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阴阳”学术思想刍议

2012-01-05 09:40 楼主
刘德芳(贵阳中医学院二附院急诊科)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12月第22卷第4期
内容提要:《伤寒论》通过外感疾病的基本规律的阐述和总结,从祛邪和扶正两方面,体现了调阴阳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并把“调阴阳”作为外感疾病的重要治疗法则,并贯穿到六经辨证之中。提出三阳证为祛邪调阴阳,而三阴证则为扶正调阴阳。
《伤寒论》通过对外感疾病辨证论治基本规律的阐述和总结,从祛邪与扶正两方面,体现了“调阴阳”在防治疾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把“调阴阳”作为对外感疾病的重要治疗法则,贯穿到六经辨证的临床之中。《内经》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伤寒论》调节阴阳的阐述,是对《内经》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腑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这三段经文提纲挚领的说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指出世界是物质性的,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生、发展、毁灭、消亡、运动变化着的。事物之所以能运动变化,就在于其内部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说明人体一切生理表现,莫不是阴精阳气矛盾运动的结果。指出了调和阴阳在保持健康、防止疾病发生和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因而治疗疾病也必须从病情的阴阳变化这个根本上来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伤寒论》从立法、组方、用药几方面恒守了调阴阳的章则大法,字里行间,渗透着调阴阳的学术思想。现就《伤寒论》重“调阴阳”的学术思想刍议如下:
1.三阳证祛邪调阴阳
病在三阳,治疗以祛邪为主,邪去则正安,因此祛邪是调节阴阳的大法之一。
1.1桂枝汤证:解肌和营调阴阳
桂枝汤是主治太阳中风之主方,其发病机理为营弱卫强,卫外不固,营阴不能内守,故用桂枝汤扶助卫阳以发散风寒,方中主以桂枝散风寒以解肌表,辅以白芍敛阴和营,使桂枝辛散而不致伤阴,二药同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使表邪得解,里气以和,生姜助桂枝以散表邪,大枣助白芍以和营阴,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药,诸药配伍,共成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桂枝汤的配伍不难看出全方共为两组药:一组是以桂枝、生姜、炙甘草相配的辛甘化阳药,用以祛散表邪;一组是以白芍、大枣、炙甘草相配的酸甘化阴药用以敛阴和营。两组药相配,一阳一阴,一散一收,阴阳协调,使邪去内安、达到治病之目的。正如何韵伯所言:“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营,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1.2小柴胡汤证:和解托邪调阴阳
小柴胡汤是主治少阳半表半里证之主方,其发病机理为正虚邪陷。正邪相争于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寒热往来,交替出现,正邪斗争十分激烈,互不相让,非和不能解。故以和解托邪为法,小柴胡汤主之。方以柴胡为主,清解少阳之邪,运转气机,黄芩清胆火为辅,助柴胡以清少阳之邪热,半夏、生姜调理胃气防逆止呕。甘草、大枣、人参扶正祛邪,以充中焦,断邪之去路,以防三阴受累。本方协调阴阳采用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使少阳得和,枢机运转,以致邪去而正安。
1.3白虎汤证:清热生津调阴阳
白虎汤是治疗阳明经证之主方,病陷阳明,入里化燥,故临床一派阳热偏亢之“四大”证为其主要脉证。根据“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阳热偏亢非阴寒药不能去邪。故仲景选用了“甘寒滋润,清热生津”的白虎汤为主方,方以辛甘大寒之石膏,清泻肺胃而除烦热为主药,知母苦寒以清泄肺胃之热,质润以滋其燥,用为辅药,石膏配知母,清热除烦之力尤强,甘草梗米益胃护津,使大寒之剂无损伤脾胃,为其佐使,若热炽,气津两伤者,加人参益气补中救阴,诸药合用,以致热去津生,阴阳自平。
1.4大承气汤证:急下存阴调阴阳
大承气汤是治疗阳明腑实证之主方。发病因素是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煎熬阴津,病机为正胜邪实,根据“实则泻之”的原则,调平阴阳应以攻积滞,存胃阴为当务之急。仲景选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为主方。所谓“急下”,就是要及时除掉灼伤胃津之积滞。从而使体内的阴液得以恢复,保持阴阳之平衡。大承气汤以硝、黄、枳、朴等行气攻下之品作为主要配伍。可见仲景攻下之法含义深远,组方用药妙在调阴阳。
2.三阴证扶正调阴阳
病在三阴,治疗以扶正为主,《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胜邪自祛,故扶正是调阴阳的大法之一。
2.1理中丸证:健脾温中调阴阳
理中丸是治疗太阴脾胃虚寒证之主方。其发病机理主要是脾虚邪陷,寒湿中阻。脾胃属土,具有统血、运化、升降等功能。中焦虚寒,则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是以吐利腹痛、小儿慢惊、阳虚失血、胸痹等证乃作。既然病属虚寒,非补则虚寒证不去,非温则寒邪不除。故调平阴阳应以仲景选用的理中丸为主方。方中人参甘温入脾,补中益气,强壮脾胃为主;由虚至寒,寒者热之,干姜辛热,温中而扶阳气为辅,脾虚则生湿,以甘苦温之白术、燥湿健脾为佐。三药一补一温一燥配合甚当,再用炙甘草补中扶正,调和诸药为佐使,全方配伍共成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剂,本方是根据“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立法,选用甘温补虚、辛温助阳之品,调平阴阳,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2.2四逆汤证:扶阳抑阴调阴阳
四逆汤是治疗少阴寒化证之主方,发病机制是阳衰阴盛。调平阴阳,非纯阳之品,不能破阴寒而复阳气,故仲景选用四逆汤为主方。方中以大辛大热之附子,归经于少阴,温阳以祛寒邪,回阳以救逆为方中主药,辅以干姜温阳守中,温中回阳以通脉,以甘温之炙草为佐使,补脾胃而调诸药。三药合用,阳气得复,阴盛自消,以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3黄连阿胶汤证:育阴清热调阴阳
黄连阿胶汤是治疗少阴热化证之主方,其发病因素多由心肾阴液不足,虚热内生,病从热化,以致肾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病机为阴虚火旺,根据“虚者补之”、“热者清之”的原则调平阴阳应以育阴清热、交通心肾为法,故仲景推崇了黄连阿胶汤为主方,方中黄连、黄芩直清心火,除烦热,阿胶、芍药、鸡子黄滋肾阴、养营血、安心神,致使心肾得交,水火既济,阴阳自平。则心烦不得眠等证自愈。
2.4乌梅丸证:寒温并用调阴阳
乌梅丸是治疗厥阴蛔厥证之主方。病因是患者素有蛔虫又因上焦有热,脾胃虚寒所致,病机为寒热错杂,正虚邪实,调平阴阳应以寒温并用,、扶正驱邪为法。仲景选用乌梅丸为主方。方中乌梅醋渍,增强其酸性,为安蛔止痛之主药,细辛、干姜、附子、当归、蜀椒、桂枝辛温散寒,黄连、黄柏苦寒清热,人参补益脾胃。方中酸、辛、苦、热味俱在,寒温并用,邪正兼顾,使体内阴阳自平,以达安蛔止痛之目的。
综上所述,《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从祛邪扶正两大方面,充分体现了“调阴阳”的治疗原则,致使在错综复杂的疾病治疗中,辨证分析有条不紊,组方用药丝丝如扣。仲景《伤寒论》调阴阳的这一学术思想,运用于临床,真令人思路开阔,道无困阻。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老年性阴道炎概述及治疗方法 老茶馆 辨证辨病相结合的典范--《伤寒杂病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