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次清

2011-12-17 08:16 楼主
周次清,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我国著名中医。在学术上积极主张中西医结合,倡导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并发展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力主通过调整整体而达到治疗局部的目的;提出“辨人识体”的观点,认为辨证治病是共性的问题,辨人识体是个性的问题,二者的正确结合,才符合辩证法的思想。 090203_1zcq1.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12-17 08:17 2楼
周次清,男,1925年9月生,山东省青岛市人。自幼爱好医学,跟族伯学习中医,并在其指导下努力攻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古典医籍,并对金、元、明、清等历代医家的代表著作反复学习,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高中毕业后于1945年在青岛市开设了“新生药社”,开始了他悬壶问医、济世救人的生涯。1953年响应党的号召,筹建成立了“青岛四方区中医联合诊所”,并任所长兼内科主任。由于他品术端正,医技精良而誉满当地。为了进一步拓宽医学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于1954年参加了青岛市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除学习中医外,还较系统地学习了现代医学知识,这为他以后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6年,他被推荐到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研究班学习深造,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使他的中医理论水平更加坚实,思路更加开阔,业务水平有了一个飞跃性的提高,以优异的成绩结业而留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工作。1958年山东中医学院(现更名山东中医药大学)成立,被调入该院任教,一直工作到今。曾先后任伤寒温病教研室副主任和中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等职。

周氏从事中医工作50余载,医理娴熟,医术精湛,精研历代名著,涉猎内、外、妇、儿及中西医诸多学科的典籍,尤其推崇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认为该书开创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理法方药悉备,临床价值极高,值得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发扬光大。近20多年来,周氏主要从事中医内科的临床和教学工作,并把心血管疾病作为主攻方向,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主持完成的“益气活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抓住了冠心病“气虚血瘀”的病机特点和规律,取得显著的疗效,经临床观察336例病人,结果表明,从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的改善治疗组都明显优于复方丹参对照组,各项指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成果1987年荣获山东省科委科技成果二等奖。他主持研制的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正心泰”已被审批为国家级新药。他还和国内外有关单位合作,进行了“电子计算机冠心病辨证论治系统”、“微电脑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中药微量元素的研究”、“中药降脂药的研究”等科学研究,努力探索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呕心沥血,不断登攀。

在中医的学术发展上,他积极主张中西医结合,将中医的辨证论治和西医的辨病求因、局部分析结合起来,并极力倡导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来研究中医和发展中医,努力探索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和中医“证”的实质。他认为中西医只有相互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从而提高疗效,并将中医理论与临床疗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处方用药方面,周氏遵古而不泥,敢于创新,他不仅在辨证原则下善用古方化裁治疗疾病,还参照现代药理研究而用药,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方药既遵法度,又有新的内容和意义,临床疗效切实可靠,为中医的遣方用药增加了新的内涵,从而提高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水平。

周氏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老年学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山东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山东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1988年被评为山东省首批科技拔尖人才和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199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78年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博士研究生8名、学术继承人2名。主编著作有《中医内科学》、《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内科》、《中医临床研究与进展》、《四明心法》(校勘)等,还参加了30余部著作的编审工作。发表了“冠心病的辨证论治”、“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从病证结合探讨心律失常的证治规律”、“肺心病的证治体会”等50余篇学术论文,对培养和启迪后学,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中医药报、大众日报、济南日报、山东科技日报、山东电视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等均先后报道了他的事迹,被群众誉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中医心血管病专家,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

年逾古稀之年的他,仍然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激励自己,继续战斗在医疗、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和四化建设大业而孜孜不倦地工作,勤勤恳恳地耕耘。
2011-12-17 08:20 3楼
著名中医 周次清



心脑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发病率较高,也是难以治愈的一种疾病,许多中医也为攻克这种疾病作出了贡献。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周次清教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就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比如他通过看病人的舌苔就能对病情了如指掌。

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的周次清教授,少年时代只是医馆里的一个学徒工。对中医知识的积累是靠长年给师傅抄方、抓药的过程中“偷”学来的。而后他又对中医古籍广泛涉猎。20岁,周次清开始独立行医,很快他开办的“新生药社”在青岛市就小有名气了。如今,已行医50多年的周次清教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见解尤为独到。

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周次清教授

我看病首先考虑三方面问题,第一个我首先辨病,第二个我再辨证,第三个我才辨人。为什么这样呢?看一个病人首先我第一步希望确定他是什么病。所说的什么病就是现代医学名字或者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是这么个病首先明确了他得了什么病,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再看看属于中医的那种证,好比他是阴虚的是阳虚是气虚的属于这个病,这样可以既能辨病,从病中了解了病,从病中找出他的主要症状来。

周次清教授认为中医治病要根据中医人体“五脏相通,脏腑相关”角度出发,注意从人体各器官辨证论治,在治疗心血管病时调整人体整体的阴阳气血平衡,其局部症状也就随之而解,如在治疗高血压时他不是局部降压,而是调整人体全部造血功能平衡而达到降低血压目的。这位病人患有多种疾病,经周教授整体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并有了好转。

患者:我原来得的肾脏病,血压也高,前列腺也肥大,经过周教授综合调理后吃了15服药,吃了以后浑身也有了劲了,血压也下去了,心脏也觉得明显不憋气了,效果挺好。

周次精教授平时非常注意临床病例的积累,从中总结出诊病治病的最佳办法,这在他善长的望诊中表现得非常独到。他在临床中发现所有患冠心的病人,舌苔都比较厚腻,因此他提出看舌苔诊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的办法,抓住了冠心病气虚血瘀的病理特点,在临床上取得显著疗效。

这个病历,他的舌苔很厚腻,脉是洪大的,烦躁不安、胀肚子,一点饭不能吃了,昏迷了,我感觉他这个病,根据舌苔证来看,现象很突出,我想是什么病呢,就是湿热中阻,上下不通达了,我就直接开了香砂六君子汤,吃了以后20分钟后他感觉舒服了,睡觉了,肚子也不胀了,这个问题说明什么问题呢,病的发生有它的特征,那一种特征代表他这个病的特点。

周教授用药有三大特点,如果说抓住疾病特征,因人施治,是周教授遣方用药的特点之一,那么,善用小方,少用大方,就是周教授药方的特点之二了。在周教授的药方中,十味药以上的方子很少,多数方子被控制在七、八味。能用一味不用两味,第三就是大胆用药还要符合现代药理科学。

我用药就是以中医辨证为基础,参考现代的中药药理,不要和中药药理矛盾这是一点,总的来说我在用药方面是取其这么个总原则,就是两害相全取其轻、两利相全取其重,这是我的总原则。

周次清教授把为病人治病当作自己最高职责,也当作自己的乐趣,每当他治好一个病人,特别是治愈每一个疑难重症病人时,他总要拉上几段二胡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此刻,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他更惬意的了。

胡琴和中医试脉有些意境相同的东西,如拉胡琴必需是一个是感觉,一个是内心意境,这两个结合起来以后,才能把胡琴的感情拉出来,把意境拉出来。那么试脉呢也是如此,也是一个感觉一种人心的意境的体会,所以你这个感觉和意境体会结合一块儿才能真正把这个的脉真实情况体会出来,反映出来。

如今,古稀之年的周教授依旧乐观、平和而精力充沛。他说,人活着就像这花草需要雨露的滋润,这样它们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而对周教授来说,这雨露就是在歧黄之路上的无尽探求。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2011-12-17 08:27 4楼
周次清成才之路——并谨以此文祭恩师仙逝五周年

转眼之间,一位大医已驾鹤西游近五周年;我的恩师已甩手离开我们近五周年。

亲爱的老师,天国那边您过得还好吗?您何时再给我们以教诲?

前些日子,我应《教学桥》编辑之邀,回顾一下老师的成才之路。可每每下笔之时勾起思念之情,只好任由哽咽着无法释怀而作罢。截稿时间日近,也聊做对恩师的缅怀,常常是在模糊着视线的情况下凑出了这些句子,或许只是恩师历练心路中的一鳞半爪,但我想这仍能深深启迪后学,延续一种不朽的精神。
人们心目中的“周大夫”

经他的手,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解除了多少病人的痛苦;经他的指导,不知培育了多少中医的栋梁之材;他被同道和后学称为“楷模”,他被病人誉为“救星”、“恩人”;也许很多病人并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周大夫”。

他,就是德高望重、闻名遐迩的著名中医心血管病专家、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周次清。周次清教授从事中医工作近六十载,精研中医历代名著,兼攻现代医学,医理娴熟,经验丰富,疗效甚高。他擅长内科,特别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具有很深的造诣。

早年诵习奠定根基

1925年他出生于山东省莱西县(现为青岛市)的一家名门望族,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1936年进入莱西县第二小学,翌年学校被日寇所炸,便辍学回家跟族伯周鸣岐学习中医,兼好琴艺,年长后又善于玩味字画、工于传统手工。他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门学问都是相通的,多接触一些传统的东西,益处多多,对体悟中医很有帮助。受族伯教诲,背诵了《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等,并经常侍诊于前辈左右,抄习诵读,渐有所得;在此基础上,在前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并做到反复熟读,终身温习。直到80多岁时,还能熟练地背诵出这些经典著作的大段内容。再涉猎选读历代各家名著,以不断地充实、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时解决临床出现的新问题。他常说,经典著作是源,各家学说是流,有源有流才能根基深厚。他对明清医家的著作情有独钟,经常背出亲验有效的小方并给我们讲解,如数家珍。1942年考入莱西县立中学,毕业后,经亲友资助,在青岛市开设了“新生药社”,医术渐长,羽翼渐丰。


熟读叔和更重临证

195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先生组织成立了“青岛四方区中医联合诊所”,并任所长兼内科主任,由于医技精良、品术端正而誉满一方。为了边一步拓宽医学知识,他进入了青岛市创办的中医进修学校,有人指责“中医学习西医是不务正业,是背经离道”,但他却抓住这个契机,打下了深厚的医学基础。1956年,他被推荐到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研究班学习,结业后留该所工作。1958年,山东中医学院成立,以其学验俱丰而被调入该院任教,并先后担任伤寒温病和内科教研室副主任,且继续从事临床研究。

所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周老认为,多临证才能积累经验。接触的病人多了,自然能摸索出规律,找出每个病人的特点,然后根据病人的反应,就能很快判断出病人属于什么病,属于这种病的哪种情况,而不必费心劳神地琢磨半天,从而提高看病效率。

虽已年逾古稀,周老一直坚持按时门诊,按时查房,风雨无阻。他除看病、讲学、搞科研外,还要带研究生、继承人,共培养各类高级人才60余名。他还要经常答复人们的来信,审阅稿件,还要挤时间看书,总结经验,撰写论著……从早忙到晚,天天如此。有时为了赶任务、抢时间,甚至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在他心里只有他的中医事业,只有他的病人,唯独没有他自己。

周老以其亲身经历再次证明了“实践出真知”。通过大量的实践,领悟到了中医治病的许多奥妙所在。正是由于长期的大量的临床实践,使他的经验不断丰富、不断升华,使他的讲学言之有物、活灵活现,使他的论著朴实无华、学以致用。也正是由于病人身上千奇百怪的“病痛”,大医的天职,促使他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拼搏,为千万患者解除了病痛。


不耻下问勤问善思

周老在学习西医的过程中更是痛下功夫,对许多西医知识的掌握与熟练程度不亚于西医专家,甚至明显超过他们。这得益于周老的不耻下问,勤问、善思。

周老非常善于向西医学习。如在传染病(温病)病房期间,常常出现尚未涉及的西医问题,周老对不懂的问题绝不放过,每次在查完房后都挤出时间向西医大夫,哪怕是资历尚浅的西医大夫请教。后来,为了锻炼自己的听诊能力,提高听诊水平,周老专门进行研究和实践,在西医大夫查完房后,自己进行反复听诊,经过长期练习,终于造就了一付灵敏的听诊耳朵,其听诊水平就连做心音图的的医师都惊叹不已。

周老是善于思考者。他认为学习西医就是为了弄清病变机理,对中医治疗更有帮助。只有清楚患者何处病了,病到什么程度,其前因后果如何,与其他组织器官的关系,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用药有度,不致出现偏差。如病人出现早搏是何原因?是心肌炎引起的,就必须治其“心肌炎”,而不是单纯纠正早搏。若心肌炎病人出现ST段下移,也不是单纯扩张冠状动脉,而同样应治其“心肌炎”。心肌炎病变好转了,早搏自消,ST段自然恢复。

每到冬天,有许多肺心病患者住院治疗。周老发现,西医大夫几乎对所有的肺心病病人用青霉素治疗,且效果很好。经过认真思考,领悟到此类病人是外感引发了宿病,故用抗生素有效。由此体会到,中医治疗本病也应当从外感论治,不应单纯“强心”。

德艺双馨方为大医

周老把为人治病当做自己的天职,当做自己的乐趣,每当治好一个病人,特别是治好一个疑难重症,他的高兴劲决不亚于病人本身。“病人需要我,我也需要病人。没有这些病人,也就没有了我的事业,没有了我的乐趣”。这就是病人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有些人迷惘了。

1989年,某县医院请周老去搞医疗联合,要求大夫多开药、开好药,为医院创收,医生纯洁的职业受到了玷污。在他了解了真相后,在金钱和医德面前,他选择了后者,愤然返回。“业精于勤,医善于德”,这是他给该医院的赠言,也是他做人的准则。

不用任何宣传手段,找他看病的人却总是蜂拥而至,有本市的,有外地的……上班时间,病人把诊室围得水泄不通,经常到点下不了班。回到家,无论是节假日还是晚上,慕名找他看病的人总是络绎不绝。谁不想过个悠闲的假日、清静的晚上?而他却不能。医生的天职在呼唤他,无论认识不认识,无论是近邻还是远道而来,他都从不推辞,细心诊治。家里的人也都成了他的“接待员”,倒水、递烟、擦桌子……多年来已习以为常。人们形容医院为“病人之家”,而他的家却成了名副其实的“病人之家”。

他是省政协委员,并在许多学术团体兼职,如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学会理事,山东中医学会理事,山东中医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山东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等。他经常外出参加会议、学术讲座、会诊,每到一地,也不知从哪里冒出那么多病人,都希望能让他给看上一看。他从不摆架子,总是有求必应,不顾路途的颠簸和疲劳,满足病人的要求。

尤其让人动容且心痛的是,在周老身患不治之症住院治疗中,仍有许多病人来病房求治,由于周老身体已很虚弱,在给病人处方之后,常常大汗淋漓,以至于不少患者也感觉不好意思,一位从东北求治于周老的妇女,曾跪求侍奉周老一周以表谢谢意;但也有太过自私的患者,做了出格的事,说了出格的话,如,有一对夫妻,均是慢性病患者,在周老给予诊病处方之后,仍不满足,竟然口出让人痛心的话:“您再给出几个日后恢复用的方子吧,要不,您老要是不在了,我们就没人诊治了。”在场的人都为之一惊,周老只是淡然一笑,给患者做了日后的治疗交代。事后,周老只说了句:“我们是医生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般人都认为“老中医保守”,而周老却例外,他是一位“开明的老中医”。他具有科学的态度,善于接受新事物,特别是他能吸取西医学的长处,主张中西医真正的结合,并极力倡导尽可能地利用多学科知识、现代化手段来研究中医、发展中医,将中医学推向臻于完善的境地。

他常讲,“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在他的房间里,四壁林立的书架上、壁橱里、床头、床下,到处都是书,除伯父留下的手抄本、先师传给的秘验方、名老中医经验和中医历代书籍外,就是西医学书籍、辩证法类书籍、各种医学杂志、工具书……应有尽有。他不吸烟不喝酒,唯一的嗜好就是买书、藏书、读书。更多的是读书,花甲之年仍坚持每天读到后半夜1-2点。正是这些书籍加实践,使他向医学的广度和深度不断进军。尤其让人惊奇的是,周老80多岁了仍能熟练背出年轻时学的解剖学的歌诀。人们都知道他是心血管病专家,其实他的知识面非常广,对许多疾病都有独到的经验,治愈了很多疑难杂症,如手指再植不活、神经性肌肉萎缩、妇女不孕、小儿高热、肿瘤等等,真正是“全科医”了。

他临床看病,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如病情不明,积极应用现代医学手段,如叩诊、听诊、心电图、透视、化验等。他对疗效的判断不只限于临床症状的消失,还着眼于客观指标的改善,如治冠心病心电图要恢复,治慢性肾炎蛋白尿要消除,把中医临床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心脏听诊,娴熟而准确,就连西医的心血管专家也感到佩服。轻度的二尖瓣狭窄、轻度的二尖瓣脱垂、第四心音……他就像“千里眼”、“顺风耳”,都能准确地捕捉到。

他在处方用药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中医理法方药的基础上,吸取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如对气虚之高血压患者,在补气药中选用具有降压作用的黄芪,而不用有升压作用的人参,融汇中西医之长于一炉,为中医的处方用药增加了新的内容,提高了临床疗效。他的处方,法中有法,方中有方,药简效宏,耐人寻味,犹如一首首诗篇,韵味无穷!


失败是成功之母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由于疾病千变万化,周老也有失败的时候。他常说,人非神仙,不能包治百病,难免失败,但要善于从失败的病例中吸取经验教训,这比总结成功的经验更为重要。曾有位高血压病人,患病20多年,辗转诸多医院,都是徒劳无功。周老也施出了治疗高血压的浑身解数,可血压硬是降不下来,他也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了。干脆,不管他的“高血压”了,病人还有“五更泄”的毛病,他便峰回路转、改弦易辙治病人的“五更泄”,投以温补肾阳、健脾止泻的“四神丸”加味,10多剂后,病人的“五更泄”好了,并感觉头也不晕不痛了,一量血压,降下来了。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就是从这个病例中,他悟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即在辨证治疗上要做到“有时求无,无时求有”,既有“框框”又没“框框”,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又遇一冠心病人,吃了不少治疗冠心病的药,越吃越难受。周老给以“平胃和胃”之品,砂仁、佛手、厚朴之属,有的医生看后直是怀疑,这哪里是治疗冠心病的药?可病人服后症状很快就消失,心电图改善。一般人不解个中奥妙,岂不知这正是周老把辩证法运用于中医治病的精华所在。

正是有这样的钻劲,有不怕失败的精神,有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品质,周老处方用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一次,有一位患者拿起周老开出的方子瞟过一眼后,没好气地问道:“我病了这么长时间,请了好多大夫看过多无效。大老远跑来,您只给开了6味药就能治病?多给开几味吧!”周老回答道:“药不在多,对症就行,药证相对,肯定有效。你的病只能用这几味药,多一味不行,少一味也不可。”实则周老处方多在7至9味药左右,很少有大方。令人惊奇的是,他开的方子别人稍加改动,他都能辨别出来。其用药已臻化境。

周老一生辛勤耕耘,收获颇丰。他集几十年之所得,结合西医学知识,对中医的许多疑难和模糊问题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观点,对中西医结合、对中医学的发展、对启迪后学和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并得到医学界的高度评价。周老为了中医事业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天还谆谆教诲我们:学我别像我!为了中医的出路,一定要痛下功夫,好好学习,勤于思考。即便是张仲景再世,若不能跟上时代,亦必不会看病!时代变了,人变了,病变了,方药也要变!

[作者简介]:刘桂荣,中医医史学说教研室教授、博士,我校终身教授,周次清学术传人。
2014-04-21 17:38 5楼
孙洪彪网友:您对一代名医周次清教授资料介绍的比较全面,费心了。
我对周次清教授情有独钟。因为他是中国建国后,中西医结合卫生方针建立以来,新中国培养出的最杰出的中医学家,尤其是中医临床大家之一。说起之一,其实只有两个人,还有一个您也介绍到了,那就是杜雨茂教授。此二人被我们称之为“东周西杜”。不仅是建国后,就是百年汇通,千年中医界涌现的最杰出的临床家。
看到当今中医回归之势,反对中西医结合,甚至反对自清末以来的中西汇通医学。这二位大家才能让他们闭上嘴巴!中医未来前景,就是有这两位创下的路向前走,才是真正的前途。
2014-05-18 14:08 6楼
孙洪彪; 说: 孙洪彪 发表于 2011-12-17 08:27
周次清成才之路——并谨以此文祭恩师仙逝五周年

转眼之间,一位大医已驾鹤西游近五周年;我的恩师已

周老一生不为名利所动,确怀高深医道,佩服之至。
2014-05-22 05:01 7楼
周次清(1920-2003),男,原名周玉洁,出生于山东莱西县寨户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周教授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除课堂授课之外,还要带研究生,带教进修、实习人员,以其广博学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提携后学。并在繁重的诊务之外,撰写论文,主持教材编写,主持校槛了《四明心法》。
⬅ 穴性与艾灸 老茶馆 周次清经验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