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农辑

2008-07-29 18:01 楼主
周小农辑
河南中医》1998年06期 加入收藏获取最新

周小农治肝法探要
张红玉,张泽生

【作者单位】:河南省遂平县人民医院!463100
【关键词】:/周小农;/中医师;肝病/中药疗法;肝病治法
【分类号】:R249
【DOI】:cnki:ISSN:1003-5028.0.1998-06-025
【正文快照】:
周小农先生(1876~1942年),江苏无锡人,是我国近代颇有影响的临床医学大家,对治肝之法尤多独到经验。今仅据《周小农医案》(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年版),撮其要浅述于后。IN肝解部力进刚保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气机不和,郁结横逆,不但可使肝脏本身受病,还能影响各组织功能及其他脏腑,故周氏对疏肝解郁法的运用,非常重视。他所用疏肝解郁法,通常有疏肝理气、疏肝通络、畅脾流肝、理气行滞、疏肝降胃等,常用来治疗眩晕呕吐、胃院疼痛、腹满攻撑、胁痛引肩、发热不退等证,习用逍遥散、四七汤以及郁金、川贝母、香附、苏梗、绿…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07-29 18:01 2楼
周小农医案

周镇(1876~1942),字小农,别名伯华,江苏无锡人,幼时家贫,从父课读后从名医郑羹与张聿青学习,医名大进,历任上海善堂、警署医职,中年后返故乡,行医终老。医案七卷,前四卷发表于丘吉生主编的《医药丛书》中,后三卷未刻,六二年上海科技出版社综合七卷内容,以病证归类,分为三十九门,订为六卷,周氏擅长于内科与温热病施治,善学叶天士、吴鞠通二氏,生平治疾以周密见长。
选案:
一、风水
病者:胡养泉妇,忘其年龄住址。
病名:风水肿胀
原因:平素嗜烟肝旺,且有痰红,产后患此,实因早浴而起。
症候:恶风无汗,头面独肿,四肢亦肿,腹微胀而溺少。
诊断:脉浮儒,苔薄白滑,脉证合参,浮主风,濡主水,水渍膜腠,故发肿而微胀,风袭皮毛,故恶风而无汗,此仲景所谓风水肿也。
疗法:以麻黄开肺发表为君,五皮达膜削肿以佐之。

处方:净麻黄1.5 光杏仁9 新会皮4.5 浙芩皮12 生桑皮9 冬瓜皮9 生姜皮3 葱须0.6

复诊:一剂即周身汗出,浮肿骤退,不事调理善后,反而不知节食,芥辣鸡香冰酒恣食无忌,越数日肿复发,来诊有微词,从舌脉审知其惰,切责之,其亦愧服,遂访原方加减以调治之。

次方:新会皮4.5 浙芩皮9 生桑皮9 大腹皮9 莱菔子6 冬瓜子12 苏噜子6 枳棋子12
效果:连服三剂,小水畅解,肿遂消退,胃动纳馨而痊。

二、暑
病者:严横林妻,年大约三十岁,住仓萍草蓬。
病名:暑邪入营痉厥
原因:天暑屋向西晒,感受热邪,床边置行灶,其热尤盛,乃因经来不畅,自服红花煮酒,邪即入营分,由冲波及藏血之肝经,痉厥陡作。
症候:先腹痛,呕吐血沫,两手抽搐,口闭歪斜,不省人事,遗尿不知。
诊断:脉沉劲伏,舌不得见,此暑热因酒引入冲脉,其血上冒,引动肝风而发惊厥。
疗法:清热熄风,和营散淤,以急救之。

处方: 丹皮9 青蛤散15(包) 石决明30 勾藤15 丹参9 益元散15(鲜荷叶包)明天麻4.5 金银花9
生玳瑁4.5 鲜竹茹4.5 海螵蛸9(蛤蚧拌炒) 茜草4.5 光桃仁9 童便一杯(冲)
另用西琥珀1.5克,上西黄0.09克,羚羊尖0.21克 ,参三七0.9克,研细如霜,开水化下。

效果:嘱用乌梅拭齿,口开,灌药后,口不开,横林火刀凿去一齿,药方灌入。一剂而醒,诸证顿失,再剂经行,数日旋愈。

出处:《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2008-07-29 18:02 3楼
周小农,名镇,字伯华,改字小农,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无锡
西门外棉花巷人。17岁起,先后从邓羹和、张聿青学医,潜心研读叶天士、

吴鞠通等先辈医籍,在临床实践中虚心切磋。3 年卒业,在沪应诊。继任

上海广益堂、上海警署医职。民国元年(1912年)回无锡行医,诊治谨慎周

密,常背诵《史记扁鹊仓公传》所云“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

道少”以自励。对古今医籍,寻绎惟恐不博,应用惟恐不精;对疑难沉疴,

用心惟恐不尽,往往中夜徘徊,研究治法。诊治温邪、温热及杂症有丰富

经验。民国12一17年,周小农任无锡《医钟》月刊编辑,发表医药论文百

余篇。民国17年,南京国民政府有取缔中医中药之举,沪上各团体群起力

争,全国中医药组织响应。周小农亦大声疾呼,撰文发表于医药报刊。嗣

后和全国及江苏中医联合会成员一起赴京请愿。当局被迫收回成命。中央

国医馆成立后,公推他为名誉理事。周小农一生著作甚丰,除医论多篇散

见于《三三医报》、《绍兴医报》等杂志外,著有《周小农医案》7卷(此

据平时日记写成,原题名《惜分阴轩医案》)。另有《周氏集验方续编》l

册。晚年选辑其生平有关医药的重要言论,编成《卫生易简方》、《医论

汇选》等,因日军侵华,未及出版,稿亦遗失。由他辑印校勘与评注的医

籍有《王旭高医书六种》、《高上池医学问对》、《曾心壶脚气刍言》、

《日本今村亮医事启源》、《马培之外科传薪集》等10余种。民国31年4月

5日逝世,终年66岁。所遗医书479种,共1859册,于1959年由其子周逢源、

周道振赠给无锡市中医院图书室。

无锡近代名人录
2008-07-29 18:02 4楼
江苏崇明县蔡××来函︰ 回忆毕业中学时,劳心过度,致患吐血,虽家祖世医,终难疗治。遍求名医延医,亦时止时吐。及肄业大学时,吐血更甚,医者多劝辍学静养,方可望痊。乃辍学家居,服药静养,病仍如旧。计无所施,自取数世所藏医书遍阅之,又汗牛充栋,渺茫无涯。况玉石混杂,瑜瑕莫辨,徒增望洋之叹也。幸今秋自周小农处购得《衷中参西录》,阅至吐衄方补络补管汤,知为治仆病的方。抄出以呈家祖父,命将药剂减半煎服,颇见效验。遂放胆照原方,兼取寒降汤之义加赭石六钱,连服三剂全愈。从前半月之间,必然反复,今已月余安然无恙, 自觉身体渐强,精神倍加。

衷中参西录 附文
2008-07-29 18:02 5楼
《医验随笔》提要

方书所载之因症脉治有定,而临床诊治则变幻无定。是故医生于精研方书之外,尤当熟玩

医案,庶几神明变化,活法在人,不为疾病所困矣。本书系无锡中医友谊会理事沈奉江先生口

述,门人周逢儒君笔记。案虽不多,而诊断之精确,用药之工稳,直可上追古人,下启来学。盖沈

君为孟河马培之征君高足,学有根柢,识超侪辈,曾著《全球医通》一书,日久遗失,知者惜之。

《医验随笔》序

自古奉功伟节,奇才异能,非托之文字则阅世不足以传。汉司马迁修史,凡属艺文不论钜

细,一字不肯割爱,千有余岁,吾人犹得取而读之者亦云幸矣。英儒密纳约翰向称为辩雄泰斗,

著作等身,尝谓智者干虑必有寻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合者和之,否者正之,有寸长则不宜抹

煞,闭塞民智,阻天下之言论自由,信斯言也。其巍然有济世之功者,宜何如宝重乎?余辑《无锡

医学书目考》,深叹其有目无书,比校刊王旭高退思集类方歌注,益叹文献之易湮。访诸名医后

裔,或以无暇著述,仅存方薄,或则秘为手泽,无意付刊,久而佚散。是以书目所有,百仅一二可

见传布流通,吾侪之责。梁溪沈奉江先生,文学世家,赋性颖悟,伉爽不群,超逸如神仙中人。医

学师事马徵君培之,生平治验,名公钜室,咸相信服。而先生飘然物外,如幽兰自芳,不以自炫,

其心志之所存者大,形迹之所寄者小,而矫矫固足以名世也,先生医学湛深,尝慕逊清徐大椿,

泰西裴乃德龙蒲束之为人,现为吾邑中医友谊会理事。向所著《全球医通》藏稿未刊,日久屡索

不得,此则不即付诸手民之弊,殊为可惜。小儿逢儒读岐黄书,从先生游而诏医验甚伙,钦迟无

己,属操笔札,随闻记录,积久成册,惟年湮岁远者,四诊或有阙略,录寄《三三医书》刊入专著,

庶启悟学者之性灵,裨益医林,实非浅鲜也。因识其缘起如此。

民国第一甲子夏月无锡周小农别署伯华谨序
2008-07-29 18:03 6楼
無錫友人周小農,曾登《山西醫學雜志》,論治瘋犬咬傷之方。謂歲己丑, 象邑多瘋犬,遭其害者治多無效。適有耕牛亦遭此患而斃。剖其腹,有血塊大如 斗,黧紫,攪之蠕蠕然動,一方驚傳異事。有張君者,曉醫理,聞之悟曰︰"仲景 雲'瘀熱在裡,其人發狂。'又雲'其人如狂者,血証諦也,下血狂乃愈。'今犯此 証者,大抵如狂如癲,得非瘀血為之乎?不然,牛腹中何以有此怪物耶?吾今得 其要矣。"于斯用仲景下瘀血湯治之。不論証之輕重,毒之發與未發,莫不應手而 愈。轉以告人,百不失一。其所用之方,將古時分量折為今時分量,而略有變通 。方用大黃三錢,桃仁七粒,地鱉虫去足炒七個,共為細末,加蜂蜜三錢,用酒 一茶碗煎至七分,連渣服之。如不能飲酒者,水、酒各半煎服亦可。服后二便當 下惡濁之物。日進一劑,迨二便如常,又宜再服兩劑,總要大、小便無纖毫惡濁 為度。服此藥者,但忌房事數日,其余則一概不忌。若治小兒,藥劑減半。妊婦 亦可放膽服之,切莫忌較。按︰服此方果如上所雲雲,誠為佳方。

衷中参西录
2008-07-29 18:08 7楼
一代名医周小农

无锡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周小农以其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名闻遐迩。老中医徐湘亭曾经对他作这样的赞誉:
锡山钟秀多奇士,
周子小农医通神。
且休馆中列前茅,
博学深思学更醇。
下笔千言无日罢,
救人沉疴不计贫。
……

清光绪二年(1876),这位名医出生于无锡北门外的北塘煤场弄。他初名周镇,字伯华。因为出生那天是清明节,又字明生;父亲名莘农,又改名小农。家里开设恒生棉子行,经济较富裕,他从小就进私塾,攻读“四书五经”。本来,他是要继承祖业而经商的,不料在15岁那年患了“烂喉痧”,九死一生,甚至两个妹妹也被这场病传染而夭折。幸亏多方名医抢救,他活了下来。于是,他的父亲决心要儿子去学医,亲自执教,授读《内经》、《本草》等医书,又命儿子拜南门中医邓羹和为师。也许是求医心切,其父不满足邓的重实践轻理论的授徒方式,又将他带到上海,改拜名医张聿青为师。张聿青,武进人,在无锡行医数十年,晚年迁居上海,自号“且休馆主”。

周小农十分钦佩老师的医德和医术,尤其是精深的中医理论。因而,他虚心学习又潜心收集研究老师的处方,以后编纂了8册《且休馆医案》问世。抽空,他又博览医书典籍。

这样重视中医理论的探索,成了周小农医术大进的秘诀。他曾经说:“古今医书,凡有一长足取,皆吾师也。”从1901年到1910年10年中,他编辑出版了《名师精方汇录》、《卫生易简方》、《肝左肺右说证》、《临产须知》、《周氏集验方》等书,也编纂社会名医王旭高的《医书》和曾心壶《脚气刍言》、柳宝诒《温热逢源》、颜芝馨《温病条辨歌诀》、张伯龙《雪雅堂医案》、马培之《外科传薪集》,甚至日本今村亮的《医事启源》等等。后来,他又整理自己的中医理论,写出《伯华医谭》、《惜分阴轩医案》4卷。他对人说:“西医日新月异,而中医抱残守缺,在于中医对古人的医学不求其所以然。”

周小农的医术,主要是靠自己的刻苦钻研。他从张聿青学医不足3年,便在上海悬壶行医,以后又兼任上海位中堂、广善堂和上海警署的医务工作。在行医中,他恪守父亲的教诲:“以济世为志,谋稻粱(生计)为余事,取酬薄,则利人众。”所以,他的诊费特别便宜,一度为同行所讥笑,但他不予理睬。诊病时,他总是慎重又细心地“望、闻、问、切”,从不马虎。有时碰到疑难病症,不肯随便下药,常常在房间里绯徊再三,而后才开处方。因而,在上海行医14年,声名大震,成为一代济世名医。江苏、浙江、安徽、山西、奉天(今沈阳)、广东等地的医界同行,都慕名和他交往,探讨医术,他总是来者不拒,乐意陈述自己的观点。

民国早年,政府受西医宣传的影响,一度扼制中医,甚至企图效法日本取缔汉医的做法,也在中国取缔中医。内务部曾经颁布《管理医士暂行规则》等文件,极力鼓吹西医、贬低中医,引起 全国中医界的公愤。富有正义感的周小农,挺胸而出,发表文章,四处奔走,甚至伙同志同道合的中医界人士到南京政府请愿。一次次的抗争,使民国政府举棋不定。这时,周小农已回到无锡, 无锡中医友谊会成立,推举他为理事,并由他参与编辑出版《医钟》月刊,他利用月刊,宣扬中医,又写文章到各地中医刊物上陈述自己的观点。1931年,民国政府终于确认中医的地位,成立了中 央国医馆,推选周小农为名誉理事;1936年,又公布《中医条例》,进一步肯定了中医的法定地位。在这场抗争中,周小农功不可没。

1942年4月,还是清明节,周小农因病逝世,终年67岁。他遗下各种医学藏书479种,共1859册,由其子逢儒、道振在1959年捐赠给无锡市中医医院珍藏。
2008-07-29 18:11 8楼
――纪念著名学者、碑帖鉴藏大家周道振先生
2008/03/30

在无锡文博界,无人不钦佩周道振先生的学识,无人不称道周道振先生的为人。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周道振先生将自己节衣缩食艰辛收藏的84种230余册明清碑帖、34件明清名家书法绘画作品以及424册家藏文史类书籍全部无偿捐赠给了无锡市博物馆。而令人倍感遗憾与痛心的是,老先生于去年10月31日与世长辞了。因此,本期收藏版是专为纪念周道振先生的,期待通过回忆周先生生前的点滴让世人了解这位著名学者、碑帖鉴藏大家的高尚品格,也让无锡众多的藏家们领悟到真正的“收藏精神”。
当年经手周道振先生捐赠事宜的无锡博物院副院长陈瑞农一提起周先生,就不住地说:“周先生是个读书人,为人特别厚道,是一位真正的学者。”据陈瑞农介绍,周道振先生出生于1916年,无锡人,世居锡城西门外棉花巷。父亲周小农是无锡城里知名的中医,家中收藏不少中医学术论著与版本书。周道振向来钦慕文征明的气节,对文氏书艺情有独钟,20岁左右就开始研究文征明的碑帖,省吃俭用收藏了不少明清碑帖,在国内文征明研究界,周道振先生堪称文氏研究“第一人”。
1987年,当时任无锡市博物馆考古征集部主任的陈瑞农在市文化局领导顾文璧的介绍下,认识了回无锡市图书馆查找资料的周道振先生。周先生当时已有71岁高龄,长期居住在上海,每年都会回到无锡棉花巷的老宅小住。当时周先生流露出想把收藏的碑帖捐赠给家乡的意图。为此,陈瑞农一直与其沟通联络,单为首批捐赠就跑了五趟上海。据陈瑞农回忆,周先生当时住在上海北站附近天潼路612号,第一次登门拜访时,发现这是典
型的上海石库门,住
了几户人家,周先生
家住在楼上,家中十
分简陋,可以说他穷
尽毕生的财力用以
收藏、研究。先生家
有一个20平方米不
到的阁楼,堆满了古
籍、碑帖。当时周振
道打招呼说,由于没
来得及整理,等我把
有价值的碑帖整理
好了,你们再来。时
隔近半年时间,周先
生告知已基本整理
完毕。陈瑞农再度登
门时,发现先生已把准备捐赠的碑帖堆放一边,并用公正的小楷写好一份清单,清单上标明了碑帖的年代、名称、内容摘要等,非常仔细、认真。经清点,当时周道振捐赠的碑帖共有216件,另有12件文征明的真迹墨宝及其他书画,先生还一再强调不要任何报酬。当时陈瑞农等并没有直接将碑帖带走,而是回馆进行汇报。之后为了确认这批藏品的价值,又到上海请上海书画出版社古碑帖研究专家王壮弘先生鉴定了其中部分碑帖,王壮弘当时就赞叹称:虽然没孤本,但全是善本,有些已十分罕见,非常有价值。文征明的墨宝当时请徐邦达先生进行了鉴定,其中多件被认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即珍贵文物。首批藏品被运回无锡市博物馆后,曾举办过一个十分简单的捐赠仪式。此后,陈瑞农与周道振先生之间经常有书信往来,每年总会抽空去看望一下周先生,直到周先生的家搬迁到了浦东,就没再去过。而周先生每逢有新书出版也总会寄一本给陈瑞农。上世纪90年代,无锡棉花巷拆迁,周道振先生又把在无锡的大批书籍全部捐赠给了无锡市博物馆。
《无锡文博》的主编、文博专家袁志洪更是对周道振先生充满了情感,周先生去世后,他还专门写了一篇纪念文章《他带着一丝“遗憾”离去》。在袁志洪印象中,周道振先生是一位衣着朴素、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老人,丝毫不像一位有名望的学者。据袁志洪介绍,周道振先生的学术成就,集中体现在文征明研究和书法、碑帖艺术鉴定几个方面。他说,终其一生,周道振先生从未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或图书馆、博物馆系统工作过,与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员相比,他的治学条件和环境,无疑要艰难得多。而他最终能够实现初衷,完成文征明研究,在学术上作出重要建树,应是他几十年坚韧不拔、艰苦努力,甚至可说是“苦心励节”的结果。
说到周先生捐赠的藏品,袁志洪介绍说,据我所知,碑帖中之《停云馆帖》、《晴山堂帖》、《寄畅园帖》、《汝帖》、《壮陶阁帖》等,都极具艺术价值或地方文献价值。目前,此类拓制较早且又完整无缺的善本法帖,已十分难得。书画中之文征明墨迹《赤壁赋册》、《怀归诗册》、《雪赋 月赋合册》、《包东涧墓志册》等数种,鉴定后都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另外,赠书中一部题名为《宋氏丛集》的明万历刻本,因流传极少,在明清至今的相关著录中问题较多,大可供学术界作深入研究。尤为珍贵的是,收入此书的《燕闲部》一种,重见于《四库全书 竹屿山房杂部》,但缺失数页;而此本则首尾完整,正可补《四库全书》之缺。
陈瑞农与袁志洪都曾回忆称,每年清明前后,周道振先生都会返锡扫墓,经常到博物馆看望老朋友;临别时,博物馆每次想招待他吃顿便饭,都会遭他婉言谢谢绝,甚至连派车送一下也不需要,坚持挤乘公交车。大约五年前,先生走不动了,每到清明节都让儿子代为返乡扫墓。没想到去年10月31日,周道振先生因心衰竭抢救无效逝世,终年91岁。
清明将至,周先生是再也回不了家乡了,但周先生留给家乡的却是一笔永恒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同时留诸于世的是一位学者不计个人得失、孜孜以求、乐于奉献的风范。

无锡新传媒
2008-07-29 18:14 9楼
《医门要诀》


《医门要诀》

综合性医书。清·王泰林撰。原系抄本。经周小农整理校正刊行。本书概述中医临证辨证论治常法,内科杂病、妇科病的辨证论治十分严谨。详辨各证寒热、虚实,注重气机升降在机体的重要作用。内容简要,颇有见解。1949年后经北京中医学院整理,改名为《医学刍言》(中医临证指要),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008-07-29 18:16 10楼
周小农医案:
赵瑞九,住篓巷,其妻即聿师之女。年约四旬外。丙子夏,崩漏将近二月,延诊。面唇萎黄,无血色,脉虚带弦,苔薄黄,腹中有气攻撑,血去气无归宿。余拟滋血止崩,敛肝潜阳法,嘱服三剂,二剂而血已止。方为:当归头醋炒、白芍、生地炭、龙骨、牡蛎、山萸肉、金铃子、川断肉、狗脊、女贞、旱莲、白微、丝吐灰、鳔胶而已。习俗遇久崩,每用祁艾、泡姜等,与血去阴伤忌燥之例相抵触,又拘定血脱益气而用参,不知参为硫砒栽培,辽医亦云性亦燥烈也。」
此一病例如以神灸经纶崩漏方:膈门、肝门、肾门、命门、气海、中极、间使、血海、复溜、行间、阴谷、通里等穴取代药物,也可产生相同的作用。
2008-07-29 18:18 11楼
近代中医学家颜芝馨先生,慈城东郊青岭渡颜家人 。早年随族人旅台湾军医局学医,1895年当日人侵占台湾时回国,旋即在甬从名医张禾芬先生学习。学成后,设诊所于宁波鼎新街,擅长内科,求诊者 接踵而来 。
先生治学严谨,不仅熟谙古典医籍,并从源及流,深入系统钻研历代各家名著,学古而不泥于古,师众而能各取其长而融汇贯通。认为:为医者,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约。当博览群书,牢记各家之长,临证用药,尤须择善而从,切勿株守一家之言。
先生医德高尚。尝云:医乃仁术,医者在交际上用功夫,不如在书本上用功夫;在书本上用功夫,不如在病人身上用功夫;除应于平时多吸取前人各家之长外,还须留意病者服药后经过情况,详究诊察方药之是非,以供日后之参考。特别对一些医治无效的病例,更应详记始末,从中吸取教训,以求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并写成《志过集》一册,曰:藉此以书吾过也。
先生临证,重视坐诊,但亦不忽视闻问切三诊。在坐诊中,观察体态神色,以辩其病体强弱,正气盛衰,病势轻重、安危;在察舌方面,内伤杂证着重观其质,以别脏腑之虚实,外感时病首视其苔,以区分外邪之深浅。并主意病者之老少、劳逸、性情、嗜好、受病久暂、气候寒暑、居处高卑等等,结合所出现的体征和症状,制定其疾病情况,确定应用之方药。
先生认为:百病之生,皆因郁塞痞滞,凝结不通所致,大凡外感之邪,郁于卫、郁于营,或在经、在腑、在脏,邪不解散即是郁;七情之郁,如思伤脾怒伤肝等,均因情志不遂;盖郁则气聚,其郁或在 形躯,或在脏腑,必有不舒之症象。气本无形,郁则气聚,聚则似有形而实无质,如胸膈似阴,心下虚痞,胁胀、背胀,胸闷不食,气瘕攻冲,筋脉不舒。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故气之升降、开阖枢机不利,结聚而不得发越,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内不得通,外不得入,当从郁论治,使其所降出入之气机复常,而病自愈。故其治病,常以开郁为先。
先生用药,一般主张轻灵和缓平稳常法,不轻投重剂猛药,力求避免耗伤正气。但遇重病急症,无论开郁、固脱,都能大胆使用重剂,且药味谈话较单纯,认为如果此时病重药轻,不仅难以奏效,反会贻误病机,导致疾病恶化。如治疗宁波小尚书桥宋妇,年四十余,病崩中不止,曾服过多剂胶艾汤及炭类止血药无效。延诊时,面容苍白,自汗淋漓,头目晕眩,四肢厥冷,脉大重按无力,有沉伏之象,舌质淡白。曰:此崩中出血过多已成下脱危疾。血脱益气,须急投重剂固阳救脱。处方:别直参24克,厚附子30克,急煎频服。病家见方疑虑。先生曰:治脱犹救火,当须立决,切忌犹豫观望,迟则不堪设想。服后汗止,晕瘥,出血减少;续服一剂,精神好转,舌质略现淡红,乃改用当归补血汤;连服三剂,崩止、思纳,继续调理后全愈。
对于小儿疾病,先生认为一般比较单纯,无非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治疗并不太难;但初诊时必须掌握其父母体质情况,同时用药宜轻,中病即止,切勿过剂,以免影响生长发育。对于老年或久病患者,首当着重顾及脾胃,保护胃气。必要时,可据《素问》“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以及孙思邈“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弃药而以“食治”法 调治。如治上海张某之母,年过花甲,素病病胸痛,新患湿温,经治两月余,病势垂危。颜先生赴沪诊治,见其形瘦神倦,略有寒热,胃风微寒,脘病不纳,大便干艰。脉濡无力,舌质淡红光滑无液、苔见白历。据述曾经中西医针炙等治疗,现热虽下降,但胃气已败,饮食不进,势甚危急。诊后先生对其子说:今虽所患湿温病邪已清,但久药胃伤,体力已难支撑,必须速停苦药,用饮食替代以养胃气为主,冀其胃苏,安谷则昌。张某同意,于是先用一甜一咸饮料频服,甜的用甘蔗汁梨汁、藕汁,略加蜂蜜、白糖,冲饮以开胃;咸的取猪肚、火腿、萝卜,炖汁,去浮油,饮汤以补精血养胃;同时,用白扁豆花、生苡仁、北沙参、麦冬、生谷芽、建兰叶、玫瑰花等芳香甘淡之品,采取蒸馏法蒸汽成中饮服,以疏通郁浓开胃。连饮三天,痛止思纳,大便通行,续服至一周,能饮稀粥,舌苔白糜退尽。复诊改以淡菜、鸭子炖饮养胃,并用生脉散加毛燕窝、霍山石斛、生玉竹、佛手柑、建兰叶等蒸馏法取露饮服,此后病情日好转,饮食恢复,身体日趋健康。
先生行医20余年,学验丰富,惜因诊务繁忙,加之早年罹患风痹,右肢偏废,左手书写不能持久,故仅留昔年授徒所编《温病条辨歌括》一书(附刊于《中国医字大成》中之《增补评注温病条辩》内。曾经周小农先生评阅、题序,认为:提纲扼要,规划尽善),余无著述传世。

http://bbs.zxip.com/][img]http://bbs.zxip.com/opic/LOGO.jpg[/img]
⬅ 卫生部长陈竺:中医有望对医学模式带来深远影响 老茶馆 湿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