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堂(一)

2009-12-24 07:13 楼主
《序》

中医后继成问题,主要是其玄,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这互联网时代,真希望全体中医人负起历史使命,脚踏实地,做点什么?(待续)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12-24 08:04 2楼
好,期待中。
2009-12-24 12:31 3楼
第一节 治未病

中医有一尽人皆知的原则:治未病。

——问题是,治未病是那层意思?

㈠治未发生的疾病。——预防
㈡治未病变的器官藏脏。——战略迂回调理

看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序》:(引用内经理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译为现代文,这算不算治未病?“看见肝有疾病(诸风悼眩)了,不治肝,反而去治看来没病变的脾。实脾,应该理解为治脾,因为虚者实之、实者虚之,以平为期。”
2009-12-25 08:04 4楼
——实脾,如何实?要不要看脾的具体情况?按仲景大叔的脾气,辩证论治恐怕是要的!

——有了张仲景既然提出要先治脾胃这样的理论,药方自然也会出来,先说归脾汤:黄芪、当归、茯神、白术、木香、人参、酸枣仁、龙眼肉、远志、炙甘草。这药方能是泻有余的,还是补不足的呢?当然是补不足的。

——归脾汤可以看作人参汤的发展吗?人参汤:人参、炙甘草、白术、干姜。少了一味辛辣温脾阳的干姜,多一味补心气的茯神,又多出了另四味补心肺气血的归芪龙枣,一味去寒湿的木香和一味交泰心肾的远志。可见归脾汤归经理论诞生以后,在理中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汤剂,治法比较阴柔,注重气血,是治杂病的汤剂,可以用来治未病。
2009-12-26 15:28 5楼
——实脾,如果是虚中夹实,说话连力气都没有,胃口又不好,其至于一见食物都反胃的地步,这怎么办呢?

——元代末期有一位姓李大户出身的读书人,早年拜刘河间先生为师,他看到许多因为营养不良,或者受点伤寒,本可以自己好起来的,但由于过度饿肚子,正气太差,所以是一种肝脾共病的证状。他也是参考了经方,觉得有小柴胡汤的症状,但黄芩在这里比较多余,因为没有什么发热,一开始与沙漠王子一样,开出:柴胡24、人参18、半夏12、生姜15、红枣4大枚、炙甘草6克。发现有的有效,有的反而更拉稀了。

——后来这位李公子,又受到理中汤的启发,又在上方中加入了白术12、干姜12,结果也发现有的比较好,但仍有一些病人,好象是脱水样的拉更大的稀了,说不定,有人甚至因此被治死了。

——这位李公子于是把这些特别难搞的病号,进行一辩证论治之后,结论是干姜太辣伤阴了,半夏也有点燥,是阴虚病人要避的,因为这一类病人气血都很虚弱,就加点当归助黄芪补气血,上元都很不足,又在以前的方子中加入了陈皮和升麻,既去瘀又加大黄芪升阳的功效。所以开出来一剂:党人参,炙黄芪,炙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组成的方子。于是,这一类最难治的病人也治好了!

——这么费劲被开制出来的方子,就是著名的补中益气汤(丸),人家李公子终生都以这方子为傲呢。
2009-12-29 07:58 6楼
待到近代青年张锡纯,早年为科举所累,就象当今考公务员一样,正处于半工半读的时候,他偶尔也见到一个肝克脾土,连宗气都守不住的女病人,不得已以大剂黄芪治之——此公治法,有中医亚圣之才!

——沧州女,年二十,其脉沉迟弱,右尤甚也,动一动就自汗、胸肋满闷,心惊胆战,此不是肝虚血少,脾土可知,张亚圣沉吟良久,以上好箭芪二大两,煲汤,自言其效如神。张氏没有见肝之病,必先治脾,而是一味补药直接治肝,不也立不朽之功也!若说黄芪补气强金,金盛以求制木,则于理不通,所以张氏另有解释!
⬅ <笔花医镜》这书值得一看。 老茶馆 欧阳群教授临床运用单穴经验集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