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中医科普工作的思考

2012-02-14 17:23 楼主
来源:经方沙龙论坛 作者:黄煌(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原来是一部史
中医的科普,首先要弄清中医的本质是什么?中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也不能照搬现代科学的普及方式。说中医实质上是一部史,就是说普及中医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分析中医,去讲中医,而不是简单盘照搬中医的东西。因为中医的起源很早,从黄帝内经到现在至少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其间中医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传人不同,中医的形态也不一样,尤其是中医理论,其概念更是多种多样,岐义性十分明显。所以,中医的科普是十分困难的,另外,中医还是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传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中医的内容不可能全是科学的内容,许多是属于文化范畴的内容。讲中医的科普,首先要选择中医中属于科学的内容,而且是值得普及的东西。什么值得普及?我认为,首先是中医的历史,让人们了解中医过来的?历史上曾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过哪些贡献?从而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这种历史科学方面的普及工作,应该放在儿童,放在学生。建议在课本上增加这方面的内容,各省市应有自己的地方中医史馆。其次,是药物学知识。建议各省市在植物园内开辟草药园,普及植物药方面的知识,培养孩子们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思想和情趣。
讲中医理论要谨慎,临床事实是重点
如果仅仅讲历史,那还不应该叫科普。科普的目的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而其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普及尤为重要。这是中医普及的难点和重点。由于当前学术界对中医的看法不太一致。有中医的伪科学论,有中医的超科学论,两者均有一定的市场,这说明中医科普是难度极大的工作。在进行科普工作时,一定要十分谨慎,在学术界没有统一之前,不要简单地给中医下结论,更不能在公众媒体大讲中医理论,并盲目的拔高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建议在选择科普内容时,除了讲历史事实外,还应将重点放在那些临床事实上,也就是那些国际国内公认的中医疗法等。比如针灸、方药等。面对以广大成年人为对象的中医科普内容,应该多介绍一些确有实效的临床技术。对于一些如饮食宜忌、养生养性等方面的内容,那只能作为一种文化习俗让大众了解即可,而不能误导大众将这些东西当作科学的真理,当成中医的精华去接受,去传承。
中医科普的底气源于中医科研
中医科普的难题太多,比如中成药的说明书,估计90%以上的老百姓是看不懂,弄不明的。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用于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遗精盗汗”;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用于脘腹冷痛,肢冷便溏”;到底对现代哪些疾病有效?有哪些症状是否就可以使用本药?不要说老百姓,就是医生也说不明白!再比如忌口的问题,有些医生说得信誓旦旦,但科学根据有多少?就如所谓的“发物”,究竟何为“发”?“ 发”什么?也是一笔糊涂账。还有保健品,从灵芝、人参到冬虫夏草,究竟功效如何?何谓阴虚?何谓阳虚?何谓肾虚?何谓“湿热”?何谓热性?何谓寒性?何为“风热感冒”,何为“风寒感冒”?哪些病适宜看中医?哪些病不宜看中医?要给老百姓说清楚这些问题,还真是不容易。说白了,中医科普的底气不足。其原因就是科研没有跟上去,许多中医的科研,没有解决具体问题,没有解决涉及中医临床的重大问题,没有将哪些千家万户关心的常见问题作为科研课题来研究。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及中医科研教学机构的重视。没有中医科研的铺路,中医科普的步子是无法向前挪动的。
中医科普要让人听得懂,用得上
经常看到报刊上的中医科普文章,大多玄奥的理论术语一大堆,读来让人不知所云。这种文章,很难说是科普文章。科学就是反对神秘,科学就是要走向大众。中医科普,同样需要将古代中医中的神秘内容剔除出去,科学地讲中医,要让现代的人听得懂!这应该是中医科普的方向。如果一下子说不清楚,就不能硬说,可以留置以后再说,这本身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中医的理论,不仅仅是解释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临床指导功能,如果解释过度,尤其是用玄奥的术语解释过度,那就会使中医沦为玄学、沦为废除的境地,那将会走到中医科普的反面。还有,中医的实用性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中医科普的内容要有实用性。如果道理说了半天,没有实用性,没有可操作性,那就不是普及,而是让人讨厌。还有,中医科普应该是因人而宜,即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普及内容。对学生,可多讲历史知识;对社区中老年人,可多讲保健知识;对知识分子,可多讲中医药科研的进展;对农民,则应该多教会他们简单方便实用廉价的中医中药防病治病技术。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论中医学的名医现象 老茶馆 王世贞与兰陵笑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