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汤证

2008-07-25 21:53 楼主
李某。男,12岁,原平市人。三年前,骑车摔倒,碰撞头部,从此病眩晕。发作时天旋地转,不得起立,不敢睁眼。恶心呕吐,大便溏薄,发作过后一如往常,杂治不愈。望其面脸晦暗,舌苔白腻,诊得脉象沉滑。

腻苔主湿,滑脉主痰。痰湿者,脾胃所生也。中州不健,则游溢之精悉化痰饮,上逆则眩晕。留伏心下,阻塞升降,清气不升则便溏,浊气不降则呕恶。治疗法则,当以健脾化痰为宜。拟泽泻汤加味:

泽泻10g白术15g半夏10g茯苓10g陈皮10g神曲10g三剂

二诊:眩晕止,原方续进三剂。三月后暑假期,随父来忻,言病未犯,需否服药?诊之无病象,遂未书方,嘱其注意饮食耳。

按:小儿本稚阴稚阳,加之不知摄养,饮食随便,损伤脾胃,致水谷不化精微而成痰饮,故见眩晕呕吐。 《金匮要略》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李士材云:“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循其理法,用之果应。

从高坠下,系发病之诱因,西医谓脑震荡后遗症。然未见其他损伤病候,故不以瘀血论而从痰饮治。(文章出处: 临证实验录)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07-25 22:01 2楼
近期亦用此方治一例眩晕
患者女性,眩晕月余,渐重,输液治疗一周无效,诊见,舌苔白而厚腻,脉小滑,右尺沉。
泽泻60 白术60 荷叶10川芎15 吴茱萸10 藿香10扁豆10
三剂后,眩晕若失,头清身畅,但舌后苔白厚未尽,小其剂又三剂。
2008-07-25 23:31 3楼
此类眩晕临床很常见,脉象有沉弦者,有细而无力者,还有外感引动内饮见脉浮者,泽泻汤适当加减均可愈。
2008-07-26 12:03 4楼
见眩晕伴呕吐,我常用苓桂术甘汤加泽泻,唯泽泻用70克,屡效。
2008-07-26 15:04 5楼
我常用五苓散,沉弦者用胃苓汤酌加平肝之药,脉细而无力者用理中汤合五苓散,外感引动内饮者胃苓汤加苏叶藿香之属。泽泻用量不大也能取得满意效果。你用的是经方原意,很有道理。
有的患者内饮从小便而出,有的患者内饮从大便而出,就是会出现便溏,一般要提前给病人打招呼,不然病人会紧张。
辨证要点是病人舌淡胖或淡胖而暗,我在想在舌诊没有发展完善之前,古人是怎么对这类病人进行辨证的,是根据症状,面色,脉象还是其他什么?
2008-07-26 23:47 6楼
泽泻的用量,我和我老师孙曼之通常都在10克左右,因为我们观察到泽泻若无补药相配,稍微久用就容易出现腰疼腰困等证。

如果对症,泽泻轻用即效,似也不必重用。
2008-07-26 23:52 7楼
半夏白术天麻汤也是常用之剂
2008-07-28 06:51 8楼
回复 5# 悬壶先生 的帖子

痰饮为病,确实是变化多端,所以临证固守一方,正如先生所言,是远远不够的。反过来讲,这也正是中医有别西医的一大特色---细化到针对每一个体处方用药,绝无重复。

有时候我想,此种诊治思路不是更科学、更精确吗?
2008-07-28 07:15 9楼
回复 6# 董红昌 的帖子

中医的气机升降理论,很有意思。

单就我治疗的这例来说,主要考虑是湿浊之气太重(测血压80、60,而脉象小滑),据清阳之位而不降,所以先重剂降浊,浊气渐降,即小其剂,(左尺脉沉,素体肾阳当有不足,影响脾之升清)本应再与固本升清剂调理,可惜患者眩晕止,即不在用药,,,,,,,呵呵,暂且算作临床治愈吧。但病根未除,难免再发。。

关于中药剂量,我认为过与不及皆可为害。

董兄的经验更是值得注意
2008-07-28 07:23 10楼
回复 7# 花香丁 的帖子

嗯,用到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机会更多,与其对应,见热象的,温胆汤也用。
2008-07-28 09:01 11楼
中医虽然不能满足现在流行的循证医学的要求,
但是其因人、因时、因地的辨证论治思想可能更高妙些.
因为对某一个人而言,循证不循证跟他/她关系不大,根据具体情况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就行了.
⬅ 民族医药从发掘迈向发展 老茶馆 略谈“孟河医派”中的几位名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