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来寒热与潮热

2008-05-11 21:53 楼主
作者:沙丘沙
往来寒热为小柴胡汤的主要适应证之一,《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释为:“恶寒发热交替出现”。
验之临床,小柴胡汤证确有寒热交作者,患者往往自诉“一阵冷,一阵热”。临床实际,更多的情况是单发热不恶寒,也无烦渴,介于麻黄汤与白虎汤之间,再结合其他症状,投小柴胡汤,往往得汗而解。还有一种情况,病程较长,无明显的太阳阳明证,每隔一段时间定时发热,西医对症除理或用其它中药,效果不明显,小柴胡汤多能取效。据此,往来寒热,除恶寒发热交替出现外,尚应补充单热不寒和反复定时发热。
不过,若将往来寒热理解为定时发热,必定会涉及“潮热”的问题,因一般将潮热理解为定时发热。
潮热一症,见于《伤寒论》,《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是这样解释的:“形容发热有定时增高现象,如潮水定时而至”。并进一步指出:“又因潮热多见于傍晚之时,故又叫做‘日哺潮热’”。历代注家均同《讲义》。我对潮热有自己的看法,认为潮热即有汗而发热,并非定时发热或定时增高。理由如下:
一:查《汉语大字典》,潮除指海水定时涨落的现象外,沿有湿的意思,即潮湿。如我们常说的“衣服潮”“被子潮”等,都是湿的意思,与海水涨落无关。
二:观《伤寒论》原文,阳明病往往有汗,如:“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可知,汗出是阳明病的常见症状,潮热也就是热而潮湿,汗出而热,正与太阳病麻黄汤证的无汗相对应。我临床上,对于发热的患者,除问诊外,一般多配合触诊,用手摸一摸患者的腹背,或者衣被,干燥者即为无汗,潮湿者即为有汗,对于小儿或神志不清的老人,此法就显得比问诊更重要。
三:《字汇•水部》:“潮者,地之喘息也,随月消长,早日潮,晚日汐”。根据《字汇》,发热多见于傍晚之时,应叫汐热,为什么叫潮热呢?
四:《伤寒论》条:“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发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潮热后再注明发作有时,可风潮热不是定时发热的意思,不然此条就犯了“凯旋归来”这样的错误。
五: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常人的体温,早晨最低,后逐渐上升,至午后达最高峰,发热的患者,同样有上述规律。午后体温上升这一现象,是生理现象,不足以作为阳明病的辩证要点。
六:在《伤寒论》中,潮热多与谵语并见,为承气汤的适应证,热病发展到神志不清,已是危机关头,自应当机立断,速站速决,稍有迟疑,必变症蜂起。若如《讲义》所释,潮热如潮水定时升高,那至少要观察两三天以上,不然怎么会知道是定时发热呢?用药如用兵,疾病已发展到谵语的程度,还有这样的机会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05-11 21:53 2楼
作者:沙丘沙
往来寒热为小柴胡汤的主要适应证之一,《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释为:“恶寒发热交替出现”。
验之临床,小柴胡汤证确有寒热交作者,患者往往自诉“一阵冷,一阵热”。临床实际,更多的情况是单发热不恶寒,也无烦渴,介于麻黄汤与白虎汤之间,再结合其他症状,投小柴胡汤,往往得汗而解。还有一种情况,病程较长,无明显的太阳阳明证,每隔一段时间定时发热,西医对症除理或用其它中药,效果不明显,小柴胡汤多能取效。据此,往来寒热,除恶寒发热交替出现外,尚应补充单热不寒和反复定时发热。
不过,若将往来寒热理解为定时发热,必定会涉及“潮热”的问题,因一般将潮热理解为定时发热。
潮热一症,见于《伤寒论》,《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是这样解释的:“形容发热有定时增高现象,如潮水定时而至”。并进一步指出:“又因潮热多见于傍晚之时,故又叫做‘日哺潮热’”。历代注家均同《讲义》。我对潮热有自己的看法,认为潮热即有汗而发热,并非定时发热或定时增高。理由如下:
一:查《汉语大字典》,潮除指海水定时涨落的现象外,沿有湿的意思,即潮湿。如我们常说的“衣服潮”“被子潮”等,都是湿的意思,与海水涨落无关。
二:观《伤寒论》原文,阳明病往往有汗,如:“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可知,汗出是阳明病的常见症状,潮热也就是热而潮湿,汗出而热,正与太阳病麻黄汤证的无汗相对应。我临床上,对于发热的患者,除问诊外,一般多配合触诊,用手摸一摸患者的腹背,或者衣被,干燥者即为无汗,潮湿者即为有汗,对于小儿或神志不清的老人,此法就显得比问诊更重要。
三:《字汇•水部》:“潮者,地之喘息也,随月消长,早日潮,晚日汐”。根据《字汇》,发热多见于傍晚之时,应叫汐热,为什么叫潮热呢?
四:《伤寒论》条:“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发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潮热后再注明发作有时,可风潮热不是定时发热的意思,不然此条就犯了“凯旋归来”这样的错误。
五: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常人的体温,早晨最低,后逐渐上升,至午后达最高峰,发热的患者,同样有上述规律。午后体温上升这一现象,是生理现象,不足以作为阳明病的辩证要点。
六:在《伤寒论》中,潮热多与谵语并见,为承气汤的适应证,热病发展到神志不清,已是危机关头,自应当机立断,速站速决,稍有迟疑,必变症蜂起。若如《讲义》所释,潮热如潮水定时升高,那至少要观察两三天以上,不然怎么会知道是定时发热呢?用药如用兵,疾病已发展到谵语的程度,还有这样的机会吗?
2012-07-03 17:11 3楼
混同一处,更纠结了
2012-07-03 17:50 4楼
“认为潮热即有汗而发热,并非定时发热或定时增高”。

同意!

热必伴有蒸蒸而汗出,如蒸笼焉,谓之潮热。
2012-07-03 17:52 5楼
“用手摸一摸患者的腹背,或者衣被,干燥者即为无汗,潮湿者即为有汗,对于小儿或神志不清的老人,此法就显得比问诊更重要”。
2012-07-03 19:09 6楼
飞翔的鹰 说:
“认为潮热即有汗而发热,并非定时发热或定时增高”。

同意!

潮热未必都伴汗出吧?

有汗的叫潮热汗出
2012-07-03 21:35 7楼
孙洪彪 说:
潮热未必都伴汗出吧?

有汗的叫潮热汗出

支持。
2012-07-03 23:18 8楼
孙洪彪 说:
潮热未必都伴汗出吧?

有汗的叫潮热汗出




后世书有“阴虚潮热”之说,出不出汗另论,但在伤寒论中所讲的潮热都伴有热而蒸蒸汗出吧。




2012-07-04 08:10 9楼
飞翔的鹰 说:
后世书有“阴虚潮热”之说,出不出汗另论,但在伤寒论中所讲的潮热都伴有热而蒸蒸汗出吧。

搜了下《伤寒论》中有‘潮热’的条文,有伴‘汗出’,也有没‘汗出’的

我简单的理解,如果潮热本身就含有‘汗出’,条文里就没必要再写汗出的症状了嘛
2012-07-04 08:19 10楼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以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言严)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阳明病,(言严)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尔,宜大承气汤下之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宜先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鞕,气噫不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鞕,气噫不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方见前)



阳明病,脉浮而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自汗出。




阳明病,脉实,虽汗出,而不恶热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者,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絷絷汗出,大便难而(言严)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涕,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动作头痛,短气,有潮热者,属阳明也,白蜜煎主之。
2012-07-04 08:27 11楼
还有把往来寒热与潮热等同可以吗?
⬅ 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 老茶馆 张吉教授针药并用治疗妇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