从足经例。
2012-02-28 15:19 4楼
摘自罗大伦的文章:

年轻时候的张锡纯


年轻时候的张锡纯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看父亲和其他的医生诊病。闲暇的时候,父亲经常给张锡纯讲些医理,这让张锡纯很感兴趣。

话说这一天,张锡纯见邻居家里聚集了很多人,议论纷纷,面露疑惑的表情,张锡纯很奇怪: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隔壁的这家有人患了外感病,当时叫做伤寒,因为调理不当,最后变成了"热入阳明大便燥结证",这在中医叫阳明腑实,就是有燥结的大便在肠中,这是因为外邪入里化热导致的。一般中医治疗是用张仲景的大小承气汤类方。

当然,前面治疗的医生和我们想的一样,开的也是大承气汤。这个方子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瞧瞧,都是泻药。这个方子是著名的寒下之方,专门对付热邪导致的燥结,一般服用后很快就会奔厕所去,一泻方休。

但是,这位患者却非常奇怪,已经服用两剂的大承气汤了,却一点要泻的意思都没有。

这让大家议论纷纷,怎么回事儿?这位这是什么病啊?怎么这些猛烈的泻药,他吃了都纹丝不动啊,别不是有什么别的毛病吧?

张锡纯听了,也觉得好奇,于是赶快跑过来,想一看究竟。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不如我们把刘肃亭先生请来吧。

这位刘肃亭是谁呢?

原来,刘肃亭是张锡纯家乡的名医,十里八乡的人有病,都请他来看。他的手段高明,很多疑难病症都会应手而愈。

大家一听,纷纷赞成,于是就把这位刘肃亭先生给请来了。

刘肃亭先生诊了一下患者,然后提笔开了个方子,就一味药,叫威灵仙,三钱,煎汤服用。

大家全都揉眼睛--我们没看错吧?这么一个严重的病症,您就一味药,而且这个威灵仙还是一个治疗风湿疏通经络的药,这和大便燥结有什么关系啊?

张锡纯也是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位是高手,我们都听说了,可是凭着我自己有限的医学知识分析,这也太不靠谱了!

就在大家疑惑不解的时候,刚刚服下药的患者突然呻吟了一声,这下大家全都愣住了,纷纷停住议论,看着患者。

此时屋子里静悄悄的,掉根针都能听见,只见患者呻吟片刻,突然起身,直奔厕所!

甭问,大便通了,这个病也就这么好了(病亦遂愈)。

张锡纯这个佩服啊,这可真是高手啊,果然是应手而愈啊。可是这是为什么呢?

最后,张锡纯实在是忍不住了,就虚心向这位老先生请教,他问刘先生说:"这个威灵仙虽然也有一点通便的作用,但是太小了,它主要是去风湿通经络的,泻下的作用和大承气汤简直没法比,可是您用怎么比大承气汤还管用啊?"

这位刘先生也不保守,见张锡纯年轻好学,于是就和盘托出,他说:"告诉你吧,这位患者虽然服用了大承气汤,但是因为脏腑气化阻滞不通,所以药力并没有发挥作用,都郁滞在那里了,所以没有泻,此时这两副大承气汤还在肚子里面呢。"

张锡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刘先生接着说:"我只是用这个威灵仙来通经络,调气机,来触发大承气汤的药力,药力发挥作用了,大便也就通了,这个威灵仙的作用,就好比是放枪放炮时的那个导火索啊。"

张锡纯听了,赞叹不已,他后来自己说:"愚闻如此妙论,顿觉心地开通,大有会悟。"

什么妙论啊,这是功夫深厚,在看病的时候就会出现如此的神来之笔了。

多说一句,前几天,我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听中医大师余瀛鳌先生的讲座,他说治病有"法治"和"意治"之分,"法治"是按照正常的方法来治疗,这是常规,但是还有很多时候需要灵机一动,以意治之,这位刘肃亭先生就是意治啊。
2012-02-28 15:21 5楼
张锡纯有了这次经历,思想上受到的启发较大。后来不久,就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这事居然给了张锡纯一个实践这个理论的机会。

原来,在张锡纯的邻村,有位叫霍印科的小伙子,这位是张锡纯的师兄,两个人天天在一起背诵科举教材和复习提纲,模拟考试的时候估计也是前后座。

这天霍印科因为点小事儿,生了点气,"怒动肝火",然后又患了外感,七八天以后,腹中胀满,大便燥结,非常难受。请来了医生一看,常规思路,这是大承气汤证啊,于是,就开了大承气汤。

您说怎么就那么巧,这位霍印科,服药后也是纹丝不动,丝毫没有要泻下的意思,反而觉得自己的胁下疼痛难耐。

这下,大家全都傻了,这是什么病啊?怎么连大承气汤都没有效果呢?个别反对中医的人也开始说坏话了:看到了吧,中医没有效果吧?连你们医圣张仲景的方子都没有效果!切,还说什么?伪科学!

这个时候,张锡纯突然有所会悟,这难道不是上次刘肃亭先生遇到的情况吗?

您该想了,别不是张锡纯也要效仿刘先生,用威灵仙疏通经络了吧?

如果您那么想,说明您还没有领悟中医的真谛。中医的真谛是辨证施治,有什么证用什么药,那次是经络不通,这次可是胁下胀痛啊,而且是生气后才患的病,情况不同了啊。

张锡纯一诊脉,又诊得个沉弦有力的脉象,于是他就知道这个病是肝气郁滞,肝火盛导致的。所以,他灵机一动,用了疏通肝气的柴胡三钱、生麦芽一两,就两味药,熬水给患者喝了。

结果,药喝下去,半个小时以后,肋下已经不痛了,又过了一个小时,大便通下,肚子也不胀了,"病脱然痊愈矣"。

可见,张锡纯年轻的时候,就已经领会了中医的道理,学会圆通运用了。
2012-02-28 17:53 6楼
没办法的张锡纯这样的多少年才出一个啊
2012-02-29 11:33 7楼
《中医词典》对燥的解释

①干焦。《素问·至真要大论》:“大热将至,枯燥燔(艹^热)。”

②自然界六气之一,亦指外界致病因素之一。《素问·五运行大论》:“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③指津液缺乏的病证。见“燥者润之”。

④指阳明燥金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阳明司天,其化以燥。”
2012-02-29 11:37 8楼
《中医基础》对六淫之一的燥的解释:


(1)自然特性:燥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为秋季主气。从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四个节气,为燥气当令。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水分匮乏,故多燥病。燥气乃秋令燥热之气所化,属阴中之阳邪。燥邪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燥与热相结合而侵犯人体,故病多温燥。深秋近冬之际,西风肃杀,燥与寒相结合而侵犯人体,则病多凉燥。燥与肺气相通。

(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燥胜则干,易于伤肺,为燥邪的基本特征。

①干涩伤津:燥与湿对,湿气去而燥气来:燥为秋季肃杀之气所化,其性干涩枯涸,故曰“燥胜则干”。燥邪为害,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形成阴津亏损的病变,表现出各种干涩的症状和体征,诸如皮肤干涩皲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

②燥易伤肺: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性喜清肃濡润而恶燥,称为娇脏。肺主气而司呼吸,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人。燥为秋令主气,与肺相应,故燥邪最易伤肺。燥邪犯肺,使肺津受损,宣肃失职,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

燥为秋季主气,与肺相应。燥邪以干涩伤津和易于伤肺为最重要特征。不论外燥还是内燥,均可见口、鼻、咽、唇等官窍干燥之象,以及皮肤、毛发干枯不荣等。
2012-02-29 12:11 9楼
六气之生皆因阴阳二气质转化,内经独缺燥邪为病是有它的道理的
2012-03-01 08:23 10楼
孙曼之 说:
按:我们通常在教科书上所了解的燥邪,是指津液被热邪耗灼而造成的津涸液燥的病理性结局,而不是

此燥非彼燥

感谢孙老师解惑

只是从《温病条辨》中也可以看到,很多医家是把这类病症归入寒证的,教材取义也不是空穴来风,燥当如何定义?如果定义燥为次寒,特指阳明燥金之气,温燥又如何定义?用吴鞠通的复气、标气来解释?
2012-03-01 09:14 11楼
补秋燥胜气论
/threads/60062
⬅ 临床误案一 老茶馆 中医重回医疗系统“主流”是客观规律的必然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