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针灸——疟疾

2011-12-14 22:04 楼主
【概述】

疟疾是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典型的间歇性寒热发作,突起寒战,高热,头痛,口渴,面色潮红,出汗等,以及脾肿大,贫血。恶性疟则有侵犯内脏引起凶险发作的倾向,可出现急性持续高热或不规则发热,寒战,昏迷与抽搐等危重症候。
针灸治疟,现代报道最早见于1923年,文中讨论了多种刺灸之法[1]。至1957年,有人已对9篇文章共191例病人的治疗情况作了初步总结,单用针灸一法,有效率达83.82%,并发现对间日疟效果较好,恶性疟和混合疟则较差[2]。60年代起,各种针灸变革之法如电针、耳针、膏药贴穴等开始应用于治疟,使疗效有所提高。近些年来,还进一步在高疟区进行对照治疗观察,表明针灸治疗恶性疟的有效率达90%,间日疟与混合疟则全部有效。而对居住在高疟区外的人口则效果较差[3]。从总的情况看,针灸治疗间日疟的有效率在90%以上,耳针效果略低于体针。恶性疟疗效大致与间日疟相近,经与目前临床应用的西药对照观察,发现对恶性疟治愈率二者相仿,而西药副作用较大[4]。当然,一般认为针灸适用于恶性疟的轻型发作型,若凶险发作型必须配合药物。90年代以来,还进一步对针灸治疗小儿疟疾及疟疾的一些并发症进行了观察,如最近有报告,针刺对恶性疟疾所致的疼痛症状效果显著[11]。另外,针灸治疗疟疾患儿贫血的动态观察的结果显示针灸结合药物治疗,对外周血中Hb、RBC、Ret及肝脾肿大的恢复都明显优于单纯药物组。进一步证明了针灸具有明显刺激机体造血功能的作用[12]。
针灸治疟的机理还须深入一步探讨。现有的实验资料已初步证实,针灸可促使疟疾病人的血清补体值明显增加。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增强吞噬疟原虫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研究还发现,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裂殖子抗力较低,易于抑制或杀死,证明《素问·刺疟篇》“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之论,确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病因病机】

【辩证分型】

【治疗】

(一) 体针(之一)
1.取穴
主穴:大椎、陶道、间使、后溪、百虫窝。
配穴:肝俞、隔俞,头痛加太阳、印堂、列缺;腰背痛加肾俞、大肠俞、腰俞;上肢痛加臂臑,曲池、液门;下肢痛加环跳、阳陵泉、中封;膝关节中内外膝眼、曲泉。
百虫窝位置:血海上1寸。
2.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多在发作前2小时~3小时治疗。大椎、陶道针刺深度1寸左右,以取得酸、麻、胀或窜走感为度,得到感应即行退入无感觉区,切忌深刺入脊髓腔及深部留针。留针30分钟~1小时,每隔5分钟~10分钟,运针1次;亦可持续捻转提插20分钟后去针。补泻随症而施,如先寒后热者,宜先补后泻;先热后寒者,刚先泻后补。如为疼痛症状,可平补平泻。刺激强度按体质与症情而定,以稍强为宜。恶性症者,针后以艾卷薰灸,直至穴区皮肤潮红。
3.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l)痊愈:发作日针刺l~2次(逐日针刺5次),发作停止,血检疟原虫连续2~3次(每日1次)阴性者;(2)近控:发作日针刺1~2次(逐日针刺5次),发作停止,血检疟原虫阳性者;(3)无效;发作日针刺3次(逐日针刺5次)仍发作。以上法治疗229例,总有效率(痊愈和近控)90%以上[5~6] 恶性疟患者263例,有效率81%[4,7]。另有恶性疟疾所致的疼痛110,痊愈89例,显效21例,总有效率达100%[11]。
(二) 体针(之二)
1.取穴
主穴:疟门、四缝。
疟门穴位置:在中指与无名指岐骨凹陷部,即第4、5掌指关节前陷中。取穴时嘱患者两手四指并拢;作轻力握拳式。
四缝穴位置: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
2.治法
每次取1穴,四缝穴适用于小儿患者。疟门穴针法:医者以左食指作押手固走穴位,常规消毒后,针尖向掌心以15度角刺入,徐徐进针8分至1寸深,得气后施以泻法,待针感强烈,留针20分钟~30分钟(据症可适当延长时间)。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10分钟捻针1次,以维持针感。四缝穴刺法:常规消毒皮肤后,医者以左手逐个将患儿近端指关节捏紧,用28号毫针1寸点刺约1分深后出针,挤出少许淡黄色透明液体或血液。以均隔日针刺1次,3~5次为一疗程。。
3.疗效
用疟门穴治疗间日症患者270例,共治愈259例,无效1例,另有10例疗效不明,总治愈率为96.43%[8]。以四缝穴点刺加适量抗疟药物治疗80例:结果,治愈66例,占82.5%;好转11例,占13.75%;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3%[13]。
(三) 耳针
l.取穴
主穴: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
配穴:神门、脊旁压痛点。
脊旁压痛点位置:在胸椎两侧寻找,多位于胸4~胸6椎旁,触压胀痛明显处即是。
2.治法
于发作前2小时治疗,一般仅用主穴。刺入耳穴后,反复捻针1~2分钟,行较强的刺激,并留针至预计发作后1小时~2小时(发作时间的预计可按前1次发作时间推算)。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捻针1次。为了加强疗效,可加配穴。脊旁压痛点,以2寸之毫针略偏向脊柱进针,得气后留针,留针时间同上。
3.疗效
耳针治疗间日疟118例,有效率为78.43%~85% [9,10]。
(四) 其他措施
1.发作时卧床休息,多饮水。
2.如为恶性疟,除可用(一)法治疗外,尚须配合中西医疗法,包括输液,抗惊厥,脑水肿脱水剂的给予等。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黎××,男,27岁,农民。1988年12月21日初诊。
主诉:发冷发热12天。
病史:患者缘于12月12日,与同乡3人共饮蛤蚧酒3瓶、白酒1瓶,醉卧36小时之久,醒后无任何不适,照常上班工作。自12月16日起,每天晚上10点以后发冷发热,先冷后热,体温高达40.5℃,俟1个多小时后,不经服药而汗出热退。曾在当地医院诊治无效。12月23日转到广西民族医院门诊部就诊,住观察室治疗5天,病情如初。后又采血送区人民医院、区防疫站检查,疟原虫、钩端螺旋体等检验报告均为阴性。
检查:精神欠佳,身有微热,体温37.6℃。舌质淡、苔薄黄腻,脉微弦数。
诊断:疟疾。
治则:清热散寒,疏解少阳。
取穴:大椎、曲池(左)、足三里(右)、间使(左)。
治法:均用缓慢捻进法进针,用泻法,留针20分钟。大椎穴不留针,出针后加雀啄灸50次。每日1次。
复诊:12月28日晚,自诉昨夜3点多钟时出现寒热轻作,头晕头痛,体温37℃。又按前法施治。取曲池(右)、足三里(左)、间使(右)。
三诊:12月29日晚,昨晚针灸后,至今未发作,口味较和,食欲稍增,尚觉头微晕,全身无力。仍按前法。
四诊:12月30晚,寒热往来3日未作,精神、食欲均佳,疗效稳定,但仍有头目微晕,又依前法,取风池(双)、阳陵泉(左)、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
1个月后随访,病已痊愈,至今病未再复发。
(王登旗医案)

【主要参考文献】
[1]徐世长.针刺疟疾的经验.山西医学杂志,1923;(11):15
[2]李学恩.针灸治疗疟疾之综述.中医杂志,1957;(3):198
[3]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针治疟疾组.针刺治疗疟疾的临床研究.中医杂志,1979;(8):20
[4]刘绍裕等.针刺对恶性疟疾230例病原疗效的观察.中国针灸,1989;9(2):15
[5]卜承忠.针刺治疗疟疾128例效果报告.中医杂志,1960;(7):39
[6]江苏省扬州地区医院.针刺治疗间日疟101例疗效分析.新医学,1972;(12):29
[7]欧阳勋.关于针灸治疗疟疾之我见.中医杂志,1956;(9):471
[8]朱复林等.针刺疟门治疗和预防疟疾.江苏中医,1961;(11):32
[9]陈巩荪等.耳针治疗间日疟51例临床观察.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一) 1979:31 北京
[10]黄香林等.耳针治疗疟疾67例疗效的观察.江苏中医,1963;(6):封底
[11] 陈燕鸣等.针刺治疗非洲恶性疟疾致疼痛110例.中国针灸,2001;21(8):507
[12]王文英.针灸治疗疟疾患儿贫血的动态观察.中国针灸,1999;19(1):8
[13]龚秀杭.点刺四缝穴配合药物治疗小儿疟疾.针灸临床杂志,1998;14(11):41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急症针灸——流行性腹泻 老茶馆 急症针灸——破伤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