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枝华

2012-02-12 20:19 楼主
李枝华,副主任医师。现任四川枝华骨病骨伤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及四川省政协文体医卫委员会特邀委员、全国股骨头坏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理事。
李枝华自幼酷爱武术,14岁开始学习中医骨科,广求名师,博采众长,创造了集武术、气功、医技于一体的“一指禅点穴推运手法”,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研制出了以中医传统理法方药为基础的一整套生肌疗伤的膏、丹、丸、散,形成了融“南药”“北法”于一炉的医疗风格。

1985年5月,李枝华创建了成都七八四中医骨科研究所,1997年在原基础上重新成立四川枝华骨病骨伤中医药研究所及其附属医院。其附属医院以“永葆中医传统,弘扬国药精华”为宗旨,采用中医骨科“手法与中药并重”的治疗原则,治疗各型骨折不开刀,用闭合式手法轻巧复位,伤员无痛苦,无后后遗症;用手法与中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种骨病,疗效显著,深受各界人士的赞誉。

李枝华所长在骨病骨伤的临床治疗及研究中所取得的业绩,已载入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专家大辞典、现代名医大典、当代中国名医特医手册、一九九六年中国人物年鉴、医林蒐雅,中国医学事业走向世界、20世纪中国医学首创者大辞典和一九九七年世界名人录,以他成长历程为内容的长篇纪实文学《魔术之手》一书翻译成朝鲜文,在韩国发行。 于2002年12月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了又一部30多万字的纪实文学《魔手李枝华》一书。 之后又相继出版了《仁术堂医话》以及《仁术堂说经络》。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2-12 20:20 2楼
历史悠久的传统中医骨科,流派纷呈,各具特色,大而言之可分为“外治派”、“内治派”。“外治派”特别强调手法的作用,“内治派”则偏重对药物的应用,“内外兼治派”手法与药物并重,这也是中医骨科的优良传统。

李枝华继承和发展了这个传统,融手法与药物于一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首先,他的手法与众不同,以过硬的武术为基础,创造了集武术、气功、医技为一体的“一指禅点穴推运手法”,其最大的特点是通经活络,这正是《黄帝内经·调经络》中所说的:“以通其经,神气乃平。”其次是他主持研制的一整套膏丹丸散,具体地反映了对药物归经传统理论的灵活运用,与其独特的手法相结合,都能收到手到病除,立竿见影的效果,被 患者誉为“魔术之手”、“骨病克星”。

进入21世纪之后,李枝华把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写成《仁术堂医话》和《仁术堂说经络》已先后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他在后一本书的《前言》中指出:“我认为,中医骨科理论研究---创新与发展的突破口,也应该是经络。”他归结为8个字:“手法点穴,药物归经。”
2012-02-12 20:21 3楼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成都北门外的河边沙滩上,经常可以看到几个少年在这里练习武术,李枝华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坚持的时间最长,几乎是风雨无阻。

并非出身武术世家的李枝华,为什么如此酷爱中华武术呢?这还要从他童年时代的一次亲身经历说起。当时,他家住在西御河边街,成都市的贫民区之一。李家沱隔壁住着一对祖藉资阳的中年夫妇,带着一个几岁的儿子,丈夫姓肖,拉黄包车谋生,不料有一天车杠断裂,砸断了腿,躺在床上无钱医治,终因并发症去逝。李、肖两家一墙之隔,平日关系很好,此事对李枝华刺激极大,心里萌发了一个志愿:当一个接骨逗榫的医生,为一切穷苦人治伤治病,分文不取。

李枝华的父亲有个朋友张魁,自幼学了一身拳脚功夫,还会点接骨逗榫,一次来李家串门,对李枝华的这个志愿夸赞不已。他告诉李枝华,要想学好接骨逗榫,首先要有扎实的武功基础。从此,李枝华一有空便跑到张魁家的练功房苦练基本功。可惜,正当李枝华的基本功大有进步的时候,张魁却因打抱不平得罪了袍哥的头面人物,只好避祸远走他乡。不过,李枝华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相反,四处寻师访友,决心为实现自己的志愿加倍努力。

1959年12月,李枝华考进七八四厂当了一名电工,仍然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医,直到1975年如愿以偿实现了从医的夙愿。
2012-02-12 20:21 4楼
李枝华生长在一个贫苦的普通工人家庭,由于兄弟姐妹较多,小学尚未毕业就自动辍学参加体力劳动,用稚嫩的双肩分担起父母沉重的家庭重担。

14岁的李枝华在工地上结识了一位在医务室工作的中医骨科医生——著名民间骨科高手何仁甫,因志趣相投,很快成为忘年之交,并开始向何医生系统地学习传统武术和中医骨科,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枝华不论在武术和医技上,都广采博撷,吸取众家之长,并且在以中医骨科为主课的前提下,结交西医朋友,用心攻读西医骨科的相关著述和最新信息,比如他的读片水准就并不亚于西医的骨科专家,这对他在临床上对骨伤、骨病的确诊,无疑起到重大的作用。

1975年,没有小学毕业文凭,更没有进过正规中医院校,但在社会上已颇有一些名气的李枝华,被厂部破例调至卫生所工作;1977年8月,经过考试合格成为一名医生;1985年5月,由李枝华一手创建的成都七八四中医骨科研究所正式成立,并被任命为研究所所长。
2012-02-12 20:22 5楼
何仁甫医生是个京戏迷,经常替当时成都两个京剧团的演员治病疗伤,李枝华也因此同一些年轻的演员关系日益密切,并且逐步萌发了当一名“表演艺术家”的愿望。1959年9月,经朋友介绍,李枝华以娴熟的武功考进了德阳市工业区京剧团,可惜只干了两个多月,一方面唱、做基本功太差,当不了主要角色;另一方面,心里始终丢不下学医的夙愿,便主动辞职,返回成都,到七八四厂工作。

可是,这一段经历,却给李枝华留下了一个终身难忘的戏剧情节,即使到他后来正式步入医生行业,在相交的朋友中,成都市京剧团,成都市川剧院和四川省川剧院的演员就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一些因伤、因病,在李枝华热心的治疗下很快痊愈的演员,无不成了他的知心朋友。到20世纪90年代,李枝华受聘担任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名誉顾问;到21世纪初,他又受聘担任四川省川剧院名誉院长;2005年,四川省戏剧家协编辑出版了以李枝华散文为主的《缘分》一书;2009年5月,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李枝华的剧评集选《门外谈戏》。
2012-02-12 20:23 6楼
论文发表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附341例报告)》

(载《中外名医杂志》2001年5月第3卷第5期)

《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和中医药治疗》

(载《中华骨病(骨坏死专集)》2003年9月号)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新成果》

(载《中华临床医药卫生杂志》2003年12月第1卷第12期)

《活骨丸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载《当代中国名医论坛》主编刘下涛/范海源,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3月1日1版)

《药法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载《中外名医》杂志2001年10月第1卷第2期)

《“一指禅点穴推运手法”治疗骨伤后遗症》

(载《跨世纪骨伤杰出人才科技成果荟萃》学苑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绷带点压包扎法治疗股骨颈骨折——附56例临床分析》

(载《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4年4月第3卷第7期)

《手法与中药结合治疗颈椎病》

(载《中华临床医药卫生杂志》2004年6月第2卷第6期)

《中医药防治骨质增生症的近况》(与李敏民合作)

(载《中医药研究》1987年第9期、《中国骨伤》1988年第1卷第3期)

《X线平片彩遥技术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其骨性关节炎病理分析临床应用》

(载《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1年1月第3卷第1期)
2012-02-12 20:24 7楼
《仁术堂医话》,李枝华著,16开彩色精装,33万字,插图100余幅,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定价95元。(全国各新华书店有售,全国各大图书馆有藏)
书名略解
20世纪70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各地医院普遍深受影响,患者求医困难。李枝华在“济世救人”传统思想引导下,在自己家里开了一间没有招牌的中医骨科诊所,但非经营性质,诊治伤病全部分文不取,因此求医者越来越多。(详情请参看黄光新著《魔手李枝华》第10章《二十世纪的董奉》)
李枝华岳父的好友丁季鹤,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传统文化学者,又是书法家,为李枝华救死扶伤的精神所感动,手书“仁术堂”三字相赠,作为诊所的名称。
中国古代把医术称为“仁术”,即所谓“医本仁术”或“医本仁道”。“仁”是儒家的一种含议广泛的道德标准。所以,“济世救人”就成了中医医德的最高境界。1985年,李枝华创建中医骨科研究所以后,“仁术堂”匾额仍然 一直挂在书房里,以此自勉。
从前中药店大多有医生为病人把脉,开出处方后当场抓药,俗称“坐堂”。“坐堂”一词相传来自东汉末年曾任长沙太守的名医张 仲景,每当公务完毕,便坐在大堂上为老百姓看病。后来,中药店也就常用“某某堂”作为店名。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结合作者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全面论述了中医骨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以问答形式阐述了中医与中医骨科临床实践的传承关系与创新发展,深入探讨了“整体观念”、“辩证施治”和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等学说在中医骨科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和重要作用,强调“手法与药物并重”的治疗原则及其在诊治诸多疑难伤病中所取得的多项科研成果。
中篇包括作者多年来公开发表的11篇学术论文,对股骨头坏死、骨伤后遗症、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 等症的病因、病理、病机均有独到的见解,并总结出了“手法与药物相结合”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
下篇以典型病案为例,详尽地讲述了治疗方法和显著疗效,内容有仅涉及骨伤、骨病,还涉及中医外科和内科的个别特殊病案,由于文章具有散文风范,读起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作者认为,中医和中医骨科必须“保持特点,发挥优势,中体西用,开拓创新”,大力弘扬中医传统文化,才有可能迎来中医的再度辉煌,为全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有专家指出,本书在诊治骨病骨伤方面的丰富经验,尤其是诊治股骨头坏死的宝贵创见,对中医骨科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 新编十四经穴记忆歌诀 老茶馆 《仁术堂医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