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引论辑

2008-07-25 01:15 楼主
药引论辑中药不可忽视的配角--药引“药引”论辑


药引,又称引经药。它的历史,大概在《神农本草经》诞生的汉初时期,那时的药引,叫做使药,这类药物实由"相使"而来。相使是指两药相互配合时,一种药物对另一种药物有增强其作用的功能。如"滑石、石韦为使"、也就是说石韦有增强滑石的利水通便消肿的作用。目前中医把能增强药效、引药归经、减轻毒副反应的药物和食物叫做药引。它虽然在中药配伍中只是个"配角"。但其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其作用大致为:增强疗效:中医在治病时,如治疗风热感冒、高烧、口渴时以芦根、竹叶作药引,其清热退烧的功效会更强;在治风寒感冒、恶风怕冷以生姜、葱白作药引,更有利于发散风寒;在治疗脾胃虚弱,在配方中加几枚大枣,更能达到补中健脾的作用等。

引药归经:假如病变部位在咽喉、头部,可以用桔梗为药引,因其有引药上升之作用;如病变部位在下肢,可用牛膝为引,因牛膝有引药下行之功。

治疗头痛,若痛在后脑下连于颈项部,属太阳经,可用羌活和藁本为引经药;若痛在前额,属阳明经,则用葛根或白芷为引药。

减轻毒副反应:这类例子在中药中比比皆是,如甘草能减低生川乌、生草乌之毒性;大枣能杀附子、天雄毒;生姜能减低生半夏、生南星的毒性。

矫味:有些中药有腥气等,如用黄酒作药引缓解阿胶、龟板胶、紫河车、蕲蛇粉等一些药物之腥臭味。 (文章出处:健康之道458)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07-25 01:16 2楼
药引
药引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另外,“药引子”还有增强疗效、解毒、矫味、保护胃肠道等作用。在一张处方中,需不需要药引子,由医生根据病情而定,一般不需要病家自己去配制。要病家自己去配制的药,往往是该医院或药店配不齐,要求病家到其它医院或药店去配,或自己采集的药品。它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药引子。

为什么在吃一些中药之前要有药引?

“药引”又叫“引药”,犹如导游,将诸药引向一定的经络脏腑,进行针对性治疗。它们不仅与汤剂配伍,更广泛地和成药相配伍应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788种中成药中,几乎每一种都记述了应配伍引药的内容和服用方法。可见古代医家对药引的重视。若在服用成药时辨证地选用“药引”,可达到引药归经,增强疗效,矫味矫臭和减少毒副作用的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药引。

黄酒 酒性辛热,有舒筋活络、发散风寒等作用。可用于送服治疗颈肩腰腿痛、血塞经闭、跌打损伤、疮痈初起等症的中成药。如活络丸、通经丸、七厘胶囊、云南白药。每次10ml~15ml,温热后送服。

姜汤 有散风寒、暖肠胃、止呕逆等功用。可送服治疗风寒外感、胃寒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的中成药。如藿香正气丸。一般取姜3~5片,水煎取汁。

米汤 能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刺激。故常用于送服补气、健脾、利尿及滋补性中成药。如八珍丸、十全大补丸等。用时取煮饭之汤汁,不拘浓淡及用量,以温热为佳。

蜂蜜 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矫味等功能。取蜂蜜1—2汤匙,加入温开水中,搅匀便可送服蛤蚧定喘丸、百合固金丸、麻仁丸等。

红糖 散寒、活血、补血。可单用25g~50g开水溶化送服。也可配生姜三片,煎汤送服更佳。可作为治疗妇女血寒、血虚、血滞所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淤滞等病症的中成药引药,如当归丸等。

菊花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主要用于送服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肝火上攻、目赤翳障及痈肿疔疮等病症的中成药。如障翳散、牛黄解毒片等。可单用菊花10g~15g煎汤送服。或加茶叶10g同煎送服即可。

大枣汤 有补中益气、补脾胃、缓和药性等功用。一般用大枣5~10枚,加水煎汤送服归脾丸等。

酸枣仁 单用10g~15g水煎送服或3g研末送下。功能:滋养心肝、补血安神、益阴敛汗。主要用于送服治疗心肝血虚、心悸失眠、体虚多汗等病症的中成药。如乌灵胶囊、灵芝胶囊等。

芦根汤 具有清热、生津、止呕、止血作用。送服治疗外感风热或瘟病初起等症的银翘解毒片等尤宜。取芦根10g~15g加水煎汤,以鲜者为佳。

陈皮 功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主要用于送服治疗脾胃气滞、食少吐泻、咳嗽痰多等病症的中成药。如保济丸、蛇胆川贝散等。可单用10g~15g煎汤送服,也可添生姜、枳实等同煎汤送服更佳。

在应用中要根据中成药的功能、主治、药性等特点,结合病情变化、病程长短、体质强弱、发病季节的不同以及药引的自身功效而酌定。但必须以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顾护正气,便于服用为前提,尽快治愈疾病为目的,正确地选用引药。
2008-07-25 01:16 3楼
受访专家:华国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管药师,执业药师。 擅长:中药饮片鉴别,中药调剂
与西药用白开水送服不同,服用某些中成药前讲究搭配“药引子”,以补充中成药的不足。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管药师华国栋指出,药引子多则上百种,少则也有十几种,用前该如何选择和搭配呢?
黄色药引:姜汤、米汤、蜂蜜水
姜汤是用生姜(3~5片)水煎取汁,因其具有散风寒、暖肠胃、止呕吐等功用,一般用于送服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或脘腹冷痛等病症的中成药,如藿香正气丸、银翘丸、银翘解毒片、温胃舒等。
米汤主要指黄色的小米汤,能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损伤,比如服用寒性较重的牛黄清胃丸、黄连等药物可用米汤送服来保护肠胃,但一定要在温热的状态下服用。一般在服用补气、健脾、利尿及滋补性中成药前,可先喝一碗米汤。
蜂蜜当然是起到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作用,服用麻仁丸、润肠丸等药物时,可先用温开水搅匀蜂蜜(1~2汤匙)送服,以增强药效。另外,蜂蜜还能减少药物异味,使患者顺利用药。
红色药引:大枣汤、红糖水
大枣可促进食欲、保护脾胃,养血安神。用大枣(5~10枚)水煎取汤则是脾胃、产后虚弱者的常用药引子,比如服用人参健脾丸、归脾丸、香砂养胃丸等,可用大枣汤送服。
红糖水则有补血活血散寒祛瘀等功效,妇科治疗血寒、血虚症状时可用红糖水当药引子,如服用痛经灵冲剂可用红糖水送服。
白色药引:盐水、葱白汤
中医认为,咸味能入肾,所以盐水能引药入肾,就像靶子一样,可引导补肾药集中作用于肾脏,从而更好地发挥对肾脏的治疗作用。 因此,用补肾药(主要是滋补肾阴的药物)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等,宜用淡盐水送服。
葱白汤可用于送服风寒感冒的药物寒感冒冲剂、九味羌活丸等药物,因为葱白能发散风寒、发汗解表,有助于增强疗效。葱白汤的做法是将葱白2~3根切碎,煎水送服。

什么是“药引子”(中医小辞典)
药引子一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药物或普通的食物,可起到引药入经,直达病变部位,提高药效、扶助正气、调和药性、降低毒性、矫味矫臭、方便中药服用等作用。 《健康时报》 (2007-10-29 第08版)
2008-07-25 01:17 4楼
药引服药好处多




辩证地选用药引送服中成药,不仅有引药归经、增强疗效之功,而且还兼有调和、保护、制约、矫味之效,从而弥补了中成药不能随意加减的不足。同时,还减少了毒副反应。现将常用的“药引”简介如下: 米汤能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刺激。故常用于补气、健脾、利嗝、止渴、利尿及滋补性中成药。如以小米汤送服香连丸,以大米汤送服八珍丸、十全大补丸等。有时取煮饭之汤汁,不拘浓淡及用量。 藕汁有清热止血等作用。如用它送服十灰散等,效果颇佳。用时取鲜藕洗净,切碎,加入凉开水少许捣烂,用纱布包裹挤压取汁,每次饮半杯,约100毫升即可。 黄酒酒性辛热,有舒筋活络、发散风寒等作用,可用于送服治疗腰腿、肩臂的疼痛,血寒经闭及产后诸疾与跌打损伤、疮痈初起等症的中成药,如活络丸、追风丸、妇女养血丸与七厘散、云南白药等,一般每次用温热的黄酒15~20毫升送服。 姜汤有散风寒、暖肠胃、止吐等功用。取3~5片(9~15克)生姜,水煎取汁,送服治疗呕吐、腹痛腹泻等症及健脾和胃的中成药,如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与通宣理肺丸等。 盐汤有引药入肾、软坚散结、清热凉血之效。宜用淡盐汤送服补肾药,如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七宝美髯丹、金锁固精丸、安肾丸等。用时取食盐2克,加温开水半杯搅拌溶化即可。 葱白汤能发散风寒、发汗解表,可用于送服风寒感冒冲剂、九味羌活丸、荆防败毒丸等。用时取新鲜葱白2~3根切碎,煎水送服。 芦根汤以鲜者为佳,具有清热、生津、止吐、止血作用,对外感风热或痘疹初起等症尤为相宜。用时取芦根10~15克,煎汤送服银翘解毒片、大小回春丹等。 大枣汤有补中益气、补脾胃与缓和药性等功用。一般用大枣5~10枚加水煎汤,送服归脾丸等。 此外,用竹沥汁送服治疗风热咳嗽的中成药,用茶叶汁送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成药也有一定的作用。药引大多数具有药源丰富、容易寻觅、质地新鲜等特点,但中药店不便保存,故需患者自备。但用量不可太小,也不宜过大,应遵照医嘱使用,才能达到增强药物疗效,减少毒副反应的功效。(马志高) 《中国妇女报》
2008-07-25 01:17 5楼
您的位置:放心医苑 > http://medicine.fx120.net/index.htm...平,有散瘀止痛,收敛固涩之效。治疗妇女带下,血热崩漏,蛔虫腹痛症时,常取食醋1汤匙作药引。
2008-07-25 01:18 6楼
楼主 趣话 “药引”
[ 李晶 ] 发表时间: 2007-07-24 14:01:38 [ 发短信 ] [ 回复 ] [ 树状 ]


趣话 “药引”

2007-07-23 阅读:58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恒 芳 编辑:
“药引”是中药学名词,指引经药。方药中的“药引”,有“引经报使”之功,能起到引药入经、直达病所、提高药效、照顾兼症、调和药性、降低毒性等作用。“药引”,有人喻之为汤剂中的“向导”,即使是配伍精当的中成药,服药时也要求有“向导”。

早在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就有以甘草、生姜、大枣、粳米、胆汁、白蜜、酒、醋和童便等作药引的记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涉及药引达90多种,如八正散用灯芯导热下行;失笑散用醋调服,引药入肝经;凉膈散用白蜜,缓硝黄之竣下,存胃津润燥结等。

这里有一则与朱元璋有关的药引子的故事:
明朝洪武年间,浙江萧山有个名医叫楼英。楼英医术高明,有起死回生之术,方圆百里无人不知他的医名,人们都叫他“神仙太公”。这一年,当朝马皇后得了重病,御医百般诊治,人参、灵芝等名贵药物吃了不少,病体仍未见好,朱元璋心急如焚,颁旨遍请天下名医给皇后治病。因访得楼英医术精湛,朱元璋忙传旨宣楼英进宫。

自古“伴君如伴虎”,给皇后治病半点闪失不得。楼英一入宫,便顾不得路途劳累,先行拜见太医院的御医,打听马皇后的病情,所用何药。看太医院的御医们所用之药,都是些人参、鹿茸、灵芝,不由暗自思量:这马皇后必定已是病入膏肓,难以救治,御医们才用上珍贵药材。等到第二天,楼英跟着太监来到马皇后病榻前,经一番仔细诊察,皱着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原来,马皇后看着脸色青黄,得的却不是疑难杂症,以楼英看来,只不过是多食引起脾胃不和、痰浊阴滞而已,只要用大黄、莱菔子一类极普通的药就可治愈。

楼英给马皇后诊过脉,心里有点糊涂了:这么个小病,堂堂太医院御医如云,怎会束手无策呢?想到这,他又将在太医院看过的药方拿出来,仔细斟酌起来。突然他小有所悟:这些药治病无益无害,但恰合皇后凤体之贵,若用些低廉药物,皇后若有闪失,一命归天,必责之于药石无力,追究下来,定然大祸临头,难怪御医们一个个难有良策。

领悟了其中利害,楼英左思右想,也不敢贸然下笔了。正在磨蹭之时,皇上驾到。楼英拜过皇上,忽然眼前一亮:只见朱元璋龙袍上,一块玉佩晶莹剔透,闪闪发光!楼英当即提笔写道:莱菔子三钱,皇上随身玉佩做“药引”。朱元璋看了,马上解下玉佩,连同药方一起递给太监,吩咐如法用药。马皇后服药后,当晚腹内“咕咕”作响,大便通畅,安稳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楼英又让她只少许进些淡粥素菜,几日之后竟霍然而愈。

“药引”用玉佩,奇玉为引,弥足珍贵。然玉石也确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古代医药名著中都有记载:玉石咸寒,有“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等疗效,马皇后积滞必生内热,用之为引,正合病机。

“药引”在方剂汤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气血通过全身经络,通达表里、脏腑,营养四肢百骸、筋骨皮毛。经络使人体内外表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药引”犹如向导,它将诸药引向某经络脏腑及身体部位进行针对性治疗。也就是说“药引”的特殊作用,是引导药力直达病所,有向导之妙用。

药引的种类繁多,但以单味药为多。例如桔梗开宣肺气,引药上行,上焦病变多用;牛膝补肾强筋,引药下行,下焦病证可投;治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少阳经病用柴胡;喉咽病用桔梗;上肢病用桑枝;下肢病用牛膝等等,临证验之,多有裨益。

再如生姜有发汗解表、温中、温肺止咳之效,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常用生姜2~3片为引。葱白能散寒通阳、解毒散结,治疗感冒风寒、小便闭塞不通时,常用葱白5~7根为引。而在辛温解表药中,同时加入生姜、葱白,则更增强发汗解表作用。大枣能益气补中、养血安神、调和药性,使用甘遂、芫花、大戟等峻烈药时,常取大枣缓和药性,以防中毒。治疗肾阴亏虚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宜用温淡盐开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肾之功。食醋能散瘀止痛、收敛固涩,治疗妇女带下、血热崩漏、蛔虫腹痛病症时,常取食醋一汤匙作药引。红糖能补血、祛瘀,治疗产妇恶露不畅、小腹冷痛等症时,常取红糖为引。

医生在处方用药时,若能正确应用药引,往往有事半功倍、药到病除之效。
2008-07-25 01:18 7楼
什么是药引?为什么在吃一些中药之前要有药引?“药引”就是中医组方“君臣佐使”中的“使”。“药引”又叫“引药”,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788种中成药中,几乎每一种都记述了应配伍引药的内容和服用方法。可见古代医家对药引的重视。若在服用成药时辨证地选用“药引”,可达到增强疗效、解毒、矫味、保护胃肠道等作用。在一张处方中,需不需要药引子,由医生根据病情而定,一般不需要病家自己去配制。要病家自己去配制的药,往往是该医院或药店配不齐,要求病家到其它医院或药店去配,或自己采集的药品。它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药引子。举个例子,常用清热解毒药可用来治疗上火,口疮,麦粒肿,也可治疗便秘、痔疮等。部位上下不同。方中加入的药引不同。治上者,如麦粒肿,一般加菊花、银花、蔓荆子等向上宣发之品,引药上行,发散热气外出;治疗下部痔疮出血,多用黄柏、牛膝等下行之品,引热由下而出。 使用“药引”的原则是使药达病灶。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药引”。
黄酒 酒性辛热,有舒筋活络、发散风寒等作用。可用于送服治疗颈肩腰腿痛、血塞经闭、跌打损伤、疮痈初起等症的中成药。如活络丸、通经丸、七厘胶囊、云南白药。每次10ml~15ml,温热后送服。
姜汤 有散风寒、暖肠胃、止呕逆等功用。可送服治疗风寒外感、胃寒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的中成药。如藿香正气丸。一般取姜3~5片,水煎取汁。
米汤 能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刺激。故常用于送服补气、健脾、利尿及滋补性中成药。如八珍丸、十全大补丸等。用时取煮饭之汤汁,不拘浓淡及用量,以温热为佳。
蜂蜜 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矫味等功能。取蜂蜜1—2汤匙,加入温开水中,搅匀便可送服蛤蚧定喘丸、百合固金丸、麻仁丸等。
红糖 散寒、活血、补血。可单用25g~50g开水溶化送服。也可配生姜三片,煎汤送服更佳。可作为治疗妇女血寒、血虚、血滞所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淤滞等病症的中成药引药,如当归丸等。
菊花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主要用于送服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肝火上攻、目赤翳障及痈肿疔疮等病症的中成药。如障翳散、牛黄解毒片等。可单用菊花10g~15g煎汤送服。或加茶叶10g同煎送服即可。
大枣汤 有补中益气、补脾胃、缓和药性等功用。一般用大枣5~10枚,加水煎汤送服归脾丸等。
芦根汤 具有清热、生津、止呕、止血作用。送服治疗外感风热或瘟病初起等症的银翘解毒片等尤宜。取芦根10g~15g加水煎汤,以鲜者为佳。
陈皮 功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主要用于送服治疗脾胃气滞、食少吐泻、咳嗽痰多等病症的中成药。如保济丸、蛇胆川贝散等。可单用10g~15g煎汤送服,也可添生姜、枳实等同煎汤送服更佳。
正确选用“药引”,必须以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顾护正气,便于服用为前提,以尽快治愈疾病为目的,要根据中成药的功能、主治、药性等特点,结合病情变化、病程长短、体质强弱、发病季节的不同以及药引的自身功效而酌定。
2008-07-25 01:19 8楼
药引
连环 @ 2006-06-10 11:05

什么叫药引?它在方中起什么作用?
〈周小农医案〉在“不寐门”中有这样一则医案“祝群兰舫,戊戌夏,为钱业谣传大有出入,以是心怀闷郁,数夜不寐,惫甚。时适侍诊,按脉弦急左甚,苔薄白。询知确因气而阳升不潜,头觉胀痛。疏方:辰麦冬、云茯神、百合心、大生地、珍珠母、天麻等,而以金器一件、莲子青心三十、先煎为引。服后熟寐十时许,形神大卓,颇蒙称验。”
这里的“金器”和“莲子青心甘情愿” 就是所谓的“药引”,或称之为“引经药”。它能起“向导”作用,引导上述各药直达“心经”,充分发挥全方养心安神和重镇安神的作用。如果说归经是指药物对于人体脏腑经络具有特殊选择作用的性能,那么药引的作用就是使整个方剂效用更加集中于某一处,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原刊《两片梨花》
2008-07-25 01:20 9楼
药引作用大是中药点睛之笔

http://www.gxnews.com.cn2007年01月17日10时49分 来源:广西新闻网-健报 字体:大 中 小
滥用抗生素易诱发儿童耳疾
老人注意:清热中药伤害你


药引送药,增加疗效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服药不能用果汁、茶水,最好是白开水。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绝对的。王女士在医生那儿开了一副中成药,回家后像往常一样用白开水送服,效果很不明显。之后她在中医的指导下,将相同的中成药用淡盐水送服后,效果竟大为改观。其实,这正是遵循了中医中的“药引”理论,将淡盐水用作药引,进而加强了药效。
所谓药引又称引药,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它是具有引导药物发挥药效、扩大方药适用范围的药物,能够“引药归经、增强疗效”。临床上,药引通常不在主方之列,加之味少量轻,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但是,虽然它常以辅助成分出现,却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患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由于体质、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症状。为了更好地针对病情,有时就需要用药引来补充主方的某些不足。
药引作用大是中药点睛之笔

http://www.gxnews.com.cn2007年01月17日10时49分 来源:广西新闻网-健报 字体:大 中 小
常用眼药水不可长用
算好用药的“经济账”



药引作用不可小视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788种中药中,几乎每一种都记述了应配伍引药的内容和服用方法,可见古代医家对药引的重视。辩证地选用药引送服中药,有调和、保护、制约、矫味之效,还减少了毒副反应,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中医处方是按“君、臣、佐、使”的原则来配伍的,从一定程度而言,药引就是“使药”,那么,它的作用有哪些呢?
1.引经作用。药引可引导药物对人体的某一部位或脏腑充分发挥治疗作用,如治疗肾阴虚的六味地黄丸,用淡盐水送服更好。因为咸味能入肾,可引药性集中于肾,以发挥治疗作用。
2.增强疗效。治疗风寒感冒时要用辛温解表的中药,这时如加入生姜或葱白为药引,就可加强发汗解表的功效。
3.解毒作用。有些中药有毒,加入药引可减低毒性,如饴糖可降乌头、附子的毒性;生半夏、生南星等毒性较大,必须用生姜降低其毒性,才能保证更安全。
4.缓和药性。有些药物作用猛烈,加药引可缓和药性,保护正气。如以大枣为引,可缓和葶苈的烈性,达到泻肺而不伤肺的目的。
5.矫味作用。有些中药苦涩难咽或有异味,如治疗小儿百日咳的鸡苦胆,用白糖或红糖为药引,可减少苦涩味。
6.保护胃肠道作用。有些药物可刺激胃肠道,使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或出现胃肠道反应,加药引可保护脾胃。如清热解毒的白虎汤,苦寒败胃,常用粳米或大枣为引,以护胃扶正。
7.其他。胆道痉挛、腹痛以及妇女赤白带下、血崩便血,常用米醋2汤匙冲开水半杯为引。治疗肺燥干咳或虚劳咳喘、肠燥便秘等,常用蜂蜜1~2汤匙调服。
常用药引知多少
鲁迅文章中曾写到:“所谓的名医们总是会开一些稀奇古怪的药引子,什么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而最可笑、最为难人的就是,需用药引子蟋蟀一对,一公一母,还要原配!”其实并非如此,临床上使用的药引大多是一些常见药,具有药源丰富、容易寻觅、质地新鲜等特点,有不少还是食物,家中即可常备。例如:
生姜汤:有散风寒、解表止咳、温中止呕的功效。治疗风寒感冒、阴寒胃痛、寒邪腹痛的方药常以此为药引。一般用3~5片约9~15克)生姜煎水取汤,可用于送服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风寒感冒冲剂等。
淡盐水:有引药入肾、软坚散结、清热凉血之效,所以适用盐水+盐2克溶于100毫升温水中)送服补肾类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七宝美髯丹、金锁固精丸、安肾丸等。
黄酒:酒性辛温,有温通经络、散风寒、行药势的功效。黄酒与寒性药物同服,可缓解其寒性;与热性药同服,可疏经活络。服用时,一般用黄酒15~50毫升,温服。如用作祛寒除湿、疏经活络,可用黄酒送服通经活络的活络丸;用作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可用黄酒送服伤科药七厘散。
大枣汤:能补脾胃,益气生津、和药解毒。脾胃、产后虚弱者均需以此为引,一般用枣5~10枚,水煎取汤送服。
小米汤:能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刺激,常用于送服补气、健脾、利膈、止渴、利尿和滋补性中成药,如用小米汤送服治痢止泻的香连丸;以大米汤送服八珍丸、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丸等,用时可直接取煮饭时的米汤,不拘浓淡及用量。
蜂蜜水:有补益和中、缓急解毒、润肺止咳、润肠通便之功。治疗肺燥咳嗽、阴虚久咳、习惯性便秘等病症的中成药,以蜂蜜水送服为佳。一般以适量蜂蜜冲水送药即可。
红糖水:红糖味甘性温,有补血散寒、祛瘀之作用。治疗内科血虚、血寒、产后恶露未净、乳汁稀少等疾患的中成药,宜以红糖水送服为妥。一般用15~30克,冲水服用。
此外,用竹沥汁送服治疗风热咳嗽的中成药,用茶叶汁送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成药也有一定的作用,还有芦根、薄荷、荆芥、苏叶、西瓜、梨、饴糖、冰糖等均可作药引。但应注意的是,药引用量不可太小,也不宜过大,应遵照医嘱,根据中成药的功能、主治、药性等特点,结合病情变化、病程长短、体质强弱、发病季节的不同以及药引的自身功效而酌定。虽然药引仅是处方中的配角,但只要恰当运用,就能体现画龙点睛之妙。
2008-07-25 01:20 10楼
新浪首页 > 新浪生活 > 正文



药引送服中成药

http://life.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19:23 新浪生活

在临床上,医生常用“药引”来提高中成药的疗效,在宋代著名的成药处方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中,记载的“药引”就有十余种之多。
生姜有散风寒、暖胃肠、止呕逆的作用,一般用3~5片(约9~15克),水煎取汤送服治风寒外感、胃寒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的多种成药,以及健脾和胃的香砂六君丸等。
芦根以鲜者为佳,具有清热、生津、止渴、止呕的作用。对外感风热或痘疹初起等,用芦根10~15克,煎汤送服银翘解毒片、小儿回春丹颇佳。
黄酒或白酒酒性辛热,通行经络,发散风寒。治风寒湿痹、腰腿肩臂疼痛、血寒经闭及产后诸疾、跌打损伤和疮痈初起、寒疝等的中成药活络丸、七厘散、跌打丸等都可用温酒送服。常用量黄酒为25~50毫升,白酒酌减,亦当根据性别、体质、酒量等增减,勿使醉。
盐能引药入肾,故补肾药(主要是滋补肾阴的药物)如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等,宜用淡盐水送服。一般用食盐2克,加水半杯溶化即可。
米汤能保护胃气,某些治疗肠胃疾患的苦寒性药物,如更衣丸,宜用大米汤送服,香连丸用小米汤送服,不拘浓淡及用量。
红糖有散寒活血补益的作用。治妇科血寒血虚诸症的中成药可用红糖水送服。每次用量为50克。
藕汁有清热止血作用。如用藕汁送服十灰散,效果较好。制法:将鲜藕洗净、切碎、加凉开水少许共捣烂,榨汁,每次用半杯即可(约100亳升)。
葱白有通阳散寒助发汗的作用。治外感风寒,用葱白2~3茎切碎,煎水送服荆防败毒丸。
此外,润肠通便、润肺止咳的 蜂蜜,补脾和胃的大枣,清热利尿的竹茹、灯芯草等,都可当作药引与各类中成药配合应用,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健康报》/文)
2008-07-25 01:38 11楼
药引不等同于引经药




药引不等同于引经药
“药引”又称“引药”,为中药的特色之一,是一种用于配合中药煎剂或中成药使用的服药方法。具有引导药物发挥疗效,扩大方药应用范围,兼有解毒、调和脾胃的功能。药引起源于何时尚未考证,至少在《伤寒杂病论》已经使用了,如桂枝汤中的姜枣即是使用药引的典范,但当时以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并无药引的概念。大面积使用药引是在宋代,当时官方设立了“医药和剂局”和“惠民局”药局的产生特别是第一部成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颁布促进了成药的发展,也促使药引得到广泛使用。据有学者统计,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788种中成药中,几乎每一种都记述了应配伍引药的内容及服用方法,涉及中药达90多种,成为中成药与引药配伍应用的典范。如八正散用灯芯可以导热下行;失笑散用醋调服,引药入肝经,同时对瘀血疼痛有效;凉膈散用白蜜,既可缓和硝黄之峻,又能存胃津,润燥结……金元以后,医家习惯在煎好的药物中加入或用药引来煎煮中药,到明清时期应用药引已比较普遍。元代名医王好古在论述牵牛子时就指出该药“以气药引之则入气,以大黄引之则入血。”

需要指出的是,药引与引经药的概念有交叉之处,因而许多人认为药引就是引经药,其实不然,药引可能具有引经作用,也可能不具备。药引一般具有引经、增强疗效、调和脾胃、解毒、矫味等作用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功能。同时药引大多是一些生活常见药,还有不少是食物。

古代医家讲究在汤剂中加药引

明代孙志宏在论述了煎药的种种注意事项后,还特别叮嘱“若外有煎成磨调、化入之药,并煎药引,极宜点检。”

《医述》引《医学阶梯》指出了药引在汤剂中的作用,“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并提出“古人用汤,必须置引”。《伤寒杂病论》的桂枝汤用生姜、大枣,既可辅助发挥汤剂的发汗功能,又可调和脾胃,是使用药引的典范。李东垣补中益气汤,也用姜枣,却不是为了发汗,其意应是辅助健脾和胃。药引有许多妙用,“不可不考”。

明代李梴转引汪机的说法:“药无定性,以血药引之则从血,以气药引之则从气,佐之以热则热,佐之以寒则寒,在人善用之耳。”把药引的作用夸大到极致。

清代龙之章也指出:“大药引子甚是得力”,“治病引子最为先,引子便是先锋官。先锋如硬实,他自打敌前……好似乌骓马,全在霸王去著鞭。又如青龙刀,全在关帝去传宣。幸当用药时,不妨此笔添。”龙浚川补充说:“自古用兵最重先锋,取能冲阵开路,直捣敌巢。用药如用兵,此言大药引子亦如是也。不得谓其大而减之。”

清代汪昂介绍自己的著作《汤头歌诀》的特色时指出,该书“药味药引,俱令周明”。《汤头歌诀》流行至广,影响至深。从中可以推想清代时药引已经极为普遍使用。

药引的具体使用

古代有些善于总结经验的医家,也把用于不同功能的药引进行了总结归纳,如明代龚廷贤指出:“汤剂……治至高之分加酒煎。去湿加生姜煎。补元气加大枣煎。发散风寒加葱白煎。去膈病加蜜煎。止痛加醋煎。”

《医学阶梯》中列举了大量药引,迻录如下:

“古今汤方莫尽,药引无穷,临机取用,各有所宜。如发表用鲜姜;温中用煨姜。解胀用姜皮;消痰用姜汁。调营益卫用大枣;泻火疏风用红枣。补气益肺用龙眼;泻火安神用灯心。表皮用葱叶;表肌用葱白;表里用葱茎。健脾用湖莲;止痢用石莲。治风用桑叶;治湿用桑枝。固肾用莲蕊;涩精用莲须。保胎用陈苎根;安胎用鲜苎根。抑脾用青荷叶;疏土用枯荷梗。补心用新小麦;止汗用浮小麦。清疏土用枯荷梗。补心用新小麦;止汗用浮小麦。清热解烦用青竹叶;利水泻火用淡竹叶。消瘀通经用赤糖;止痛温中用饴糖。安中益脾用陈壁土;止呕和胃用新黄土。消瘀用藕节;止血用侧柏叶。止呃用柿蒂;凉大肠用柿霜。消热痰用竹沥;泻实火用竹茹。导虚火用童便;益真阴用秋石。延年祛病用松黄、松脂;祛舒筋用黄松节。定喘用白葵花;疗痢用赤、白扁豆花。壮阳用胡桃、蜀椒;暖子宫用艾叶。虚烦用粳米;热渴用芦根。止消用兰叶;定嗽用梨汁。止血用金墨;疗崩用陈棕。治肠风用石榴皮;治红痢用红曲。治白痢用煨姜;治赤白带浊用韭子、白果。止呕、定嗽用枇杷叶;止鼻衄用白茅花。行瘀用百草霜;达生用黄杨脑。探吐用瓜蒂;速产用弩牙。下噎用杵糠;定喘用铅汞。疗黄用铁屎;镇心用辰砂。辟邪用雄黄;润肠用松子仁。治疝用荔、橘核;催浆用笋尖、樱桃萼。拔毒用蒲公英;通乳用通草。发麻用紫背浮萍。治心烦不眠用鸡子黄。药引多端,指难遍屈。今以常用之引,聊录数则。举一反三,其惟良工乎?”

龙之章在“大药引子甚是得力”中介绍了自己使用药引的经验:“我尝治伤寒,大葱一把煮水煎。我尝治吐衄,茅根一握煮水煎。我尝治腹疼,黑豆一碗(炒焦)煮水煎。我尝治尿血,蓟根一束煮水煎。我尝治疮肿,忍冬一掐煮水煎。我尝治风症,艾叶一团煮水煎。我尝治眼红,薄荷一襟煮水煎。我尝治滑泻,五倍一两煮水煎。我尝治虚热,童便一罐当水煎。又尝姜汁一大盏,对药治顽痰。又尝韭汁一大杯,入药治血鲜……诸如此类症,引子最为先。”

清代张确《资蒙医经》全面总结了引药的作用:“酒入经为引者,取其活血行经;姜入药为引者,取其发表注凝;小枣入药为引者,取其消散开胃;大枣入药为引者,取其宁心利水;灯芯入药为引者,取其得睡神归;葱白入药为引者,取其补血健脾;龙眼入药为引者,取其发散诸邪勿住;莲实入药为引者,取其清心养胃和脾。”

汤剂中的药引

药引用于丸剂是送服药物,用于汤剂,则是加入方剂中一起煎煮,不过多是后下。因为药引多是食品和易得物品,所以多是病家自己采集,自己估计用量。

药引在唐代剂中是介于药与非药的一种物质,属于“君臣佐使”中的“使药”。其常见作用有①引经作用,如以淡盐水作为药引送服,引药入肾;②增强疗效,如以生姜、葱白为引,加强辛温解表作用;③解毒作用,在使用某些毒性药物时加入生姜、饴糖等为引降低毒性;④保护脾胃,如有些方剂中加入大枣、粳米为引,起和中扶本作用;⑤矫味作用,如有些药物口味难咽,常以红糖或冰糖为药引,以减轻异味。(张瑞贤 张卫 中国中医科学院)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请问脚掌疼是怎么回事 老茶馆 刘渡舟----水证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