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白虎汤》

2012-01-28 21:39 楼主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白虎汤》

一、三阳合病

许叔微医案:有市人李九妻,患腹痛,身体重,不能转侧,小便遗失。或作中湿治。予日:非是也,三阳合病证。仲景云:见阳明篇第十证。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不可汗,汗则谵语,下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乃三投白虎汤而愈。

按语:三阳合病,治从阳明,惟宜清散,以顺接内外。汗、下之均非本证所宜,临证谨记。



二、高热不退

刘渡舟医案:孙某某,女,3岁。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汗,一身未了,又出一身,随拭随出。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视其舌苔薄黄,切其脉滑数流利。辨为阳明气分热盛充斥内外,治急当清热生津,以防动风痉厥之变。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6克,炙甘草6克,梗米一大撮。服1剂即热退身凉,汗止而愈。

按语:阳明“四大热证’’俱备,故用白虎汤一剂而痊。




三、热厥

刘渡舟医案:吕某某,男,48岁。初秋患外感,发烧不止,体温高达39.8℃,到本村医务室注射“安基比林”等退烧剂,旋退旋升。四五日后,发热增至40~C,大渴引饮,时有汗出,而手足却反厥冷,舌绛苔黄,脉滑而大。此乃阳明热盛于内,格阴于外,阴阳不相顺接的“热厥”之证。治当辛寒清热,生津止渴,以使阴阳之气互相顺接而不发生格拒。急疏白虎汤:生石膏30克t知母9克,炙甘草6克,梗米一大撮。仅服2剂,即热退厥回而病愈。

按语:本案为热厥证,其特点是发热在前,手足厥冷在后,为阳s郁遏于气分,阳气不能外达所致。“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治宜寒因寒用,用白虎汤直清阳明里热,郁散热布,其厥自回。




四、温疟

岳美中医案:友人裴某之第三女患疟,某医投以柴胡剂二帖,不愈。余诊其脉洪滑,询之月经正常,未怀孕。每日下午发作时热:寒少,汗大出,恶风,烦渴喜饮。思此是“温疟”,脉洪滑、烦渴喜饮:白虎汤证;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证。即书白虎加桂枝汤:生石膏48克,知母1 8克,炙甘草6克,粳米1 8克,桂枝9克,水4盅,煮米熟汤成,温服。1剂病愈大半,2剂疟不发作。足见迷信柴胡或其它疟疾特效而不知灵活以掌握之者,殊有失中医辨证论治之规律。

按语:据‘素问·疟论>所载,温疟以先热后寒,热多寒少为特,得之于冬中风寒之邪,至春阳气大发,温热外引而发病。以本案临床表现,当属表证未罢,而邪传阳明,非邪在半表半里之柴胡也,故用白虎加桂枝汤取效。足见中医辨证论治之重要性。



五、风温(大叶性肺炎)

潘泰阶医案:傅某,男,28岁。于1955年1O月6日突然高烧,战,头痛,咳嗽,胸痛,吐粉红色痰,于7日中午入院。体检:体温39.7"C,急性病重病容,表情痛苦,呼吸急迫,鼻翼动,唇周有疱疹,肺部右侧呼吸运动受限制,听诊右肺呼吸音减实验室检查:WBC25,000/mm3,单核95%,痰液涂片发现肺双球菌(+)。X线检查:右肺中叶区显示一大片密度一致的混浊影象,上缘界整齐,侧位所见影像相同。治疗:白虎汤原方水煎内服。68小时后体温降至正常,白血球5天内恢复正常,其它症状7天内全部消失,共住院12天,痊愈出院。

按语:大叶性肺炎属“风温力范畴,多由肺卫不固,复感温邪,或风寒入里化热而成。本案脉证实为热壅肺胃之候,故用白虎汤清透肺胃、泻热达邪而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1-28 21:39 2楼
六、胃脘痛(肥厚性胃炎)

刘景祺医案:刘某,男,51岁,1981年8月7日初诊。胃脘隐痛、胀满、纳呆已三年,有时恶心、呕吐、暖气、腹胀,饭后更多发,口燥咽干,口渴喜冷饮,倦怠无力,头晕目眩。屡服中西药无效。胃镜检查:肥厚性胃炎。舌苔黄厚,脉洪滑有力。印象:胃脘痛。辨证:阳明燥热,火邪伤阴,则:清热润燥。处方:石膏48克,知母18克,甘草12克,粳米18克,石斛15克。服80剂,诸症消失。胃镜检查:胃粘膜未见异常。

按语:阳明气分实热,壅滞胃脘,气机不利,而致胃脘疼痛,故伴有口渴饮冷,舌苔黄厚,脉洪滑有力等阳明气分热盛之证。又见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口燥咽干,恐有热盛之象,故用白虎汤辛寒清热同时,加石斛以养胃阴。




八、自汗

林家坤医案:朱某某,男,25岁,1986年12月5日诊。患者手足、鼻部汗出溱溱已达八年之久。身无汗,寐则汗收、寤则汗出,不分四季。近二年来,汗症更甚,特别是握笔书写,转瞬间纸即透湿,不堪言。多方治疗,乏效。检视前方,不外益气敛汗,调养心神之品。刻下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缓。余先处桂枝汤,不效;次拟单方木通、红枣,亦不效;再予补中益气汤合牡蛎散,更无小效。乃持脉沉思:
1.患者虽自汗年久,然其语声洪亮,身体壮实,双目炯炯有神,其脉按之良久,亦觉弦缓有力,遂认定本证是实证,而非虚证。
2.脾主四肢,鼻为肺之窍、胃经之所过,患者独以手足、鼻部自汗不止,余处无汗,其病位当在肺、脾(包括胃)两脏·前已采用温补脾肺之法,无效,今宜从清泄入手。
3、《伤寒论》224条说:“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力仲师既有明训,方中膏、知又为清泄肺胃之品,甚是对症,当用之。然恐大寒大凉之品,易败脾胃,遂于原方中加一味黄芪,既能益气固卫'又防寒凉败胃。旋拟下方:生石膏45克,知母、怀山药各1 8克,炙甘草6克,生黄芪30克。服3剂,手足、鼻部自汗较前稍减。又按前方服6剂后,汗出较前明显减少,但增大便稀溏。酌减膏、知药量,加陈皮6克、桑叶9克,续服本方1 5剂后,几年痼疾,竞荡然无存矣。

按语:本案一误再误,方抓住证机,可见临床辨证之艰难。




九、磋牙

周屹红医案:林某,男,24岁。于5岁时出现磋牙,经当地医院以“驱蛔灵力药品治之而愈,并大便捧出蛔出。7岁时磋牙发作'但服用驱蛔灵无效,大便未见蛔虫捧出,粪检亦未找到寄生虫卵。迭经多方治疗,磋牙始终未获一效。一晃17年,至1987年1O月来诊时,患者形瘦面垢,磋牙频剧,声音响亮,上下齿比常人短3/5'齿坚未落。平时口渴多饮,手足心时有汗出,二便正常,纳可。粪检未见虫卵。舌红苔薄黄,脉弦滑。余思此病者既非虫积为患,又无肾虚之象,当属阳明经热上蒸使然。盖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也。治当白虎汤清阳明热邪。处方:生石膏l 5克(先煎),知母10克,生甘草5克,粳米1撮。药进5剂,磋牙明显减轻。再服5剂,磋牙停止。病者自配5剂以巩固,未再复发。

按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入下齿中”。热郁阳明,循经上炎,则齿磋不安。径用白虎汤以清彻阳明经热。辨证准确,用药得当,获效当在情理之中。



十、癫证

刘景祺医案:武某某,男,51岁,1982年2月6日初诊。8年前因受精神刺激,意识障碍,郁闷少言。半年前因生气加重,不知大小便,终日不语,百问不答,若痴若呆,喜冷饮,失眠。曾服中西药无效,并用电休克治疗亦无效,且越来越重。舌苔黄白,脉滑有力。辨证:肝气郁滞,脾气不升,痰蒙心神,阳明燥热。治则:清热润燥,通窍安神。处方:石膏60克,知母18克,甘草12克,粳米18克,石菖蒲12克,夜交藤30克,炒枣仁30克。服30剂,意识清楚,大小便能自理,并能做一般家务劳动。又服15剂,恢复工作。

按语:世人多谓癫疾属阴,于本案中所见,属阳者亦有,可见,不可一概而论,犯教条主义。

【补述】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载:江阴缪姓女,予族侄子良妇也。自江阴来上海,居小西门寓所。偶受风寒,恶风自汗,脉浮,两太阳穴痛,投以轻剂桂枝汤:计桂枝二钱、芍药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二片、大枣三枚。汗出,头痛差,寒热亦止。

不料一日后,忽又发热,脉转大,身烦乱,因与白虎汤:生石膏八钱、知母五钱、生草三钱、粳米一撮。服后,病如故。次日,又服白虎汤。孰知身热更高,烦躁更甚,大渴引饮,汗出如浆。又增重药量为:石膏二两,知母一两,生草五钱,粳米二杯,并加鲜生地二两,天花粉一两,大、小蓟各五钱,丹皮五钱。令以大锅煎汁,口渴即饮。共饮三大碗,神志略清,头不痛,壮热退,并能自起大小便。尽剂后,烦躁亦安,口渴大减。翌日停服,至第三日,热又发,且加剧,周身骨节疼痛,思饮冰凉之品,夜中令其子取自来水饮之,尽一桶。因思此证乍发乍止,发则加剧,热又不退,证大可疑。适余子湘人在,日:论证情,确系白虎,其势盛,则用药亦宜加重,第就白虎汤原方,加石膏至八两,余仍其旧。仍以大锅煎汁冷饮。服后,大汗如注,湿透衣襟,诸恙悉除,不复发。
⬅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白虎加人参汤》 老茶馆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甘草附子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