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与医门八法

2011-12-06 09:01 楼主
关键词:中医外治 医门八法
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其所著《医学心悟》一书中提出了治病的“医门八法”,他说:“论治病之方,则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八法之中百法备焉”。此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和采纳,为中医药治病提供了理论指导。而清代吴师机所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因此,笔者认为,“医门八法”也应是指导中医外治的原则之一,现浅析如下。
1外治法之“八法”应用
1.1温法:本法是指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里寒得以消散的治法,这种方法在中医外治中的运用最为广泛。属于温法的外治法有:熨、炙、灸、拔火罐、热敷(包括药物和非药物的),温热中药(如丁桂散等)的外敷,各种医疗器械如神灯、红外线灯、频谱仪、微波、电离子、激光等,以及护肩、护腰、神功元气袋、坎离砂等,它们多是通过声、光、电、热等物理作用,产生热量而达到温经散寒止痛,活血通络舒筋的目的。
1.2清法:本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的方法,使里热得以解散的治法,也是较常用者。属于清法的外治法主要有:冷湿敷、冰帽降温、酒精擦浴、凉性药物外敷等,它们通过物理的或者药物的方法降低全身或身体局部的温度,起到祛除热毒,清热泻火,凉营止血的作用。
1.3消法:本法是通过各种治疗方法使体内的有形或无形之邪渐消缓散的方法。属于消法者有各种推拿正骨手法和活血化瘀消肿药物的外敷。另外中医气功通过一定的调神调息的功法,消除患者思想上的各种杂念,以心定神安,健体防病,也应属于消法。
1.4补法:本法是指通过补的方法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治法。由于本法常与温法合用,故称“温补”,其实临床上补法还有其它几种,如针灸补法,可以通过针刺关元、气海、足三里、足三阴等穴位来调补脾肾,调节阴阳平衡;保健灸法中亦包含调补作用,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另外古人称为“神补”的气功疗法也应当属于本法。
1.5和法:本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虚实夹杂,寒热并存之证得以消除的治法,这种方法也是中医外治较常用的方法,特别是外治膏药敷帖中大多使用和法。本法中用药较为庞杂,既可祛邪又可扶正,既可调气又可和血,可以治疗一些病情疑难复杂,病程较久,寒热夹杂,虚实互见的疾病。
1.6汗法:本法系通过发表宣散的方法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的治法。元代张子和说:“熏蒸、喋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皆汗法也。”可见汗法也是较常用的。现在临床属于汗法的外治法有蒸、熨、灸、按摩、体育锻炼、沐浴(包括温泉浴、桑拿浴、蒸气浴、中药浴等),通过一定方法使肌体出汗,解除病情。
1.7下法:通常所说的下法主要是指通过药物内服荡涤肠胃,排除体内积滞和积水的方法。本法包括握药法(如握巴豆导泻)、蜜导法、敷脐法(如螺蛳肉敷脐利水)。张子和认为:“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结泄气,……皆下法也。”因此,外治中的催乳、祛腐提脓、保留灌肠、敷涌泉引火下行等法均应归于本法中。
1.8吐法:本法是指通过涌吐的方法促使停滞体内的有形之邪从口中吐出的治法。张子和说:“引涎漉痰,嚏气追泪,……皆吐法也。”因此,催吐解毒、取嚏法、催泪法、口腔部用药等均属于本法。
2运用“医门八法”指导中医外治应注意的问题
“医门八法”可以对中医外治方法进行归纳,每法之中又包含了许多具体的外治方法,为中医外治经验的总结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在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2.1有许多外治方法尚很难归入上述八法,比如说“蜞针法”,它是用放在笔管中的水蛭吮吸患者疮毒的方法。对此,我们也不必强求。
2.2中医外治的有些方法本身也包含了八法中多法的作用。下面以熨法为例,举例说明:(1)凡脐下冷结成关阴,大小便不通,以炒盐熨脐下,须臾即痛(温下法)。(2)睡中风吹手足,或酸或疼或肿,用炒热盐帕裹之熨微汗(汗法)。(3)治下焦积气,上焦阳盛,用灰包熨脐下(和法)。(4)左胁下有积,得寒则痛,见药则吐,用葱熨法(温法)。(5)伤寒结胸,虚弱不堪攻击者,用葱头、生姜、生萝卜罨熨(温补法)。
由此可见,用一熨法可起汗下和温补等多种作用,体现了中医外治在运用“医门八法”时的灵活性和广泛性。2.3运用“医门八法”时,对疾病应进行详细的辨证,根据证型确定选用八法中的一法或多法,再选用相应的外治方法,切忌一膏治百病,盲目使用外治法。如治疗腹痛,属虚寒者可以选用热熨法;属积聚者可以用握药导泻法;属痰瘀者可用消导法;属外感表邪者可以用温浴取汗法;虚寒者可以用温灸神阙法。若审证不明,选法不当,就会影响治疗效果。2.4选用外治法时,应以适合病情,易取材,易操作,病人能够接受,疗效好为原则。对于一些特殊的病情可以采用变通的方法,正如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说:“变通之法,原在乎人,救疗之方岂只一术?亦贵临床善用耳。”因此应做到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随机而变,选方用药。
.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經絡歌訣 老茶馆 浅析眼睛被电弧烧伤偏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