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英瘀热论

2011-12-09 09:47 楼主
(一)瘀热证的提出

瘀热一词首见于《伤寒论》。其原义有二:一指郁结在里的热;一指体内滞留的瘀血与血分的热相互搏结为病。从临床来看,当以后说实用意义为大,它能表明病变机理的特定含义。如《伤寒论》128条说:“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说明外邪循经入里,深入下焦,瘀热相搏,可致蓄血,治当下其瘀热,血出则瘀热去,病情缓解。《巢氏病源•吐血候》说:“诸阳受邪热,初在表,应发汗而汗不发,致使热毒入深,结于五脏,内生瘀积,故吐血。”指出瘀热可以导致出血。晋《小品方》所创芍药地黄汤,明确提出为“疗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之,内瘀有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者,以主消化瘀血。”《千金方》犀角地黄汤的组成及其功效,主治均与之相同,嗣后被公认是凉血散瘀的代表方。此后,明《温疫论》说:“邪热久羁,无由以泄,其血必凝。”均表明热毒与血搏结是形成瘀热的病理基础。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既提出了瘀和热两者相互作用所致出血的理论,又确立了凉血化瘀为瘀热证的主要治疗大法。

综观各家所论之瘀热,多偏重于外感湿热致病,而忽视内伤因素。周氏认为,内伤诸病,也可以瘀热交结为病理特征,并是病程迁延、病势多变、病情复杂的主要原因。

对“瘀热”这一病机名词,许多学者将其列为“瘀热相搏”证,如从临床实际来看,瘀热所致的病证多端,与高热、血证、斑疹、昏迷、黄疸、症积、厥脱等均有关,如仅以瘀热相搏一证统之,难免有外延过大,内涵不清之嫌,治疗也缺乏针对性。为此,周氏在瘀热门下分列若干子证,如瘀热血溢证、瘀热阻窍证、瘀热水结证、瘀热发黄证等,从而使瘀热的不同病机病证特点,具体而明确。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12-09 09:47 2楼
(二)瘀热证的病变机理

1?六淫化火,疫毒入侵,热毒炽盛,搏血为瘀

六淫侵袭人体,皆可化为火热之邪,甚至酿毒,传里入血,变生瘀热。所谓“得热则瘀浊”,“毒热炽盛,蔽其气,凝其血”。此热毒不仅指从外感受的火热之毒,还包括外侵邪毒作用于机体后所生的火热之毒。此外,脏腑组织、气血津液在毒害下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并由此进一步酿生的热毒也属此列。若其人原有瘀血在内,则尤易因外邪化火而触变。如属温热疫毒侵袭,火热炽盛,则为害尤烈。例如,流行性出血热、乙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于发病之初,即可见瘀热动血发斑、阻窍神昏等危重见证。火热内燔,由气及血,血热内壅,遂致热与血结,表现为瘀热相搏的一系列证候。

外感所致瘀热搏结的病理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攻窜散漫,随血流行,无处不到,往往多症杂陈,如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既可因热毒内犯营血,气滞热瘀,热厥气脱而发生休克;也可因瘀热壅阻下焦肾和膀胱,发生少尿甚至无尿;若瘀热伤络,络伤血溢,又可发生出血见症。二是聚结壅塞,热毒燔灼气血,经络凝塞不通,易于损伤脏腑功能,出现定位病变。如疫黄,可由疫毒深入营血,瘀热在里,肝脾两伤,胆汁外溢肌肤而发生急性黄疸。三是热毒腐败破坏,气血凝滞,络脉损伤,导致脏腑的实质性损害。如湿温(伤寒病),湿热交蒸,毒瘀互结,滞留三焦,深入营血,腐败气血,导致脾、胃、肠等脏腑的实质性损害,每可出现动血、便血的变局。

2?内伤久病,气火亢盛,湿热痰瘀,壅塞血脉

内伤诸病,气失平调,火失潜藏,热郁血瘀;或郁火内生,火郁络瘀;或湿蕴蒸热,血滞络瘀;或痰瘀互结,郁而化热;或瘀郁酿热,血行不畅。这些均可导致瘀热相搏,闭塞经络隧道,脏腑蓄热,血脉壅滞为病。但血热和血瘀的先后因果及轻重主次又每因病而异,与外感疾病的多因热致瘀有别。

内伤瘀热的病理特点也有三端。一是多属素体阴虚阳亢,津亏血涩,热郁血瘀,标实本虚往往夹杂。如中风昏迷之瘀热阻窍证,多在肝肾阴虚,阳亢风动的基础上发生;二是久病入络,络热血瘀,瘀热胶结,病多迁延难已。如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均可因瘀热胶结而使病情缠绵;三是病涉多脏,脏腑体用皆有损害,甚至出现不可逆的局面。如黄疸、鼓胀,瘀热搏结,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可致昏迷、出血等危重证候。

3?瘀热搏结,伤阴耗血,多脏同病,病势多变

外感邪热,深蕴营血,充斥三焦;内伤久病,瘀热郁结,多脏互为传变,对脏腑经络的损伤均具有广泛性。

热蕴营血,煎熬熏蒸,可致血液稠浊,血涩不畅,加重血瘀;血瘀又可蕴积化热,而致血热愈炽,两者互为因果,促使病势不断演变。热入营血,故身热夜甚;血热离经外溢,血瘀血不循经,均可致瘀热动血、发斑;热瘀营血,必然“耗血”伤阴;热炽阴伤,可致肝风内动;血瘀热炽,耗气伤阴,血液稠粘涩滞,阻遏脏腑气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又可发生厥脱;瘀热阻窍,或瘀热酿痰,扰乱神明,内闭心包,可见谵狂、昏迷;若瘀热里结,血蓄阳明或下焦,可见如狂、发狂,或瘀热水结而尿少、尿闭;湿热瘀毒互结,熏蒸肝胆,可见急黄、症积等症。

综上所述,可知血热和血瘀两种病理因素的共同参与,是瘀热证的病理基础,从而为辨证应用凉血化瘀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1-12-09 09:48 3楼
(三)瘀热证的辨证依据

1?血热征象:外感所致者发热是必见之症,热势高低随病情轻重和正气强弱而不同,或身热夜甚;内伤所致者,血热则主要为一组症状的病机概念,往往并不表现体温明显升高,而以烘热、烦热、潮热、目红、面部红赤、手掌殷红等为主,并见烦躁不宁、谵语、神志昏蒙或昏迷。

2?血瘀征象:局部刺痛或胀满,扪及包块,小腹硬满,疼痛拒按,口唇、面部及眼周紫黑,颧颊显布赤丝血缕,肌肤甲错,或显花纹,血管扩张,色泽紫黯,指(趾)甲青紫,口渴,但漱水而不欲咽,或神志昏愦,如狂、发狂。

3?出血征象:各个部位均可出血,量多势急,甚则九窍齐出,或迁延反复发作。血色黯红、深紫,或鲜血与紫黯血块混杂而出,质浓而稠,或肌肤外发瘀点,甚至瘀斑成片,咽喉软腭可见充血及出血点,大便黑,小便短赤。

4?舌苔、脉象:舌质暗红或红绛,舌体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青筋暴突,舌苔黄或焦黄,脉象细数、或沉实,或见涩、结、代。

5?实验室参考指标:符合DIC诊断指标;血液流变学异常;甲皱微循环异常;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率异常。
2011-12-09 09:48 4楼
(四)瘀热证的治疗

由于血热和血瘀相互搏结是瘀热证的病理基础,故以凉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周氏研制了
丹地合剂,药用水牛角片、制大黄、生地、丹皮、赤芍、山栀、煅人中白、白茅根等。每剂制成100ml,成人每次50ml,一日3~4次,口服,重症加倍。方中水牛角,大黄为君,水牛角功类犀角,清热凉血解毒,制大黄清热泻火、凉血逐瘀,两药互补,更能加强凉血化瘀作用;生地、丹皮、赤芍为臣,生地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丹皮泻血中伏热、凉血散瘀,赤芍凉血活血,和营泄热,三药协同可以更好地发挥君药的功效;佐以山栀,可助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人中白凉血解毒、降火消瘀;白茅根入血消瘀,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为使。

瘀热动血加紫珠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或配血余炭化瘀止血;热毒血瘀重者加紫草、大青叶清热凉血解毒;瘀热伤阴加元参、阿胶滋阴凉血止血;瘀热动风加石决明、地龙熄风和络;瘀热发黄加茵陈清热利湿;瘀热腑结加桃仁、芒硝泻下瘀热;瘀热水结另加怀牛膝、猪苓通瘀利水;瘀热阻窍加丹参、郁金凉血活血、清心开窍,并酌配“三宝”;瘀热酿痰加天花粉、胆星清化痰热;热厥气脱加西洋参、麦冬益气养阴固脱。

凉血与化瘀联用的主要药效作用有:①清血分之热,血凉则热自清,不致煎熬血液成瘀,化瘀可以孤其热势,以免热与血搏;②散血中之瘀,可使脉络通畅,凉血又可阻止瘀郁生热,化火酿毒;③解血分之毒,因毒由热生,瘀从毒结,凉血化瘀则有利于解除血分之毒,消除滋生瘀热之源;④止妄行之血,血得热则行,血凉自可循经,瘀得消而散,脉通血自畅行,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2011-12-09 09:48 5楼
(五)凉血散血法的应用要点

1?辨明外感内伤:一般而言,外感所致的瘀热,起病急骤,病势较猛,常有卫气营血传变过程,瘀热多发生于营血阶段,故凉血应配合清热解毒之品,祛除致瘀之源,散血可酌加通瘀之品,以使热无所附。缘自内伤者,病程较长,或久病急变,病情常多错杂,易于反复,多发生于热郁血分,久病入络阶段,故凉血应注意清散脏腑郁热,化瘀应注意活络。

2?区别瘀热轻重:由于瘀主要为热毒搏血所致,故总的趋势是热重瘀也重,热轻瘀也轻,两者密切相关。但由于致病因素不一,病程阶段先后不同,患者素体差异等原因,往往表现瘀与热的轻重有别。就病而言,湿温之络伤便血以热毒损络为主;而流脑之大片瘀点、瘀斑,蓄血证之疼痛、神昏谵妄等,则偏重于血瘀。为此,必须辨别孰主孰次,选用相应药物。热重于瘀者,当以凉血为主,化瘀为辅,伍以清热泻火之品;瘀重于热者则应加重行血活血之品,必要时还可下其瘀热。

3?分辨不同病位:瘀热证虽可表现为全身性的多脏器病变,但也可以是仅仅局限于某一脏器或以某一脏器为主,而且,即使是全身多个脏器病变,亦往往因病程不同,病位重心有异而有主次轻重之别,故临床还当根据瘀热不同病变部位所在,选用针对性强的凉血化瘀方药。如重症肝炎病位在肝,宜用丹参、虎杖、紫草、桃仁等;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病在小肠,可选马齿苋、白头翁、生地、生槐花等。

4?详察兼证、变证:瘀热相搏证在病变过程中,每易出现伤阴、动血、动风、窍闭、厥脱。血热炽盛,极易灼伤津液、耗损营阴;血热血瘀,动血出血,亦易导致阴血亏耗,为此当配合养阴增液之品,如元参、麦冬、石斛、芦根等。阴虚风动,又当参入凉肝熄风之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石决明等药。若瘀热阻窍,内闭心包,神昏谵语,可配伍开窍醒神之品。血蓄下焦,如狂、发狂,或瘀热水结,尿少或闭者,又当合以泻下通瘀。瘀热壅盛,耗气伤阴,阻滞气血,易致内闭外脱;瘀热动血,气随血脱,亦常发生厥脱之变,治当同时配合益气养阴、扶正固脱。
2013-12-14 12:38 6楼
这个好像在周老《凉血化瘀四方治疗急难症病案选》一书中有所记载。
2014-08-11 10:12 7楼
周仲瑛 吧



2014-08-11 18:42 8楼
学习了
2014-09-27 22:07 9楼
不错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大肠癌病因病机 老茶馆 大肠癌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