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治疗方法

2011-12-12 09:12 楼主
1.中国中医治疔


(1)药物治疗


1)气血两虚证。


主证:头昏,神疲乏力,动则气促,心悸气短,目眩,耳鸣,唇甲色淡。懒言,自汗出,甚至腰腿酸软,妇女经血涩少或闭经,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皮肤可见出血点。舌质淡或淡胖,苔薄自,脉细软或略数。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正体类要》)。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药,人参,白术,茯苓(去皮),炙甘草,生姜3片,大枣1枚。


体虚乏力者加黄芪、枸杞;出血者加阿胶、小蓟;眠差者加远志、五味子;


分析:方中用参、术、苓、草补睥益气;归、芍、地滋养心肝,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气,则当归、熟地补而不滞;加姜、枣助人参、白术入气分以调和牌胃。全剂配合,共收气血双补之功。


2)气阴两虚证。


主证:头晕乏力,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盗汗。咽干心烦,失眠多梦,甚刚消瘦,腰膝酸软,耳鸣耳聋,遗精滑泄,舌淡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合二至丸(《医方集解》)。人参,麦冬,五昧子,女贞子,旱莲草。


若阴虚重于气虚,人参可改用北沙参,加龟板;若阴虚及肾,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兼见热毒之证,加青黛、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


分析:生脉散中人参甘平,补肺,大补元气;麦冬甘寒,养阴生津,清热除烦以安神;五味子酸涩收敛,三味合用,取其益气生津,使肺润津生,气阴两复。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功能补肾养肝,用治肝肾阴虚之证。


3)热毒炽盛证。


主证:壮热,烦躁,头晕唇焦,口舌生疮,周身骨痛,或见发斑衄血,神昏谓语,小便黄赤,大便干燥或秘结不通。舌红或紫,津少,边有瘀点,苔黄或灰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方药: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合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犀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白血病热毒炽盛证多见干急性白血病,往往兼见出血、肺部感染、口腔演疡等备类兼症,若见高热不退,可加用知母、石膏;出血较多,酌加仙鹤草、茜草、三七粉等,加强止血作用;感染,加银花、连翘、板蓝根;见口渴少津等伤津之象,须时时顾护阴液,可加用西洋参泡服。


分析:本证之病机为热毒壅盛,且充斥弥漫三焦,故用黄连、黄芩、黄柏直泻上、中、下三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兼能导热下行;犀角清心、凉血、解毒;生地养阴清热,配合犀角凉血以止血;赤芍、丹皮既能凉血,又能散瘀。全方泻火解毒与凉血活血散瘀同用,而重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4)痰热瘀毒证。


主证:胸闷,纳呆,头昏,跛软,发热或不发热,面色苍白,倦怠乏力,皮下可见出血点或瘀斑。重者可见骨痛如刺,面色晦暗,唇暗淡红。舌质暗,边有瘀琏,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方药: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合四苓散(《明医指掌》)、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白术,茯苓,猪苓,泽泻,五灵脂,蒲黄。


痰湿重者,酌加贝母、瓜蒌、竹茹、陈皮、半夏等;热毒重者,加青黛、自花蛇舌草、大青叶、七叶一枝花、土大黄等;用卑虚湿阻者,可加党参。


分析:本证由湿浊之邪与热毒互结而成,湿热互结,煎熬津液,炼津成痰,痰热阻滞气机,则气血运行受阻,最后导致瘀血形成。故本证以湿、热、瘀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为主要病机。本方中黄连解毒汤清热泻火;四苓散即《伤寒论》五苓散去性温之桂枝而成,功能利水化湿;失笑散中蒲黄、五灵脂均有通利血脉,祛瘀止痛作用,两者相须为用。全方熔泻火解毒、祛湿化痰及活血化瘀于一炉,共奏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功。


(2)针灸治疗


取穴:命门DU4、悬钟GB38、至阴BL67。


操作:命门DU4、悬钟GB38用平补平泻法,命门DU4穴针上加灸15~20分钟;至阴BL67用阳中隐阴法,留针40分钟,每天一次。


2.中国朝医冶疗


(1)药物治疗。


1)少阳人白血病。


用荆防地黄汤加减。生地100g,熟地、山羊肉、茯苓、泽泻、丹皮备15g,龟板、枸杞子、覆盆子、荆芥、麦芽备25g,防风、独活、羌活各5克,水煎服。


2)少阴人白血病。


用独参八物汤加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人参50g,黄芪25g,当归25g,砂仁10g,白术、半夏、茯苓、甘草、陈皮各15g,白芍25g,桔梗20g,杳仁、冬花各15g。用此方先缓和自觉症状后,再用:


黄芩25g,当归、白芍备20g,首乌25g,鹿茸20g,元肉20g,生地、熟地各25g,龟板15g,女贞子20g,免丝子20g,大云15g,水煎服。


3)太阴人白血病。


用鹿茸大补汤加清心莲子汤加减,鹿茸25g,莲子肉20g,牛黄0.625g,山药20g,麦冬、天冬、黄芩备15g,桂元肉30g,水煎服。

3.中国回医治疗


方药:香石藤30g,上肉桂5g,红糖30g。


主证说明:本方适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用法:先将香石藤,上肉桂煎3次,合并药液,然后将红糖放入药液中溶化。每天3次,每次服1茶杯,1日1剂。

4.中国蒙医治疗


方药:阿秀尔(诃子)15g,阿拉腾·其其格图(波棱瓜子)10g,朱力根·古吉斯(甘松)10g,高立图·宝日(丁香)10g,德力古美斯(草果仁)10g,西日高力吉嘎纳(荜菝10g),道赫高尔·格斯尔(木棉花)10g塔本·塔拉图(炒使君子)37g。


主治:主治白血症。对睥肿大具有较好疗效。


用法以上8味药,粉碎成细粉末,过筛、混匀、即得。每日2~3次,每次3~4g。温开水送服。

5. 中国壮医治疗


方药:鳖甲适量,黄根(根)30g,猪骨100~200g。


主证:软坚散结,滋阴,祛瘀生新、强筋壮骨。慢性粒细胞性自血病。


用法:鳖甲炒黄、研未,每取10g拌白糖粥服,每日3次;黄根根与猪骨每日1剂,煲汤分2次服。

(二)印度传统医学治疗


研究表明茜革的氯仿和乙醇撮物对P388淋巴细胞白血病有显著作用。


印度白花丹(Plumbage zeylanica)中的一种蒽醌类化合物一蓝雪醌(plumbagin)对小鼠P388淋巴细胞自血病有较高活性,并使大鼠的实验性肿瘤逆转。糖胶树(Alstomiosc九oloris)的一种生物碱——氰化埃奇胺(echitamine chloride)对大鼠纤维肉瘤显示有剂量依赖性的逆转作用,并有抗小鼠P388淋巴自血病活性。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白血病病因病机 老茶馆 朱南孙验案(闭经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