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特异性研究的思考

2011-12-06 09:36 楼主
在针灸临床实践中,诸多医家认识到经络腧穴对不同的脏腑功能有着不同的作用,对不同的疾病有着不同经穴配伍和不同针灸方法。近年来,虽有经穴特异性、经穴配伍及针灸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但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回答经穴特异性和影响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等问题,尚缺乏有说服力的结论性研究成果。国外有学者在通过研究针刺穴位和非穴位点治疗痛证后对经穴特异性提出质疑。目前,经穴特异性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

1 经穴特异性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国内研究现状
近几十年,我国学者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在经穴结构与功能、经穴(经脉)一脏腑相关理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为解决针灸治疗疾病的经穴特异性,以及影响经穴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持。
(1)经穴形态结构特异性研究
经穴形态结构特异性是经穴特异性的基础。严振国等在以往足三里、合谷、内关、神门等穴位显微结构研究基础上认为,神经、血管和淋巴在不同穴位的分布不尽相同,这些结构在不同穴位中所起的作用各有侧重。余安胜等认为穴位不是由一种组织结构组成,而是由多种组织共同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王秀云等发现:腧穴处的K+浓度与非经穴处相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即腧穴处可能存在着K+的富集。
(2)经穴生物物理特性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针对经穴生物物理特性做了大量工作。有学者采用伏安特性检测技术,利用经穴在不同扫描电流下的电压响应变化,从物理学角度探索了经穴的特异性。魏建子等研究穴位伏安特性在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上的特异性,结果表明,穴位惯性面积在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方面具有特异性。运用相似研究方法,有学者研究采用红外辐射检测技术,通过对患者与正常人辐射光谱峰值和相位进行比较,发现虽在某些特定波段,两者红外辐射强度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上述研究提示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含有重要的生理、病理信息。
有学者以“脑和脊髓是经穴与脏腑相关的调节反馈中枢,经穴、大脑、效应靶器官之间可能产生对话”为基础,针刺一定穴位产生的针刺信号通过外周神经纤维传递到脊髓,再由脊髓传递到脑干、丘脑和边缘系统;在此过程中通过神经内分泌的参与,最后经脑整合处理并发出反馈信号,发挥针刺治疗作用。承焕生等采用粒子诱发X射线荧光分析(proton beam induced X-ray emission,PIXE)研究经络经穴,发现穴区存在Ca、P等元素的富集现象,认为Ca浓度的特异性分布可作为经穴定位研究的一个指标。朱兵报道,运用生物磁测量方法,发现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伴随有磁振动线出现,其循行线与经脉大致相同。张栋等研究提示,循躯干前后正中线分布的高温线(带)似是督任二脉温度特性的客观显示,而该线(带)的形成可能与致密结缔组织或微循环的某种特异性调节机制有关。
(3)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
在经穴特异性理论的研究中,研究者从经穴与脏腑之间存在的相对特异性联系出发,基于针灸临床的有效病症,选用相应特异性经穴,通过电针与手针治疗尿道综合征(urethral sydrome,US)的对比研究,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drome,IBS)临床研究,以及在对手厥阴心包经穴对心脏作用的研究中,均一定程度地证实了特定穴治疗脏腑病症的特异性,以及与脏腑的相关性。
常小荣等口采用细胞外记录方法,比较足阳明经中远近腧穴及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和非经非穴点的传入信息在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us.NTS)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足阳明经穴与NTS的关系更为密切,足阳明经中远近腧穴的信息传人在NTS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提示经穴存在一定的特异性。也有学者采用红外辐射检测技术及示踪技术从神经体液调节角度对经穴一脏腑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显示经穴一脏腑相互联系的某些特异性。
目前,有研究认为,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原穴、八会穴等特定穴是治疗脏腑病症的有效经穴。这种临床疗效的优势,正是其特异性的反应;而特定穴作为十四经穴的一部分,其特异性效应包含于经穴特异性理论之中。
近年来,脑功能影像学技术在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中的运用颇多。功能影像学技术是活体内观察脑功能活动的重要手段。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技术可以在活体生理状态下,从分子水平直观地观察针刺负荷时局部脑葡萄糖代谢谢和脑细胞功能的变化。董竞成等采用该技术在对针刺效应机制研究中,发现电针不同经络穴位后,健康人局部脑葡萄糖代谢谢发生明显变化,提示针刺不同经络穴位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不同的调节作用。付平等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观察机体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针刺内关穴的fMRI脑功能成像情况,结果发现在大脑的不同叶回出现激活,认为经络与中枢神经系统密切相关,针刺效应可能通过经络一大脑皮层一内脏途径完成。

1.2国外研究现状
针灸治疗病症有效,是国际上接受针灸的首要依据。近年来,国际上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对诸如针刺治疗骨关节炎等开展了多中心临床研究。Ber—man等将570例骨关节炎门诊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假针灸组和空白对照组(患者接受自我康复管理课程)。结果:在第8周时,针刺组WOMAC(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功能评分的改善优于假针刺组,但是在WOMAC疼痛评分和患者整体评价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第26周时,针刺组在WOMAC功能和疼痛评分、患者整体评价方面优于假针刺组。该研究肯定了针刺的临床疗效。


有研究表明,刺激不同穴位对中枢神经系统存在不同的影响,穴位在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特异性。Cho ZH等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穴位刺激后大脑功能发生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大脑特定区域兴奋性明显增高;Hui KK等研究发现,不同针刺方法引起脑功能成像的不同变化,同一穴位
本文原文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同的反应。针刺穴位引起中枢效应的研究表明,人们对针刺的认识已从单纯的疗效观察,向具有挑战性的针刺效应、经穴特异性科学问题问津。经穴特异性研究,不仅将为阐释针灸疗效机制提供实验资料,同时也为临床针灸取穴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奠定理论基础。

2经穴特异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阐明经穴功能和指导针灸临床治疗的重要基础,研究经穴在治疗脏腑病症中的特异性效应,是揭示经穴特异性效应的重要课题。
针灸配穴处方是经穴发挥特异性效应的关键,按照经穴的功效及其一定规律进行配伍,如俞募相配、募合共伍、俞合配伍、交会穴配伍等,是临床针灸医师常用的经穴配合方法,也是体现临床经穴特异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刺方法是体现经穴特异性效应的重要环节,①不同针刺方法如假针刺、手法针刺、电针等,其效应存在较显著的差异。Carlsson等将50例未服用过止痛剂rhizopathy与未接受过针刺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4例和假经皮电神经刺激组(TENS)16例,治疗8次后发现,在1个月的治疗后与6个月后的随访中,针刺组疗效优于假TENS组;在1个月与3个月后,针刺组改善疼痛强度优于假TENS组;在恢复患者工作,改善睡眠质量,减少止痛剂的摄入方面针刺组优于假TENS组。马莹等将面瘫病人随机分为针刺手法组和电针组,两组在治疗面瘫实证方面疗效相近,而在对虚证的治疗上有着明显区别。②针刺参数是针刺获得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不同针刺强度、不同针刺时间,以及电针不同频率、不同波形其效应也有明显差异。刘红香等研究发现,多次TENS治疗慢性炎症痛时,较弱刺激的疗效较好。何扬子等研究不同留针时间对缺血性中风疗效的影响,发现留针时间为20 min、40 min和60 min的显效率分别为46%、52%和58%,大部分指标显示随着留针时间延长有改善幅度较大的趋势。孟庆越等研究发现,不同波形及频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突症)疗效有差异,电针的4 Hz连续波可作为临床治疗腰突症的技术参数。
在美洲、欧洲、亚洲等地区越来越多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针灸医学正逐步走向国际化。经穴特异性研究将有利于推进针灸学的国际化进程。

3思路与展望

当今,无论是经络功能、针刺麻醉(“七五”“八五“九五”针刺麻醉研究成果)研究,还是经穴特异性观察的积累,均为经穴特异性与影响其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丰硕的研究成果,为经穴特异性理论研究、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研究平台和契机,经穴特异性研究必须吸纳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多学科交叉才能不断阐释经穴特异性这个复杂问题的科学内涵及循经取穴规律。经穴的特异性及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在过去已有工作的基础上,采用PET、fMRI、PIXE、激光多普勒、红外辐射检测等技术与方法,通过经穴优化、规范化、定性定量化研究,用现代科学语言阐述经穴特异性效应和影响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

3.1 以特定穴为经穴特异性研究的切入点
特定穴是十四经中具有特定名称、特殊作用的腧穴,包括原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等。特定穴是针灸学中意义重要、疗效确切、运用最为广泛的经穴,如募穴、背俞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的主要部位;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灵枢·本输》曰:“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是公认治疗腑病的有效经穴。特定穴在临床上不仅是针灸治疗疾病的“窗口”,而且是辨证诊病的“窗口”。

3.2 围绕针灸有效病症开展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
以临床针灸治疗有效病症(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百项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推广项目尿道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为研究的载体,以治疗尿道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常用的特定穴(膀胱俞、中极、委中、大肠俞、天枢、上巨虚、合谷等)为研究的切入点,围绕经穴特异性与影响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采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解决“针灸治疗脏腑病症有效经穴的形态结构特异性、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效应及其配伍规律”的关键科学问题,建立经穴特异性理论模型,以丰富和发展经穴特异性理论。
(1)经穴特异性生理、病理研究
①经穴伏安特性特异性:通过对伏安曲线分析,拟证实伏安特性随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而不同。研究尿道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针灸有效病症的特定穴、他经穴和非经穴的伏安特性,分析伏安面积和惯性面积出现的变化情况,验证体表特定穴与脏腑之间的信息传递敏感性,为经穴特异性提供依据。
②经穴红外辐射光谱特异性:观察生理状态下经穴与非经穴,病理状态下尿道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针灸有效病症的特定穴与他经穴红外辐射光谱强度差异,基于人体红外辐射可反映机体各部位的代谢谢变化,联系经穴一脏腑相关理论,阐释经穴特异性红外光谱的科学内涵。
③经穴粒子诱发X一射线放射技术(PIXE)功能谱特异性:采用PIXE研究机体中与穴位相关的结缔组织中化学元素浓度的特异性分布,研究经穴、非穴位化学元素浓度的异同,阐释经穴元素分布的特异性。
(2)经穴在针灸治疗病症中的特异性效应研究
按照随机对照试验(RCT)方法,严格地进行临床多中心研究,对针灸治疗有效病症的临床疗效及效应机制进行探讨,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例:
①对大肠背俞穴大肠俞、募穴天枢、下合穴上巨虚、他经经穴、非经非穴,采用不同针灸方法、刺激强度、时间等刺激参数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对比研究,并观察经穴伏安特性和红外辐射光谱变化情况。
②采用PET、fMRI、PIXE、伏安特性、红外辐射光谱技术观察针灸特定穴即时及远期特异性效应,分析单穴处方和配穴处方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特异性效应及其机制,阐释经穴配伍的协同、拮抗效应,以此阐明经穴效应特异性科学基础。
(3)影响经穴特异性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研究
在针灸治疗有效病症筛选出经穴的基础上,进行影响经穴效应产生的相关因素研究,如经穴配伍、针法及刺激参数等关键因素的研究。
①穴位定位: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一12346—90《经穴标准》进行定位。⑥根据《针灸甲乙经》和全国统编教材《针灸学》第5版教材标定的针刺方向和深度确定研究穴位的针刺方向和深度。
②经穴配伍: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具体病情及脏腑经络腧穴的功能、特性,研究“俞募相配、募合共伍、俞合配伍、俞原配伍、交会穴配伍”等不同经穴配伍之间的效应差异。
③针刺方法:不同针刺方法之间的对比研究。不同针刺方法包括:假针刺、手法针刺、电针(包括不同刺激参数如针刺时间、不同刺激强度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扁豆治病的偏方 老茶馆 轻松除痱子的偏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