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世青编》五脏养生观

2012-02-17 09:00 楼主
来源: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作者:蔚晓慧,于秀芬,郭秀梅,赵玉英,李 娜,刘洪志作者单位:吉林医药学院图书馆,吉林 吉林 132013

【关键词】寿世青编;五脏;养生;尤乘
《寿世青编》,清代医家尤乘撰。尤乘,字生洲,号无求学者,吴门(今江苏苏州)人,生卒不详。幼年习儒,涉猎方书,曾师从李士材,得其亲传,又遍访名医,并诣京师访求名宿学习针灸,官太医院御前侍直三年。其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而且在中医理论文化研究方面亦有很高的造诣。增补前人医著甚丰,如增辑考辨贾九如《药品化义》而成《药品辨义》(1691年);增补其师李士材《诊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机沙篆》,合为《士材三书》等。其本人撰有养生学著作《食治秘方》、《寿世青编》等。《寿世青编》是康熙六年(1667年)刊其师《士材三书》时附入的,从人体养生的全过程出发,全面论述了养生、保健的必备知识。书凡两卷,上卷 35篇,载“勿药须知”、“疗心法言”等,以未病先防为主;下卷19篇,载“服药须知”、“病后调理服食法”等,以病后调治为主。是书养生思想丰富多彩,本文主要论述其五脏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1 养心莫善于寡欲
《玉华子》言:“斋者,齐也。齐其心而洁其体也,岂仅茹素而已。”作者解释说:“所谓齐其心者,澹志寡营,轻得失,勤内省,远荤酒;洁其体者,不履邪径,不视恶色,不听淫声,不为物诱,入室闭户,烧香静坐,方可谓之斋也。”(引文据杨柳竹、宁越峰注释《寿世青编》,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下同)如此则身中之神明自安,可以却病,可以长生。另外,尤氏强调说:“钱财所以养生,若贪取之,必致伤生。声色所以悦心,若过恋之,必致损身。意气所以自高,若争竞之,反取自辱。酒肉所以适口,若沉酣之,反能为害。”故善养生者,先除六害:一曰薄名位,二曰廉货财,三曰少色欲,四曰减滋味,五曰屏虚妄,六曰除嫉妒。即要做到清心寡欲,澹志寡营。尤其是人当病时,更应该做到这一点,病者于此时当自想:以往我病笃时,九死一生,几为尘下之土,无复立人世间矣。今幸得再生,此余生也。声色货利皆身外之余物;至于意气争执、是非人我,尤觉无谓;儿孙自有儿孙福,更无丝毫牵挂;一切世事趣味淡然漠然,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过扰,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信其自去,应以自然,但得自在逍遥,随缘度日足矣。正所谓“心如明镜,不可以尘之也;又如止水,不可以波之也。”故善养生者,必清其心志,寡其私欲,此即为却病之方,延年之药矣!亦即养心之要也。
2 养肝之要,在乎戒忿
夫肝者,属木,藏血,魂之处也。其窍在目,其位在震,通于春风,主春升发动之令。然,木亦能动风,故《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人之七情,惟怒为甚,故血枯而魂散。尤氏指出:“养肝之要,在乎戒忿,是摄生之第一法也。”《脉解论》曰:“肝气失治,善怒者,名曰煎厥,戒怒养阳,使生生之气,相生于无穷。”原四时之所化,始于木;究十二经之所养,始于肝。女子受娠一月,是厥阴肝经养之。肝者,乃春阳发动之始,万物生长之源。故戒怒养阳,使先天之气相生于无穷。肝为血海,怒气伤肝则气机逆上,人身经络之气阻遏不通,血液淤积上焦,气血逆乱,而发为薄厥。所以,养肝的要点在于戒去嗔怒,此为摄生之初要也。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曹庭栋在其《老老恒言》卷2《燕居》中言:“人藉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平日之时,虽事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焕然冰释矣。古人云:东方木位,其名曰肝。肝气未平,虚火发焉。诸风内动,火性上炎。无恚无嗔,涵养心田。心田宁静,天君泰然。善动肝气,多至呕血。血积于中,渐次发咳。凡人举事,务期有得。偶尔失意,省躬自克。戒尔嗔怒,变化气质。和气迎人,其仪不忒(忒,差误)。此即劝戒大家要戒躁戒怒,即使偶尔有所失意,也要克制自己,勇于自我反省,一切事情以“和气”为贵。因此,我们在养生生活中,务必要做到戒怒养阳,和气地对待人、事和物。
3 养脾之术,常令元气胜谷气
脾者,后天之本,人身之仓廪也。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土恶湿而喜燥,所以饮不可过多,过多则积留湿气而脾不健运;食亦不可太过,太过则积滞难化,疾病多由此而生。举要言之,食必以时,饮必以节,不饱不饥是也。人能饮食如是,不惟脾胃清纯,而五脏六腑,亦调和矣。故“饮食所以养生,而贪嚼无厌,亦能害生。”《物理论》亦有论述说:“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养性之术,常令谷气少则病不生。”是以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盖元气与脾气,原无二致。人之元气充足,则脾气自然磨运,而元气愈充;若元气虚渺,则脾不能运,而胀满痞气之疾作矣。是故养脾之要,常令元气胜谷气也。此外,尤氏亦提倡“戒杀茹素”,指出人能戒杀则性慈而善念举,茹素则心清而肠胃厚。
4 养肺重在养气
肺者,藏之长也,心之华盖也。其主气,统领一身之气者也。肺为呼吸之橐龠,位居最高,受脏腑上朝之清气,禀清肃之体,性主乎降。又为娇脏,不耐邪侵,凡六淫之气,一有所著,即能致病。其性恶寒、恶热、恶燥、恶湿,最畏火、风。邪著则失其清肃降令,遂痹塞不通爽矣。“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充之则耐寒暑,伤之则百邪易侵,随事痿矣。”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肺气壅浊,则周身之气易致横逆而犯上。所以,养肺重在养气,养气者,调养肺气是也。邵尧夫曰:“百病起于情,情轻病亦轻。”盖人生以气为主,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病由之作矣。尤氏据此而得出:“七情之害,皆气主之也。”即言七情所伤,均为气机失常所致,而肺统领一身之气,所以应该“直养无害,而后得其所以浩然者”。故君子贵保性,而不任情,斯养气延年之术也。
5 养肾以护精为要
肾者,先天之本藏,属水,藏精,精与志之宅也。“夫人欲念一起,炽若炎火,水火相克,则水热火寒,而灵台之焰,藉此以灭矣。”若肾水先涸,肝木失其所养,而致肝病;火气炎热则土燥,而致脾病;脾病则肺金无所依托,则致肺病。庄子曰:“人之大可畏者,衽席之间,不知戒者故也。”所以,养肾之要,重在寡欲,做到少欲而护精。然,人之有欲,如树之有蠹,蠹甚则木折,欲炽则身亡,因此,尤氏提倡养生家须依《仙经》所言:“无劳尔形,无摇尔精,无使尔思虑营营”,然后才可以长生。古人云: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肾为精之府,凡男女交接,必扰其肾,肾动则精血随之而流,外虽不泄,精已离宫。如火之有烟焰,岂有复反于薪者哉?是故贵寡欲。精成于血,不独房劳之交,损吾之精,凡日用损血之事,皆当深戒。如日劳于视,则血于视耗;耳劳于听,则血以听耗;心劳于思,则血于思耗。吾随事而节之,则血得其养,而与日俱积矣。是故贵节劳。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怒则伤肝而相火动,动则疏泄者用事,而闭藏不得其职,虽不交合,亦暗流而潜耗矣。是故当息怒。人身之血,各归其舍则常凝。酒能动血。人饮酒则面赤,手足俱红,是扰其血而奔驰之也。血气既衰之人,数月无房事,精始厚而可用。然使一夜大醉,精随薄矣。是故宜戒酒。《内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然滋腻厚重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淡之味,乃能补精耳。盖万物皆有真味,调和胜而真味衰矣。不论腥素、淡煮之得法,自有一段冲和恬淡之气,益人肠胃。世间之物,惟五谷得味之正,但能淡食谷味,最能养精。又凡煮粥饭而中有厚汁滚作一团者,此米之精液所聚也,食之最能生精。是故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也,人身之根本也。养生者要做到:寡其私欲、戒其嗔怒、调养其气、护养其精液、节其饮食、保养元气,而后得以延年益寿矣。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养生有别 男靠吃女靠睡 老茶馆 论苏轼的养生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