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药物产地探析

2012-02-14 09:06 楼主
来源:互联网 作者:芜湖弋矶山医院(安徽,241001) 尚志钧

依据习惯的看法,《神农本草经》(下简称《本经》)所载药物,包括目前流行的各种《本经》辑复本,均无产地内容。现今流传的《本经》辑本,均取材于《证类本草》白字。鉴于《证类本草》白字《本经》药未表明产地,故各种《本经》辑复本,亦无产地记载。但从历代本草文献来看,《证类本草》白字无产地记载系后人更改。在原始的《本经》中,其实是有产地记载的,兹探析如下。
从陶隐居注文看,《证类》黑字《别录》文产地,原先即是《本草》经文。
例如《证类》卷三滑石条,其黑字《别录》有“生赭阳山谷”。陶隐居注云:“赭阳县先属南阳,南阳汉哀帝(公元前6年~公元前1年)置,明《本经》所注郡县,必是汉后时也”。从陶氏注文看,在陶氏所见的《本经》是有产地的。陶氏并认为《本经》药物产地是后汉时所注。
又如《证类》卷三,扁青生朱崖。陶注云:“朱崖郡先属交州,在南海中,晋代省之”。按朱崖是西汉时地名,即今广东海南省琼山县。陶弘景说朱崖地名到晋代已不用了。根据这句话来看,扁青条中是有产地记载的。
又如《证类》卷三,“丹砂生符陵”。陶注云:“符陵是涪州,接巴郡南,今无复采者,乃出武陵,西川诸夷中,皆通属巴地,故谓之巴砂。《仙经》亦用越砂,即出广州临漳者”。根据陶注,“丹砂生符陵”是《本经》书中最早所记的产地。由于历史的变迁,丹砂出产地已更换到武陵了。
《新修》卷十四,溲疏条,有“生掘耳”。陶注云:“掘耳疑应作熊耳,山名,而都无掘耳之号也。”从陶弘景所注,说明这些药所载的地名由来很久,所以陶弘景对这些地名也弄不清。
从《本经》中药以地名为别名亦可证实《本经》药是有产地的。
例如:记载麦门冬产地称“生函谷”。函谷是战国时地名,即河南灵宝县。但麦门冬异名有“秦名羊韭,齐名爱韭,楚名马韭,越名羊蓍”。从这些异名来看,麦门冬不仅产于中原,而且产于西部秦,东部齐,南方楚,东南方的越。同一种麦门冬,因产地不同,其别名各异。又如薯蓣产地为“嵩高”。嵩高是春秋时地名,即今河南登封县北。但薯蓣别名有“秦、楚名玉延,郑、越名士艹诸”。秦是陕西中部平原地区,楚指湖北省范围,郑即陕西汉中地区,越指浙江绍兴地区。从薯蓣别名看,薯蓣不仅产于河南,也产于陕西、湖北、浙江等地。
按吐鲁番出土的《本草经集注》燕鸟屎条:“生高谷山平谷”,及天鼠屎条:“生合浦山谷”,皆作朱字。但此等朱字在《证类本草》中均作墨字,这就说明《证类本草》有关《本经》、《别录》文,是朱墨杂书的,对《本经》文全作朱书,唯独产地不作朱书,是《本经》药物产地朱书,从《新修本草》开始,就被改为墨书。唐以后的本草皆沿袭《新修本草》之旧,把所有的产地均改作墨书。这与本草文献是不符合事实的。
从本草文献来看,《本经》药原先是有产地记载的,吐鲁番出土《本草经集注》残片,对《本经》药仍作朱书。敦煌出土《新修本草》才作墨书。《本经》药产地标记的更改,似始于《新修本草》。宋代本草沿袭《新修本草》旧例,将全书《本经》产地全作墨书。从吐鲁番出土《本草经集注》,对产地作朱书来看,则《证类本草》白字《本经》药物条文中有关产地内容,也应当含有朱书的,绝非全是墨字。由于标记脱落已久,故后人难以分辨了。所以明清学者辑录《本经》时,皆不录《证类本草》中药物条文的产地。
《证类本草》白字《本经》药所记产地,一共有二百多个,从分布地域来看,分布在黄河流域,占四分之三,其次是长江流域,占四分之一,沿海一带及西南边疆较少,仅有十几个,另有地名不详者十余个。从各地区所记出产药物数目来看,黄河流域产地药最多,有三百多种,其次为长江流域,产药不到一百种,沿海一带及西南边疆产药较少,仅有四十几种。这里有一个情况,就是同一种药产于若干地方。例如防风既产于邯郸(河北邯郸),又产于上蔡(河南上蔡);牡荆实既产于河间(河北河间),又产于南阳(河南南阳)。也有很多药同出于一地,例如人参、杜仲、盭艹闾子、胡麻,款冬等同产于上党(山西长子县)。
从地名出现时间来看,《证类本草》中《本经》、《别录》药所记产地几乎都是汉以前地名。其中先秦地名有七十多个,秦时地名有的与《本经》药产地是相同的。初步统计,《别录》药有63味与《本经》药同产于一地。其地名有36个,属先秦地名14个,秦时地名6个,西汉时地名12个,东汉时地名1个。
习惯上认为,《本经》药是最早为人们所应用的。那么这63味《别录》药,既与《本经》在同时代产生于同一个地方,这就说明,这63味《别录》药,被人发现的时间,应与《本经》药相同。这就提示,有些《别录》药并非是后来名医所记,而早就与《本经》药共存了。
《本经》、《别录》药,有些药虽同产于一处,但所用的地名各不相同。
例如今日的河南登封县,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春秋时称中岳,其县北称嵩高,或称嵩山,战国时称阳城,秦时称少室。这些不同的名称,都记载出产不同的药物。
1、芍药生中岳
2、署预、桔梗、防葵、翘根、瓜蒂、白瓜子、黄石脂等生嵩高
3、黄芝生蒿山
4、石流青、黑石脂等生阳城
5、赤箭、防葵、耆实、楮实、石中乳、矾石、莽草、天雄、贯众、葵根、封石等生少室
从这个例子来看,中岳、嵩高、嵩山所记的药名,可能是较早为人们所应用的药物。这些药似应在春秋时期已出现了。石流青、黑石脂所记产地名称为阳城,似在战国时出现了。而赤箭、防葵等所记产地为少室,似在秦时出现的。
同一个登封县,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地名,每个地名,又有不同药物用它作为产地,这就提示,这些不同药物出现的时间是不相同的。类似此例很多。
也有少数药生在同一个地方,记载不同时期的异名。
如陕西汉中,春秋时称为郑、南郑、郑山,战国时称汉中。但白术条所记产地为:“生郑山、汉中、南郑”。
总之,从上述各例看,《本经》药原是有产地的,吐鲁番出土的《本草经集注》,其产地即用朱书为标记,到《新修本草》才改为墨书标记,与今日《证类本草》标记同,由此可见《证类本草》“本经产地”,应来源于《本草经集注》。所以《本经》药最早是有产地的。《本经》药产地分布于全国,也说明《本经》一书成于秦国统一之后,否则难以收罗到全国各地出产的药物。在药物产地出现时代上,从先秦到东汉各个时期都有,这也说明本经药物产生时代是随着时代发展逐步出现的,各个时期出现的药物又被当时医家在修订《本经》时收入书中,所以《本经》这本书不是哪一个时代哪一个人的所为,而是通过不同时代不同的作者逐渐增补修订,而成多种同名异书的《本经》,这也是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中为何称之为“诸经”的原因。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幼幼集成》评介 老茶馆 《医学心悟》学术思想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