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翘散方源及君药之我见

2012-01-07 10:00 楼主
关于银翘散的方源,多数方书宗吴鞠通之说,系东垣清心凉膈散化裁而来,唯今人盛心如在《实用方剂学》中谓其“根据河间凉膈散而加减复方之制”,那么,该方学术之渊源又当如何诠释?吴氏在《温病条辨》卷一曰:“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查遍李东垣之书,未见清心凉膈散一方。在《景岳全书·古方小阵·痘疹诠古方》卷六十三载有“东垣凉膈散”,方由黄芩、连翘、薄荷、桔梗、竹叶、栀子、甘草组成。《景岳全书》所录之凉膈散从何而来?为此我们查考了易水学派、河间学派有关医家的代表著作。在《东垣十书·此事难知》卷上有“易老法,凉膈散减大黄、芒硝,加桔梗,同为舟楫之剂,浮而上之,治胸膈中与六经热……”之记载,但查易老张元素所撰写之著作,却未见凉膈散之方。而《济生拔粹·此事难知》卷九则有凉膈散“治上焦热甚,阳明少阳气中之血药也”的记录,方由山栀、连翘、黄芩、薄荷、大黄、芒硝组成,方后云:“去六经中热减大黄、芒硝,加桔梗、甘草。右为粗末,每服一两,水二盏,同竹叶七片煎至一盏,去滓,入蜜少许,食后服”。再考《济生拔粹》所载之凉膈散,实脱胎于刘河间之凉膈散(连翘、山栀、大黄、薄荷叶、黄芩、甘草、芒硝),其治“伤寒表不解,半入于里,下证未全,下后燥热怫结于内,烦心,懊(忄农),不得眠……,烦渴头昏,唇焦咽燥,喉闭目赤,口舌生疮,咳唾稠粘,谵语狂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六)。可见后人盛心如在《实用方剂学》谓本方“根据河间凉膈散而加减复方之制”,非臆断之论。综上,银翘散之制,当为河间学派与易水学派共同结合之产物,是学派间学术相互渗透、纵横交织的结果。而王好古收录的凉膈散最接近吴氏所创银翘散之意,一是病机相似,提出治“上焦热甚”;二是方剂组成及方后加减的药物与吴氏之方相似。

银翘散宜以何药为君,目前尚不统一,教材及多数专著,均认为银花、连翘为君药,有的医家则认为应以薄荷、荆芥等解表药为主药,如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曰:“一般用银翘散,多把银花、连翘写在前面。在温病上采用银翘散,当然可将银、翘领先,但银、翘是否是君药,值得考虑,如果银、翘是君,那么臣药又是什么呢?银翘散的主病是风温,风温是一个外感病,外邪初期都应解表,所以银翘散的根据是‘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称为辛凉解表法,这样,它的组成就应该以豆豉、荆芥、薄荷的疏风解表为君;因系温邪,用银、翘、竹叶为臣;又因邪在于肺,再用牛蒡、桔梗开宣上焦;最后加生甘草清热解毒,以鲜芦根清热止渴煎汤。处方时依此排列,似乎比较惬当。”对此问题,笔者认为以银、翘为君更为恰当,其理有三:第一,本方为外感温热病邪而设。温邪为患,具有发病急,传变速,易热蕴成毒,且多挟秽浊之气等特点。针对这一特点,立法治疗既要外解卫表之邪,又当内清热毒以杜绝入里传变之患。银翘散证虽为邪在卫表,但邪热较重,且已有热蕴成毒内传之趋势(咽痛),故治疗亦当疏表与清热解毒并行。方中银花、连翘性味辛寒,其性轻清,功能透邪解表,清热解毒,芳香辟秽,此既符合本方证的病机特点,又兼顾了温病的基本特点。第二,银花、连翘既能疏散风热,又可清热解毒,属多功效药物,而多功效药物作用的发挥,与药物配伍、煎服方法密切相关。本方因其与薄荷、牛蒡子、荆芥、淡豆豉等解表药物相配,加之“勿过煮”,“香气大出,即取服”这一别具一格的煎服方法,使其作用的发挥以疏散为主,兼以清热,且使治上焦而不犯中下之焦,若与清热之品相配,或“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其作用则以清热解毒为主。第三,从临床成功的病例来看,多是重用银、翘而获效。综上,基于温病及本方证的特点,药物配伍及煎服特点、临床应用概况,笔者认为本方应以银、翘为君。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医推荐:除脚上老茧的小妙招 老茶馆 类证为纲 方证为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