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脏与痿弱之关系

2011-10-23 17:28 楼主
论五脏与痿弱之关系

涿州崔氏中医 崔法义

痿者,乃四肢无力,举动不能,痿弱不用之谓。临床常以夏至多见,因属步履障碍的病 证,故又有“痿壁”之称。古代医家对本病有较详细的论述。《内经》设有痿论,并将此证分为“痿壁” “脉痿” “肌痿”“肉痿”“骨痿”,较为笼统地阐述了诸痿的成因,病机及治疗。“肺热叶焦”的病机,“独取阳明”的治则,一直指导后世对痿的认识及治疗。《医学心悟》对痿证亦有“诸痿生于肺热,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壁”的记载,阐明了痿与五脏的关系,并列经方“五痿汤”,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根据该证的临床表现,类似于现代医学中小儿麻痹证,多发性神经根炎,进行性肌痿缩,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症。

痿之成因,常系“肺热叶焦”所致,然而结合临床,五脏为病,皆会令人生痿,非独肺也。湿热浸淫,筋脉肌肉弛纵不收。脾胃虚弱,气血津液不足,筋脉失养。肝肾亏虚,筋骨失养,经脉失润。瘀血内阻,新血不生,肌肉失于濡养等等,均可致痿。故《内经》曰:“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壁也;心气热则下脉虚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肝气热则胆泻口苦,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腰脊不举,

骨枯而筋减而为骨痿;”精辟记述了五痿的病机,五脏与皮肉筋脉骨的关系,进一步扩大了对痿的认识。

肺叶最高,属金主气,为五脏之华盖,上通口鼻,下通水道,内朝百脉,外合皮毛,引气于脏腑,输精于皮毛,宣发肃肺,升降出入,如高山水源,雾露已既,布散津液,滋润田园,温养肌腠,润濡机关。若正气不足,湿热上受,首先犯肺或脏腑蕴热,循经上冲,火气上实,金受火刑,津伤叶焦,来源化竭,不能输精于五脏,皮内筋脉皆无以养,日久成萎,故有“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之说。心主周身血脉,藏血脉之气,然经脉者又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心乃火脏,心火亢盛,水火不济则同气相求,气火上炎,血气随之而上,上则下部经脉空虚,失于濡养,遂发脉痿,脉痿即不用,关节不利,不能提举,经脉挛缩。另外,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行缓慢,甚至心脉瘀阻,或寒湿、痰浊瘀阻经脉,亦可生痿。肝者藏血,主身筋膜,输肝之气,淫精于脉。胆者,中精之府,其应在筋,全身筋膜又由胆藏精汁所养,胆附于肝,若肝郁化火或胆热内扰,则胆汁泄,精血耗,筋膜干,失于养,则生拘挛、痿壁。脾胃者,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

源,互为表里,以膜相连,胃纳正常,脾运强健,水谷精微方能遍及五脏六腑,皮肉筋骨,故古云“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生血”,均靠脾胃散精。脾胃积热则阳明津液不充,渐为肉痿。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上密切配合,病理上互相影响。五脏精气的化生,津液输布,必须靠各脏腑功能的协调,共同完成,方可发挥作用,一旦某脏腑发生病变,影响精气的化生、输布,就可互相累及而致诸痿。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五脏之疾,一是“脏热”,二为“津伤”,所以治疗时应泻热养津。古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循意而知,阳明者,水谷血气之海,五脏六腑皆受气于阳明,并主润宗筋,太阳与之相合,主束骨而利关节,阳明所生血气,为之所用,阳明属土,湿土之虚,而感湿热之邪,上行则为母病及子,肺金受刑,而生诸痿,故以“独取阳明”治之。《医学心悟》的五痿汤中即泻其脏热,又补气健脾,培土生津。另肝肾精血,亦赖于脾胃的化生。因此,治痿时应十分重视脾胃,使脾胃健旺,饮食得增,胃津得复,肺津复充,脏腑气血转旺,筋脉重新得养,更有利于痿证的治疗和恢复。

临床治痿,略有心得,参阅正籍,术知于师,方晓“肺热叶焦”之机,“独取阳明”之奥,“五脏致痿”之源,“辨证用药”之妙。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10-23 17:42 2楼
多谢分享!
2014-08-30 17:38 3楼
谢谢老师的分享
⬅ 讨论禁针穴的作用 老茶馆 对小青龙汤的探讨 ➡