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针灸经络、中医理论及气功之谜(二十六)--商振德教授

2012-01-17 09:41 楼主
中医六腑中的胆
肝外胆道系统是指行于肝门之外的胆道系统而言,包括胆囊和输胆管道(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和胆总管)。这些管道与 肝内胆管一起,将肝分泌的胆汁输入到十二指肠腔。胆囊为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囊状器官,位于肝脏的胆囊窝内,其上有结缔组织与肝相连,下面覆以浆膜,并与结肠右区和十二指肠上区相邻。肝左管和肝右管分别由左、右半肝内的毛细胆管逐渐汇合而成,走出肝门后汇合成肝总管。肝总管下行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并在韧带内与胆总管以锐角汇合成胆总管。胆总管在十二指肠韧带内下行于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旁,向下经十二指肠上后方,降至胰头后方,在十二指肠后内侧与胰管汇合,形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称为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在胆总管末端和胰管末端亦有少量平滑肌。肝胰壶腹括约肌平时是收缩状态,肝分泌的胆汁经肝左、右管、肝总管、胆总管进入胆囊内储存。进食后,尤其是进高脂肪食物,在神经体液因素调解下,胆囊收缩,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排入十二指肠腔。
肝细胞生成和分泌胆汁,胆汁最后经由肝管出肝,出肝后的胆汁可直接经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但在消化期间,大部分胆汁经胆囊管进入胆囊储存,于消化期再排入十二指肠。胆管上皮细胞可分泌大量水和碳酸氢盐汇入胆汁。此外,机体通过分泌胆汁还可以排泄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例如胆固醇、胆色素、碱性磷酸酶、肾上腺皮质激素、某些药物和重金属等。胆汁从胆小管流入小肠的动力主要是肝细胞和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分泌压。肝细胞分泌胆汁是持续性的,其分泌速率取决于从门静脉返回肝脏的胆汁酸的量。在消化期间,胆囊扩张、Oddi括约肌处于收缩状态,肝脏分泌的胆汁大部进入胆囊,少量间断进入小肠。在消化期,胆囊有节律收缩,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由于胆囊粘膜可以吸收胆汁中的钠离子、钾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和水,但不吸收胆汁中的有机物。因此可使胆汁浓缩5—12倍。引起肝细胞分泌胆汁的主要刺激物是通过肠肝循环进入肝脏的胆盐。胆盐能促使胆汁分泌,使肝胆汁流出增加。另外,迷走神经和胃窦释放的促胃液素可使肝胆管分泌含水、钠离子、钾离子及碳酸氢根离子的胆汁。
从以上胆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可看出,胆在体内是一个中空的囊管状结构,组织细胞(特别是可兴奋性细胞)少,产生的生物电能少,胆在发挥正常功能时所需的生物电能量来源很大部分来源于肝脏,肝脏产生的生物电能传递给胆。胆接受“肝气”使胆及其管道内生物电能充足,胆才能发挥良好的储存、排泄胆汁的功能。这就是中医所讲的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肝气泄于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肝细胞分泌的胆汁泄于胆,汇聚于胆;二是肝细胞产生的生物电能通过肝与胆互为表里关系,将肝气泄于胆,汇聚于胆。肝与胆是相互控制和相互调节。肝失疏泄导致胆功能失调,胆汁上逆或胆汁排泄受阻等。胆功能受限时,也会影响肝功能。
肝和胆各有一条与外界相连的生物电通路即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属于肝,络于胆;足少阳胆经属于但,络于肝。它们互为表里,两经脉共同调节肝、胆的生物电平衡。

中医六腑中的胃

消化系统中讲的胃是消化管各部中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成人胃的容量约为1500ml ,胃除了受纳食物和分泌胃酸作用外,还有内分泌功能。胃壁分为四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层。粘膜层血供丰富,胃空虚时形成许多皱襞,充盈时平坦。粘膜表面有许多浅沟将粘膜分成许多2---6mm的胃小区。粘膜表面还遍布350万个不规则的小孔,称为胃小凹。每个胃小凹与3---5条腺体通连。粘膜上皮主要由表面粘液细胞组成。固有层内有紧密排列的大量管状腺,分为胃底腺、喷门腺和幽门腺。腺之间及胃小凹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和一些细胞成分。胃底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约有1500万条,是胃粘膜中数量最多、功能最重要的腺体,是分泌胃液的主要场所。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当胃扩张和蠕动时起缓冲作用。肌层较厚,由外纵、中环、内斜的三层平滑肌构成。中层的环形肌较发达,环绕于胃全部,在幽门处较厚称为幽门括约肌。
胃有储存和消化食物两方面的功能。食物在胃内经过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形成食糜被排入十二指肠,化学性消化主要是胃粘膜分泌的胃液,胃液是无色的酸性液体,胃液除了水分外,主要有盐酸、胃蛋白酶、粘液和内因子。胃液各种成分在胃内发挥各自作用,最后将食物形成食糜状。胃液在空腹(消化期间)有少量分泌,称为基础胃酸分泌或消化期间胃液分泌。强烈情绪等因素可以使胃在消化期间胃液分泌明显增加。进食后在神经和激素调解下,胃液大量分泌。像支配胃的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胃及小肠粘膜分泌的促胃液素及胃粘膜固有层分泌的组胺等物质都可刺激胃液的分泌。而生长抑素、前列腺素、上皮生长因子等物质有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
胃是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 食管腹腔段指食管穿膈肌的食管裂孔之后到喷门的一段食管, 位于肝左叶的食管沟处, 一般并属于胃.。这种组织结构很重要,膈肌以下的食道归属于胃 ,这就构成了胃与食道生物电联系是一体化、极其密切的关系,为胃气通过食道上传到喉部提供了组织结构上的保障。 胃为腹膜内位器官, 绝大部分均被腹膜覆盖, 但喷门及胃底的一部分没有腹膜被盖, 直接与腹后壁相连,在此胃的生物电活动可以与次直接与体表发生联系,这就是为什麽胃部不适或疾病常常引起胸腹后壁相应部位的不适或闷胀痛的原因。例如,胃火增加时,胃内的胃气不能有效上、下、左、右传递出去,胃表面和与胃直接相连的腹后壁结缔组织内生物电能积聚过多,胶原纤维和蛋白聚糖等分子膨胀,内压增高,压力感受器兴奋,将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出现与胃相对应的胸背部区域胀痛、闷痛感及不舒服的感觉。在胸背部疼痛区域进行按摩、挤压、捶打、打嗝、出虚功等措施后,胃部不适感及闷胀痛感减弱或消失。这是由于通过以上措施,将郁存的胃气打散,向周围传递出去,胃及与胃直接相连的腹后壁结缔组织内的过多的生物电能又恢复到平衡范围内,内压又恢复正常,压力感受器不再活跃,但如果长时间的胃火增加不能有效制止,胃就会出现器质性疾病。
胃的上方为膈, 下方为横结肠, 两侧为膈和胸壁的一部分, 前方与前胸壁和前腹壁相邻。 胃后壁全部被腹膜覆盖, 膈网膜囊与肾上腺, 胰, 横结肠及其系膜相邻, 与胃后壁相邻的这些结构称为胃床.
胃的韧带: 胃膈韧带, 胃上部与膈相连的韧带, 向左移行为胃脾韧带。通过膈构成了胃脾与胸腔脏器的生物电联系,胸腔内与胃相对应的是心脏下壁,它们一上一下与膈紧密相贴,所以胃与心脏下壁的生物电联系最为紧密,心脏下壁和胃上部不适或疾病在临床上不易区分,胃不适可以引起心脏不适,心脏下壁不适可以引起胃上部不适的原因就在于此。
膈食管韧带: 是由移行腹膜形成, 在食管左侧移行至胃膈韧带, 向右移行至肝胃韧带。
肝胃韧带: 是肝门与胃小弯之间的韧带, 右侧是肝幽门韧带. 两者没有明显界限. 肝幽门韧带, 肝十二指肠韧带和肝胃韧带合称为小网膜。中医讲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及排泄主要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肝主疏泄又是保证脾胃运化功能正常的重要条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肝脏分泌及排泄胆汁;二是由于脾胃自身不是产能大户,在完成自身功能活动时,需要肝脏这个产能大户的生物电能的补充、补给。肝脏产生的过剩的生物电能通过肝胃之间的重要结构“小网膜”源源不断的输送给脾胃,脾胃源源不断的获得肝气的补充才能保障脾升胃降功能的正常发挥。中医所讲肝气犯胃就是这一原因。
胃脾韧带、胃胰韧带和幽门胰韧带: 通过这些韧带构成了脾胃之间在结构及功能上的紧密关系。生物电能通过脾、胃之间的韧带在它们之间有效、协调的传送,达到两者功能上的一致性及协调性。
胃结肠韧带: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的韧带, 是大网膜的一部分.
所以,胃作为腹膜内器官, 它的生物电活动与周围组织器官的联系是极其广泛的,向上通过食道将生物电上传到肺及喉等; 通过小网膜与肝发生生物电联系; 通过大网膜直接与结肠发生生物电联系; 还可以通过各种韧带与脾、 胰等脏器发生联系;通过膈胃韧带与肺发生生物电联系。胃脾韧带和胃膈韧带是在胃上部与膈相连的韧带,两者是相互移行互为一体的。胃、脾在此都可通过膈与肺建立起生物电联系。所以,在事物的消化过程中,胃、肝、胰及脾(中医所讲的脾包括脾脏和胰腺的全部功能)之间的生物电联系和通路是极为密切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同时又是相互控制、相互抑制。各自既相互独立(胃气、肝气、脾气),又相互依赖,其中脾气对胃中胃气具有明显的补充和协调作用。所以,中焦中胃、肝、脾及小肠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的功能表现是同步的、一体化的,特别是在化学性消化过程中表现突出。
中医所讲的胃具有消化系统的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全部功能外,还具有与周围组织器官及体表的生物电联系和通路。同时,胃自身还通过足阳明胃经经脉与体表构成生物电联系,共同协调胃的生物电平衡。所以,胃气充足与否决定胃主受纳、主腐熟水谷、主降浊的功能是否强盛、功能是否正常。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胃气不足,则胃的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功能就弱,胃分泌胃液能力下降,肝脏分泌胆汁及胰腺分泌胰液的能力也相应下降。此时如果脾气补充能力不足,则出现中医所讲的病理现象。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胃、肝、胰及脾脏等都是消耗能量的过程,消耗能量后一是通过自身的化学能ATP转化成生物电能;二是通过周围组织器官(肝、脾等)特别是脾气的补充、协调来完成。在消化系统中,胃是消化管各部中最膨大的部分,组织细胞少,在消化过程中,既有机械性消化功能又有化学性分泌功能,消耗能量巨大,消耗后需要强有力的补充。营养物质的补充可以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供给;而细胞外基质和胃内结缔组织中的生物电能的补充很大部分是通过周围组织器官供给,特别是脾气的供给。所以,胃脾在消化过程中的一致性非常明显。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揭开针灸经络、中医理论及气功之谜(二十五)--商振德教授 老茶馆 揭开针灸经络、中医理论及气功之谜(二十七)--商振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