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谈医录之四(薛东庆原创)

2010-02-15 16:50 楼主
随笔谈医录之四(薛东庆原创)
大方脉一门,从学术流派来说,主要分为伤寒家,温病家,杂病家。三者学术在历史争论的时间已久,特别是经方派与时方派之争,从清代以来,争论不休。
闲话不说,下面就本人了解的情况,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伤寒家以六经立论,着重从横来认识与治疗疾病。讲上中下病位的也有,但不如温病派明确提出。(具体从略)
蒲辅周中医提出外感以寒热,表里作为辩证的要点。清代医家程钟龄提出表里寒热四字来统括伤寒,执简驭繁。
温病家以三焦立论。其以上中下定病位,而卫气营血定病之发展。偏于从横来认识与治疗疾病。
赵绍琴明确地提出将三焦辩证主用于湿温病,将卫气营血理论用于温热病。在临床思维方面的把握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赵绍琴先生更将温病的辨证思想用于内科杂病,取得良好的疗效。从其证明三焦辩证,在内科杂病中也有其融合的地方。
前二者思想,一纵一横,可以相互融合,祝老道的文章中提出了六经与三焦辩证相结合的想法。
杂病家以脏腑立论。金匮要略主要是杂病的,在内伤杂病类有很强的实用性。
其实内伤杂病并无明显界限,外感与内伤相互兼夹,临床也颇为多见。
三家各有侧重,相互交融,临床所治疾病也各有所长。如果硬生生的将三家的辨证体系隔离开来,与临床治病,大为不利。
临床切入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会有所不同,学者当各取所长,相互交融。形成适合自已的临床思维,实现临床高疗效。
一些观点
清代周学海先生明确地提出了升降动态辨证思想。
清代黄元卿的五脏升降圆运动体系,确有独到。对于升降与五脏六腑的结合,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述。对杂病临床有可取之处。如其传人,《麻瑞亭先生临床五十年》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近代《重订通俗伤寒论》俞根初先生书中体现的寒温一统学说,其书也切合临床实际。
欧阳琦先生提出的三纲辩证方法,思路明晰, 简明实用。值得大力推广。
沈绍功先生的纲领性辨证方法,实脱胎于秦伯末先生的辩证思想。简明扼要。
王琦先生的辩体辩证辩病体质,实是内经五行人相关体质学说的现代发展。东洋也有体质学说,但与中医体质学说不同。
东洋方证体系,脱离了脏腑学说,另外所用汉方大多为中医典籍方剂的盗版,原创方较少。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现在东洋基本上已成存药废医的格局。值得思考。
刘绍武先生的三部六病辩证体系,独树一帜。思路相当的好。并在长期的临床的实践中提出了疾病以少阳病,太阴病为多见的见解。。并自拟小柴胡汤。
胡希恕先生的辩证体系,阐述了八纲辩证与六经辩证的关系。其辩证思想可能受到东洋医学家的影响。其师承为前清秀才,如与赵绍琴的师承结合起来考虑,可谓八仙过海,各有各的神通。两人临证思维大不相同。
赵绍琴在《临床四百法》前序中明确提出以法统方的学术思想。
《中医方脉精微》的作者彭应天将病分为伤寒伤风,湿病,温病,杂病,传染病五种。提出荆防病一说,有创意。另外较早地提出了桂枝脉,紫苏脉,肉桂脉等说法。颇有创意。提出的药脉证方相印法,相当的有其个人特色。
关幼波先生将八纲辩证加气血二字而成十纲,实则将气血辩证纳入其肝病辨证思想中。
江苏黄煌先生,提出的药证,药人学说。
苏清源老中医于洛图,建立其自已的辩证体系。对于杂病,很有特色。
(相关介绍见《医林魁雅》)。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各家思维各有不同,也各有可取之处。

总之,师承学术思想的不同,临床切入的角度不同,思维的侧重点不同,加上每个人临床见到的病种的不同,在长期提出的临证学术观点不同是相当正常的事情。就拿张机生活的那个年代,学术思想也各有不同。
学术思想无高低之说,只要有其临床意义。多多少少都有其可取之处。
业医者,当避免医者相轻,互铸和谐。
学医者,当大格局,胸襟开阔,勤求古训,各取所长,相互交融。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形成适合自已的临床辨证体系,实现临床高疗效,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薛东庆原创,转载者当注明本人姓名)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2-15 20:24 2楼
读了不少医书吧,若能贯通以上医书,也算是入了中医医学的境地了,
2010-02-15 21:24 3楼
学而思啊!赞一个。。
2010-02-15 22:06 4楼
师承学术思想的不同,临床切入的角度不同,思维的侧重点不同,加上每个人临床见到的病种的不同,在长期提出的临证学术观点不同是相当正常的事情
这一句说得很好,的确如此。
2014-11-27 14:12 5楼
谢谢分享
⬅ 治疗策略对中医和西医的意义严重不同 老茶馆 谈心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