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皮肤科的应用

2012-01-09 09:03 楼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皮肤科的应用
1 “春夏养阳”治疗冬季皮肤病

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春夏万物生长,人体顺应自然而阳气主事,同气相求,顺水推舟,用辛温之药调升人体阳气可达到最佳效果;且此时寒邪最弱,趋其虚而攻之最易。通过春夏调养人体阳气,祛散伏寒,达到以御秋冬寒凉之气,预防冬季发病的目的。
例1 李某某,女,22岁。2000年7月28日初诊。诉近10年来每于冬季发生冻疮,天气转暖则渐愈。轻则双手指紫红肿胀,遇热则痒;重则起疱,溃疡而疼痛。平素易外感,面色无华,纳差,舌质淡红、苔微腻、脉弱。证属:阳气不足,肤失温煦。温拟温阳散寒、健脾和卫。药用:当归1Og,生黄芪1 5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桂枝5g,干姜3g,茯苓皮10g,甘草10g,活血藤15g,鸡血藤15g,丹参15g,木通5g。连服10剂为尽。当年冬季未发冻疮,继续观察3年皆未发病。

2 “秋冬养阴”治疗夏季皮肤病

秋冬万物沉降,人体顺应自然而阴气主事,此时用酸寒之药滋养人体阴精可达到最佳效果;且这时阳邪最弱,也易趁其虚而攻之;如此,则人体阴精充足,热邪清散,达到以御春夏暑热之气,预防春季发病的目的。
例2:张某某,女,34岁。2000年11月3日就诊。颜面起褐斑3年。每于春季逐渐加重,夏季尤甚,入秋则渐淡,冬季基本消退。色斑发于两颧,呈淡褐色,形体偏瘦,伴腰膝酸软,月经量少,心烦易怒,夜寐多梦,舌质红、苔少、脉弦细。证属肾虚肝郁、肤失濡养。治拟补肾填精,养血疏肝。方药:女贞子20g,墨旱莲15g,山药15g,熟地黄1Og,山茱萸1Og,益母草1Og,当归1Og,白芍12g,丹参12g,柴胡6g,川I芎6g,枳壳6g,阿胶1Og,龟甲胶1Og,鹿角胶1Og。上药10剂熬膏,从立冬始服至立春。次年春夏之际色斑较往年明显为淡,2001年冬季再服此药后色斑完全消退。
应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治疗皮肤病,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顺时治疗、治未病的思想。历代也有类似的用法,如张璐“三伏灸治冷哮法”,民间伏天用芝麻花外搽治冻疮等,即通常所谓“冬病夏治”法。这些皆体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精神。据此,是否可扩大治疗范畴,将阳虚之证,冬季发病者选择在春夏治疗;将阴虚之证,春夏发病者选择在秋冬治疗。这样一方面可提高疗效,同时又达到了预防发病的目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继承整理老中医经验的体会 老茶馆 养营疏风汤异病同治验案五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