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润的医案

2011-11-12 09:52 楼主
(一)高热

案1 许某,男,6岁。

病史:患儿因昨日突然高热,咳嗽,送某医院急症治疗。当天予庆大霉素、退热剂及胎盘组织液肌肉注射。今日体温逗留于40℃,咳嗽剧而不畅、气急,加用10%葡萄糖液500毫升及四环素0.5静脉滴注,留院观察。由于高热不退,转中医治疗。

初诊:1976年2月12日。

壮热两天,汗出不解,咳嗽,气急。

检查:体温39℃,心律齐,两肺呼吸音清。咽红,扁桃体红肿(++),下口唇内有一小溃疡,舌尖红,苔薄,脉象滑数。

化验:白细胞总数3 400/立方毫米;中性40%,淋巴60%。

病机:外感风热,肺气不宣。

治则:疏风清热,辛凉宣肺。

方药:麻黄4.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甘草4.5克,柴前胡(各)9克,荆防(各)6克,银翘(各)9克,黄芩9克,赤芍15克,板蓝根15克,鲜芦根6克(去节)。2剂。

复诊:2月14日。

服药后,体温下降(37.4℃),气急渐平,咳嗽未已,痰多粘稠色白,鼻流黄涕。昨天大便三次,溏薄。唇内溃疡已消。咽红,蛾肿,舌尖红,苔薄白,脉滑数。风热恋肺,热势已轻,前方减轻热药,加宣肺化痰之品。

处方:麻黄9克,生石膏30克(先煎),杏仁9克,甘草9克,前胡9克,桔梗4.5克,黄芩9克,荆防(各)9克,银翘(各)9克,川连2.1克 ,竹叶9克,苍耳子9克,夏枯草15克,上方服3剂,痊愈停药。

案2 朱某,男,4岁。

病史:患儿发高热一天,体温40℃,伴咳嗽,多痰。就诊前十分钟,患儿突然两眼上翻,四肢抽动,面色发紫,持续四五分钟。当即肌肉注射使他静、板蓝根、口服土霉素及退热片等。急症留院观察。次日,高热不退,因家长拒用10%葡萄糖液500毫升加金霉素静脉滴注而转中医治疗。

初诊:1976年2月19日。

壮热两天,咳嗽有痰,睡后惊跳。昨日惊厥一次。纳差,二便正常。

检查:神志清,颈软,心肺听诊未闻异常。咽红,扁桃体红肿(++),舌边尖质红,左侧有疱疹,苔薄白,脉浮数。

化验:白细胞总数5 600/立方毫米;杆状5%,中性60%,淋巴31%,单核4%。未见疟原虫。

病机:外感风热,热盛动风。

治则:清热疏风,熄风镇痉。

方药:大青叶15克,蒲公英15克,银翘(各)12克,荆防(各)9克,赤芍15克,射干4.5克,大力子15克,桔梗4.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甘草9克,远志4.5克,柴前胡(各)9克,钩藤15克(后下),灵磁石30克(先煎)。2剂。

复诊:2月21日。

服药后热势下降,体温37.9℃,咳嗽多痰。昨天呕吐四次,无腹泻。鼻塞,乳蛾红肿,口渴欲饮,苔薄腻,脉细滑。风热留恋肺胃,再予清热疏风为主。

处方:板蓝根30克,蒲公英15克,柴前胡(各)9克,桔梗4.5克,射干4.5克,大力子9克,银翘(各)12克,车前子15克(包煎),半夏9克,姜川连3克,钩藤12克(后下),灵磁石30克(先煎)。2剂。

三诊:2月24日。

热势已平,体温正常,咳嗽痰多色黄,鼻塞,呕吐已止,纳呆,二便如呆。乳蛾红肿已消,舌苔根腻,脉细滑。前方减清热药,加宣肺之品。

处方:麻黄9克,射干4.5克,甘草4.5克,荆防(各)9克,桔梗4.5克,大力子9克,银翘(各)12克,黄芩9克,车前子15克(包煎)。

服药4剂后痊愈。

按:以上两例高热患者的临床和检查结果,符合当时流行的一种病毒感染。根据中医辨证,壮热汗出不解,咳嗽,口唇小溃疡或疱疹,舌质红,咽红,乳蛾红肿,脉象浮数或滑数等,均属时行外感风热,故治疗以银翘、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竹叶、芦根、生甘草等清热解毒,并加荆防、柴前、桔梗、牛蒡等疏风解表为主。

由于前者伴咳剧不畅,且有气急,是肺气郁而不宣之征。故于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中加用麻黄石膏辛凉宣肺。初诊时证候,热重于风,故计量上重用清热解毒。麻黄宣肺,只用4.5克已足。两剂后,热势明显消退,唇内溃疡消失,故麻黄改为9克,加重宣肺作用。

后者同为时行外感风热症,但以热势较盛,风热相煽,热甚引动内风,故伴有惊厥和睡后惊跳。治疗除疏风解表,宜重用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银翘等清热解毒,并加钩藤、灵磁石以熄风镇痉。钩藤且有清热平肝作用。

以上介绍的两例高热病人,经过中医中药治疗,迅速获得热退病愈的良好疗效。这仅是中医中药能治愈很多急性疾病中的一种例证。

(二)哮 喘

案1 周某,男,12岁。

初诊:1975年11月18日。

病史:婴幼时有奶癣,一岁后发哮喘,最近两月来哮喘未平。咳嗽,胸闷,多痰,鼻痒,肢冷。

检查:舌尖红,脉沉细。

诊断:哮喘。

病机:风邪恋肺,气阳不足。

治则:疏风宣肺,兼以通阳。

方药:炙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30克,生甘草9克,杏仁饼6克,石膏30克(先煎),辛夷9克,苍耳子9克,制半夏15克,黄芩9克,防风15克,苏子30克(包煎),红枣30克,7剂。

二诊:11月25日。

三天来因气候寒冷,哮喘发作又重。恶寒神疲,鼻塞多嚏,胸闷且痛,苔根白腻,舌尖红,脉沉细。

麻黄9克,石膏30克(先煎),杏仁饼6克,甘草9克,辛夷9克,苍耳子9克,白芍30克,姜半夏15克,防风15克,苏子30克(先煎),葶苈子18克(包煎),车前子30克(包煎),珍珠母6克,红枣30克,7剂。

三诊:12月2日。

哮喘已平,咳嗽,痰多色白且粘,鼻痒多嚏,咽红,舌苔白润,脉沉细。胃口不好,恶寒,再予原方去葶苈子,加肉桂6克(研粉装胶囊吞服)。因夜寐齘齿,呓语,加灵磁石60克(先煎),7剂。

四诊:12月6日。

近日天寒,哮喘亦未发,鼻痒多嚏亦减。舌苔薄白,脉沉细,左手更不应指。再予宣肺加益气之品:黄耆12克,党参12克,茯苓9克。白术芍各15克,炙草9克,肉桂3克(研粉装胶囊分吞),麻黄9克,石膏30克(先煎 ),乌梅9克,防风9克,珍珠母30克,姜半夏12克,北秫米30克(包煎),红枣30克,10剂。

五诊:12月25日。

哮喘未发,胃口较增,脉较有力,再予巩固。原方去半夏,加夏枯草15克,14剂。

案2 吴某,男,11岁。

初诊:1975年11月18日。

病史:六岁开始发哮喘,鼻痒多嚏,鼻衄。最近持续发作逾月,胸闷胸痛。

检查:咽红,脉细。

诊断:哮喘。

病机:风热恋肺。

治则:清热疏风。

方药:前胡9克,麻黄9克,石膏30克(先煎),杏仁饼6克,甘草9克,辛夷9克,苍耳子9克,夏枯草30克,白芍30克,防风15克,葶苈子15克(包煎),桑白皮30克,红枣30克,7剂。

复诊:11月25日。

服药后呕吐粘痰,大便溏薄。昨天咳不爽,哮喘小发。纳呆,胸闷,恶寒,肢冷,寐后齘齿不安。舌质暗带紫,尖红,苔白润,脉细数。痰浊中阻。再予原方出入:前胡9克,麻黄9克,石膏6克(先煎),杏仁饼6克,甘草9克,苏子15克(包煎),旋覆花12克(包煎),代赭石30克(先煎),灵磁石60克(先煎),珍珠母30克,姜半夏15克,辛夷15克。苍耳子9克,白芍18克,肉桂3克(研粉装胶囊分吞),7剂。

三诊:12月2日。

哮喘每夜尚有小发。鼻塞多嚏且痒。咳嗽胸痛已减,口唇青紫已消,夜寐较安。苔白润,脉细数。再予原方出入:前方去前胡,加夏枯草15克,7剂。

四诊:12月9日。

咳嗽俱瘥,寐安,胸闷痛已除,肢冷较和。鼻痒,鼻塞,多嚏。舌苔白润,脉滑。再予宣肺温阳:前胡9克,防风15克,麻黄9克,石膏6克(先煎),甘草9克,辛夷9克,苍耳子9克,夏枯草3克,姜半夏15克,白芍18克,苏子15克(包煎),旋覆花12克(包煎),代赭石30克(先煎),珍珠母30克,肉桂3克(研粉装胶囊分吞),7剂。

五诊:12月16日。

哮喘已平,咳亦稀少,鼻塞涕多,夜寐已酣。舌苔白润,脉细滑。再予原法:原方去苏子,加黄芩15克,红枣30克,10剂。

六诊:12月25日。

哮喘未发,舌质红,苔薄,脉细滑。再予辛凉宣肺:前胡9克,防风15克,麻黄9克,石膏6克(先煎),甘草9克,白芍18克,黄芩15克,车前子30克(先煎),夏枯草30克,苍耳子9克,珍珠母30克,乌梅9克,红枣30克,14剂。

以后即给健脾益气方调理巩固。

李某,25岁。

病史:婴幼时有奶癣,易咳嗽发热,十二岁时方开始哮喘。目前在每月月经来潮时亦必发喘,须到医院吸氧等只临。曾用过地塞米松、七一药酒、强的松、肾上腺素、氨茶碱、麻黄素、复方氯喘、麻苗等,均无明显疗效。近年来由于发作频繁,已不能工作。

初诊:1975年12月16日。

哮喘频发不停,咳勤比畅,鼻痒多嚏,鼻塞流涕,目胞虚浮,胃纳甚差,胸闷气喘,稍动更甚,不能平卧。

检查:伸舌时舌质颤动,两手亦颤抖,舌苔薄,舌质红,脉象细数。

病机:风热客肺,痰阻气道,失于宣肃,肺气上逆。

诊断:哮喘。

治则:清热宣肺,疏风化痰。

方药:前胡9克,防风15克,石膏60克(先煎),杏仁饼6克,甘草9克,辛夷9克,夏枯草30克,苍耳子9克,白芍30克,黄芩15克,乌梅9克,葶苈子15克(包煎),红枣30克,车前子30克(包煎),珍珠母30克。7剂。

复诊:12月23日。

药后哮喘明显好转,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鼻塞多嚏。再守良方。

上方加灵磁石60克(先煎),去杏仁饼。7剂。

三诊:12月30日。

咳减喘平,鼻痒多嚏,胃口较好,舌质红,伸舌颤动,脉细缓。月经来潮,但哮喘未大发。再守原方。灵磁石改为30克,去葶苈子,加桃仁9克。7剂。

四诊:1976年1月6日。咳已减,鼻痒已瘥。近三日夜间有哮喘音但未喘。西药已停服半个月。舌质红,伸舌颤动,苔黄,脉细缓。月经已净。仍守原方,7剂。

五诊:1月13日。

夜间仍有哮鸣音,咯痰不爽,喘已缓解,鼻痒已瘥,舌质稍红而胖。寐已安。仍以前法兼扶正:麻黄9克,桃仁9克,石膏30克(先煎),生草9克,防风9克,前胡9克,黄芩9克,白芍30克,远志9克,苍耳子9克,辛夷9克,夏枯草30克,红枣30克,珍珠母30克,黄耆15克,乌梅9克。7剂。

六诊:2月5日。

此次月经来潮,喘未发,但有胸闷感,无鼻痒及涕,时有头晕,稍动即出汗,予健脾益气:党参12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9克,乌梅9克,放风9克,黄耆15克,红枣30克,白芍15克。

七诊:2月19日。

喘未发,已恢复工作。晚上7时左右胸闷半小时。舌质红,苔薄寒。再予调理。原方加黄芩9克,珍珠母60克,夏枯草30克。7剂。

按:哮喘是一种常见的、顽固而不易根治的疾病。近年来根据患儿临床见证,多有渗出性素质,婴幼时有奶癣,一年四季均有发作,但以劳动节及国庆节前后为好发季节,发作前有鼻痒多嚏、目痒、咽部充血、鼻衄等风热症候。故以麻杏石甘汤合苍耳子散加减为基础方,但仍需继续治疗到鼻目痒、多嚏、烦渴、鼻衄等风热证消退后才可停药。缓解期可予益气固表或益气健脾法,加乌梅或五味子等调理巩固;仍有鼻痒可加辛夷、苍耳子、夏枯草;气虚汗多加黄芪。

基础方:麻黄、杏仁、石膏、甘草、辛夷、苍耳子、夏枯草、白芍、防风、乌梅、红枣。

药物剂量:麻黄,一岁以下一钱半,一~三岁二钱,三岁以上三钱;甘草与麻黄等量;白芍、夏枯草各为一两;防风三至五钱;其他均为一般剂量。

随症加减:如肺热加重黄岑、桑白皮;喘重加葶苈子、苏子以泻肺、降气平喘;咳多尿少加车前子;痰多加莱菔子;夜寐不安加珍珠母、灵磁石、夜交藤;气阳不足如肢冷、畏寒、唇舌青紫者,可加肉桂以温阳;苔腻可去乌梅。

以上病例符合风热症候,都以哮喘基础方随症加减治疗。案1有哮喘病十一年之久,兼有气阳不足。咳喘发作严重时,治疗着重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哮喘缓解时,则加肉桂、黄芪、党参等以益气温阳,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案2哮喘痰浊较重,且有心阳不足,气血不和。故除哮喘基础方外,加旋覆、代赭以和胃,消痰、降气;加肉桂以温通心阳,鼓舞血气,亦获圆满之功。本例于1976年6月中旬随访,已停药月余。原在学校不参加学工及体育活动,本学期已参加各种学习及体育课。一般情况正常,哮喘一直未发。且于1976年5月曾患感冒一次,当时咳嗽剧烈,亦未发哮喘。

案3在缓解期中着重益气健脾。随访至1976年7月15日,该患者面色红润,一直参加全日工作,哮喘未发,连续可以打十分钟羽毛球。只是在气压低的情况下,稍有胸闷感觉,其他一切正常。

(三)小儿肺炎

案1 白某,女。1岁。

初诊:1975年11月18日。

病史:病儿出生后经常感染肺炎,反复发作,来势较凶,每次发作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和心衰,屡次在某医院儿科急症治疗,经常投用抗菌素、激素、丙种球蛋白等,得到暂缓解,惟间隔时间短暂又再度发作。此次肺炎复发,家属要求中医治疗。病程已经三天,咳嗽,气急,鼻煽,伴发热,喉间痰鸣,呕恶白痰。

检查:体温39.8℃(肛)。急性病容,面色较苍白,肢冷,神萎,环口青紫明显,极度烦躁,气促,鼻煽。呼吸40~50次/分。心率160次/分。两肺密布细湿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史济柱的医案 老茶馆 刘嘉湘的医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