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羧酸循环

2010-02-12 17:38 楼主
线粒体独立于细胞内,有说是另一生命体与细胞的共生。有了它,引天接地,引天阳氧气入细胞,接脾土无氧运化之水谷精微“再上一层楼”,进入肺主气之有氧运化。前者低效率,产能很少,后者因为有氧,产生大量元气ATP。
三羧酸循环如同一个火轮,受纳腐熟,将来自脾运化的水湿之性很重的丙酮酸纳入火轮中,去其水湿,释放能量。早在【黄帝内经】,已经知道这个火轮,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认为水谷精微不能仅仅靠脾运化,还要肺运化,才能彻底气化。由脾运化到肺运化是上升一个台阶,从地升天。因为天为阳,天阳为火,人吸入天阳之火气,就是为了炼水谷,水谷非此火不化。所谓“腐熟”,在火的作用下,变“生”为“熟”,变“异”为“己”。因为水谷非人体之物,与人体之结构物质不同,具有“生”性,只有腐熟后,才能变为“熟”的自身物质。水谷精微在线粒体中的有氧氧化属于肺胃之腐熟。火轮日夜不停,呼吸一时不能无,人在睡眠,此轮仍转。
此轮由一系列的酶形成,并与氧衔接。酶与氧是火性之源。其火熊熊,岂不自燃?有线粒体包裹,胃府主受纳腐熟,只有在胃府线粒体内,才能有的放矢,进行腐熟。线粒体,天火之舍也。
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说:“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成也”,“精即形也,形即精也”。更明确了人体的物质基础是精。即以蛋白质为主的结构物质。张景岳还明确了【内经】的“精化为气”是元气由精而化也。由此,中医学关于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生命原动力【元气】的关系得以明确。举凡人体一切生命活动都是“精化为气”。黄帝们说“肾藏精”,人们受西学局部分析之影响,好像专门有一个器物藏精,所谓肾藏精,是说人体的结构物质是肾精,凡精之所在即肾之所在,人体无处不肾精。
从张景岳以来,精血混称,直到清代有托名“文昌帝君”者才得以澄清,认为精血本是一物,精静而血动,笔者称为精动为血,血是精的动态。如蛋白质进入功能状态时,发生了立体形态的变构,就由精态变成了血态。同理,细胞由静止态进入活动态,就精动为血了。肝藏血,肝以血为体,乙癸同源,同一个细胞,静则为精,动则为血,在精属肾,在血属肝。关于津,清代明确了属于肺。笔者提出,肺藏津,肺以津为体。肾精升而为肺津。精是元气的载体,但要变成津时,由肾变肺,由津化气,释放元气。肾为元气之根,肺为元气之主。肺津化气则肾精消耗。反之,肺津降而生精。至此,中医学的元气链形成了。精与血都是元气的载体,精升为津其实是精动为血,血升生津。津是元气的直接释放者。在精动为血、精升为津中,需肝木春生之气的作用。
三羧酸循环分为两个相互并行的胃府,或胃府分为两条线路,一个是三羧酸循环本身,一个是呼吸链,前者腐熟水谷精微,后者由氧和有关酶系组成,处理火轮上产生的水湿之气,共同形成了肺胃受纳腐熟气化链。此链由蛋白质酶组成,其根为肾精及肝血,运化时为肺津。因为肺津不断地消耗,且诸酶及氧一团火气而性燥,故需不断地补充滋养,包括抗氧化方面,即所谓肺喜润恶燥。经过此链的运化,水湿之气被及时处理,不断地生成了元气ATP,这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称为肺胃元气。黄帝们称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心肺胃一体,上述肺气运化链,腐熟在肺胃,也是心火降胃,心胃之火主腐熟。心神明落实于胃。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人体社会科学登台亮相 老茶馆 心肺胃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