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00例

2011-12-19 17:19 楼主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近年来日益引起重视。我们以自拟升降汤治疗该病100例,并设对照组以西药治疗8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观察病例均为本院门诊2000-2006年患者共180例。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消化病诊疗学》 及《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 拟定:① 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胃脘痛症状,胀闷,餐后不缓解或加重,胃脘灼热、嗳气、恶心、呕吐胆汁,吐后症状缓解不明显;② 经胃镜检查可见胆汁反流人胃,幽门口松弛,关闭不全,胃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黏液糊呈黄绿色混浊。③ B超或CT排除肝、胆、脾、胰等器质性病变。肝胆不和胆失通降证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拟定。所有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18—67岁,平均41岁;病程1月一15年,平均10.2年。对照组80例,男50例,女30例;年龄16—66岁,平均43岁;病程0.5月一18年,平均13.1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100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肝胆湿热型18例,肝胃不和型57例,肝郁脾虚型25例,均用自拟升降汤治疗。方药组成:柴胡、枳壳、白芍、姜竹茹、旋覆花(包煎),延胡索、半夏、川芎各10g,代赭石15g(先煎),生甘草6g,水煎服,1日1剂,早晚饭前各1次。若肝胆湿热型,原方加茵陈20g,黄芩15g;肝胃不和原方加炒莱菔子30g,鸡内金12g,枳壳12g;肝郁脾虚加党参12g,白术12g,佛手10g;痛甚加延胡索15g,川楝子10g,胃黏膜糜烂、出血者加白及15g;呃逆或泛酸加吴茱萸9g,黄连6g。
2.2 对照组80例:用熊去氧胆酸、雷尼替丁、吗丁啉等西药常规治疗、痛甚加服颅痛定60mg、654.2片10mg。两组疗程均为20天,两组治疗期间饮食以清淡为主,忌食辛辣肥腻食物、忌烟酒,均治疗1疗程后复查胃镜以观察疗效。
2.3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拟定。I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见黏液澄清或幽门口胆汁返流消失,胃镜所见黏膜组织等改变基本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胃镜复查见黏液明显变淡或幽门口胆汁反流明显减少,胃镜所见黏膜组织等改变有好转。有效:症状、体征有改善,胃镜复查见黏液糊变淡或幽门口胆汁反流减少,胃镜所见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无变化。无效、症状、体征、胃镜复查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无改变或加重者。

3 结果

治疗组痊愈40例,显效34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0% ,对照组I临床痊愈22例,显效20例,有效14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为7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4 讨论胆汁反流性胃炎,系幽门功能不全,或胃切除术后胆汁反流人胃,胆汁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发炎、糜烂甚至溃疡的一种浅表性炎症。治疗常以促进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制酸,抑制胆汁分泌与排泄为主,但疗效欠满意,且易反复迁延不愈。祖国医学虽无“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名,但对于胆汁可以上犯于胃引起胃脘痛的病机却早有认识。如《内经》说:“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吐”。明确指出了胆和胃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的关系。我们根据这一原理,认定本病属于胆胃同病,病机为湿热阻滞肝络,胆道瘀阻,肝胆疏泄失常,木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治则为利胆和胃,平肝抑木,降逆通下。笔者以升降汤加味治疗,方中柴胡疏肝理气以升少阳清气;旋覆花、代赫石降逆止呕和胃,下气消痰,此为一升一降,升降并调;半夏、枳壳行气降逆,利胆和胃,燥湿化痰;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而泄胆热、降胆汁;川1芎、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调补脾胃,恢复机体功能。诸药升降并调,具有疏肝利胆和胃、降逆止呕行气止痛之功,能改善幽门功能,促进胃肠蠕动以防止胆汁反流,保护胃黏膜,促进炎症消散,因此,我们认为升降汤加味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有效方剂。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旋覆代储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老茶馆 桃红四物汤治不宁腿综合征方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