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临床师授交流群里的留言:辨证论治琐谈(二)

2009-12-24 14:05 楼主
在中医临床师授交流群里的留言:辨证论治琐谈(二)

下面谈一下辨证论治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及其解决办法。
辨证论治要求我们把四诊所得出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得出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的结论。换句话说,辨证就是把这些资料贯穿起来,进行完整的、逻辑上互不抵触的解释,从而形成一个具有逻辑意义的,完整的病机演变情节,然后据此制定出合理的最佳治疗方案。然而,辨证论治的具体运用,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推理过程。
最常见的情况,是一病当前,我们所面对的却是互相矛盾、互不相关的四诊资料。比如,明明是面黄肌瘦,气血亏虚的局面,一望却精神不衰,甚至于言谈滔滔不绝,虚耶,实耶?又如,明明是大热大渴,体温高烧,却是脉象微弱,舌淡苔滑,热耶,寒耶?又如,舌红苔黄焦少津,而脉象却偏偏细弱无力;头晕目眩,动则气短,却形体壮盛。或者,泄泻腹鸣,腹痛畏寒,喜温喜按,却又纳健能吃。或者,食凉食则泄泻,吃苹果却不泄。诸如此类,举不胜举。这里只举出了这么几个互相抵触的症候例子,而在现实中,往往是许多个互相矛盾的症候要求我们把它们统一起来,做出合乎逻辑的、前后一致的合理解释,这样一来就会遇到漫无头绪的困难。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12-24 14:06 2楼
我的体会,这是初学者在临床实践的初期都会遇到的一座难于翻越的大山。那么,如何翻越这一座大山呢?

第一个办法是让老师当面指导,这是最快的路径,但现在这样的老师却并不多。
2009-12-24 14:07 3楼
第二个办法是多在实践中摸索,积累经验,慢慢就会明白其中的规律性的东西,但这个方法很慢,往往要用去我们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达到一定的能力。
2009-12-24 14:10 4楼
第三个方法是读医案,尤其是读那些足以为我们借鉴的历代临床高手的医案,看看他们是怎么样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是比较快的办法,大概花费几年的时间,对于历代医案进行一番整理、分类的总结功夫,从而解决我们一辈子要获得的基本能力,虽然这样要花费不少功夫,但还是非常值得的事情。
2009-12-24 14:11 5楼
不要以为这是一座小山而已,不是的,绝对不是的。记得我在学医之初,曾经阅读一本当时的某一位名家所写的书,书名大概叫“归脾汤的临床应用”,书里说:归脾汤的应用指证主要是心悸怔忪,只要以这个症候作为应用指证,就会收到疗效的。读后感觉这是不错的捷径,心里有了底,可是照此办理,疗效却并不能令人满意。现在看起来,这里作者还缺少一样东西:病机辩证方法,所以才会有在他那里有效而在我这里却无效的情况。这种按照方剂的某些个别指征来下方的办法,大约与当下时兴的方证对应相类似。
2009-12-24 14:11 6楼
由此可知,解决临床辩证方法是我们学习中医中的关键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有可能永远翻不过这座一生中要不断面对的大山。我们师授教育的任务,其实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等到同学们在临床中熟悉了各种症候的辩证方法,从而能够把这些似乎互不相关甚至互相矛盾的症候统一起来,推导为一个完整的病机演变过程并制定出相应的合理的治疗方案,那就是翻过了这座大山,也就达到了学习的根本目的了。
2009-12-24 15:14 7楼
除了归脾汤以外,楼主可以再举例,说得更具体一点。
2009-12-25 10:10 8楼
找老师是最好的捷径。一个问题困扰你很多天,但对与高手来说只是一层窗户纸。
⬅ 口臭是脏腑患病的信号,绝不可等闲视之 老茶馆 《七病歌》之三(忧字歌)◎许天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