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医院的外科自强之路

2012-02-01 10:16 楼主
2011年12月27日早上7点半,广东省中医院大外科主任、肝胆胰外科专家谭志健和他的团队就已经开始工作了。清瘦颀长的他看起来精神饱满,一边核对手术排期一边安排查房,一切井井有条,似乎昨天长达7个小时的手术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疲倦。对他来说,这是从医26年来普普通通的一天,早到、晚走都是肯定的,如果没有提前至少半小时做好准备、“进入状态”,怎么能将最好的医术奉献给患者呢?

大外科主任的一天

7点40分,谭志健及肝胆胰外科团队来到一位广东梅州的患者床前,她因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于2011年12月25日进行了腹腔镜左半肝切除。详细检查之后,看到患者没穿袜子,谭志健轻轻地握住她的双脚,细细询问患者脚冷不冷,叮嘱要注意保暖。听到患者反映有腹胀,他一边向病人解释这是术后胃肠功能还未恢复的表现,一边立即安排电针针灸,以调节胃肠功能。

9点10分,谭志健进入手术室,开始准备今天的第一例手术。准备期间,手术室护理组组长阿春告诉记者:“每次值班我都能看到谭主任和肝胆外科的人,他们是不是不休息的?”转念一想,又说:“也是,他们治疗效果这么好,医德又好,患者口碑相传,慕名前来,可不是忙嘛。”

10点40分,谭志健转到另一间手术室指导右肝部分切除手术。12点30分,他进入休息室,喝了今天上午工作后的第一口水,10分钟后再次进入手术室,开始甲状腺切除手术。手术台前的他似乎不知道什么是疲倦,只是耐心地示范给钟小生主治医师,“一定要慢慢做,虽然这样很费力但绝对不能做的太快”。

14点,谭志健从手术室走了出来,他说,一会儿有门诊,至少要看25~30个病人,得静一静心神。14点30分不到,他已经端坐在诊台后,将手指搭在了患者的手腕上。

谭志健每日工作繁忙、饮食极少,却又精神饱满、走路飞快。他喜爱自然,拍摄了好多静谧安详的照片,有清澈的天空、林间的小路、港湾的银滩。也许这些照片是他心灵一片宁静的港湾。

记者采访期间,该院宣传处收到了广东省中医药局转来的一封群众来信。来信者是一位75岁的广州市民,他在信中说“我于去年6月份诊断患有原发性肝癌,年纪大、体质差,病情又很复杂,谭教授以中西医结合腹腔镜微创手术顺利去除了病灶,至今恢复良好。令我感动的是谭教授视患者为亲人,没有架子,平易近人。为了表示感谢,我的家人曾经先后5次用各种方法送红包表示谢谢意,均被他婉拒,医德高尚。”

中医人做外科要付出更多努力

1985年谭志健从广东省中医药大学毕业来到广东省中医院外科,回想起当时的情况,他只说“做外科太苦了”。

中医药大学毕业生与西医大学毕业生相比,基础不同,解剖操作不熟练,不学好解剖来做外科,就如同“盲人骑瞎马”,肯定是要栽跟头的。

谭志健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艰苦奋斗的精神,经过不间断地学习、交流,“十年磨一剑”,成了肝胆胰外科响当当的专家。在去年9月举行的中国外科周上,他凭借精湛的外科技艺,获得了首届“外科手术艺术奖”肝脏手术类全国五强。他说:“西医忽视中医学的作用很可惜,中医不做外科也不行,我们的目标是中西汇通,构建完美医学,这条路不好走,但是可行。”

肝胆胰外科主治医师黄有星告诉记者,团队成员有西医出身也有中医出身,外科是摆在台面上的,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中医人基础较弱,面对更多压力,要做好肯定要付出更多努力。

该科主任何军明毕业于广东省中医药大学,是谭志健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他是个出了名的“不回家的人”。当年他的妻子生孩子,等着他签手术同意书,而他一场接一场的手术做下来,愣是挤不出时间,直到妻子推进了手术室,他才赶到现场。

付出总会有回报,广东省中医院肝胆胰外科培养了优势,做出了特色。目前该科由国医大师陆广莘、国际著名肝胆胰外科专家、欧美三院(美国外科学院、欧洲外科学院、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彭淑牖、中西医结合外科专家陈志强、蔡炳勤为学术带头人,肝胆胰外科专家谭志健为学科带头人,何军明为科主任。仅该专科就设有病床45张,每年住院1700人次,手术量1300多台次。

中医院的手术观

一直带领着广东省中医院发展的“掌门人”吕玉波对于中医院发展外科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他认为,中医院有责任将中医特色优势发挥出来,追踪现代科学技术也是为发挥中医优势搭建更广阔的平台。针对外科而言,中医要贯穿“围手术期”发挥特色优势。“围手术期”理念认为,使用手术方法只是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之前之后中医药都有优势。目前在外科广泛开展的术后随访、门诊跟踪等都有效地保证了手术疗效、降低复发。

肝胆胰外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名老中医蔡炳勤开宗明义地说:“在这里谈外科,谈的是中医院的外科,中医院不应该回避手术,但是必须确立自己的中医手术观。”

蔡炳勤认为,手术既不“姓中”,也不“姓西”,西医院可用,中医院也可用。从“外科鼻祖”华佗算起,手术一直是中医传统外治法的一项重要手段,只是没有有效传承,慢慢衰落了,这是一块中医不能放弃的阵地,不仅要去做,而且要好好研究。关键是中医院做手术必须秉承中医理念的指导,确立中医手术观。

第一,中医手术是祛邪的一个手段,祛邪要尽量不伤正、少伤正。这也是腹腔镜、胆道镜、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刮吸刀)等微创器械能够在广东省中医院大范围使用、取得良好效果背后的指导理念。

第二,手术不是唯一治疗手段,如果可以非手术治疗,坚决不手术。如针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医认为是结胸病急性发作“邪气盛,要避其锋芒”,以甘遂末泄水、大承气汤灌肠,让患者度过急性发作期,明显降低了死亡率。

第三,中医药治疗贯穿围手术期全程。术前通过中医调节让患者以最好状态迎接手术,特别是通过调节情志消除患者术前恐惧方面,中医发挥了很大作用。术后,不少患者出现睡不好、虚汗、焦虑、狂躁、胃肠功能紊乱等应激问题,以中医针灸、热敷、汤药等方法疏肝解郁、行气消滞可较好地解决。

12月28日上午,当记者再次来到肝胆胰外科病房见到那位来自梅州的患者时,陪护家属高兴地向谭志健报喜:“昨天她已经感觉好多了,排了气,能吃粥了,没想到恢复得这么快。”患者精神状态明显改善,眼睛一直看着谭志健说:“我有个表叔之前因为肝结石在这里做的手术,做完一直都很好。这次幸亏手术及时,不然命都没有了,医院好、医生好、护士也这么好,真是得什么病都不怕。”

外科不应成为中医院之短

数年前,在中医外科领域不断萎缩、阵地日益缩小的严峻局势下,广东省中医院顶住压力,大刀阔斧地投入资金,不计成本地培养人才,让外科由弱变强,成为中医院发展外科的一面旗帜。

为什么中医院要发展外科,广东省中医院有着最朴素的想法:“患者转出去就转不回来了。”

作为一家综合性的三级甲等中医院,每天24小时应诊,必然面对大量疑难、危重病人,如果没有相应的救治能力,只能让病人转院。当转院成为常态,中医院就失去患者的信任,生存都成问题,又何谈发展。

业内不少人有这种观点,发展中医要向韩国学习,中医、西医严格分开,中医生不允许开西药和使用西医方法,西医生不许开中药和使用中医方法,这样才能保证“纯中医”的发展,中医院发展外科是“不务正业”,是中医西化。

外科是一门利用外科手术方法解除病人病原,从而使病人得到治疗的科学,作为医学科学的一个分支,本无中西之分,只是由于西医学引领了外科学的发展,所以人们往往将外科与西医画上了等号,将中医院发展外科扣上“西化”的帽子。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张其成认为,中医院“西化不西化”并不是看表象、看形式,并不是说盖了现代化的病房楼,使用了现代化的设备,诊疗手段现代化了就是“西化”。关键要看诊疗行为背后是不是中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在指导,是不是根据患者病情和中医优势选择了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代表了中医学诊疗的最高水平,是中医学发挥特色优势的主战场,不发展外科,必然处处受制于人。

广东省中医院认为医院发展必须要“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引进现代科学不能替代中医,不能缩小中医的服务范围,而要在更高的技术平台上扩张和发展中医。”

早在1998年,广东省中医院即率先在广东开展了最先进的心脏搭桥手术,当时全院职工都不理解。随着这一新技术吸引了大量病人,医院又紧跟着组织专家研究和开展了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中医药治疗,解决了搭桥病人心脏供血不足、术后再灌注损伤、血管再堵塞以及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等现代医学目前还解决不了的难题。

结合自己的经历,谭志健说,不发展外科,病人都跑去西医院,手术都做不了,怎么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现在,我们肝胆胰外科手术技术处处领先,拥有最先进的腹腔镜、胆道镜系统,使用刮吸解剖技术10余年,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处理了大量高难手术,很多病人慕名而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注重以人为本,个体化治疗,应用中医理论方法,为患者量身定制包括术前改善体质,术后减轻临床症状,扶持元气、促进康复、预防复方等全面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应用中药口服、外敷、灌肠、针刺、艾灸、推拿等,疗效显著,后遗症少,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

目前广东省中医院大外科由神经外科、心外科、胸外科、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乳腺科、肛肠科、血管甲状腺外科、介入科、泌尿外科、男科、皮肤科12个专科组成,住院病床790张,年收治病人1.7万余人次,年手术量1.3万余台次,年门诊量70多万人次。广东省中医院正以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医特色的外科自强之路。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时振声治习惯性便秘案 老茶馆 @微博·中医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