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 妇人规》月经病论治

2008-05-12 00:48 楼主
作者:熊巍 汪涛 窦军

《妇人规》乃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中妇产科专章,分总论、经脉、胎孕、产育、带浊、乳病、子嗣、瘕瘕、前阴九类,每类分若干证,先说理,后辨证立方,内容全面、系统,重视辨证论治,切合临床。先生重视温补,强调滋阴,辨证论治以脾肾为中心,提出“妇人之病,本与男子同,而妇人之情,则与男子异”,这是妇科病症不同之处。妇科病症当重视冲任、脾胃、阴血。女子阴类,以血为本,所重在血,其生理特点以月经为要。血能构精,经即血也,血即阴也,月经调与不调可反映身体的健康情况,故妇科病症,当首重调经。《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云:“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妇人则上为乳汁,下归血海而为经脉。”脏腑之血皆归冲脉,冲为十二经之海,为五脏六腑之血海,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冲脉之血,由水谷所化,水谷盛则血气盛,水谷衰则血气衰,而水谷之海,又在阳明,故阳明胃气为冲脉之本,故日“月经之本,所重在冲脉,所重在胃气,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提出月经与后天脾胃运化水谷之功能关系密切。先生认为天癸是人体后天滋养而产生的阴液,为无形之水。《传忠录•阴阳篇》说:“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日元精。”天癸与人体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天癸充盛,则身体强健;天癸不足,则身体衰弱。天癸对于月经来潮与否直接相关,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天癸竭,则地道不通无子也。同时天癸与先天肾气及后天脾胃关系密切,其源于先天,靠后天水谷精微滋养。《经不调》中指出:“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就月经病而言,七情、六淫、饮食等病因,虽可引起心、肺、肝、脾病变,但“及其甚也,四脏相移,必归脾肾。”且“阳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加之妇科病症“虚者极多,实者极少”,故月经病症治疗多用健脾补肾之法,又以补肾为要。
1、月经失调
先生认为月经失调之病因以七情之伤为甚,劳倦次之;或纵欲不禁,致冲任不守;或外感内伤;或医药误谬;或先天禀弱;或气血方长,而纵情亏损;或精血未满,早为斯丧,而伤生化之源。
丹溪认为“月经先期而至者,血热也;后期而至者,血虚也”。景岳先生认为亦有无火而月经先期者,应补中气、固命门;因血热燥淤致月经后期而至者,应为清补;血逆而留滞者,应为疏利。对于月经先期的治疗,血热所致者,经色多赤或紫浓,脉洪滑,饮食喜冷畏热,实热者用清化饮,虚热者用保阴煎;无火者为心脾气虚失于固摄,经色淡,宜大营煎、大补元煎或五福饮加杜仲、五味子治之。一月二三至,或半月、旬日而至者,为血气败乱,当因其寒热而调治。对于月经后期,血寒者经色多不鲜,或黑,或涩滞而少,脉微细或沉迟弦涩,兼恶寒喜暖,治宜温养血气,予大营煎、理阴煎;血热所致者为阴火内烁致水亏血少,治宜清火滋阴,予加味四物汤、加减一阴煎、滋阴八味丸。
2、崩漏
对于崩漏一证,其乃经乱之甚也。《内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先生认为五脏皆有阴虚,五脏皆有阳搏,治疗应审脏气,察阴阳,并指出崩分暴崩、久崩。暴崩者,其来骤,其治易;久崩者,其患深,其治难。治疗上阴虚血热妄行者,宜保阴煎、加减一阴煎;火盛者,宜徒薪饮、黄芩散加续断、丹参;血热兼滑者,宜保阴煎、槐榆散、生地黄汤;肝经怒火动血者,宜加味四物汤;血滞逆妄行者,宜四物汤、丹参散;营气不足,血不能调而妄行者,宜五福饮、四物汤、四君子汤、八珍汤;脾气虚陷,宜寿脾煎、归脾汤、四君子加芎、归,气虚甚者用举元煎;脾肾虚寒,呕吐、溏泄伴畏寒者,宜理阴煎、五君子煎、理中汤;阳气大虚脱陷者,宜四维散;脾肾阴气不固者,宜固阴煎、五阴煎、秘元煎;若下血过多,血脱气竭者,当急用独参汤以防脱绝;若崩漏日久,血滑不禁,宜用龙骨散、如圣散、七灰散等固涩。
3、经行腹痛
先生认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夹虚者多,全实者少。实者可因寒滞、血滞、气滞或热滞,虚者可因血虚、气虚。实者多痛于经行之前,经通而痛减,虚者多痛于经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痛益甚;大抵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提出了经行腹痛虚实辨证之要领,并指出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当结合患者形气禀质以辨证。治疗上,实证属气逆者宜顺气,调经饮主之;血淤者,应破血,通淤煎主之;气血俱滞者,失笑散主之;寒滞于经,或外寒所逆,或不慎寒凉,以致经血凝结不行、留聚为痛者,宜调经饮加姜、桂、吴茱萸之类温养;血热血燥致滞涩不行而痛者,宜加味四物汤或保阴煎去续断;虚弱不足,经滞作痛者,用决津煎、五物煎加减;血虚者,痛在经后,大小营煎加减治之;凡经期必痛,或食则呕吐,肢体困倦,或兼寒热者,为气血不足,宜八珍汤、大营煎;虚寒甚者,宜理阴煎培补。
4、热入血室
先生认为其乃妇人伤寒,或劳役,或怒气,发热时适遇经行,以致热入血室,或血不止,或血不行,昼则明了安静,夜则谵语如见鬼状者;若热因外邪由表而入者,宜一柴胡饮、三柴胡饮或四柴胡饮等;若因怒或劳,火由内生者,宜保阴煎、清化饮、当归六黄汤加减;病渐愈,而元气弱,热未退、血未止者,宜补阴益气煎或补中益气汤;脾气素虚宜归脾汤;血气俱虚者,宜十全大补汤;血热多滞者,宜小柴胡汤加丹皮、红花、当归凉血活血。
此外,先生认为月经病应重视辨血色,以察寒热虚实,这对临床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血浓而多者为血盛,色淡而少者为血衰。紫与黑近,不可尽以紫为热证。紫赤鲜红、浓而成片成条者,多为内热致新血妄行;紫而兼黑,或散或薄,沉黑色败者,多为真气内损之虚寒。甚则如屋漏水,或如腐败之宿血,皆紫黑之变象,乃肝脾大损,阳气大陷,当速用甘温以救脾土,举陷固脱,方用理阴煎、理中汤、归脾汤、四味回阳饮、补中益气汤之类。综上,景岳先生在妇科月经病症论治方面重视辨证论治,详察寒热虚实,尤重脾。肾,注重培补脾胃之气,这些论治思想对临床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05-12 00:48 2楼
作者:熊巍 汪涛 窦军

《妇人规》乃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中妇产科专章,分总论、经脉、胎孕、产育、带浊、乳病、子嗣、瘕瘕、前阴九类,每类分若干证,先说理,后辨证立方,内容全面、系统,重视辨证论治,切合临床。先生重视温补,强调滋阴,辨证论治以脾肾为中心,提出“妇人之病,本与男子同,而妇人之情,则与男子异”,这是妇科病症不同之处。妇科病症当重视冲任、脾胃、阴血。女子阴类,以血为本,所重在血,其生理特点以月经为要。血能构精,经即血也,血即阴也,月经调与不调可反映身体的健康情况,故妇科病症,当首重调经。《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云:“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妇人则上为乳汁,下归血海而为经脉。”脏腑之血皆归冲脉,冲为十二经之海,为五脏六腑之血海,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冲脉之血,由水谷所化,水谷盛则血气盛,水谷衰则血气衰,而水谷之海,又在阳明,故阳明胃气为冲脉之本,故日“月经之本,所重在冲脉,所重在胃气,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提出月经与后天脾胃运化水谷之功能关系密切。先生认为天癸是人体后天滋养而产生的阴液,为无形之水。《传忠录•阴阳篇》说:“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日元精。”天癸与人体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天癸充盛,则身体强健;天癸不足,则身体衰弱。天癸对于月经来潮与否直接相关,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天癸竭,则地道不通无子也。同时天癸与先天肾气及后天脾胃关系密切,其源于先天,靠后天水谷精微滋养。《经不调》中指出:“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就月经病而言,七情、六淫、饮食等病因,虽可引起心、肺、肝、脾病变,但“及其甚也,四脏相移,必归脾肾。”且“阳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加之妇科病症“虚者极多,实者极少”,故月经病症治疗多用健脾补肾之法,又以补肾为要。
1、月经失调
先生认为月经失调之病因以七情之伤为甚,劳倦次之;或纵欲不禁,致冲任不守;或外感内伤;或医药误谬;或先天禀弱;或气血方长,而纵情亏损;或精血未满,早为斯丧,而伤生化之源。
丹溪认为“月经先期而至者,血热也;后期而至者,血虚也”。景岳先生认为亦有无火而月经先期者,应补中气、固命门;因血热燥淤致月经后期而至者,应为清补;血逆而留滞者,应为疏利。对于月经先期的治疗,血热所致者,经色多赤或紫浓,脉洪滑,饮食喜冷畏热,实热者用清化饮,虚热者用保阴煎;无火者为心脾气虚失于固摄,经色淡,宜大营煎、大补元煎或五福饮加杜仲、五味子治之。一月二三至,或半月、旬日而至者,为血气败乱,当因其寒热而调治。对于月经后期,血寒者经色多不鲜,或黑,或涩滞而少,脉微细或沉迟弦涩,兼恶寒喜暖,治宜温养血气,予大营煎、理阴煎;血热所致者为阴火内烁致水亏血少,治宜清火滋阴,予加味四物汤、加减一阴煎、滋阴八味丸。
2、崩漏
对于崩漏一证,其乃经乱之甚也。《内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先生认为五脏皆有阴虚,五脏皆有阳搏,治疗应审脏气,察阴阳,并指出崩分暴崩、久崩。暴崩者,其来骤,其治易;久崩者,其患深,其治难。治疗上阴虚血热妄行者,宜保阴煎、加减一阴煎;火盛者,宜徒薪饮、黄芩散加续断、丹参;血热兼滑者,宜保阴煎、槐榆散、生地黄汤;肝经怒火动血者,宜加味四物汤;血滞逆妄行者,宜四物汤、丹参散;营气不足,血不能调而妄行者,宜五福饮、四物汤、四君子汤、八珍汤;脾气虚陷,宜寿脾煎、归脾汤、四君子加芎、归,气虚甚者用举元煎;脾肾虚寒,呕吐、溏泄伴畏寒者,宜理阴煎、五君子煎、理中汤;阳气大虚脱陷者,宜四维散;脾肾阴气不固者,宜固阴煎、五阴煎、秘元煎;若下血过多,血脱气竭者,当急用独参汤以防脱绝;若崩漏日久,血滑不禁,宜用龙骨散、如圣散、七灰散等固涩。
3、经行腹痛
先生认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夹虚者多,全实者少。实者可因寒滞、血滞、气滞或热滞,虚者可因血虚、气虚。实者多痛于经行之前,经通而痛减,虚者多痛于经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痛益甚;大抵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提出了经行腹痛虚实辨证之要领,并指出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当结合患者形气禀质以辨证。治疗上,实证属气逆者宜顺气,调经饮主之;血淤者,应破血,通淤煎主之;气血俱滞者,失笑散主之;寒滞于经,或外寒所逆,或不慎寒凉,以致经血凝结不行、留聚为痛者,宜调经饮加姜、桂、吴茱萸之类温养;血热血燥致滞涩不行而痛者,宜加味四物汤或保阴煎去续断;虚弱不足,经滞作痛者,用决津煎、五物煎加减;血虚者,痛在经后,大小营煎加减治之;凡经期必痛,或食则呕吐,肢体困倦,或兼寒热者,为气血不足,宜八珍汤、大营煎;虚寒甚者,宜理阴煎培补。
4、热入血室
先生认为其乃妇人伤寒,或劳役,或怒气,发热时适遇经行,以致热入血室,或血不止,或血不行,昼则明了安静,夜则谵语如见鬼状者;若热因外邪由表而入者,宜一柴胡饮、三柴胡饮或四柴胡饮等;若因怒或劳,火由内生者,宜保阴煎、清化饮、当归六黄汤加减;病渐愈,而元气弱,热未退、血未止者,宜补阴益气煎或补中益气汤;脾气素虚宜归脾汤;血气俱虚者,宜十全大补汤;血热多滞者,宜小柴胡汤加丹皮、红花、当归凉血活血。
此外,先生认为月经病应重视辨血色,以察寒热虚实,这对临床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血浓而多者为血盛,色淡而少者为血衰。紫与黑近,不可尽以紫为热证。紫赤鲜红、浓而成片成条者,多为内热致新血妄行;紫而兼黑,或散或薄,沉黑色败者,多为真气内损之虚寒。甚则如屋漏水,或如腐败之宿血,皆紫黑之变象,乃肝脾大损,阳气大陷,当速用甘温以救脾土,举陷固脱,方用理阴煎、理中汤、归脾汤、四味回阳饮、补中益气汤之类。综上,景岳先生在妇科月经病症论治方面重视辨证论治,详察寒热虚实,尤重脾。肾,注重培补脾胃之气,这些论治思想对临床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2010-03-08 10:08 3楼
《妇人规》 全文
2010-03-08 10:08 4楼
妇人九证
妇人诸病,本与男子无异,而其有异者,则惟经水、胎、产之属,故本门亦止列此九证。曰∶经脉类、胎孕类、产育类、产后类、带浊类、乳病类、子嗣类、 瘕类、前阴类。凡此九者,乃其最切之病,不得不另详方论。此外杂证,但与男子相同者,自有各门论治之法,故不以男女分,而资赘于此。
2010-03-08 10:08 5楼
论难易
谚云:“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此谓妇人之病不易治也。何也?不知妇人之病,本与男子同;而妇人之情,则与男子异。盖以妇人幽居多郁,常无所伸;阴性偏拗,每不可解。加之慈恋爱憎,嫉妒忧恚,罔知义命,每多怨忧。或有怀不能畅遂,或有病不可告人,或信师巫,或畏药饵,故染着坚牢,根深蒂固,而治之有不易耳。此其情之使然也。然尚有人事之难,如寇宗 引黄帝之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谓之难治。”又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虚实,以为诊法。”故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此治之大则也。

今富贵之家,居奥室之中,处帷幔之内,复有以绵帕蒙其手者,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尽切脉之巧。使脉有弗合,未免多问,问之觉繁,必谓医学不精,往往并药不信,不知问亦非易,其有善问者,正非医之善者不能也。望闻问切,欲于四者去其三,吾恐神医不神矣。世之通患,若此最多,此妇人之所以不易也。故凡医家、病家,皆当以此为意。
2010-03-08 10:09 6楼
经脉之本
《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盖天癸者,言后天之阴气,阴气足而月事通,是即所谓月经也。正以女体属阴,其气应月。月以三旬而一虚,经以三旬而一至,月月如期,经常不变,故谓之月经,又谓之月信。夫经者常也,一有不调,则失其常度,而诸病见矣。然经本阴血,何脏无之?惟脏腑之血,皆归冲脉,而冲为五脏六腑之血海。故经言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此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也。然血气之化,由于水谷,水谷盛则血气亦盛,水谷衰则血气亦衰。而水谷之海,又在阳明。考之《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是以男精女血,皆由前阴而降。此可见冲脉之血,又总由阳明水谷之所化。而阳明胃气,又为经脉之本也。故月经之本,所重在冲脉;所重在胃气;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其他如七情、六淫、饮食、起居之失宜者,无非皆心脾胃气之贼。何者当顾、何者当去?学人于此,当知所从矣。
2010-03-08 10:09 7楼
经脉诸脏病因
女人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故治妇人之病,当以经血为先。而血之所主,在古方书皆言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凡伤心、伤脾、伤肝者,均能为经脉之病。又曰∶肾为阴中之阴,肾主闭藏;肝为阴中之阳,肝主疏泄。二脏俱有相火,其系上属于心,故心火一动,则相火翕然从之,多致血不静而妄行,此固一说。然相火动而妄行者有之,由火之盛也;若中气脱陷及门户不固而妄行者亦有之,此由脾肾之虚,不得尽言为火也。再如∶气道逆而不行者有之,由肝之滞也;若精血败而不行者亦有之,此由真阴之枯竭。其证极多,不得误认为滞也。是固心、脾、肝、肾四脏之病,而独于肺脏多不言及,不知血之行与不行,无不由气。如《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行、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此言由胃达脾,由脾达肺,而后传布诸经。故血脱者当益气,血滞者当调气。气主于肺,其义可知。是皆诸经之当辨者如此。然其微甚本末,则犹有当辨者。盖其病之肇端,则或由思虑,或由郁怒,或以积劳,或以六淫饮食。多起于心、肺、肝、脾四脏,及其甚也,则四脏相移,必归脾肾。盖阳分日亏,则饮食日减,而脾气、胃气竭矣;阴分日亏,则精血日涸,而冲任肾气竭矣。故予曰∶阳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此源流之必然,即治疗之要着。故凡治经脉之病,或其未甚,则宜解初病,而先其所因。若其已剧,则必计所归,而专当顾本。甚至脾、肾大伤,泉源日涸,由色淡而短少,由短少而断绝,此其枯竭已甚也。昧者无知,由云积血而通之、破之,祸不旋踵矣。
2010-03-08 10:10 8楼
经不调
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以灌溉一身。在男子则化而为精,妇人则上为乳汁,下归血海而为经脉。但使精气无损,情志调和,饮食得宜,则阳生阴长,而百脉充实,又何不调之有?苟不知慎,则七情之伤为甚,而劳倦次之。又或为欲不谨,强弱相陵(当作凌),以致冲任不守者,亦复不少。此外则外感、内伤,或医药误谬,但伤营气,无不有以致之。凡人有衰弱多病,不耐寒暑,不胜劳役,虽先天禀弱者常有之,然以气血方长,而纵情亏损,或精血未满,而早为斫丧,致伤生化之源,则终身受害,此未病之先,所当深察而调之者也。

若欲调其既病,则惟虚实阴阳四者为要。丹溪曰∶“先期而至者,血热也;后期而至者,血虚也。”王子亨曰∶“阳太过则先期而至,阴不及则后时而来。”其有乍多乍少、断绝不行、崩漏不止,皆由阴阳盛衰所致。是固不调之大略也。然先期而至,虽曰有火,若虚而挟火,则所重在虚,当以养营安血为主。矧亦有无火而先期者,则或补中气,或固命门,皆不宜过用寒凉也。后期而至者,本属血虚,然亦有血热而燥瘀者,不得不为清补;有血逆而留滞者,不得不为疏利。总之,调经之法,但欲得其和平,在详察其脉证耳。若形气、脉气俱有余,方可用清、用利。然虚者极多,实者极少,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若营气本虚而不知培养,则未有不日枯而竭者。不可不察也。

凡经行之际,大忌寒凉等药,饮食亦然。

初虞世曰∶“经以月至,有常也。其来过与不及,皆谓之病。若荣血亏损,不能滋养百骸,则发落面黄,羸瘦燥热。燥气盛则金受邪,金受邪则为咳、为嗽、为肺痈、为肺痿必矣。但助胃壮气,则荣血生而经自行。若果怒气逆,经闭不行,当用行气破血之剂”。

《褚氏遗书·精血篇》曰∶“男子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阴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则精不出而内败,小便涩而为淋;精已耗而复竭之,则大小便牵痛,愈痛则愈便,愈便则愈痛。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无男子合则不调;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调。不调则旧血不去,新血误行,或溃而入骨,或变而为肿,后虽合而难子,合多则沥枯。虚人产众,则血枯杀人。观其精血,思过半矣。”《产宝方·序论》曰∶“妇人以血为基本,苟能谨于调护,则血气宣行,其神自清,月水如期,血凝成孕。若脾、胃虚弱,不能饮食,营卫不足,月经不行,肌肤黄燥,面无光泽,寒热腹痛,难于子息,或带下崩漏,血不流行,则成瘕证。”薛立斋曰∶“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为女子不月。’故心、脾平和,则百骸五脏皆润泽,而经候如常。苟或心、脾受伤,则血无所养,亦无所统,而月经不调矣。是故调经者,当理心、脾为主。”丹溪先生亦曰∶“先期而至者,血热也;后期而至者,血虚也。”窃谓先期而至者,有因脾经血燥;有因脾经郁火;有因肝经怒火;有因血分有热;有因劳役动火。过期而至者,有因脾经血虚;有因肝经血虚;有因气虚血弱。主治之法∶脾经血燥者,加味逍遥散;脾经郁滞者,归脾汤;肝经怒火者,加味小柴胡汤;血分有热者,加味四物汤;劳役动血者,补中益气汤。其过期而至者,若脾经血虚,宜人参养营汤;肝经血少,宜六味地黄丸;气虚血弱,宜八珍汤。盖血生于脾,故云脾统血。凡血病当用辛甘之剂,以助其阳气以生阴血,俱属不足也。大凡肝脾血燥,四物汤为主,肝脾血弱,补中益气汤为主;肝脾郁结,归脾汤为主;肝经怒火,加味逍遥散为主。”

薛氏 加味逍遥散(见《古方八阵·补阵》) 治肝脾血虚、发热、小水不利。

当归 芍药 白术 茯神 甘草 柴胡(各等分) 丹皮 栀子(各七分)

右加姜,水煎服。

归脾汤(见《古方八阵·补阵》) 治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惊悸,盗汗,嗜卧,少食,或大便不调,心、脾疼痛,疟痢郁结;或因病用药失宜,克伐伤脾,以致变证者,最宜用之。

人参 黄 白术 茯苓 枣仁(各二钱) 远志 当归(各一钱) 木香 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钟,加圆眼肉七枚,煎七分,食远(即食后隔一段时间)服。愚意∶此汤之用木香,特因郁结疼痛者设,如无痛郁等证,必须除去木香,以避香燥,岂不于气虚血动者为尤善乎?又∶远志味辛气升而散,凡多汗而躁热者,亦宜酌用。

薛氏 加味小柴胡汤(见《古方八阵·散阵》) 亦名柴胡栀子散。治乳母肝火发热,致儿为患,及风热生痰等证。

柴胡(二三钱) 半夏 黄芩(各一二钱) 人参(二三钱) 甘草(五七分) 丹皮(二钱)栀子(二钱)

上加姜、枣,水煎服。

薛氏 加味四物汤(见《古方八阵·补阵》)

熟地黄 当归(各三钱) 川芎(一钱) 芍药(二钱) 山栀(二钱) 柴胡(二钱) 丹皮(二钱)

水二钟煎服。

东垣 补中益气汤(见《古方八阵·补阵》) 治劳倦伤脾,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外感不解,体倦食少,寒热疟痢,气虚不能摄血等证。

人参 黄 (炒) 白术(炒) 甘草(炙各钱半) 当归(一钱) 陈皮(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上加姜、枣,水煎,空心午前服。

《局方》人参养营汤(见《古方八阵·补阵》) 治脾、肺俱虚,恶寒发热,肢体瘦倦,食少作泻,口干,心悸,自汗等证。

人参 黄 当归 白术 炙甘草 桂心 陈皮(各一钱) 熟地 五味 茯苓(各七分) 白芍(钱半) 远志(五分)

加姜、枣,水煎服。

《金匮》六味地黄丸(见《古方八阵·补阵》) 即《金匮》肾气丸,亦名地黄丸。治肾水亏损、小便淋闭,头目眩晕,腰腿酸软,阴虚发热,自汗盗汗,憔悴瘦弱,精神疲困,失血失音,水泛为痰,病为肿胀。壮水制火之剂也。

熟地黄(八两蒸捣) 山茱萸 山药(炒各四两) 丹皮 泽泻 白茯苓(各三两)

上为细末,和地黄膏,加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滚白汤或淡盐汤任下。此方用水煎汤即名六味地黄汤。

六味地黄丸并非《金匮》肾气丸,而是宋代钱乙以《金匮》肾气丸为温补肾阳之剂,而于小儿应滋养肾阴,故于肾气丸去附桂,创制六味地黄丸以补益肾阴。景岳以六味地黄丸出自《金匮》,实误,今正之。

《局方》八珍汤(见《古方八阵·补阵》) 治气血两虚。调和阴阳。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熟地黄 当归(各三钱) 川芎(一钱) 芍药(二钱)

加姜、枣,水煎服,或加粳米百粒。

《局方》四物汤(见《古方八阵·补阵》)治血虚营弱,一切血病当以此为主。

熟地黄 当归(各三钱) 川芎(一钱) 芍药(二钱) 水二钟煎服。

又曰∶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荣出中焦,卫出上焦。卫不足,益之必以辛;荣不足,补之必以甘。甘辛相合,脾胃健而荣卫生,是以气血俱旺也。或因劳心,虚火妄动,月经错行,宜安心、补血、泻火。此东垣先生治法也。

又曰∶人之少,有老态,不耐寒暑,不胜劳役,四时迭病,皆因气血方长,而劳心亏损;或精血未满,而早年斫丧。故其见证,难以名状,若左尺脉虚弱或细数,是左肾之真阴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脉迟软或沉细而数欲绝,是命门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至于两尺微弱,是阴阳俱虚。用十补丸。此皆滋其化源也,不可轻用黄柏、知母之类。设或六淫外侵而见证,亦因其气内虚,而外邪凑集耳,尤当用前药。

六味丸 (即六味地黄丸。见上段)。

崔氏 八味丸(见《古方八阵·补阵》)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下元冷惫,脐腹疼痛等证。

熟地黄(八两蒸捣) 山茱萸 山药(炒各四两) 丹皮 泽泻 白茯苓(各三两) 肉桂 制附子(各一两) 用法同六味丸。

十补丸(见《古方八阵·热阵》) 治肾脏虚冷,面黑足寒,耳聋膝软,小便不利等证。

附子(炮) 五味(各二两) 山药 山茱萸 丹皮 桂心 鹿茸(制) 茯苓 泽泻(各一两) 熟地(二两)

《古方八阵·热阵》中本方无熟地,今据《证治准绳》补入,合成十味药,符合十补之名。
2010-03-08 10:11 9楼
调经论外备用方
《集验》加味八珍汤(见《妇人规古方》)补血调经。治妇人思虑过伤,饮食日减,气血两虚,月经不调,夜梦交感,或出盗汗,寝成劳损。

人参 白术 茯苓 当归 生地(各一钱) 炙甘草 川芎 芍药 软柴胡 黄 (各五分) 香附(制) 丹皮(各八分)

水钟半,大枣一枚,煎七分,食前服。

《集验》调卫养荣汤(见《妇人规古方》)退热调经。治妇人室女一切月经不调,或先或后,或绝闭不通,憎寒壮热,口苦无味,咳嗽躁烦,头眩,渐成劳证者。

当归 生地 麦冬 沙参 陈皮 白术(各一钱) 牡丹皮 地骨皮(各八分) 柴胡梢 桔梗(各五分)谷芽(一钱) 甘草(四分)

上加莲子、姜、枣,水煎服。痰中见血加侧柏叶;烦躁口干加炒山栀,倍麦门冬;胁下胀疼加青皮、川芎;胸膈满闷加黄连姜炒、枳实,去麦冬、地骨皮;夜出盗汗加黄连、黄 ,去柴胡、桔梗;大便秘结加桃仁,倍当归;咳嗽不已加栝蒌仁、阿胶;小水不利加木通、茯苓。

《金匮》胶艾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劳伤血气,冲、任亏损,月水过多,淋沥不止。

阿胶(炒) 川芎 炙甘草(各一两) 艾叶 当归(各两半) 白芍 熟地(各二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服。一方加地榆、黄 ,即名安胎散。

《良方》当归散(见《妇人规古方》)治经水妄行不止,及产后气血虚弱,恶露内停,憎寒发热,宜服此去之。

当归(酒洗) 川芎 白芍(炒) 白术(炒) 黄芩(炒各半两) 山茱萸肉(一两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酒调,日三服。一方无山茱萸。气虚者去芩加桂心一两。

四物二连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妇人血虚发热,或口舌生疮,或昼安夜热。

当归 川芎 芍药 熟地 胡黄连 川黄连(各一钱)

上作一剂,水煎服。

滑氏 补肝散(见《妇人规古方》)治肝肾二经气血亏损,胁胀作痛,或胁胀头晕,寒热发热,或遍身作痛,经候不调。

熟地 白术(炒各一两) 枣仁(炒) 独活(各四两) 当归 川芎 黄 (炒) 山药 五味子(炒杵)山茱萸肉 木瓜(各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枣水煎服。

《良方》益阴肾气丸(见《古方八阵·补阵》)治阴虚潮热盗汗,烦热作渴,筋骨疼痛,月经不调等证。

即前六味丸加当归、生地各四两,五味子二两

《良方》丹参散(见《妇人规古方》)《良方》云∶丹参一味,其治颇类四物汤。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下产后恶血,兼治冷热劳,腰脊痛,骨节烦疼。

丹参(酒洗去土晾干切)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经脉不调食前服。冷热劳不拘时服。

琥珀散(见《妇人规古方》)治心膈迷闷,肚腹撮痛,月信不通等疾。

乌药(二两) 当归(酒洗) 蓬术(醋制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服。

白芷散(见《妇人规古方》)固经。治下元虚弱,赤白带下,或经行不止等证。

白芷(一两) 海螵蛸(二枚烧) 胎发(一团 )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良方》黄龙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妊娠寒热头疼,嘿嘿不食,胁痛呕痰,及产后经后外感风寒,热入胞宫,寒热如疟等证。按∶此即小柴胡汤之去半夏也。

柴胡(二钱) 黄芩(炒) 人参 甘草(各一钱)

上用水煎服。

《良方》人参汤(见《妇人规古方》)补虚调经。治产后诸虚不足,发热盗汗,内热晡热等证。此即参归汤,亦名团参散。

人参 当归(等分)

上为末,先以猪腰子一枚切片,糯米半合,葱白二茎,入水二钟,煎汁八分,再入药三钱煎服。

十全大补汤(见《古方八阵·补阵》)温补气血。 治气血俱虚,恶寒发热,自汗盗汗,肢体困倦,眩晕惊悸,晡热作渴,遗精白浊,二便见血,小便短少,便泄闭结,喘咳下坠等证。

即前八珍汤加黄 、肉桂各一钱。

六物煎(见《新方八阵·因阵》)治男妇气血俱虚等证。

炙甘草 当归 熟地(或用生地) 川芎(三四分不宜多) 芍药(俱随宜加减) 人参(或有或无,随虚实用之。气不虚者不必用)

上咀,用水煎服。如脾气稍滞者宜加陈皮、山楂;如胃气虚寒多呕者加干姜炒用,或加丁香;如腹痛兼滞者加木香、陈皮。
2010-03-08 10:13 10楼
血热经早
凡血热者,多有先期而至,然必察其阴气之虚实。若形色多赤,或紫而浓,或去多,其脉洪滑,其脏气饮食喜冷畏热,皆火之类也。治血热有火者,宜清化饮主之。若火之甚者,如抽薪饮之类,亦可暂用。但不可以假火作真火;以虚火作实火也。

清化饮(见《新方八阵·因阵》)治妇人产后因火发热,及血热妄行,阴亏,诸火不清等证。

芍药 麦冬(各二钱) 丹皮 茯苓 黄芩 生地(各二三钱) 石斛(一钱)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如觉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一钱半;热甚而渴或头痛者,加石膏一二三钱;下热便涩者,加木通一二钱,或黄柏、栀子,皆可随证用之。如兼外邪发热,加柴胡一二钱。

抽薪饮(见《新方八阵·寒阵》)治诸凡火炽盛而不宜补者。

黄芩 石斛 木通 栀子(炒) 黄柏(各一二钱) 枳壳(钱半) 泽泻(钱半) 细甘草(三分)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内热甚者,冷服更佳。如热在经络肌肤者,加连翘、天花粉以解之;热在血分大小肠者,加槐蕊、黄连以清之;热在阳明头面或躁烦便实者,加生石膏以降之;热在下焦,小水痛涩者,加龙胆草、车前以利之;热在阴分,津液不足者,加门冬、生地、芍药之类以滋之;热在肠胃实结者,加大黄、芒硝以通之。

按上为原方份量,临床时可随证适当增加,以免病重药轻,收不到预期的疗效。其余各方,均按此例,不分别注释。

大都热则善流而懋期不止者,如续断、地榆、丹参、茜根、栀子之属皆可用。

若微火阴虚而经多早者,治宜滋阴清火,用保阴煎之类主之。

保阴煎(见《新方八阵·寒阵》)治男妇带、浊、遗、淋,色赤带血,脉滑多热,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经期太早。凡一切阴虚内热动血等证。

生地 熟地 芍药(各二钱) 山药 川续断 黄芩 黄柏(各一钱半) 生甘草(一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小水多热,或兼怒火动血者,加焦栀子一二钱;如夜热身热,加地骨皮一钱五分;如肺热多汗者,加麦冬、枣仁;如血热甚者,加黄连一钱五分;如血虚血滞,筋骨肿痛者,加当归二三钱;如气滞而痛,去熟地加陈皮、青皮、丹皮、香附之属;如血脱血滑及便血久不止者,加地榆一二钱或乌梅一二个,或百药煎一二钱,文蛤亦可;如少年或血气正盛者,不必用熟地、山药;如肢节筋骨疼痛或肿者,加秦艽、丹皮各一二钱。

所谓经早者,当以每月大概论;所谓血热者,当以通身藏象论。勿以素多不调而偶见先期者为早;勿以脉证无火而单以经早者为热。若脉证无火而经早不及期者,乃其心脾气虚,不能固摄而然。宜大营煎、大补元煎或五福饮加杜仲、五味子之类主之。此辈极多,若作火治,必误之矣。若一月二三至,或半月或旬日而至者,此血气败乱之证。当因其寒热而调治之,不得以经早者并论。

大营煎(见《新方八阵·补阵》)治真阴精血亏损及妇人经迟血少,腰膝筋骨疼痛,或气血虚寒,心腹疼痛等证。

当归(二三钱或五钱) 熟地(三五七钱) 枸杞(二钱) 炙甘草(一二钱) 杜仲(二钱)牛膝(一钱半) 肉桂(一二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寒滞在经,气血不能流通,筋骨疼痛之甚者,必加制附子一二钱方效;如带浊腹痛者,加故纸一钱炒用;如气虚者,加人参、白术;中气虚寒呕恶者,加炒焦干姜一二钱。

大补元煎(见《新方八阵·补阵》)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守,危剧等证。此回天赞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人参(补气补阳,以此为主,少则用一、二钱,多则用一、二两。) 山药(炒二钱) 熟地(补精补阴,以此为主,少则用二、三钱,多则用二、三两。) 杜仲(二钱) 当归(二、三钱,若泄泻者去之)山茱萸(一钱,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二、三钱) 炙甘草(一、二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元阳不足多寒者,于本方加附子、肉桂、炮姜之类,随宜用之;如气分偏虚者,加黄 、白术,如胃口多滞者不必用,如血滞者,加川芎去山茱萸;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纸之属。

五福饮(见《新方八阵·补阵》)凡五脏气血亏损者,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

人参(随宜心) 熟地(随宜肾) 当归(二、三钱,肝) 白术(炒一钱半,肺) 炙甘草(一钱,脾)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或加生姜三五片;凡治气血俱虚等证,以此为主,或宜温者,加姜、附,宜散者,加升麻、柴、葛,左右逢源,无不可也。
2010-03-08 10:13 11楼
血热论外方
《良方》续断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妊娠下血、尿血。

当归 生地黄(各一两) 续断 赤芍药(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用葱白煎汤调下。

四物二连汤(见《调经论外备用方》)

二黄散(见《妇人规古方》)治胎漏下血,或内热虚热,或头痛头晕,或烦躁作渴,或胁肋胀痛等证。

生地 熟地上为末,每服三钱,煎白术、枳壳汤下。

一母丸(见《妇人规古方》)一名知母丸。治妊娠血热,顿仆,胎动不安或欲堕产。

知母(炒为末)

上捣枣肉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人参汤嚼送。或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或嚼咽之。

《良方》当归散 (见“经论外备用方)

延年益嗣丹(见《妇人规古方》),滋补元气,益精黑发(按∶此方即还元丹也,但制法分量不同,宜参酌用之)

人参 天门冬(酒浸去心) 麦门冬(同上。各三两) 熟地黄(酒蒸捣) 生地黄(各二两) 白茯苓(酒浸晒干) 地骨皮(酒浸各五两) 何首乌(鲜者半斤)

上将何首乌去皮、切片,如干者,用米泔水浸软,拈切,外用砂锅入黑羊肉一斤,黑豆三合,量着水,上用甑箅,箅上放首乌,煮而蒸之,以肉烂为度。锅盖须密,勿令泄气。取起,晒干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奇效四物汤(见《妇人规古方》)治肝经虚热,血沸腾而崩久不止。

当归(酒拌) 熟地 白芍 川芎 阿胶(炒) 艾叶(炒) 黄芩

上每服四钱,水煎。

子芩散(见《妇人规古方》)一名黄芩散。治壮热、崩中下血,是阳乘阴分,故经血泛溢,宜清其北方。

条黄芩(不拘多少,为细末)

上烧秤锤,淬酒,食前调下三四钱。一方有干姜、白芷;一方以木耳、黄芩等分为丸,俱效。
⬅ 董氏第一奇穴———灵骨,大白 老茶馆 日常病案摘录:淋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