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规矩,何以成方圆

2011-12-06 09:07 楼主
作者:俞中元中国针灸 年6期 字数:4194 字体: 【大 中 小】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杭州310007)主题词教育针灸教学方法取穴
我国针灸学发展至晚清,已不绝如缕,如今能发扬光大,蒸蒸日上,由国内推广至国外,全赖众多前辈数十年之努力。其中承淡安老先生厥功甚伟,办学校、创函授、建医院、编刊物、撰医著,并东渡日本交流,觅回我国已佚典籍,并积极译入彼邦学术经验,为针灸薪传遍及海内竭精殚虑,鞠躬尽瘁,在近代可谓无出其右。他不仅是临床著名医学家,而且是杰出之教育家。可是以往于其教育之特色与风格似乎欠有详尽介绍与深入探讨。笔者由师从山西省侯马市谢谢锡亮老后才有此憬悟。
谢谢老是1950年负笈从学承淡老,至承淡老1954年应聘赴任江苏中医专门学校校长未同随往而别师北归,前后共4年。因承淡老虽桃李遍天下,但列其门墙,长时受耳提面命者并不多。谢谢老从学时期,正是承淡老年富力强,于教学经验上较为成熟期。故承淡老之哲嗣承为奋与梅焕慈伉俪,以及原中国中医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承门高足郑卓人等生前均推重谢谢老备至,并寄予厚望,郑卓人曾撰七律一首书成长幅赠谢谢老[1],希能光大承门之学。我在亲炙谢谢老后所见所闻,以为承门教学重视基本功为一大特色,孟子曰:"不以规矩,何以成方圆。"我今不揣谫陋,于此刍议如下,意在抛砖引玉,希广大同道指正。
1重视背诵歌赋
儒家门下教学是弦歌之声相闻,而承门学生每日清晨则以朗朗背诵歌赋为事。承门之重视针灸歌赋,从郑卓人、陈璧琉两位合著《针灸歌赋选解》《灵枢经白话解》即可窥见。
相形之下,现今针灸教学于歌赋不太重视,正如上海中医学院李鼎老教授在《针灸学释难》(增订本)序文中称:"以往学医只是强调背诵原文,而不过于求理解。早年是歌赋盛行而经典荒废,后来是连歌赋也不怎么流行,只知道执图册,按模型,不探求学术上的所以然。"或有认为学针灸宜取法于上,当直追经典,如《内经》《难经》《甲乙经》。此言是则是矣,然而须知经典文字简奥,含义精深,初学浅尝者岂能明了,又岂能即以指导实践。故明代高武编辑《针灸聚英》,亦以为学习针灸宜学经籍,但为初学者背诵便利,则歌赋之作可以采取。该书凡例云:"《标幽》《玉龙》《肘后》诸歌赋,今医家皆谓其易于记诵。然专事于此,则针灸亦狭矣,姑集于末卷,以备参阅。"至今仍可以认为,学习经典是向上之事(包括与针灸有关的不断发展之各种医学、科学等知识),而学习歌赋可藉以入门,随即学以致用,并由此可下学而上达,进而明悟理论意义。如《针灸歌赋选解》一书运用经典理论阐明歌赋中治则、治法及有效穴,读后不仅于歌赋,而且于经典理论均能加深理解,即两者之学习是相辅相成。如今谢谢老常教导学人:"歌诀不厌百遍读,熟读深思妙自知。"
其实不少歌赋之作颇有来历。元、明两代针灸名家辈出,歌赋盛行于当时,并非偶然,正是当时成就之反映。此类歌赋,或出于经典理论之韵语化,或为高手临症经验之宝贵结晶。如《十四经穴分寸歌》,承门认作重要教材。因为经穴位置不明,以下学习无从谈起。该歌赋描述穴位所在,颇忠实于《针灸甲乙经》。以手太阴肺经数穴为例,如少商,歌中称"少商大指内指端",即本于经中"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句;鱼际,歌中称"鱼际节后散脉里",即本于经中"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句;太渊,歌中称"太渊掌后横纹头",即本于经中"在掌后陷者中"句。不仅是手太阴一经,而是统篇类皆如此,将《甲乙经》韵语化,从而比起经文更能记住,切于实用。
在指导用穴上,承门讲究少而精,因而亦重视歌赋,认为前人总结发现的许多特效穴,均总结其中,十分切用。主张背诵《十四经穴分寸歌》《六总穴歌》《八会穴歌》《八脉交会穴歌》,以及《行针指要赋》。其中《行针指要赋》将常见之病因病症总结有九,相应地指出其治疗要穴,承淡老在临床上常遵用之,学生印象深刻。
谢谢老忆云,当年承门中背诵每篇歌赋,记忆力强者2周,弱者3月,大都能过关。考核之标准,仍以《十四经穴分寸歌》为例,具体有三:一是能朗朗顺畅背出一经始末,二是老师任举一句,学生能相应答背下句,三是老师任举一穴名,学生能相应背出歌赋中有关文句,并说明所属之经络。谢谢老云,经此背诵,临床时能得心应手,受用无穷,至今虽老不忘。
2重视划经点穴
谢谢老称,承淡老授徒分为数大课程,有伤寒、诊断、针法、灸法、经穴、划经点穴、治疗等。每一大课讲授一段时期。历讲各课后,周而复始,循环教学。若从学者未能听讲某课,则下次仍有机会听到重讲,以听完各课考试合格者方能毕业。
谢谢老入学时,正值讲授经穴学。承淡老授课,注重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弟子划经点穴,不仅从经穴图形上认取,更主张从实际人体上认取。不仅从病员身上观摩,更主张学生间相互点穴。由于当时从学者大都为南方人,出身书香门第,举止斯文,衣着纨绔,故羞于袒裎。而谢谢老为北方人,生性毫爽,相对不拘小节,更主要是认识此课意义,因而能袒胸露背,一任众多同学(包括女性)点划讨论。谢谢老至今颇为自得,认为有此一番"牺牲",从而熟悉经穴为同学中翘楚,每逢考试,常居榜首,至今于此仍了如指掌,收益不可谓不丰。
承淡老这一教学经验,如今为谢谢老继承与发扬。他在授徒,包括接受医学院校、医疗单位之讲课聘请、指导学生时,亦常将他们分成几组,先互相自行划经点穴,然后他再亲临各组予以总结纠正。他发现同一班学生取同一穴,会各有上下。说明仅着重在图形上教授,会有纸上谈兵之失,而且有些师资自身临床实践不足,因而谈起该穴头头是道,而具体点穴则指下欠明,以己昏昏,又何以使人昭昭。
承门之划经点穴是以熟背《十四经穴分寸歌》为基础,以此歌内容逐次进行。但为点穴方便,亦常常先点划任督二经穴位,从而为点认腹背其余各经穴奠定基本标志。
除了熟背《十四经穴分寸歌》以外,尚需熟记全身"骨度分寸法"(简称"骨度法")。承淡老不倡用死板应用指幅同身寸,以为易生误差。如今为使后学掌握"骨度法",谢谢老编撰"分段划线歌诀"四句。胸腹部口诀:"横八竖八脐下五,乳锁中线数肋骨";腰背部口诀:"腰背肩胛六寸记,四段三线二十一"。今仅释前一诀,诀中"横八"系指两乳间宽度,"竖八"系指剑突下至脐中长度,均折作八寸;"脐下五"系指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长度折作五寸。凡胸腹部横宽计量,上腹部及腹部直长计量皆相应以上三者为准。下句"乳锁中线"即指两乳间、锁骨中线;"数肋骨"是指取前胸、侧胸两处穴位,均在肋骨间,故以数肋骨为准,每一肋骨折作一寸六分。初学者记熟后在点认胸腹穴位时大有裨益。
《标幽赋》言取穴时,"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谢谢老取穴施治十分讲究患者体姿,强调一是充分暴露穴位;二是姿势必须自然;三是必须要有依靠,将此称为三大原则。以下分述之。
一是取穴进针时应让肢体充分袒露,以便使用骨度法或取自然标志以定穴。
二是使受针处肢体自然放松,便于取穴,病人亦能够持久。如果局部肌肉紧张,姿势勉强,针刺时不易进针,痛苦亦大,难以奏效。为此,谢谢老诊室备用大小枕头特别多,这是至今我在其他地方少见的。枕头大者如睡枕,小者如脉枕。如取肩穴,嘱患者侧身屈肘,傍桌而坐,用枕头在桌面上将肘部抬高,使与肩齐平,此时,肩头自然会出现一凹陷处,即是该穴。诚如《标幽赋》中所云"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此时针刺之,针下空虚,容易得气,若不是用枕相垫,或者仅嘱患者以手叉腰,未必有如此感觉与效果。
三是针刺时,或取坐位,或卧位,或凭几,或垫足,或支肘,都须有所依靠,不能让取穴部位呈悬空状。如此,可以预防患者不能坚持而移动体位,发生晕针、弯针、折针之弊。
为了求得疗效,取准穴位,有时需要患者配合取一定体位与姿势。如曲池穴,医界熟知屈肘于胸前时,肘横纹尽处即是该穴。但谢谢老提醒屈肘后宜手指微屈,手掌向内,桡侧自然在上,即暴露出整条手阳明经前臂诸穴位。如手掌下覆或上仰,则体位不正,此横纹尽处已非曲池标准位置。又如针刺鸠尾穴,让患者仰卧,两手反背抱头。如此横膈自然上移,可以防止刺中横膈和扩大的心脏。
承淡老在划经点穴时除以歌中所述位置为准外,不断摸索,或汲取他人经验,总结取穴简便方法,务期临症时取准穴位,并便于施术为要。
发展至谢谢老,鉴于临床时患者由病情所限,体位改变有难度,他摸索出一穴有数种取法。如取足阳明胃经足三里,一是用骨度折量法,由膝中(犊鼻)至外踝尖折作16寸,先取其中点二分之一处是8寸,再取二分之一是4寸,由此向上1寸,离胫骨缘一指幅,即是该穴;一是患者端坐屈膝,将脚掌自然放平,用其本人同侧手拇指、食指开成虎口,围绕髌骨,食指与中指并拢,食指靠胫骨缘,中指尽处即是该穴;一是患者仰卧伸足,找到胫骨粗隆和腓骨小头向下呈三角形,其下角即是足少阳胆经阳陵泉,由该穴向下1寸、向内1寸,即是该穴,亦就是说足三里比阳陵泉低1寸,离胫骨缘一指幅,这是借用他穴以找准此穴,合乎《标幽赋》所云:"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尤其是某些难以记认之穴位,谢谢老更是留心,探索出可贵之辨认要领。如《标幽赋》云:"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说明此两处部位、两条经脉之穴位繁多难记。其中头部穴又以足少阳胆经穴为著,在头侧反复回环,前后标志难以认定。谢谢老示人以简法:"胆经最麻烦,头上来回转。十一点成线,其穴即自现。"即先易后难,先点认容易确认之瞳子、听会、上关、颔厌、曲鬓、率谷、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风池等穴,然后将之一一连接,则经络走向与其余各穴就自然显现。
承门的这些教学经验十分可贵,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1]医苑何人崛异军,承门翘楚共推君。轩岐致志功无竟,著述等身迥不群。已广栽培烂桃李,更多康济泽襄汾。愧余蹇足追难及,双谢谢齐名乐所闻。锡亮针灸专家,学验俱优,余之畏友也。正与海外谢谢永光会长齐誉医林,为承门光。壬戌初夏,喜咏为颂,录尘两正。郑卓人并跋於北京客次,时年望八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G氏压痛点与中医穴位相关性的讨论 老茶馆 针灸临床思维模式初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