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的运用经验

2011-12-06 09:08 楼主
奇经八脉的运用经验.协调阴阳经脉方(摘自子午流注网)

凡能协调奇经八脉阴阳(或阴阳经筋),治疗八脉阴阳失调(或阴阳经筋功能失调)病症的处方,称为协调阴阳经脉方。滑伯仁在《奇经八脉考》中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背腹,气相通应。”指出了人体阴阳经络的相互联系,沟通了人体的气血循环,保证了机体的阴阳协调。在经络体系中,十四正经具有自身的经穴分布,而奇经八脉中除任、督脉具有自身的经穴外,其余六条奇经没有经穴分布。相对而言,调理十二经脉阴阳已普遍涵盖于临床应用中,尤其是各经的络穴是协调表里阴阳经脉的单穴处方。由于经络学说中,十二正经与脏腑均有明确的配属关系,其病理情况复杂,可有外感与内伤病之别,但奇经八脉却只从功能失调而论病机。因此,从协调奇经八脉阴阳平衡设立处方,更符合其自身病理特点。经络学说认为:奇经八脉是人体气血循环、阴阳协调的重要部分,对于十二经脉的气血起到积蓄、渗灌的调节作用。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阳维主一身之表阳,阴维主一身之里阴,阳跷主机体左右之阳,阴跷主机体左右之阴。因此,协调奇经八脉对于调节机体阴阳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带脉与冲脉没有明确的阴阳属性,故本节只论述协调督、任,阴维、阳维,阴跷、阳跷的针灸处方,并介绍一个针灸临床最具代表性的协调阴阳经脉的处方,即丘墟透照海方。

协调任督方(经验方)

【组成】 列缺 后溪

【操作】 列缺平刺0.5寸,后溪直刺0.5寸,根据任督脉的病症而施行补泻。任脉病,泻列缺补后溪;督脉病,泻后溪补列缺。均用捻转补泻手法1分钟,使局部产生强烈的针感,留针30分钟,间歇行针。或均行平补平泻法。

【功效】 调理任督阴阳。

【主治】 任督阴阳失调证。西医学的急性腰扭伤、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各种脑病所致的肢体运动障碍、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方解】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躯干之前正中线,腹为阴,督脉行于躯干背部之正中线,背为阳,因此,人体阴阳十二经脉通过任、督二脉联络成为一个整体,阴阳相济,维持一身阴阳的平衡。在气功理论中,任、督二脉经气的循环被称为“小周天”。《难经·二十九难》云:“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结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癥瘕。”因此,任、督脉的阴阳失衡,主要表现为颈项脊部病症和下焦病症。又由于督脉入络脑,亦可出现脑腑病症。列缺、后溪为八脉交会穴,列缺通任脉、后溪通督脉,因此,针刺列缺、后溪可协调任、督二脉,使阴阳平衡而治疗诸疾。

【应用】

1.本方是治疗任、督脉阴阳失衡的代表方。临床上治疗的病症包括三大类:即颈、项、腰、脊强痛,角弓反张,肢体痿软等肢体病症;会阴部痛、疝气、下腹痛、月经不调、不孕、不育、阳痿、早泄、遗精等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癫狂、痫证等神志病症。

2.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可配夹脊穴;泌尿生殖系统疾患,可配关元、曲骨、三阴交、太冲、天枢、归来、肾俞、秩边等穴;癫狂、痫证可配人中、内关、神门、丰隆、通里、太冲等穴。

【附注】 本方是作者根据任、督脉的作用和八脉交会穴理论而组成的处方。临床实践表明:在调理任督阴阳方面有很好的疗效。《通玄指要赋》云:“痫发癫狂兮,凭后溪而疗理……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肘后歌》亦云:“项强反张目直视,金针用意列缺求。



协调维脉方(经验方)



【组成】 内关 外关

【操作】 内关、外关均直刺0.5寸,根据经脉的虚实病症,行捻转补泻法,同时行针1分匿钟,使局部有强烈的针感或向远端放射,留针30分钟,间歇运针。当阳维脉病时,泻外关,补内关;当阴维脉病时,泻内关,补外关。或均行平补平泻法。

【功效】 协调维脉。

【主治】 维脉阴阳失调证。西医学的感冒、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发热、冠心病心绞痛、胃痉挛、胃炎、抑郁症、癔症等。

【方解】 维脉具有维系一身阴阳之气的作用,“为诸脉的网络”。阴维主阴主里,阳维主阳主表,阴阳维脉协调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保证。《难经·二十九难》曰:“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因此,维脉阴阳失调主要表现为卫表、心胃里疾及神志等病症。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三焦主气,心包络主血,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因此,内关、外关相配可调理气血,协调阳维、阴维脉。

【应用】

1.本方是治疗维脉阴阳失衡的代表方。临床上主要治疗的病症包括三类:表证(阳维

脉病症);心痛、胃痛、腹痛等里证(阴维脉病症);神志病症如郁证、癔症等。上述病症可以本方为主,配合其他腧穴进行治疗。

2.恶寒发热等表证,可配合谷、风池、风府、少商等穴;心痛可配大陵、郄门等穴;胃痛配梁丘、足三里等穴;腹痛配天枢、足三里等穴;郁证配人中、风府、百会、太冲等穴。

【附注】 本方是作者根据维脉的作用和八脉交会穴理论而组成的处方。临床实践表明:在调理维脉阴阳方面有很好的疗效。《玉龙歌》云:“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腹中疼痛亦难当,大陵外关可消详。”《标幽赋》云:“胸满腹痛刺内关。”《百症赋》亦云:“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



协调跷脉方(经验方)



【组成】 照海 申脉

【操作】 照海、申脉均直刺0.5寸,根据跷脉的病症而施行补泻。阳跷脉病,泻申脉补照海;阴跷脉病,泻照海补申脉。均用捻转补泻手法1分钟,使局部产生强烈的针感,留针30分钟,间歇行针。或均行平补平泻法。

【功效】 调理跷脉,协调阴阳。

【主治】 跷脉阴阳失调证。西医学的各种原因所致的下肢运动障碍、神经衰弱、癫痫、结膜炎等。

【方解】 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阴阳。《难经·二十九难》曰:“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因此,阴阳跷脉的失调是肢体阴阳筋脉失于协调的原因。根据经络腧穴理论,照海与申脉为八脉交会穴,照海通阴跷脉,申脉通阳跷脉。照海、申脉相互配合,一阴一阳,可协调跷脉阴阳,达到协调肢体阴阳失衡的目的。中医理论中,肢体出现的急缓现象,还可见于癫痫、瘈疭发作时(手足抽搐、筋牵引),根据跷脉阴阳缓急的病理特点,可用“癫痫昼发灸阳跷,夜发灸阴跷”的治法。《灵枢·寒热病》曰:“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邪客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因此,针刺照海、申脉可治疗眼病和睡眠障碍。

【应用】

1.本方为调理跷脉阴阳的主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四类证候:下肢的病变如足内翻、足外翻、下肢痿痹等症;其他原因所致的下肢抽搐,如瘈疭(肢体抽搐,西医学的震颤麻痹、肝豆状核变性、舞蹈病、不安腿综合征等)、痫证等;睡眠障碍,如失眠、嗜睡等;眼部病症,如目赤肿痛;上述病症均可以本方为主方配穴治疗。

2.足内翻、足外翻,可配丘墟透照海;瘈疭可配人中、内关、百会、风池、合谷等穴;失眠可配神门、三阴交、内关、印堂、百会等穴;嗜睡可配人中、内关、大陵等穴;目赤肿痛可配太冲、行间、内庭、少商等穴。

【附注】 本方为作者根据跷脉的作用和八脉交会穴理论而组成的处方。临床实践表明:本方在调理跷脉阴阳方面有很好的疗效。



协调筋脉方(《实用针灸学》)



【组成】 丘墟 照海

【操作】 用2寸毫针,从丘墟穴向照海穴透刺,直达照海部皮下,行捻转平补平泻法1分钟,留针30分钟。

【功效】 协调下肢阴阳筋脉。

【主治】 足踝部的筋脉阴阳失调。西医学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足内翻、足外翻。

【方解】 丘墟为足少阳胆经穴,胆经布于踝关节外侧部,照海为足少阴肾经穴,肾经布于踝关节内侧部,丘墟透照海可沟通阴阳筋脉之气,达到疏调筋脉,协调阴阳的作用。

【应用】

1、是治疗足内翻(阳缓而阴急)、足外翻(阴缓而阳急)的主方之一,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配穴。如中风后遗症导致的足内翻,可配足阳明、足太阴经排刺;腓总神经损伤所致的足内翻,配阳陵泉;胫神经损伤所致的足外翻,配三阴交等穴。

2、本方可治疗胁痛(如肋间神经痛),可配太冲、期门、曰月、内关等穴。

【附注】 本方选自《实用针灸学》。在论述丘墟、照海治疗经筋病症时,《百症赋》云“转筋兮,金门、丘墟来医。脚背痛起丘墟穴,斜针出血即时轻”;《通玄指要赋》亦云“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医治疗神经衰弱的小偏方有哪些? 老茶馆 民间治疗失眠的十小偏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